园林绿化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2545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绿化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7)苗木种植后,如气温过高,天气晴好,则易造成失水现象,可采取疏枝疏叶以及搭荫棚来减少水分的蒸发,同时应每天一次至二次对苗木树冠进行喷雾保湿,并对根部进行浇水,以保证树木对水分的需求;

(8)当苗木种植后几天内,如发生整株叶片萎焉的现象,可能是由于种植时复土未捣实,因此需重新种植,将树坑的覆土从表层逐层挖出堆于坑侧,挖至土球的2/3处,捣实,再将堆于坑侧的土逐层填培,分层捣实,按预防措施中的第(5)点操作。

7.5.2树木在抽枝展叶后,枝叶又萎缩甚至死亡

7.5.2.1分析原因:

(1)苗木种植时,覆土未捣实,根系与覆土不密实,风吹后植株出现倾斜。

(2)苗木在起挖前后,树冠未经合理修剪,使植株树冠过大,形成头重脚轻的现象,受风吹后易产生倾斜。

(3)苗木在种植过程中,种植深度不符合要求,太浅,使根系与土壤不密实,受风吹后易产生倾斜。

7.5.2.2防治措施:

(1)在种植过程中,如树木带土球种植时,将土球放置在坑槽内的填土面上,然后从坑槽边缘向土球四周培土,分层捣实,使根系与土壤密实,培土高度到土球高度的2/3时,浇足水,水分渗透后整平,如泥土下沉,在三天内应补填种植土,再浇水整平,而裸根树木的种植,则根据根系的情况,先在坑内填适当厚度的种植土并呈半圆士堆,将根系舒展在坑穴内,周围均匀培土,培土至1/3时,应将树木稍向上提或左右摇动,扶正后边培土,边分层捣实,使根系充分接触土壤,然后沿树木坑槽外缘作围堰,浇足水,以水分不再向下渗透为止;

(2)使用扁担撑、十字撑、三角撑等方法对种植的苗木进行支撑:

(3)挖种植穴、槽的大小、深度,应根据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和土壤情况而定,需符合规定;

(4)如发生倾斜,应重新种植,并针对倾斜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树冠较大时应对树冠进行适当的疏枝疏叶,缩小冠幅。

7.5.3树木伤口腐烂、枝条枯死

7.5.3.1分析原因

(1)因冬春修剪、机械损伤、人畜损伤、装卸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冻害、风害等造成苗木不同程度的损伤,由于不及时保护和修补,经过雨水的侵蚀和病菌的寄生,逐渐腐烂;

(2)苗木伤口不及时处理,树木体内水分损失,致使树枝、枝条枯死。

7.5.3.2防治措施

(1)尽量减少修剪和避免机械损伤及人畜对树木的损伤,出现伤口时要及时涂刷保护剂或蜡,以防止病菌侵入,并清除重病株,以减少病源:

(2)枝杆出现伤口或腐烂等情况时,在发病初期,应及时用快刀刮除病部的树皮,深度达到木质部,最好刮到健康部位,刮后用毛刷均匀涂刷75%的酒精或1%-3%的高锰酸钾液,也可涂刷腆酒杀菌消毒,然后涂蜡或保护剂使伤口早日愈合;

(3)有的苗木枝杆受吉丁虫、天牛为害留下许多虫孔,并有排泄物,可用快刀把被害处的树皮刮掉,灭绝虫害,并在被刮处涂上相应的杀虫剂和保护剂;

(4)捆扎绑吊。

对被大风吹裂或折伤较轻的枝干,可把半劈裂枝条吊起或顶起,恢复原状,清理伤后,用绳或铁丝捆紧或用木板套住捆扎,使裂口密合无缝,外面用塑料薄膜包严,半年后可解绑:

(5)树洞修补。

当伤口已成树洞时,应及时修补,以防树洞继续扩大,先将洞内腐烂部分彻底清除,去掉洞口边缘的坏死组织,用药消毒,并用水泥和小石料按1:

3的比例混合后填充。

对小树洞可用木桩填平或用沥青混以30%的锯末堵塞,也有良好的效果。

7.5.4种植放样走样

7.5.4.1原因

(1)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施工员难以理解设计意图,施工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2)施工人员在施工前没有踏勘现场,因现场与图纸有差异而造成放样偏差。

