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节日斗牛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1732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侗族节日斗牛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侗族节日斗牛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侗族节日斗牛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侗族节日斗牛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侗族节日斗牛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侗族节日斗牛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侗族节日斗牛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侗族节日斗牛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侗族节日斗牛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溪山阻绝,非人迹所履。

又无阳(县名,辖及今天柱、三穗、玉屏、万山等地)乌亻许万家,皆咬蛇鼠之肉,能鼻饮。

”到唐代,史籍对故无阳县一带的居民称为“峒蛮”。

《唐书》记载:

“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黔州大水,环城郭,观察使窦郡发‘峒蛮’治城,督促太急,于是辰、叙二州蛮张伯靖等反。

  侗族

  到北宋时,在故无阳县西南出现了佶伶(仡伶)为单一族称及其表现于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活动载人史册。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懿、洽州(辖及今万山、玉屏、天柱一带)发生了“蛮酋”合“佶伶”抗拒官军之事。

其中,有“佶伶万众乘舟屯托口(今湖南黔阳县属,位于渠水、清水江交汇处),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为之震动。

”到南宋,史籍将

  “佶伶”改称“仡伶”,仍以抗拒官军著称。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4记载:

“辰、沅、靖州蛮,有仡伶、有仡僚、有仡榄、有仡偻、有山徭,俗亦土著。

”“诸蛮惟仡伶颇强,习战斗,他时或能为边患。

”当时,在“仡伶”中,以靖州(辖及今黎平、锦屏和天柱南部一带)杨姓和沅州(辖及今万山、玉屏、三穗和天柱北部一带)吴姓的势力较强。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知辰州章才邵说:

沅陵浦口的膏腴水田,给“靖州仡伶杨姓者佃作而课其租”,结果“杨氏专其地将二十年”。

由于“其地当沅、靖二州水陆之冲”,宋朝官吏对其实力之扩展,日夜畅厉。

  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沅州生界仡伶副峒官吴自由子三人,货丹砂麻阳,巡检唐人杰诬为盗,执之送狱,自由率峒官杨友禄等为乱”。

同时,沅州西南的“古州”(辖及今

  玉屏、万山等地)和“思州”南部(辖及今镇远、岑巩、三穗、江口、铜仁、石阡等地),仍为“沅州生界仡伶”居住地。

靖州东面的邵州西部即原徽州地,也为仡伶杨氏居住地。

靖州南面之浔江、融江和王江流域,也为仡伶杨氏活动范围。

估伶(仡伶)居住的溪峒,在侗语中至今还保留着“九溪十八峒”、“九溪十峒”以及诚州、五开等古地名。

  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

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

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

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

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

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

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

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

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

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

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

称侗年为小年。

春节为大年。

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

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

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

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

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

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

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侗族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

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

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

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

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

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

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

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

每年到

  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

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

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

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

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

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

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

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

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侗族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

“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

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

“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

“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

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

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

“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

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

“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

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

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

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

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

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

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

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

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八月十五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

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

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

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

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

姑娘以歌答谢。

  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

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

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

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习俗。

相传中秋之夜偷食别人家的瓜果蔬菜会带来健康、幸福。

月亮下“偷”来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带回家中。

  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

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

有的踩芦笙,坐歌堂;

有的走亲邀客。

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

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

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

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侗族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

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

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

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

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

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

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

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

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

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

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

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

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

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侗族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

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

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

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

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

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

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

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过冬节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

  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为也”

