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发展统计公报Word文件下载.docx
《滕州市发展统计公报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滕州市发展统计公报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顺利完成。
“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6%,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9%、15.7%和19.4%。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0.5:
60.6:
28.9调整为2010年的9.0:
54.0:
37.0。
境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2.0%。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
全市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总产值107.02亿元,增长3.5%。
其中,农业总产值76.2亿元,增长3.0%;
林业总产值0.4亿元,增长3.7%;
牧业总产值22.4亿元,增长3.4%;
渔业总产值1.21亿元,增长3.1%;
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6.81亿元,增长8.7%。
粮经比例为65.31:
34.69。
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67.98万亩,总产量达到85.83万吨,增长5.1%,创历史新高。
肉类总产量11.96万吨,增长4%;
水产品产量1.56万吨,增长2.5%。
植树造林2334公顷,增长60.3%;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2.1%。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有效灌溉面积103.19万亩。
农业机械总动力135.7万千瓦,增长10.2%;
拖拉机11936台,增长0.95%;
小麦联合收割机1957台,增长8.7%;
玉米联合收割机730台,增长39.6%。
农村用电量9.3亿千瓦时,增长7.5%;
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13万吨,增长1%。
表1:
2010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
食
万吨
85.83
5.1
#夏粮
41.54
4.1
秋粮
44.29
6.1
棉
花
吨
1599.4
29.8
油
料
3.64
0.6
蔬
菜
259.52
4.8
瓜
类
6.68
-1.1
水
果
4.98
-0.2
生猪出栏
万头
51.56
13.6
家禽出栏
万只
4561.4
3.8
肉
11.96
4.0
禽
蛋
3.93
1.2
奶
1511.7
4.5
水产品
1.56
2.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76家,其中当年新增102家。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实现313.4亿元,增长16.3%。
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8%,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利税和利润分别为1206.3亿元、132.1亿元、75.1亿元,分别增长27.1%、17.9%和17.6%。
产业集群迅速膨胀。
中小机床、煤化工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我市被命名为“中国中小机床之都”、山东省机床及零配件优质生产基地,现代玻璃产业基地成为全省五大玻璃生产基地之一。
机械制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利税分别为1004.7亿元和110.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3.3%和83.8%,分别增长27.8%和18.9%。
表2:
2010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名
称
计量单位
原煤
303.8
1.0
鲜、冷藏肉
6.53
249.2
饮料酒
万千升
13.09
6.7
#白酒
3.66
-4.9
啤酒
9.43
12.0
纱
9.11
33.6
布
亿米
2.68
4.3
服装
万件
1152.61
30.1
机制纸及纸板
28.86
23.9
焦炭
131.78
-13.0
精甲醇
21.96
232.7
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总计
7.78
橡胶轮胎外胎
万条
220.3
19.9
水泥
170.39
5.0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1061.21
7.9
金属切削机床
万台
5.89
-2.5
#数控金属切削机床
0.45
114.3
金属成形机床
0.86
6.2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60.26
12.5
科技创新快速推进。
成功创建山东省中小数控机床产业聚集区行业技术中心,开工建设了国家机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俄高新技术科技示范产业园,设立了1处院士工作站、3处博士后工作站。
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
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70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67%,同比提高2.54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
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达到101家,实现总产值91.57亿元,增长15.9%。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01.19万平方米,增长11.3%;
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77.27万平方米,增长26.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7.3亿元,增长30%。
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1亿元,增长27.5%。
在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亿元,增长1.5%;
第二产业投资136.1亿元,增长17.5%;
第三产业投资112.9亿元,增长43.8%。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1.0:
58.8:
40.2调整为0.8:
54.2:
45.0。
房地产开发投资迅猛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7.2亿元,增长34.3%,其中住宅投资完成42.4亿元,增长44.8%。
商品房施工面积522.9万平方米,增长78.5%;
商品房竣工面积73.5万平方米,增长14.8%。
房地产销售面积101.2万平方米,销售额36.1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1.8%。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亿元,增长18.9%。
分区域看,城镇零售额134亿元,增长19.2%;
乡村58亿元,增长18.1%。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163亿元,增长18.3%;
住宿、餐饮业29亿元,增长22.4%。
限额以上企业蓬勃发展。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发展到456家,比上年增加186家。
热点消费快速增长。
限额以上贸易业家具类零售额14367万元,增长38.5%;
粮油食品类零售额14101万元,增长28.3%;
汽车类零售额37874万元,增长24.6%;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7446万元,增长24.0%。
六、招商引资、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415个,其中过亿元项目89个。
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65亿元,增长31.5%,其中,实际利用境外资金8000万美元,增长9.6%。
全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个,合同利用外资4890万美元,其中总投资过千万美元项目3个。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
进出口总额35600万美元,增长88.4%,其中进口5202万美元,出口30398万美元,分别增长38.5%和100.8%。
对外合作稳步推进。
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2100万美元,外派劳务实现740人次,分别增长13.5%和13%。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旅游
公路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
公路通车总里程26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0.2公里;
村村通道路1895公里。
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8.51万辆,比上年增加1.82万辆。
营运性汽车17632辆,其中客运车辆600辆,出租车406辆,普通货运汽车12192辆。
公路客运量4851万人,旅客周转量217689万人公里,分别增长7.0%和24.0%;
公路货运量8022万吨,货物周转量733358万吨公里,分别增长0.8%和0.7%。
邮政电信业平稳发展。
邮政业务总量5072万元。
发送函件71.2万件、特快专递7.56万件、报刊杂志1283万份。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6.85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90.78万户,增长9.1%;
互联网用户12.27万户,增长28.8%。
旅游业蓬勃发展。
“枣庄二日游”活动成效明显。
接待国内游客583.5万人次,增长20.8%;
境外入境人数1.4万人次,增长27.3%。
实现旅游创汇收入97.5万美元,增长25.2%;
旅游综合收入32.4亿元,增长28.1%。
八、财政、税收和金融业
税收收入大幅提高。
国地税收入完成50.05亿元,增长21.5%。
其中,国税收入28.52亿元,增长13.2%;
地税收入21.53亿元,增长34.6%。
国地税收入占GDP比重达到7.8%,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境内财政收入突破70亿元,达到71.19亿元,增长28.8%;
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达到30.12亿元,增长32.9%。