(3)没有按正确的基准点或基准线或特征线进行放样,而造成放样偏差。

7.5.4.2防治措施:

(1)施工人员要了解设计意图。

全面而详细的技术交底是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放线的必要条件。

一套设计图纸交到施工人员手里,应同时进行技术交底,设计人员应向施工人员详细介绍设计意图,以及施工中应特别注意的事项,使施工人员在施工放线前对整个绿化设计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2)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要踏查现场,确定施工放线的总体区域。

必须遵循“由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大范围后做细节”的原则,首先建立施工范围内的控制测量网,放线前要进行现场踏查,了解放线区域的地形,核对设计图纸与现场的差异,确定放样的方法:

(3)要把种植点放得准确,首先要选择好定点放线的依据,确定好基准点或基准线或特征线,同时要了解测定标高的依据,如果需要把某些地物点作为控制点时,应检查这些点在图纸上的位置与实际位置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应对图纸位置进行修整,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须与设计单位研究,确定一些固定的参照物作为定点放线的依据,测定的控制点应以立桩作好标记:

(4)对于主要景点及景观带的放样,应根据树形及造景需要,确定每棵树的具体位置。

7.5.5灌木种植稀疏

7.5.5.1原因:

(1)设计单位设计时没有严格制定对苗木规格要求的规定:

(2)施工单位采购的苗木,其规格、形状不符合设计要求。

(3)施工单位种植时没有按设计单位要求的每平米种植株数和苗木本身的特性(如植株高低、分莫多少、冠丛)来种植。

7.5.5.2防治办法

(1)设计单位设计时应详细、严格制定好苗木规格及每平米种植株数要求的规定;

(2)施工单位应严格按设计要求采购苗木,规格、形状需达到设计要求。

(3)种植灌木时,植株行距应按设计要求和植株高低、分蘖多少、冠丛大小的特性来种植,以种植完成后不露黄土为宜。

7.5.6苗木选择时规格没有严格控制

7.5.6.1原因:

(1)设计单位在设计时没有按有关规定控制苗木的合理规格,每档的规格幅度太大,或规格标注不详细,使施工单位钻空子,选择靠下限规格的苗木,直接影响景观效果;

(2)甲方在验收苗木时没有严格控制,致使不符合要求的苗木被使用:

(3)施工中苗木变更太多,影响苗木规格和质量的控制。

7.5.6.2防治办法:

(1)设计时按有关规范控制好苗术规格每档的幅度:

乔木胸径规格每档变幅范围控制在2-3cm内,乔木冠幅每档变幅范围控制在50cm内,对于行道树和一些主要景观树要明确其分枝点的高度:

灌木高度与冠幅每档变幅范围控制在5-lOcm内;

对一些特殊要求的苗木在备注中应具体说明;

(2)施工单位需按设计和合同要求提供苗木,以保证景观效果;

(3)甲方对苗木规格须在合同中注清楚,包括形状等具体要求,并在施工时对施工单位提供的苗木要严格按设计和合同的要求进行验收;

(4)施工中对苗木建议不要有太多的变更,避免施工单位钻空子。

7.5.7绿化种植与土建、机电交叉施工

7.5.7.1原因:

(1)景观设计图中有关地下车库地面通风口、箱式变电所、市政管网控制箱、电缆及煤气管道等方面没有具体交代清楚;

(2)由于施工部门众多和相关的管理部门及专业不同,其相互间沟通、协调工作不够而造成景观与上述项目间有一些冲突及不协调的地方:

(3)由于赶工期绿化与土建、机电由不同部门同时施工,各自赶工期,易出现种植完成后又因埋设电缆开挖造成绿化破坏等类似的问题。

7.5.7.2防治办法:

(1)在设计中应明确与景观相关联的土建、市政管道、机电设施和设备等的位置;

(2)在施工中各部门及各专业应积极配合、协调、沟通,避免出现一些细节上的差错而影响使用及景观效果;

(3)施工前对种植区内有关的土建、机电设施、设备的施工计划有所了解,并结合其制定一个种植施工进度表。

7.5.8雨水井及其检查井与路面的接缝处出现塌陷

由于市政道路工程中辅助设施多,所以,大多数雨水井都设在行车道

上,还有不少排水干管及其检查井也设在行车道上,当其井背宽度较小时,回填夯实十分困难,压实度检查也难以进行。

施工中经常发生的疏忽或监控不严,必然使工程出现质量问题,造成常见的雨水井及其检查井与路面接缝处出现塌落缺陷,造成行车中出现跳车现象。

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特别关注回填质量。

要求施工人员采取特殊措施进行回填。

据我们的经验:

中等井背缝隙(大于50mm宽的)可用灰泥进行充填,每层回填厚度不能大于lOOmm,分层捣实。

小的井背缝隙(小于50mm宽的)可用砌筑用砂浆进行充填,每层回填厚度也不能大于lOOmm,也要分层捣实。

7.5.9检查井与路面衔接不平顺

7.5.9.1现象

路面上的各类检查井较路面呈现高差,井周路面下沉、破损。

7.5.9.2原因分析

(1)各专业的井盖、井室标准不一致,井圈高度不够、加固砼的作用不大。

(2)施工放样不仔细,检查井标高偏高或偏低,与路面衔接不齐平。

(3)检查井基础下沉,其周边回填土及路面压实不足,交通开放后,井周路面逐渐下沉。

(4)井壁及管道接口渗水,使路基软化或淘空,加速下沉。

7.5.9.3预防措施

(1)设计部门(含各专业管线设计部门)应适当加大检查井井圈高度,保证砼的加固作用。

对排水偏口、大圈的井壁厚度予以加大,可将井圈直接埋在偏口的井壁中,使井圈安装更加牢固。

(2)保证井圈周边加固板按设计标高,坚实、平稳、紧密地座在砼找平层上。

加固板上要预先抹上高标号细石砼(或环氧胶泥)既保证检查井圈与其紧密结合,又能通过调整细石砼(或环氧胶泥)的厚度来控制检查井的标高。

(3)采用膨胀螺栓或钢筋将检查井与加固板牢固连接,抵抗车轮对检查井的冲击荷载,防止检查井在冲击荷载的作用下发生位移。

(4)采用小型压路机沿检查井周边进行碾压,确保检查井周围沥青砼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

待面层砼铺设结束、小型压路机也碾压结束后,再用18t压路机在此处进行正常碾压。

(5)管线施工工期应符合设计程序,回填时必须分层夯实,保证密实,且回填材料要符合要求。

(6)各专业的检查井施工,应严格按照《检查井设计与施工标准图集》要求,凡是在车行道的各种检查井必须采用钢筋砼结构。

其他道路的砌筑检查井必须保证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和质量标准要求。

(7)管道接口处施工时,要确保不渗水。

7.5.10边石线形不顺、破损

7.5.10.1现象

边石不直顺,转弯处不圆顺,干研缝边石破损。

7.5.10.2原因分析

(1)边石线型不好。

放样拉线不准,施工时又未进行调整;

二边石加工时转弯半径控制不准。

(2)干研缝边石遭轻微碰撞造成边角破损。

7.5.10.3预防措施

(1)施工人员在放样时应做到准确无误。

(2)事先在现场将转弯处边石放大样,再进行边石加工。

(3)机动车道上禁止使用干研缝边石。

7.5.11人行道土基不夯实、渗水性不良,砼基层不密实不平整

7.5.11.1现象

(1)人行道开槽后,原有土基不碾压,树坑等构筑物周边不夯实,呈松散状态。

(2)水泥砼基层在浇注砼时,不进行平板振捣,随意摊铺,导致水泥砼基层不平整、不密实,影响路面砖的铺筑。

(3)人行道雨水渗透能力差,雨量较大时形成积水。

7.5.11.2原因分析

(1)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差,重主体、轻附属,没有认识到人行道土基与基层的重要性。