  “为也”是侗语音译,为做客之意。

但这种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是特指村寨之间互相访问的集体客人。

当地汉话称为“吃乡食”。

一般在春间或秋后进行,是侗乡规模最大的社交和娱乐活动。

规模不等,少则20—30人,多则100余人。

男女老少均可参加。

都要带上本寨的歌队、戏班、芦笙队、诵款人等。

事先由客寨到主寨下帖,主寨认可接受帖子,双方约定日子。

主寨各家各户作好接待准备,客寨组织好队伍,作好行前准备。

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一带的“为也”队伍多以歌队或戏班为主。

当客人来到主寨时,主寨的姑娘们用稻草人、布匹或板凳、织布机、水桶等物品拦住寨门,唱起了拦路歌。

  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牛,盛情接待。

“为也”期间,整个村寨成了文娱大舞台,开展对歌、唱戏、斗牛等活动。

客人走时,每个姑娘拿出几条自织手帕挂在竹竿上作为赠送给客人的礼物。

还要包上装鱼肉的糯米饭包给客人路上作午餐。

广西三江的“为也”队伍多带上芦笙队。

芦笙队员身穿羽毛花衣,头插鸡尾。

路过其他村寨时,奏《过路曲》,不进寨。

快到主寨时,奏《进寨曲》。

主寨芦笙队奏《迎客曲》出迎。

进寨后,主客两队进鼓楼坪赛芦笙。

赛完后,芦笙队和其他客人都集中在鼓楼坪上,待主寨寨老一声令下,主人们便争相涌入坪中“抢客”。

他们抢去客人头上的鸡尾,客人便随之到家,宴饮作乐。

次日再比赛芦笙。

有的地方还要举行踩歌堂、对歌、比武等活动。

欢度3—5日方散。

别离前要举办一次全寨性大宴,在鼓楼或风雨桥上举行。

席间主客各出一人,讲诵款词和赞颂歌。

  “为嘿”

  这是南部侗族村寨之间一种盛大的集体结交、集体做客的结群交往活动,侗家称之“为嘿”。

这种有“嘿”关系的两个村寨之间为了加深他们的友谊,双方商定:

每年农历正月间定期“为嘿”,即今年甲寨的全体男女老少去乙寨集体做客(或限定人数),明年乙寨的全体男女老少(或对等的人数)又来甲寨集体做客,通过这种集体结交的活动,以加强他们之间传统的亲密关系,很像带有结盟性质的朋友。

乙寨要到甲寨去“为嘿”,需事先去信,甲寨认为条件成熟,即可写回帖,一面作接客准备。

客人到村口时,姑娘们用布匹等物拦住寨门唱“拦路歌”,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

杀猪宰羊,盛情接待。

这期间,开展对唱大歌、演戏、斗牛等活动。

“为嘿”一般举行3—5天。

当“为嘿”活动结束,客人要离去时,主寨上除了举行“拦路”表示挽留和欢送客人外,姑娘们每人赠送毛巾数条,挂在竹竿上;

用禾草包包起若干包糯米饭,饭内夹有腌鱼、腌肉,送给客人在途中做午餐;

主寨还送一头小牛和一只小羊,给客人带(转载自:

博旭范文网:

侗族节日斗牛节)去留做“尾巴”,以示今后继续往来。

客人离寨时,主寨又鸣放铁炮,敲锣打鼓,吹起芦笙,全寨男女老少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把客人欢送出寨外。

  “为顶”

  这是南部侗族村寨男女青年之间互相结伴走寨,互相探访,交友联谊的一种集体性的社交活动,侗家称之“为顶”,亦叫“吃相思”。

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间,一般都在7天以上。

活动的程序与“为嘿”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由乙寨的“罗汉头”或“姑娘头”组织本寨二、三十个热心交往,喜欢走寨的男女青年,组成侗歌队或侗戏班去甲寨唱侗歌、演侗戏,进行各种文艺活动,借与甲寨老幼同乐之机,与甲寨男女青年进行交往。

双方男女青年每晚

  篇二:

  侗族节日

  侗乡黎平不仅具有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侗族民间节日活动,极富民族凝聚力和感染力。

其中,"

中国鼓楼文化艺术节"

堪称侗族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是贵州省政府、黔东南州政府批准的唯一盛大的侗族节日。

此外,还有千三节,泥人节,摔交节等,有"

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有"

之说,甚称"

百节之乡"

