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养殖浅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2488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类养殖浅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鱼类养殖浅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鱼类养殖浅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鱼类养殖浅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鱼类养殖浅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鱼类养殖浅见Word文档格式.docx

《鱼类养殖浅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类养殖浅见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鱼类养殖浅见Word文档格式.docx

水质要求:

水质清新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规定。

水域选择:

选择交通方便、水面宽阔、避风向阳、环境安静、无污染,微流水、透明度大于1米,水深7米以上,pH值6.5~8,溶氧5毫克/升以上,悬浮物不得超过10mg/L的湖泊、水库、河沟等水域中的湖汊、库湾、河湾设置网箱。

网箱设置容量:

网箱面积与水域面积比大于1:

300的水域中安置网箱的数量。

保持饲养水域中生态环境平衡,过多的网箱饲养鱼排出粪便过盛沉入水体或分解污染水体,过少浪费饲养水体的资源。

2、网箱的制作与安装

网箱的制作:

网箱材料采用规格为3×

4或3×

5的双向延伸的聚乙烯有结和无结网片,网目主要依据放养的鱼种规格而定,一般为2a=1.5-4厘米。

网箱规格为3米×

4米×

2.5米或4米×

5米×

2.5米,并用纲绳(规格Φ0.5cm)连接成敞口式五面体。

如果选用沉性饲料投喂,网箱底部应加多一层密的布网,以防饲料散失。

所有的网箱上面应设置一块活动的遮阳网,以防太阳直照和鸟类危害。

网箱支架:

用角铁和圆管焊接网箱附着支架,中间用木板连接供管理人员走路,浮子采用大圆形饲料桶、油桶或泡沫塑料制作而成。

网箱与网箱之间成“一”字或“品”字或“非”字型排列,每10个网箱为一组,箱与箱间距离5米以上;

每10—20组装成一排,组与组间距离20米以上;

各排之间的间距应100米以上。

网箱固定:

采用锚绳固定法。

每组用2根直径为2cm的聚乙烯纲绳沿网箱两边结扎串联为一排。

每排两端固定用锚绳拉直绷紧固定,每排用4个重50kg铁锚和直径3cm锚绳沉底固定,为适应水位变化,锚绳长度应大于水深3倍,以形成浮动式网箱。

网箱入水深度为2米,露出水面为0.5米。

饲料筐制作:

饲料筐采用小方木或直径6mm圆钢筋制作成框架,40目筛绢包衬缝扎制成长宽各1.5米,高度0.3米,无底的方形状。

吊挂于网箱中央,入水0.15米,出水0.15米,以防饲料散失。

网箱下池时间:

网箱应于鱼种入箱前10天下水,让箱壁附着一定的藻类。

此举可防止鱼体磨擦损伤,以提高鱼种成活率。

3、鱼种的放养

鱼种质量要求:

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活动力强、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放养时温差不能大于2℃,并带水运输。

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要用20ppm高锰酸钾或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鱼种规格要求:

放养的罗非鱼种要求个体尾重达30—70克。

每个网箱的鱼种一定要保持同样的规格,个体之间的差异最好不要超过5克。

放养密度:

网箱无论大小一律每平方米放养鱼种150—180尾,并一次性放足。

要求上市规格达750克以上,每立方米产罗非鱼30公斤以上。

4、投饲管理

坚持“四定”投饲原则:

即定位,每天固定专人在相同的位置投喂,边投喂边观察鱼的摄食和活动情况。

定质,一方面,要选择一个优质的、符合国家标准、有出口备案的罗非鱼专用饲料品牌进行投喂,中途不要更换品牌,以保证饲料营养成分相对稳定;

另一方面,投喂的饲料要确保新鲜、无霉变、无变异、颗粒适口、粉末少。

定时,就是要做到每天按时投喂饲料,每次投喂时间相同,每天投喂两次,上午9:

00以前和下午5:

00以后各一次。

定量,每次投喂的饲料量要保持相对稳定,切不可时多时少。

做到按鱼的重量确定日投喂量:

罗非鱼摄食量较大,日投饲料量的计算一般为鱼体重量的1—4.5%,具体的日投饲量应依据水温确定。

鱼体重量确定:

每个月取样一次,每次取样鱼数为鱼总数的3—5%,整体称重并求出平均尾重,从而确定整箱鱼的重量,通过总重量计算出日投饲量;

由于鱼不断生长,重量不断增加,因此,每个取样月内,应每10天小调整一次日投饲量,调整的幅度为增加10%的投饲量。

5、日常管理

做好记录:

安排专人负责养殖日志记录,每天记录天气、水温、投饲、用药、活动情况,每周测量PH值、透明度、溶解氧并记录好。

饲料、渔药等投入品要严格执行登记管理制度,明确登记进货时间、商品名称、批准文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进货渠道、进货数量。

洗刷网箱:

一要每隔7—10天洗刷一次,以防细菌寄生,造成鱼体感染病害。

二要及时清除垃圾等漂浮物,防止网目堵塞影响网箱内水体交换量。

清洗饲料筐:

每天早上都要检查、清洗饲料筐,以防附着物破坏水体。

防止破箱逃鱼:

每天都要认真观察、检查网衣有否破损、滑节,如有应及时修补。

定期移动排位:

在水体较肥、水位较浅的湖叉、库叉开展网箱养殖要定期将排位作适当的移动,以免因鱼排泄出的代谢物长期在网箱下的沉积而败坏水质。

一般春秋季节每2个月移动一次,夏季每一个月移动一次,移动距离一般50米以上。

6、病害防治

罗非鱼的病害少,但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切实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预防:

每半个月网箱内泼洒二氧化氯消毒剂,使网箱内药物浓度为0.3mg/L~0.5mg/L或挂袋预防;

每月用生石灰网箱内泼洒1次,每次用量为15mg/L~25mg/L。

春节应用防治寄生虫的药物在网箱中挂袋预防寄生虫病;

夏季应在饲料添加抗细菌、病毒等的药物预防肠炎、烂鳃、肠道败血症等疾病。

治疗:

发现鱼病,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预防与治疗病害的所使用的药物按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执行。

严禁使用国家禁止药物防治饲养鱼类的病害。

7、捕捞上市

在适宜的条件下(尤指水温),投放的罗非鱼苗种经5个—6个月的养殖,当年鱼种经7个月的养殖,其体重便一般可达到750g以上,符合上市规格要求,在此时便可以起捕销售。

罗非鱼上市前须经过检验检疫局检疫,证明合格后方可上市,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

注意事项:

罗非鱼上市前需停止投料1—2天,减少运输途中粪便的排放。

长距离运输需经过1—2次练网,每次练网时间第1次练网时间10分钟左右为宜,第2次练网时间可看鱼的耐受力适当延长,使鱼体内粪便充分排空。

练网过程防止过于密集、弄伤鱼体。

8、成鱼运输

罗非鱼耐低氧,运输成活率高。

运输用的水干净无污染,经过充分爆气,捕捞的工具需光滑,操作规范,防止弄伤鱼体。

罗非鱼的成鱼运输多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铁皮箱运输。

采用充氧气、加冰的方式运输,运输水温在20℃左右,每立方铁皮箱可运输罗非鱼1000斤左右,可长距离运输。

(2)塑料桶充气运输:

不加冰,适合短距离运输。

夏秋季池塘施放磷肥有学问

每年5-9月是鱼类生长旺盛的季节,此时池塘中大量鱼类排泄物、残饵、生物体分解致使水体中氮、磷含量严重失调,池塘水体中含磷量不足致使鱼生长缓慢。

此时若施用磷肥有着特别的重要的意义,但要掌握正确施磷肥技术,才能发挥更大的效果。

笔者认为掌握以下几点可有效提高施肥效果。

一、正确选择和使用肥料

(1)最理想的是过磷酸钙肥料,其次是钙镁磷肥。

(2)5~9月份是施用磷肥效果最好的季节,此时只施磷肥,在上午8~10时亩施过磷酸钙1~2公斤,隔日一次。

其他月份可与有机肥和氮肥配施,一般尿素与磷肥混用比例为1:

1.5。

(3)施肥方法要科学。

单施磷肥时须溶于水中后,再用喷雾器将其均匀喷洒于水面;

与氮肥混合施用时,首先应先施磷肥,然后再施氮肥,顺序不可颠倒,也不能同时进行。

二、施用磷肥应注意事项

(1)施用过磷酸钙时,为减少和避免磷酸根被吸附和固定,应用PH试纸测定一下水质,在水质接近中性时施放最好,即PH值在6.5~7.5为好。

特别是池塘刚施放过生石灰后,其水质的PH值就很高,故至少应间隔一周左右,然后才可以施磷肥。

(2)喷了磷肥的水体当天不能搅动池水,以减少池底淤泥对磷肥的固定和吸附而降低肥效。

(3)磷肥绝对不可以跟生石灰或草木灰混合堆放,或混合使用。

(4)在光照差的区域或水体较深的地方(即水深超过3米的水体)应少洒或不洒磷肥;

小型水库应选择向阳的宽广区域、浅水的库尾区域施磷肥,大坝深水区不宜施放磷肥。

(5)使用无机磷肥最好与有机磷肥共同沤制成复合肥后再泼洒于全池,以利水体增肥,同时减少磷酸根被沉淀或被吸附,不会造成浪费。

养殖鱼类缺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缺氧是指鱼体内部组织、细胞得不到充足氧气以维持其正常机能的状态。

为了与水中缺氧区别,可称为"

生物缺氧"

或"

组织缺氧"

窒息(呼吸困难)则是生物缺氧时发生的现象,浮头就是养殖生产上常见的呼吸困难或窒息现象的表现。

鱼类出现缺氧窒息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当水中溶氧不足、气压过低时,即使鱼的呼吸机能正常,体内组织细胞也无法获得充足氧气,而发生"

无氧性缺氧"

另一情况是当鱼体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出现机能障碍时,虽然水中溶氧含量不低于鱼的正常需要,也会出现生物缺氧、发生窒息现象。

池塘水中氧气的来源主要有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空气中氧气的溶解和水源的补给3个方面,三者之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占70%以上。

氧气的消耗由鱼虾的呼吸、水中微型生物的呼吸、池搪底质耗氧、水中氧气的逸出构成,其中微型生物耗氧约占70%。

浮游植物在白天是最大的氧生产者,而晚上却是继细菌之后的第二大氧消耗者。

因此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变化及底质的状况是引起池塘溶氧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水体缺氧引起鱼类浮头

鱼类缺氧,可引起严重贫血、生长缓慢、背部体色变淡、唇肥大等。

当溶氧低于其最低限度时就会引起窒息死亡。

不同养殖种类、不同年龄及不同季节对池水溶氧的要求各不相同。

青鱼、草鱼、鲢、鳙通常在水中溶氧低于1毫克/升时开始浮头,当低于0.4毫克/升时就窒息死亡;

鲤、鲫的窒息范围为0.1-0.4毫克/升。

缺氧浮头多发生在夏季,通常野杂鱼先浮头,鲤、鲫开始浮头时表明缺氧已相当严重。

缺氧浮头的主要原因及处理措施如下:

(一)水中溶氧量求大于供。

夏季如遇连绵阴雨、大雾、光照条件差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水中溶氧的补给量减少,而池中各种生物的呼吸和有机物的分解要消耗大量的氧造成溶氧不足。

处理措施:

及时加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

合理施肥,科学投饲。

(二)因上下水层温差大而引起缺氧浮头。

炎夏晴天,特别是一些精养鱼池,其水质浓肥,白天上下水层氧差很大,至午后,上层水的氧过饱和(产生氧盈),下层水严重缺氧(产生氧债)。

由于上层水水温高,其密度小,所以上下水层不易对流,傍晚以后,如遇雷阵雨、刮大风时表层水温急剧下降产生密度流,使上下水层急剧对流,溶氧量较高的上层水迅速对流下沉,很快被下层水中的有机物耗尽,偿还氧债,而上层水氧量又得不到大量补充,因而使整个池塘的溶氧量迅速下降,极易造成浮头甚至泛池。

增加换水次数,使水质的肥度下降;

在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使上下水层的水对流,提高下层水中溶氧量。

(三)鱼池氧债过大。

淤泥较厚的鱼池、冬天未清塘的鱼池及放水淹草养鱼的鱼池都有较大氧债。

这种鱼池由于其中还原性物质较多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而使池塘中的溶解氧不充分。

在气温较高时,底质中的还原性气体有时形成气泡逸出。

这类池塘容易引起浮头。

处理措施:

在天气晴朗时,向池塘泼洒生石灰水,以中和底质中的有机酸;

开动增氧机,一方面增氧、另一方面使池水上下搅动从而使底层还原性物质得到氧化;

拉空网使池水混合流转,促使上下水层对流从而消除氧债。

(四)水面浮萍密布。

大量浮萍分布于水面,严重阻碍光线进入水体,使水中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大量减弱;

同时大量浮萍也阻碍空气中氧气的溶入而引起浮头。

而浮萍太多又易造成鱼缺氧浮头时不易观察。

有人以为浮萍是绿色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浮萍产生的氧气大部分到空气中去了。

(五)浮游植物大量死亡。

如施用药物不但杀灭了浮游动物而且杀灭了浮游植物,影响了氧气的产生。

因施药,水中氧气减少造成当天鱼摄食减少,第二天早上可能产生缺氧浮头。

又如春季轮虫或水蚤大量繁殖,他们大量滤食浮游植物,使水转清,而且浮游动物的呼吸作用增强,溶氧远远不能满足耗氧要求。

及时消灭部分浮游动物;

计划施药时间,控制药量,施药后应加强巡塘。

二、由鱼病引起浮头

(一)烂鳃病。

烂鳃病可以使鱼体呼吸器官鳃发生病变,影响其正常呼吸而游于水体上层。

这类浮头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无论是晴天还是阴雨天,鱼类长期浮于表层,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也不下沉。

如病情严重再遇上天气突变,往往造成大批死亡。

对症用药,如果是寄生虫为主引起的,依据寄生虫种类不同采用相应的杀虫药并结合内服抗菌药;

如果是细菌性的则采取内服抗菌药,同时全池泼洒杀菌药物,结合采取防止缺氧浮头措施。

(二)杯体虫大量寄生。

其特征是池水的透明度突然增大(24小时以内),常见病鱼在池边缓游,身上似有一层毛状物,此时镜检可发现杯体虫。

杯体虫以水中的微生物为食物,当杯体虫繁殖旺盛并大量吞食浮游植物时,水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空气的溶解,远不能满足鱼虾对氧的需要。

而且,由于杯体虫寄生在鱼鳃上,阻碍鱼的呼吸而导致其缺氧浮头甚至死鱼。

要合理施肥,同时用生石灰清塘,以预防杯体虫病。

发生缺氧浮头时,一方面要加注新水,另一方面可用0.5×

10-6硫酸铜和0.2×

10-6硫酸铁液全池泼洒以杀灭杯体虫。

在2小时后用1×

10-6漂白粉全池泼洒以预防损伤的鱼体感染。

三、池塘水质变化引起浮头

(一)鱼类不适应池塘水质变化而缺氧浮头。

其主要原因是池水的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造成鱼类中毒。

实行增氧措施也不见好转。

定期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和腐殖质;

合理投饲,及时清除残饵;

泼洒石灰水或用光合细菌改良水质;

