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句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1823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书的句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书的句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书的句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书的句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书的句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书的句读文档格式.docx

《古书的句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书的句读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书的句读文档格式.docx

讀&

(逗)。

《说文&

丶部》:

丶,有所絕止,丶而識之也。

有人認為這就是句讀(d&

#242;

u)的&

的本字(見楊樹達《古書句讀釋例&

敘論》)。

前人在語意未完而需要停頓的地方,點在兩個字的中間;

在句終的地方,點在字的旁邊。

後來用圈號作為句終的標誌。

2、古今斷句的區別

古代的句讀和現代的標點並不完全一樣,古代的&

不等於現在的&

句號&

古人使用句讀來斷句,僅要求弄清一篇文章中各個句子(含分句)的起訖,即這個句子從什麼地方開始,到什麼地方結束。

它不能指明句子和句子之間的關係,更不能說明每一個句子所表達的語氣。

這些只有標點者心裏有數,在句讀上是表現不出來的。

而現代的標點則不同,由於它有一整套的標點符號體系,因此它不僅能將句子的起訖用適當的符號標出,而且能清晰地揭示句子之間的層次關係(如複句),還能很好地說明句子的語氣。

如感歎句用感嘆號,陳述句用句號,疑問句用問號等。

比如:

《論衡&

逢遇篇》:

或時賢而輔惡;

或以大才從於小才;

或俱大才,道有清濁;

或無道德,而以技合;

或無技能,而以色幸。

或標點為:

或時賢而輔惡,或以大才從於小才,或俱大才。

道有清濁。

或無道德而以技合,或無技能而以色幸。

假使用舊式點句法,這裏的錯誤就顯露不出來。

現在用的是新式標點,錯誤就很明顯了。

或俱大才,道有清濁&

本是&

或俱大才而道有清濁&

的意思。

現在把&

道有清濁&

獨立城句,上下文都講不通了。

又如:

《左傳&

成公二年》:

綦毋張喪車,從韓厥曰:

請寓乘。

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

王伯祥《春秋左傳讀本》斷為:

綦母(毋)張喪車,從韓厥曰:

從左右。

皆肘之,使立於後。

按,這裏是說綦毋張站在左邊和右邊,韓厥都用手肘制止他,讓他站在後面。

如果把&

從左右&

看成是綦毋張說的話,那末&

皆肘之&

就無所系屬,上下文的意思都說不通了。

杜預注和孔穎達疏都是把&

和&

連起來解釋的。

再如:

談天篇》:

且夫天者氣邪體也&

有人斷句為:

且夫天者,氣邪?

體也。

按,這是錯誤的。

原文意思是說,&

再說,天是氣呢?

還是實體呢?

它是一個選擇性問句,這種句子往往用&

邪&

字和&

也&

字相呼應。

標點者不懂這個規則,所以不知道在&

字後面也要用疑問號。

如果採用古代句讀方式的話,這個句子所蘊含的語氣是不太容易辨識的。

二、如何標點古文

句讀之事,視之若甚淺,而實則頗難。

《後漢書&

班昭傳》:

漢書始出,多未能讀者;

馬融伏於閣下,从昭受讀。

何休《公羊傳序》:

講誦師言,至於百萬。

猶有不解,時加釀嘲辭,援引他經,失其句讀,以無為有,甚可闵笑者,而不可勝記也。

怎樣才能正確地標點古書呢?

總的來說,這和我們對古代漢語的熟悉、掌握程度是密切相關的,古漢語詞彙、語法、音韻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越豐富,標點古書的正確性就會越高。

想正確地標點古文,並沒有捷徑可走,但卻有章法可循,有技巧可掌握。

下面具體來談。

(一)標點古文的步驟

1、通讀全文,深入理解

標點古文,切忌看一句斷一句,如果缺少整體觀念,斷起句來很容易支離破碎。

所以一定要先通讀全文幾遍,深入理解其內部關係,把握句子的形式,掌握重點詞語,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2、斷句

在全面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開始斷句。

先斷開,不必管用&

還是用&

,更不必想用什麼符號。

先打草稿,以便修改。

3、確定標點符號,細加斟酌

仔細琢磨每句話的語氣,然後加上正確的標點符號。

(二)標點古文的方法

1、細審文理、詞義斷句

斷句首先要弄清詞義,在此基礎上弄清楚句義和段意,能斷句無誤,還不能說就是完全瞭解了文意;