  萨崇拜

  在侗族信仰的多种神灵中,侗族女神“萨”(意为始祖母)最受尊崇,侗人认为“萨”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所以,南部侗区村寨普遍都建有萨坛。

  “祭萨”是侗族最重要、最隆重、最古老的活动之一。

祭萨时全寨男女身穿盛装,在萨坛前踩歌堂,吟唱《萨之歌》,歌颂萨的功德,祈求萨的保佑。

  萨神的圣地在黎平的“弄堂概”,又称萨岁山,各地举行祭萨活动,都要到此取圣土。

泥人节

  在黎平县肇兴乡的厦格村,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办泥人节。

泥人节有庆丰收之意,亦表达人们对泥土的崇拜。

泥人节这天,方圆几十公里的侗族村寨都纷至沓来,无论是哪里来的客人,到鼓楼坐定后,就有主人把客人请到家里做客。

活动在鱼塘中举行,人们在鱼塘中进行抢鱼比赛,相互追打,弄得泥浆满身,欢声喧闹中纷纷变成泥人,因此而得名。

午饭后会举办踩歌堂、赛芦笙、唱侗歌、演侗戏等活动一庆祝。

  千三节

  千三节全称为“千三欢聚节”,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期间在茅贡乡地扪村隆重举行,方圆百里村寨有上万人参加节日活动。

相传地扪村原有1300户人家,后分到周边村寨,这几个寨子的人都是“千三”的后裔。

所分出去的各支人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聚会于地扪寻根祭祖,年长月久形成习俗,便成了侗族地区的一个盛大的民族民间节庆。

欢聚节主要活动内容有唱歌祭祖、踩歌堂、演侗戏、聚会叙情、斗牛取乐。

  抬官人

  在黎平肇兴一带和黄岗等地,有一项侗族喜爱的民俗活动叫“掂宁蒙”,汉语意译为“抬官人”。

据说此项活动已有300多年历史。

“抬官人”一般在春节期间“月货”(集体做客)中进行。

“官人”由侗寨里的一个青年或小孩装扮,乘坐“滑竿”,有化妆奇形怪状“随从”,他们有的赤臂露体,有的身画青龙白虎,有的饰兵匪乞丐,有的饰妖魔鬼怪,有的扮得不男不女、非僧非道。

队伍后面还跟着一大批衣着靓妆、头插羽毛的年轻姑娘。

她们一手撑花伞,一手提竹篮。

篮内盛满食品。

  篇三:

民族趣节之四斗牛节

  民族趣节之四斗牛节

  斗牛节,是侗族民间传统的游乐节日。

节日一般于春秋两季,即农历二月或八月逢亥日举行。

  在侗乡,各村寨都饲养有善斗的“水牛王”。

其牛栏象“宫殿”般建在鼓楼前的地坪上。

门口还贴有“仁里今出大碰王,圣地兹生勇猛将”之类的对联。

“牛王”有专人饲养,并常用蜂蜜、猪油、烧酒等上乘食物喂之。

  在斗牛节前夕,由后生青年吹着芦笙到外村寨邀约敌手,俗称“送约”。

在答应参战的牛王“宫”前,人们吹芦笙,鸣锣放炮,热闹非常,并以鱼食祭祀三天,谓之替牛“养心”,且通宵达旦。

  亥日凌晨,牛王在锣鼓芦笙乐中被前呼后拥地牵到人山人海的斗牛场上。

牛王的营地里,旌旗环绕,戒备森严。

中午时分,“踩场”(牛王入场示威仪式)开始。

斗牛队伍轮流入场示威,一名男性壮年,高举着写有牛王美称的牌子在前开道,打锣鼓吹芦笙者跟随,刀斧手举起金爪斧钺,寨老身穿古装持伞走在中间,后面的人们手持旌旗大纛,拥着镶有铁角、罩红缎、背插令旗雉尾,颈吊铜铃的斗牛,在两名头戴白鹤尾、身穿翠色衣的壮实青年,牵着牛王威风凛凛地走入斗牛场,护着斗牛绕场三圈。