禁止污染水体进入鱼池等。

(二)水环境pH的改变引起缺氧。

水环境pH的改变,可以通过氢离子的渗透与吸收作用使水生动物血液产生相应的pH变化,从而破坏其输氧功能。

碱性过强会直接腐蚀鳃组织造成呼吸障碍而窒息。

pH的变化尤其对水产动物的幼体有极其敏感的影响。

鱼病防治与科学用药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大幅度提高,苗种和亲鱼在地区之间的流动更加频繁,使所养殖的水产动物病害的传播也日趋严重。

水产动物病害已成为威胁水产养殖业的一个严重问题。

尤其是大量抗生素的应用,超量和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虫剂使病原体的抗药性不断增强,使鱼病防治用药不断升级,给养殖单位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为普及鱼病防治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一些鱼药使用的基本知识及鱼药使用的一般注意事项。

一、正确诊断与及时用药

在鱼病的诊断过程中,要找出鱼病的病因,掌握发病条件。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

引发鱼病的主要原因有三种:

一是外界的不良刺激,包括机械性损伤,物理性或化学性的刺激和病原体感染;

二是机体本身的缺陷。

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不仅要有一定的内因,而且还有一定的外界条件,这是人们常说的致病三因素:

机体本身、病原体和环境。

其中病原休对疾病的发生起着主要作用,因为它决定疾病的发生和疾病的基本特征:

条件则可以影响病原的作用,它虽不能引起疾病,但可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发展。

正确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条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本质,以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要准确诊断鱼病。

首先要对池塘的生态条件、水质情况、饲养情况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正确掌握发病的外因;

对病鱼除作目检外,最好作进一步的检查,通过解剖和镜检,结合病鱼的症状,才能对鱼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一般来讲,不同鱼病表现出的症状不同,但也有些鱼病症状接近或相同,如维生素C、维生素B2缺乏症与暴发性出血病和严重的鱼类肝病等均表现出血症状。

对症状相似或相近的鱼病要认真鉴别,只有确诊后才能对症下药。

对于已发病的池塘,确诊后要及时用药,切莫拖延时间。

因为鱼生活在水中,它的一些活动我们不易掌握,患病后的情况也是如此。

一旦发现病鱼,往往它的食欲已下降,这给治疗增加了一定困难,如不马上采取措施,控制病情,病鱼很可能会因病情加重而死亡,病原也会乘机加快传播,严重时很可能蔓延全池,产生严重后果。

只有在鱼病的早期,病鱼还有一定摄食能力时,及时投喂药饵,才能进行鱼体内的治疗。

不然单靠外用药物对池塘水体消毒,疾病是不容易被控制的。

这对于治疗细菌性和病毒性鱼病固然重要,对侵袭性鱼病防止继发感染也有重要作用。

二、对症选药与正确用药

任何一种药物都不能包治百病,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不能防治疾病,甚至还可能使疾病加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不同的鱼药针对不同的鱼病才能奏效。

一般来讲,细菌性鱼病应使用抗菌类药物内服加外消;

在选择鱼药时,应注意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来防治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以免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药效减退甚至无效。

同时,还应该注意药物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些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作用很强,如激素、抗生素、硝酸亚汞、福尔马林等,使用这类药物将直接影响到鱼产品的质量和人体的健康,应特别加以注意,使用这类药物要合理的安排休药期或另选副作用和毒性较小、疗效稍差的药物代替。

因此,在选用药物时应注意用药的可行性。

此外,选择的药物要注意养殖种类对药物的适应性,如敌百虫常用于鲢、鳙、草、鲤鱼等而不能用于加州鲈、淡水鲳。

另外,不同鱼类的不同生长阶段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亦不相同,如草、鲢等鱼类对硫酸铜较敏感,浓度超过1毫克/升可致死,而淡水鲳在其浓度达5毫克/升时仍无异常反应;

草、鲢等的鱼苗对硫酸铜和漂白粉的敏感性比成鱼大,鱼苗消毒时要慎用。

今后鱼用药物的发展方向为“三效”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剂量小和无“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和中草药。

