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加与减》单元全套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1567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加与减》单元全套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加与减》单元全套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加与减》单元全套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加与减》单元全套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加与减》单元全套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加与减》单元全套教案文档格式.docx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加与减》单元全套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加与减》单元全套教案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加与减》单元全套教案文档格式.docx

学生可能会说:

·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30分,第三次得41分。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有两次得分超过了笑笑。

……

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不少。

还有同学们看出了淘气有两次的得分超过了笑笑,真细心!

【设计意图:

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套圈比赛)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表格描述数学信息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式,本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读表,了解、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

1.进行估算。

教材第2页“他们谁说得对?

”对话情境。

同学们,你们看,这对要好的朋友因为比赛的输赢发生了争执,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呢?

为什么?

生1:

淘气说得不对。

虽然他的确是有两次都比笑笑得分高,但不能因此就说淘气肯定获胜。

因为淘气的总分不一定比笑笑的总分高。

生2:

笑笑说得很有道理。

像笑笑说得那样,淘气两次比笑笑共多2分,而笑笑却一次就多出了3分,当然总成绩是笑笑的高,所以应该是笑笑获胜。

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是需要经常训练的。

估算方法本身就是个性化的,通过交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分享他人的快乐,学习更好的估算方法。

2.尝试计算。

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

那么到底谁获胜呢?

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

先计算淘气的总得分吧!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算法:

  

(1)20+30+40=90

4+1=5

90+5=95

(2)

2

4

+

3

5

   

1

9

  (3)

  

(4)

  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算式的基本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时计算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

提示学生观察:

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取竖式计算和口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淘气的得分是95分,现在大家再计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了多少分?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同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通过实际计算和比较发现:

笑笑多一分,笑笑获胜。

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体验算法多样化。

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淘气和笑笑套圈比赛的问题。

现在,老师提一个建议,下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组合(2人、3人都可以),也进行一次套圈比赛。

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下节课大家汇报一下。

 

谁的得分高

24+30+41=95(分)

           

23+44+29=96(分)

6

答:

淘气共得了95分,笑笑共得了96分,笑笑获胜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学习个性化的必然反映。

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计算教学于本来面目。

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能够实现算法的优化。

2.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做出选择优化,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算法的优化。

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

A类

填空。

8

( )

         

7

(考查知识点:

连加运算;

能力要求:

会正确进行连加计算。

B类

笔算下面各题。

能正确进行连加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72)

(90)

    

(63)

(88)

(47)

(74)

B类:

78  99   78

教材习题

第3页“练一练”:

1.

(1)第一次奇思比妙想得分少,或妙想的得分两次超过了奇思。

(答案不唯一)

(2)奇思获胜。

因为第1次妙想比奇思多5分,第2次妙想比奇思多3分,两次一共比奇思多8分,而奇思第3次比妙想多10分,这样奇思就比妙想多2分,奇思获胜。

(3)奇思:

35+23+30=88(分)

妙想:

40+26+20=86(分)

2.17+36+11=64(人)

3.67  98   85  87

4.

(1)28+16+15=59(枚) 

(2)51+21+28=100(枚)

(3)2012年一共获得奖牌多少枚?

38+27+23=88(枚)(答案不唯一)

秋游。

(教材第4、5页)

1.通过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简单问题,学习连减计算的过程。

2.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地进行100以内的连减计算。

3.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竖式计算的连减的方法。

能正确进行100以内的连减计算。

秋天到了,天高云淡,正是出游的好时节。

同学们喜欢秋游吗?

(喜欢)

教材第4页情境图。

看!

同学们出去秋游的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条船可以坐90人。

有两队,一队有45人,一队有25人。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准确。

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

一共有多少人?

船上能坐得下这两队人吗?

生3:

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组织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

如果没有出现教材中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用学生生活中喜欢秋游的话题引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数学信息,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准备。

1.乘船问题。

是啊,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呢?

你们觉得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以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就是船上剩下的空座位数。

可以先求出两队一共有多少人,再从90个座位中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剩下的空座位数。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现在就请同学们尝试自己列式,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算法。

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自己是怎样算的?

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我是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

90-45=45(个),45-25=20(个),所以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我也是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但是我的算式是90-25=65(个),65-45=20(个),所以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我是先算出两队的总人数,然后用90一次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的空座位数:

45+25=70(人),90-70=20(个),所以船上也是还有20个空座位。

刚才大家用不同的算法得出了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这些算法都是正确的。

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请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从90中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可以写成一个算式为90-45-25=20(个)或90-25-45=20(个),这样的算式叫连减算式,计算连减算式一般从左往右计算,竖式的写法:

-

   或   

不同算法的交流,使学生认识算法的多样化。

竖式计算是大数计算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2.乘车问题。

同学们之前的表现非常棒!

解决了乘船时的问题。

如今啊,同学们的秋游就要结束了,要乘车返回学校。

教材第4页“乘车返回学校”情境图。

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你能算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吗?