但是,如果斷句有誤,那就一定是還沒有讀懂古書中的某些詞句。

2、利用常位於句首句尾的虛詞斷句

有些虛詞常置於句首,知道了這一點,就可以以之爲參攷,進行斷句。

(1)常用的句首語氣詞有:

語氣詞:

夫(且夫、若夫、今夫、故夫)[1]、蓋、唯(維、惟)。

連詞:

苟、即、使、若、即使、向使

代詞:

吾、余、女(汝)

如果在文中遇到這些詞,一般要在他們的前面斷句。

(2)常用的句尾語氣詞有:

也、矣、焉、爾、耳、哉、乎、與(歟)、耶、而已

如:

《論語&

學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斷句為: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常用的句中提頓語氣詞有:

者也

3、利用格律韻腳斷句

這主要針對古代的韻文。

古代詩詞曲賦講究押韻,而押韻時韻腳和諧,而且句數、字數往往固定,我們可根據其中的規律加標點。

杜甫《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爲梁甫吟&

上為七言律詩,韻腳分別是&

臨今侵吟&

,故應斷句為: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爲梁甫吟。

另外,散文中也常夾有韻句。

蘇軾《前赤壁賦》: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深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深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4、據排比句式、對偶句式來斷句。

《莊子&

胠篋》:

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

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

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

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

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

《孟子&

離婁上》: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5、根據語法習慣斷句

根據語法特點斷句,主要抓以下兩個方面:

(1)抓動詞(謂語)離析短語,尋找句子成分斷句

一般說來,一個句子不能沒有謂語,找到謂語後,一般前面的名詞、代詞是主語,主語前可能有定語,謂語前可能有副詞充當狀語,其後有名詞、代詞作賓語,有副詞、數量詞、動賓短語作補語,賓語前也可能有定語等。

例如:

告子下》: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於慮而後作徵于色發于聲而後喻。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

困于心,衡於慮,而後作;

征于色,發於聲,而後喻。

以上引文標點就是按照離析動詞,分析連帶成分做出來的。

(2)按固定句式斷句

常見的古漢語固定句式包括:

為&

#8230;

所&

、見&

於&

、於&

、為&

、被&

、如&

何、若&

何、奈&

何、無乃&

乎?

不亦&

得無&

何&

之有?

何以&

為?

6、根據前人注疏斷句

凡是前人加注的地方,一般就是前人認為應該斷句的地方。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包曰可使南面言任諸侯治[疏]&

仲弓問子桑伯子王曰伯子書傳無見焉子曰可也簡孔子以其能簡故曰可也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孔曰居身敬肅臨下寬略則可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包曰伯子之簡太簡子曰雍之言然[疏]&

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

可也,簡。

仲弓曰:

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

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

雍之言然。

三、古書句讀標點錯誤原因分析

古書句讀標點錯誤的原因,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意義不明,二是語法不明,三是音韻不明。

下面分別加以討論(討論以斷句為主,也涉及標點符號的使用)。

1、意義不明

詞和句子的意義有未瞭解清楚的地方,這是弄錯句讀最主要的原因。

不明詞義,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導致句讀錯誤。

(1)不明詞義,不通文理

有時是不明了一個單音詞的意義,有時是不明了一個複音詞的意義,有時是把甲義誤認為乙義。

這些情況都會把句子斷錯。

有時,讀者並不是不明詞義,而是不能把上下文連貫起來,不能串講;

讀時不求甚解,不從上下文仔細體會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說是不通文理。

例一:

賈誼《過秦論》: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國學基本叢書簡編》本《文選》斷為:

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陽。

銷鋒鍉鑄。

以為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

按,&

鍉&

又作&

鏑&

,就是箭鏃。

鑄&

是&

熔鑄&

《文選》的斷句者將&

銷鋒鍉鑄&

連讀,這是講不通的。

《漢書&

項羽傳》載賈誼《過秦論》,如淳,顏師古諸家皆讀&

字斷句(他們雖沒有斷句,但是在&

字下面加注,依《漢書》注的規矩,必須在斷句處加注,所以知道是這裏斷句)。

為什麼《文選》的斷句者會斷錯句呢?