有条件宜选用新药,但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考虑来源、价格和实际效果等因素,不能盲目选购,要选用正规厂家的产品,以免造成损失。

三、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联合用药时,也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在同一时间内使用,总有一、两种药物的作用受到影响,其产生协同作用可增强药效,拮抗作用则降低药效,要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避免配伍禁忌。

一般来说,不少抗菌类药物连用时也会出现上述协同或拮抗作用。

抗菌素类药物连用时也会出现上述协同或拮抗作用。

抗菌药物依其作用性质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杀菌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系列、先锋霉素、氨基甙类、杆菌肽以及多粘霉素等;

第二类为抑菌抗生素,包括四环素、红霉素、土霉素以及磺胺等。

第一类抗菌素之间合用时,杀菌作用有增强或相加的作用。

第二类抗菌素之间合用时,抑菌作用可相加,但不会出现增强的杀菌效果。

第一类与第二类抗菌素合用,则产生拮抗作用。

除此外,抗菌素类药物与其它药物之间混合使用时,也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例如磺胺类与甲氧苄嘧啶(TMP)、新洁尔灭与高锰酸钾、双氧水与冰醋酸、大黄与氨水等可产生协同作用增加药效;

而四环素类与抗酸药物中的铝、镁、钙、铁等金属离子可形成螯合物而使肠道难以吸收,从而降低了抗生素的作用。

这些应特别注意。

绝大多数的外用药都会受到水介质的影响,在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的情况下,互相之间影响尤为明显。

如生石灰,不仅与硫酸铜、漂白粉和富氯有拮抗作用,而且也受水中磷或铵氮的影响,同样磷或铵氮也会与生石灰作用而降低肥效,因此在生产中使用时应错开5-7天。

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性,但硫酸铜在碱性水质或与食盐相遇,就会产生药物之间的拮抗性,而影响药效。

因此在多种药物综合防治疾病时,一定要注意它们之间拮抗性和协同性,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四、用药量的确定与合理给药

因水产养殖动物生活在复杂的水环境中,而水体理化因子如温度、盐度、酸碱度、氨氮和有机质(包括溶解和非溶解态)的含量,以及生物密度(生物量)等,都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

一般认为,药效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而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通常温度每升高10℃,药力可提高1倍左右。

水体的酸碱度(pH值)对不同药物也有不同的影响。

酸性药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药物,在碱性水环境中作用减弱;

而碱性药物(如卡那霉素)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新洁尔灭)和磺胺类等,其作用则随水体pH值的升高而升高。

又如漂白粉在碱性环境中,由于生成的次氯酸易解离成次氯酸根离子,因而作用减弱。

除了上述因素外,水体中有机质含量及生物密度也侍影响药物效应。

有机质的大量出现,通常可减弱多种药物的抗菌效果,尤其是化学消毒剂更为明显。

所以,药物的用量应注意以上这些问题。

确定了用药剂量,在计算用药总量时,应根据不同的给药方式分别加以计算。

为提高疗效,给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泼洒药物时,应先喂食后泼药。

所用药物要充分溶解,经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

对不易溶解的药物要充分搅拌,药渣不要投入鱼池中,以避免鱼误食中毒。

泼洒应先从上风处开始,逐步向下风处顺风泼洒,以增加药液均匀度。

泼洒时要注意安全,尽量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伤害。

泼洒的时间,要根据天气变化灵活掌握,使其发挥最佳药效。

一般应在晴天上午11时前或下午3时后用药,雨天停用,阴天药效较差。

夏季高温天气应避开炎热的中午,可在上午9时前或傍晚进行,要注意清晨鱼浮头或浮头刚结束时,不能用药,当然增氧剂除外。

2、制作内服药饵时,药物与饲料要混合均匀,同时注意药物与饲料添加剂间的相互作用,颗粒加工的大小要适口,喂前应先停喂1次或1天,再投喂药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