这种仪式俗称“踩塘”。

各个斗牛“踩塘”完毕,斗牛开始。

  比赛场上,对手由两端走入,一手牵牛,一手持火把,待铁炮一响,牵牛者便将手中火把向前一抛。

两头牛王四蹄腾空,象箭一般地朝对方冲去,“轰”的一声碰在一起,各自施展角技。

若久斗不分胜负,便用绳子拴住牛脚解脱,最后平分秋色;

若一方失败了,胜者乘胜追击,姑娘们跑去将“败将”旌旗夺走,胜者再次披红挂彩入场示威。

待约定的牛王一双一对地较量过后,斗牛活动也就结束了。

几天以后,姑娘送回败者旌旗,受到这个村寨的小伙子盛情接待,并奉上赎旗彩礼,陪姑娘们唱大歌几天,临走时吹奏芦笙欢送。

此外,得胜的牛王主人也要犒劳自己的“勇士”。

  天柱、锦屏一带斗牛活动,多在农历九月间举行,俗称“安瓦”,斗牛尊称“圣牛”。

九月初九凌晨,各寨圣牛在炮声中出圈,向斗牛场边的村寨集中;

各家各户闻炮声也牵着自己的斗牛尾随于后。

主寨寨老带领年轻人鸣锣吹笙夹道欢迎,同时备足美酒、油茶随客人饮用,并打开空牛圈迎接客人“圣牛”。

斗牛期间,村寨的要道和斗牛场入口处,都扎拱门挂鱼藤草,贴着“一碰如雷盖天地,八足腾空赛狮龙”之类的对联。

正午时分,三声铁炮响,宣布“安瓦”开始。

一阵锣鼓传来,两头斗牛先后在拱门出现。

牛前面是由一名青年丢“把条”开路,后面有绣着“镇天雷”、“大雷公”等字样的八面大旗跟随,中间被一青年持旗横掩牛头上的“草凳”,牛背上置四方形蔑塔,塔上贴着花草龙狮剪纸,顶置大红绣球,飘须带,牛腰围铜铃,牛臀部饰成一对六尺虎尾。

斗牛的一身打扮特别,派头俨如将帅出征。

两牛接近,碰在一起,搅成一团。

人们鸣锣呐喊助威,热闹非凡。

所有斗牛均按如此程序进行。

申酉时分,一声锣鼓响,宣布当天“安瓦”活动暂停,明日再战。

晚上,老年、壮年、青年男女赞美太平世道,庆祝丰收年景的歌声,彻夜不息。

斗牛活动连续进行到第四天下午才算结束。

主寨放起铁炮,欢送客人离寨。

  东方第一斗牛之乡:

凯里

  闻名遐迩的中国贵州凯里,被誉为“东方第一斗牛之乡”。

凯里斗牛,以其“牛和牛斗”的东方式斗牛,区别于西班牙的“人和牛斗”形式,而且比他精彩万倍。

节日期间,凯里斗

  牛场面壮观,热闹非凡,扣人心弦,独特的斗牛魅力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和喝彩,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每逢重大节日,凯里都要举行斗牛大赛,场面之壮观令人咋舌。

上百头骠悍雄壮的水牯牛,从四面八方汇集凯里斗牛场,昂头摆尾,跃跃欲试。

进攻时,犹如一只出山的猛虎,离弦的箭儿,从几十米的地方,疯狂地朝对方“头牛”直冲而来。

勇猛顽强的作防御的“斗牛”立即向前迎战。

霎时,只听“嘭咚”巨响,两头牯牛头碰头,角抵角,狠顶猛撬,拼命相抵,在人们的呐喊及唢呐、大号、芦笙、芒筒、铜鼓交融的助威声中,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它们左攻右防,进进退退,不断发出“嘭咚”的猛烈碰击声,难解难分,对打上几百甚至上千回合,有的旗鼓相当,要激战数小时之久,场面精彩激烈,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