因為《史記&

秦始皇本紀》所載賈誼《過秦論》在這裏作&

銷鋒鑄鋸&

(鋸,鐘類)(《古文辭類篹》根據《史記》,也作&

),斷句者大約受了這個影響,沒有仔細考慮&

兩字的意義,就把&

字歸到上句去了。

例二:

《三國志&

魏志&

臧洪傳》&

洪於大義,不得不死;

念諸君無事空與此禍,可先城未敗,將妻子出。

有人斷為:

念諸君無事,空與此禍,可先城未敗,將妻子出。

按,這段文章是寫臧洪守東郡,糧盡援絕,叫部下將士和百姓棄城逃命。

斷句者沒有弄懂這段話中的複音詞&

無事&

沒有必要&

、&

犯不上&

的意思,並不是現代漢語&

無事生非&

中&

的意思,因此把句子斷錯了。

例三:

宣公二年》:

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

王伯祥《春秋左傳讀本》201頁斷為:

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

按,這裏是說,&

給他預備一筐飯和肉,放在口袋裏給他&

標點者把連詞&

與&

看成動詞&

給予&

的&

,就和後面&

以與之&

重複了。

例四:

問孔篇》:

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

中華書局出版的《諸子集成》本斷為:

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

按,這裏的&

非&

字應當作&

錯誤&

講,《諸子集成》本《論衡》的標點者誤認為否定副詞,所以弄錯了。

例五:

曹植《與楊德祖書》:

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

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

今往僕少小。

所著辭賦一通。

相與夫街談巷說。

必有可采。

按,第一句意思是說,&

現在送我少年時代所著的辭賦一篇給你。

《文選》的斷句者不懂&

往&

送往&

的意思,&

相與&

少小&

一詞也不懂,這就全句不瞭解了。

指少年時代,這是古人常用的詞語。

曹植自己在《白馬篇》就說&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像上述的《文選》標點者這樣斷句,&

今往僕少小&

還成什麼話呢?

例六:

李漢《韓昌黎集序》:

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堅,終而翕然隨以定。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國學基本叢書簡編》本《韓昌黎集》斷為:

時人始而驚。

中而笑。

且排先生益堅。

終而翕然隨以定。

笑且排&

,意思是&

嘲笑而且排斥&

先生益堅&

韓愈受到嘲笑和排斥以後,不但不氣餒,而且更加堅定&

這才顯出了韓愈的戰鬥精神。

且排先生益堅&

讀成一句,那是說&

時人更堅決地排斥韓愈&

,和作者的原意正相違反了。

例七:

《史記&

禮書》:

莊蹻起楚分而為四參是豈無堅兵利革哉&

《史記索引》在&

四&

哉&

下斷句,意為此處可斷句。

據其意,上句則斷為:

莊蹻起,楚分而為四,參是豈無堅兵利革哉。

這樣司馬貞將&

參&

義及全句的意思全搞錯了。

錯因是誤認&

為動詞,實際上&

即&

三&

,與&

連讀,&

分而為四參&

四分五裂&

此句出自《荀子&

議兵篇》:

楚分而為三四&

此文略變。

此為不當讀而誤讀,當屬上而誤下。

正確標點應是:

莊蹻起,楚分而為四參。

是豈無堅兵利革哉?

(2)缺乏古代文化知識,不知出典

缺乏古代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常識,就影響對某些特定詞語的瞭解。

不知出典,就容易用錯引號。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七:

天官書》云:

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

河鼓:

大星,上將;

左右,左右將。

《萬有文庫》本《苕溪漁隱叢話》斷為:

史記天官書云。

牽牛為犧牲。

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

上將左右。

左右將。

按,《史記》張守節《正義》說:

河鼓三星(河鼓三星即我國民間所說的扁擔星,中央大星即牛郎星),在牽牛北,主軍鼓。

蓋天子三將軍:

中央大星,大將軍;

其南左星,左將軍;

其北右星,右將軍。

所以備關梁而拒難也。

這就是說,&

河鼓&

有三顆星,中間的大星為上將,左右二星為左右將(古人迷信,有所謂占星術,把天上的某些星和人間的某些職官聯繫起來,認為河鼓三星&

明大光潤,將軍吉;