自己试一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解答后小组内交流解法,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的写法。

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连减的意义,及时巩固连减算式的计算的方法。

培养学生整理与归纳的学习习惯和意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体会收获的成功和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秋  游

90-45-25=20(个)      90-25-45=20(个)

        

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1.要尽量去引导学生自己多思考、多表达。

学生做得对,就让他们自己说说是怎么想的;

学生做得不对,就把错误指出来,让全体学生引以为戒,从而使犯错误的同学对错误的认识更加深刻。

2.当课堂上出现多种算法时,教师不要急于去优化哪一种,而是让学生经过选择、比较,自己实现算法的优化,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选择最佳方法。

连减运算;

掌握连减算式的竖式计算方法。

看懂图意后,解决问题。

有85个西瓜。

能正确运用连减计算解决问题。

43 7 0

85-40-27=18(个)

第5页“练一练”:

1.左面:

(1)张阿姨带了50元;

买鱼用去28元;

买蔬菜用去15元。

(2)50-28-15=7(元)

右面:

(1)《故事丛书》18元;

《手工丛书》32元。

(2)100-18-32=50(元)

2.19 12 1

3.

(1)26+32+39=97(份) 97<

98<

99<

100 一班订的报刊最少。

(2)98-40-37=21(份) (3)99-45-28=26(份) (4)34份《小画报》;

32本《小故事》。

4.略

星星合唱队。

(教材第6、7页)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算式。

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算式。

同学们,喜欢唱歌吗?

教材第6页情境图。

谁能看着情境图说一说图中的合唱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合唱队的人数变了。

合唱队原来有52人,今年有9人毕业了,又新加入15人。

合唱队加入的人比毕业的人多。

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多呀!

可是老师就是没弄明白,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

毕业的人数少,新加入的人数多,所以应该是比原来多了。

新加入的比离开的人数多,当然是现在人多了。

同学们不仅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还讲出了道理,真棒!

通过学生喜欢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自然而然进入新课。

1.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

“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的问题,学生提不出来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

要求“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15-9=6(人)   52+6=58(人)

52-9=43(人)  43+15=58(人)

52-9+15

在学生列出52-9+15之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如原来有52人,毕业离开了9人,就是少了9人,所以是52-9;

又加入了15人,就是又多了15人,应该再加上15,所以就是52-9+15。

如果学生的答案没有出现综合算式,师生就一起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算式,并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叫作加减混合算式。

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

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

一方面,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

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出现的算法以及算法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

把你的算法和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一般方法:

先算52减9,再加15,结果等于58。

如果出现先算52加15再减9的算法,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谈谈看法。

同时说明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谁愿意把你用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多数学生可能会用两个竖式计算,如果学生出现用一个竖式的,就直接指导;

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就主动介绍。

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交流,既是计算的检查,也是同学间相互学习的平台,更是教师进行学习指导的机会。

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是数学计算的基本技能,教师要重视指导。

2.先说一说,再列式算一算。

同学们,你们能解答这两道习题吗?

教材第6页最下面的情境图。

学生尝试解答第一题后,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是怎样想的。

关键弄清:

叔叔比淘气大29岁,就是8+29=37(岁),说明叔叔37岁;

阿姨比叔叔小5岁,就是叔叔的年龄减去5岁,所以写成一个算式就是8+29-5。

让学生到前面板演竖式计算的过程。

然后进行第二题的解答并组织学生交流想法和计算过程。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形成过程,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技能。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星星合唱队

52-9+15=58(人)

 或 

合唱队现在有58人

1.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2.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

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加减混合运算;

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算式。

操场上有26名同学在跳绳,36名同学在拍球。

刚刚走了45名同学,还剩多少名同学?

会解决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84 26 11 64

26+36-45=17(名)

第7页“练一练”:

1.

(1)车上的人数少了。

 

(2)56-27+19=48(人)

2.94 52 79 60

3.75-35-28=12(个)

4.45-16+27=56(张)

5.89-35+18=72(台)

练习一。

(教材第8、9页)

1.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3.培养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算式。

同学们,100以内的两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你们学会了吗?

有什么收获?

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开始整理相关的知识点。

先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一下,把意见梳理好了请一个代表汇报,与大家分享。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组织交流,学生可能会说:

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时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

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并且比较简便。

计算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

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有时却完全运用连减就能解决问题。

说得非常好,就应该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就试试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右面的习题)

同学们,仔细看看,你们了解了什么?

做成这只猫头鹰用了三种瓜子。

一共用了80粒葵花子,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南瓜子比西瓜子少39粒。

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

淘气用了多少粒南瓜子?

是啊,用了多少粒南瓜子呢?

试一试:

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不同的算法后,组织学生交流。

80-25-39=16(粒)。

我是想葵花子80粒,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就要减去25得到西瓜子的粒数;

南瓜子比西瓜子少39粒,就要再从西瓜子的粒数里面减去39才是南瓜子的粒数。

我觉得因为“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南瓜子比西瓜子少39粒”,就说明南瓜子最少,实际就是比葵花子少25+39=64(粒),所以可以从80里面减去64得出用了16粒南瓜子。

如果学生没有提出第二种方法,教师可以适当介绍。

在学生讨论得出规律后,要适时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1.悟,应当是一个过程。

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很讲究“悟”的。

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自己领悟数学,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充满灵性,我们的学生对学习数学将心怀向往。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

想一想,算一算。

小东家有母鸡22只,公鸡比母鸡少9只,小东家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能正确分析题意,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购物满100元就能获奖。

(1)买一本

、一件

和一个

应付多少元?

能获奖吗?

(2)买一件

(3)你还想买些什么?

大约需要多少元?

100以内的加法、连加运算;

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法及连加算式并解决相关问题。

22-9+22=35(只)

(1)28+49+22=99(元) 99<

100 不能获奖

(2)49+50=99(元)

(3)答案不唯一,略。

第8、第9页“练习一”:

1.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