(2)人行道砼基层未考虑渗水设施。

7.5.11.3预防措施

(1)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教育,提高其质量意识。

(2)凡铺筑人行道路基层时,应采用平板夯振捣。

(3)基层砼浇注时,应适当预留渗水孔,保证有一定的雨水渗透能力。

7.5.12路面砖

7.5.12.1现象

(1)路面砖引全不密实,强度不足,在运输过程中缺棱掉角。

(2)路面砖饰面层强度不足、厚度不均或不够、耐磨性差,道路通行后出现麻面现象。

(3)路面砖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面层褪色,颜色不一。

(4)几何尺寸超差。

7.5.12.2原因分析

(1)路面砖生产企业使用劣质材料,以次充好。

(2)路面养生时间不够或不注意养生。

(3)路面砖饰面层应是1.5-2.0cm彩色砼,但有的产品只是在砼表面有一层薄薄的彩色水泥浆。

(4)施工单位选购价格低廉或不合格的路面砖。

7.5.12.3预防措施

(1)路面砖生产企业应严格按规定要求进行生产,砼配合比应准确,必须保证路面砖强度。

确保1.5-2.0cm的彩色砼厚度。

(2)施工单位采购路面砖时,应选用合格产品。

(3)建设单位在招标文件中对路面砖的质量标准予以明确规定。

7.5.13路面砖与边石衔接不平顺,缝隙过宽

7.5.13.1现象

(1)铺砌路面砖与边石顶面出现相对高差。

(2)路面砖与边石问缝隙过宽或宽窄不一,影响观感质量。

7.5.13.2原因分析

(1)对边石顶高程和平顺度控制不好,铺砌路面砖时,只注重砖的平整度,对铺砖高程控制不准确。

(2)边石的几何尺寸超差,顺直度较差,导致路面砖与边石问缝隙宽窄不一。

7.5.13.3预防措施

选用合格的边石,加强对操作工人的培训,强化观感质量控制意识,对路面砖高程及边石直顺度应严格控制。

7.5.14路面砖与检查井、路灯底座周边不圆顺、不平顺

7.5.14.1现象

(1)铺筑路面砖时与检查井、路灯底座或其它突出物周边不圆顺,有缝隙或两者间不平顺。

(2)路面砖与突出物衔接处用水泥砂浆抹面,表面出现收缩裂缝。

7.5.14.2原因分析

(1)施工人员不使用专用切割机具。

(2)检查井标高不准确。

(3)砂浆抹面的作法不当,或养生不及时。

7.5.14.3预防措施

(1)路灯与检查井周边宜采用专用、异型预制盖板与路面砖衔接。

(2)检查井在铺砌路面砖前应调整好标高。

(3)路灯、树坑嵌缝处选用塑性较好的材料嵌实,如沥青膏等。

(4)如果先安立沿石,要严格控制立沿石顶面高程和平顺度,当砌道板时,步道低点高程即以立沿石顶高为准向上推坡。

(5)如果先铺砌道板,也应先将立沿石轴线位路和高程控制准确,道板低点仍以这个位路的立沿石顶高程为准,在安立沿石时,立沿石顶高程即与己铺砌道板接顺。

7.5.15人行道纵横缝不顺直,砖缝过大

7.5.15.1现象

(1)在纵横缝上出现lOmm以上的错缝和明显弯曲。

(2)在弯道部分,也依曲线铺砌,形成外侧过宽的放射形横缝。

7.5.15.2防治措施

(1)水泥混凝土道板,要根据路的线型和设计宽度,应事先作出铺砌方案,作好技术交底,做好测量放线;

为了纵横缝的直顺,应用经纬仪做好纵向基线的测设,依据基线冲筋,筋与筋之间尺寸要准确,对角线要相等。

(2)单位工程的全段铺砌方法要按统一方案施作,不应“各自为政”。

(3)弯道部分也应该直砌,再补边。

7.5.16道路场地部分质量通病及治理方法

7.5.16.1路床土过湿或有“弹簧”现象的处理

1.现象:

路床土层含水量超过压实最佳含水量,以致大部或局部发生弹软现象。

2治理方法:

(1)雨季施工土路床,要采取雨季施工措施,挖方地段,当日挖至路槽高程,应当日碾压成活,同时还要挖好排水沟;

填方路段,应随摊铺随碾压,当日成活。

遇雨浸湿的土,要经晾晒或换土。

(2)路床土层避免填筑粘性较大的土。

(3)路床上碾后如出现弹软现象,要彻底挖除,换填含水量合适的土。

7.5.16.2铺砌道板与立沿石顶面衔接不平顺

铺砌道板与立沿石顶面出现相对高差,有的局部高于立沿石,有的局部低于立沿石,一般在0.5-1.Ocm之间。

2.预防措施:

(1)如果先安立沿石,要严格控制立沿石顶面高程和平顺度,当砌道板时,步道低点高程即以立沿石顶高为准向上推坡。

(2)如果先铺砌道板,也应先将立沿石轴线位置和高程控制准确,道板低点仍以这个位置的立沿石顶高程为准,在安立沿石时,立沿石顶高程即与已铺砌道板接顺。

7.5.16.3铺砌道板塌边

靠近立沿石背处的道板下沉,特别是步道端头,在路口八字道立沿石背后下沉现象较多。

凡后安立沿石部分,立沿石前立沿石背均应用小型夯具在接近最佳含水量下进行分层夯实。

7.5.16.4人行道纵横缝不顺直,砖缝过大

1、现象:

(1)在纵横缝上出现lOmm以上的错缝和明显弯曲。

(2)在弯道部分,也依曲线铺砌,形成外侧过宽的放射形横缝。

2、预防措施:

(1)水泥混凝土道板,要根据路的线型和设计宽度,应事先作出铺砌方案,作好技术交底,做好测量放线;

为了纵横缝的直顺,应用经纬仪做好纵向基线的测设,依据基线冲筋,筋与筋之间尺寸要准确,对角线要相等。

(2)单位工程的全段铺砌方法要按统一方案施作,不应“各自为政”。

(3)弯道部分也应该直砌,再补边。

7.5.16.5砌体砂浆不饱满

(1)现象:

主要表现在浆砌块、片石的砌体上,块、片石块体之间有空隙和孔洞。

(2)治理方法:

浆砌块、片石应座浆砌筑,立缝和石块间的空隙应用砂浆填捣密实,石块应完全被密实的砂浆包裹。

同时砂浆应具有一定稠度(用稠度仪测定3一5cm),便于与石面胶结。

严禁干砌灌浆。

7.5.16.6砌体平整度差,有通缝

砌体外露面高低不平,超出平整度标准要求。

有两层以上的通缝。

a、应注意选择一侧有平面的石料,片石的中部厚度最小边长不应小于15cm,块石宽厚不应小于20cm,以保证砌筑稳定。

b、应丁顺相间压缝砌筑,一层丁石,一层顺石,至少两顺一丁。

丁石应长于顺石的1.5倍以上,上下层交叉错缝不小于8cm。

c、当日砌筑高度不得大于1.2m。

d、测量放线人员,应随时检查砌筑面(立面、坡面、扭面)线位的准确度。

7.5.16.7立沿石基础和立沿石背扶

基础不实和立沿石背扶回填废料、虚土不夯实或夯实达不到要求密度,竣工交付使用后即出现变形和下沉,出现曲曲弯弯,高低不平。

2、治理方法:

a、立沿石基础应与路面基层以同样结构摊铺,同步碾压;

槽底超挖应夯实。

b、安立沿石要按设计要求,砂浆卧底,并将立沿石夯打使其基底密实。

c、立沿石背扶要按设计和标准要求。

d、立沿石体积偏大一点,立沿石块长偏长些,容易安砌稳定直顺。

7.5.16.8树套石下沉

树套石安装后出现下沉,歪斜,与周围道板衔接不严,缝隙过大。

树套石基础应与人行道基层以同样结构摊铺,同步碾压;

铺砌道板前按设计方案制作树池模板,提前确定树池周遍道板铺砌方案。

7.5.17外网排水管道部分质量通病及治理方法

市政道路排水系统是城市市政设施得以正常使用的重要设施之一,确保其施工质量至关重要。

现将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的通病最常见的质量通病分成四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7.5.17.1管道位置偏移或积水

1.产生原因:

测量差错,施工走样和意外的避让原有构筑物,在平面上产生位置偏移,立面上产生积水甚至倒坡现象。

2.预防措施:

(1)防止测量和施工造成的病害措施主要有:

1)施工前要认真按照施工测量规范和规程进行交接桩复测与保护。

2)施工放样要结合水文地质条件,按照埋置深度和设计要求以及有关规定放样,且必须进行复测检验其误差符合要求后才能交付施工;

3)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样桩进行,沟槽和平基要做好轴线和纵坡测量验收。

(2)施工过程中如意外遇到构筑物须避让时,应在适当的位置增设连接井,其间以直线连通,连接井转角应大于135°

7.5.17.2管道渗漏水,闭水试验不合格

1.产生原因

基础不均匀下沉,管材及其接口施工质量差、闭水段端头封堵不严密、井体施工质量差等原因均可产生漏水现象。

2.防治措施

(1)管道基础条件不良将导致管道和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陷,一般造成局部积水,严重时会出现管道断裂或接口开裂。

预防措施是:

1)认真按设计要求施工,确保管道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

当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