動搖差戾,亂兵起;

直,將有功;

曲則將失計&

)。

《萬有文庫》本的斷句者沒有這種古代的天文常識,把句子斷得完全不可理解。

秦始皇本紀》:

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

《史記會注考證》斷句為:

彗星復見西方。

十六日,夏太后死。

按,這裏是說彗星又在西方出現,一共經過十六天;

不是說夏太后死在十六日那天。

因為古人是用干支記日的,《史記》也是這樣。

就以《秦始皇本紀》來說,凡記日都用干支。

如四年十(七)月&

庚寅&

,九年四月&

己酉&

,三十七年十月&

癸丑&

,三十七年七月&

丙寅&

,二世三年八月&

己亥&

等。

在《史記》中,數字和&

日&

連用總是說多少天,而不是說某月某日(《史記&

孟嘗君列傳》:

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勿舉。

這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用數位記日,大概起自東漢,但史書和其他正式的檔中,一般仍用干支記日。

《史記會注考證》的斷句者沒有細心考察中國古代的記日制度,因而弄錯了。

《聽雨叢談》卷五《京城建置裏數》:

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

中華書局1959年版《聽雨叢談》斷為:

泰山聳左為龍華山。

聳右為虎嵩。

為前案。

淮南諸山。

為第二重案。

按,泰山、華山、嵩山都是屬於五嶽的。

泰山是東嶽,在北京之左,所以說聳左為龍;

華山是西嶽,在北京之右,所以說聳右為虎;

嵩山是中嶽,在北京之前,所以說嵩為前案。

斷句的人沒有弄清楚這一地理關係,錯誤很大,這話變得完全不可理解。

變虛篇》:

傳書曰:

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

如子韋之言&

則必得景公祐矣。

或斷為:

傳書&

,指的是《史記》等書。

宋微子世家》所載,與此大同小異,最後一句是&

果徙三舍&

可見引號應該放在&

後面。

至於&

以下,那是《論衡》作者的話了。

標點者不明出典,把作者的話也歸到引文裏去了。

《歷代職官表》卷二十三引《山堂考索》:

凡他宮入院,未除學士,謂之直院。

學士俱闕,他官暫行文書,謂之權直。

叢書集成本《歷代職官表》斷為:

凡他官入院未除學士。

謂之直院學士。

俱闕他官。

暫行文書。

謂之權直。

按,宋代翰林學士院有翰林學士等掌管起草制誥詔令,別的官到翰林學士院沒有被任命為翰林學士時,叫做&

直院&

(直學士院)(《文獻通考》卷十一&

職官&

八:

資淺者為直院,暫行者為權直。

);

翰林學士院一時闕員暫由別的官掌管文書,叫做&

權直&

(翰林權直、學士院直)。

《叢書集成》本《歷代職官表》的斷句者不懂宋代翰林學士院的官制,斷句就完全弄錯了。

宋代翰林學士院沒有&

直院學士&

銜。

俱闕他官&

,在意思上也講不通。

袁枚《黃生借書說》(見《小倉山房文集》卷二十二):

故有所覽,輒省記。

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

1961年1月23日和30日的人民日報第四版斷為:

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

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

省記&

等於說&

記得&

,這裏是把它記在腦子裏的意思。

通籍後,俸去書來&

,是說通籍後有俸可以買書。

過去中了進士的,他的名字就上通到朝廷了,叫做&

通籍&

標點者不知道什麼是通籍,所以弄錯了。

2、語法不明

語句總是按照一定的規則組織起來的,語法即組詞造句規則。

附帶討論由於不瞭解對偶和文體而產生的句讀錯誤。

鄉黨》:

厩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一般都是在&

乎&

字斷句。

即:

廄焚,子退朝,曰:

傷人乎?

不問馬。

陸德明《經典釋文》說,&

一讀至&

不&

字絕句&

按照這種說法斷句,應該有兩種可能性:

①廄焚,子退朝,曰:

傷人乎不?

問馬。

這意思是說:

孔子先問&

傷人了沒有?

然後問馬。

②廄焚,子退朝,曰:

不。

傷人了嗎?

別人回答說&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