其中,税收收入23.5亿元,增长33.8%,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8%,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4.8%,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民生支出和重点支出保障有力。
全市财政支出44.78亿元,增长35.3%。
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91.3%、住房保障支出增长86.6%、科学技术支出增长53.9%、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38.4%、环境保障支出增长34.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9.1%。
金融存贷款稳步增加。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7.07亿元,较年初增加29.83亿元,其中储蓄存款193.38亿元,增加24.17亿元。
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28.94亿元,较年初增加54.87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205.04亿元,增加41.97亿元。
新增存贷比达到183.9%,实现了资金流出地向资金流入地的跨越式转变,荣获“山东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模范奖”。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教职工789人;
当年招生4322人,其中专科1716人;
在校生12868人,其中专科6293人。
山东化工高级技工学校教职工145人,当年招生2498人,在校生7330人。
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年末全市拥有普通中学51所,小学217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所。
普通中学教师6133名,小学教师6019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522名;
普通中学学生8.96万人,小学学生9.6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2.1万人。
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8.56%。
本科录取4863人,录取率达到39.11%,其中,升入北大、清华15人。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以上。
组织实施科技计划125项,其中列入国家、省、枣庄市科技计划42项,无偿扶持资金1230万元。
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43项,获省、枣庄市科技进步奖78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申报专利832项,授权专利451项。
培育发展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8家、枣庄市级专利示范企业4家、枣庄市级专利试点企业5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家、省级知识产权园区1处。
全年实施国家专利技术296项。
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新增枣庄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家,总数达到63家,其中省级12家;
新增枣庄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总数达到20家,其中省级1家。
十、文化、广电、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各种艺术表演团体演出300场,观众人次达30万人次。
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取得初步成果,新发现文物点274处,全年共出土文物182件。
广播电视协调推进。
光缆总里程达1700余公里,光接点2300个,行政村入村率达到98%。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传送模拟45套、数字75-144套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用户22.3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2万户。
卫生事业全面加强。
镇街卫生院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
市妇幼保健院病房楼、精神病防治院和7处镇街卫生院、327处村居标准化卫生室建成投入使用。
卫生机构223个,其中医院28个,卫生院18处,社区卫生服务站15处。
床位4544张,其中医院床位3439张。
卫生机构技术人员5217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执业医师2358人。
村级卫生所682个,村级卫生技术人员2474人。
体育工作取得新成绩。
新建村居健身设施240处。
先后举办、承办第二届全民运动会、全国女足超级联赛、2010-2011赛季CBA季前赛等赛事活动42次。
在第16届亚运会、军事五项世锦赛和第22届省运会等大型比赛中,共获世界级金牌2枚、亚运会金牌1枚、国家级金牌2枚、省级金牌9.25枚。
十一、城镇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城区面积达7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50.86平方公里。
城市道路449公里,绿化覆盖面积19.37平方公里。
开工城市建设项目155个,竣工76个,完成投资90亿元。
完成25条城市道路和解放路高架桥、北留路高架桥等8座桥梁建设工程。
新增绿化面积320万平方米,其中城区新增100万平方米,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
公用事业全面推进。
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0万平方米。
铺设天然气管网38公里,燃气普及率达到99.4%。
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6万立方米/日,年供水总量5712万立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23平方米。
已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城市污水18万吨,新增污水管网长度42公里。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实施32个搬迁整合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完成拆迁72万平方米,开工建设面积10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2.8亿元。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0.05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平均浓度0.048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0.092毫克/立方米。
主要出境断面群乐桥水质COD均值降至20mg/l左右,河流全面恢复鱼类生长。
大气环境质量优于二级天数达到315天。
总量减排扎实推进。
全年COD减排2400吨,二氧化硫减排852吨,圆满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安全生产稳中向好。
各类安全事故135起,下降4.26%;
死亡44人,下降18.52%;
造成经济损失100.36万元,下降44.80%。
全年未发生重大事故。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低速平稳。
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54.13万户,总人口168.14万人,其中,男性87.86万人,女性80.28万人。
全市人口出生率9.88‰,死亡率5.23‰,自然增长率4.65‰。
人口合法生育率达到90.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0元,增长12.6%;
人均消费性支出11409元,增长18.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07元,增长18.8%;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24元,增长8.0%;
年末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9.8平方米,增加1.3平方米。
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12台、电冰箱45台、空调机19台、洗衣机88台、摩托车63辆、电脑18台、固定及移动电话249部。
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健全。
企业社会保险扩面8577人,征收各类社会保险费86088万元。
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85644万元,增长18.9%。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80万人,收缴养老保险费24.3亿元,发放养老金16万人、2640万元。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
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188个,拥有床位7840张,入住人数7680人。
最低生活保障救济34663户、66635人。
其中,城市4329户、11023人;
农村30334户、55612人。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为四舍五入数。
2、公报中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在当年实际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5、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为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
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为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
限额以上住宿业是星级宾馆、饭店;
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为年销售额2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
6、公报中数据除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价格指数数据为国家统计局枣庄调查队数据,其它数据为各相关市直部门提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