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1156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91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治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物理治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物理治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物理治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物理治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治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物理治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治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治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五)、水疗法(一般是借助水的浮力来使患者做助力运动,还有水的温热效应。

(六)、生物反馈疗法

(七)、牵引疗法

(八)、其他物理因子方法

三、手法治疗

第二章:

关节活动技术

关节活动技术:

是指利用各种方法来维持和恢复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治疗技术。

关节的基本构造:

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关节的类型:

1、按关节运动分为不动、少动、活动三种类型。

2、根据关节运动轴心或自由度多寡分单轴(滑车关节如指间关节只能延额状轴在矢状面上做屈伸运动;

车轴关节如近、远侧桡尺关节只能绕垂直轴在水平面上做旋前、旋后运动)、双轴(椭圆关节;

鞍状关节)、多轴关节(球窝关节;

杵臼关节;

平面关节)。

关节的运动:

1、运动轴:

垂直轴、冠状轴、矢状轴。

2、运动面:

水平面(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

3、运动方向:

关节的运动方向包括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内翻、外翻、背屈、跖屈、环转等

4、关节活动的类型:

主动关节活动、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被动关节活动

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有:

构成关节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

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

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

关节周围肌群的强弱与伸展性。

关节活动技术(maitland)分级:

影响关节活动的生理因素:

1、生理因素:

拮抗肌的肌张力、软组织相接触、关节的韧带张力、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骨组织的限制。

2、病理因素:

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痉挛、肌力降低、关节本身病变。

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被动运动、持续被动运动、肌肉牵伸技术、关节松动术、牵引疗法。

定义

方法

适应症

禁忌症

主动助力运动

部分需要肌肉收缩,部分需要借助外力完成的运动

器械练习悬吊练习轮滑练习

肌力低于三级,能主动运动的患者各种原因导致的关节粘连或肌张力增高而使关节活动受限,能进行主动运动的患者;

用于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训练。

骨折内固定不稳定、关节脱位未复位、关节急性炎症、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

主动运动

肌肉收缩所产生的运动

随意运动助力运动抗阻力运动

肌力三级以上,能主动运动的患者;

需要改善心肺、神经协调功能的患者

骨折未完全愈合、关节急性炎症、关节脱位未复位、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

被动运动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治疗人员完成的被动运动,借助外力或器具由患者自己完成的被动运动

持续的被动活动,关节牵引,轮滑练习

因力学因素所导致软组织的挛缩与粘连、疼痛及肌痉挛;

神经性疾病所导致的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和受限;

不能主动活动者如昏迷和卧床等

各种原因导致的关节不稳、关节内未完全愈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导致的肿胀、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

关节活动技术的临床应用:

关节活动技术的注意事项:

熟悉关节的结构

早期活动

全范围活动

与肌肉牵伸结

制动:

指人体局部或者全身保持固定或者活动被限制。

制动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限制关节活动就会在关节囊、筋膜、肌肉、韧带等处出现疏松结缔组织的短缩,变成致密结缔组织,失去弹性和伸缩性,从而限制关节的活动。

关节活动受限有时并不是关节本身的损伤,而是继发于关节周围组织的损害。

第三章体位转移

体位转移:

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

体位转移的分类:

1、独立转移

患者独自完成、不需他人帮助的转移方法

2、辅助转移

由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协助的转移方法

3、被动转移

即搬运,是指患者因瘫痪程度较重而不能对抗重力完成独立转移及辅助转移时,完全由外力将患者整体抬起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分为人工搬运和机械搬运。

第四章肌肉牵伸技术

牵伸:

肌肉牵伸作用:

1.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

2.防止软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

3.调节肌张力、提高肌肉的兴奋性

4.阻断恶性循环、防治粘连、缓解疼痛

5.有效预防软组织损伤

分类:

1、根据牵拉力量的来源:

手法牵伸、机械(电动)牵伸、自我牵伸

2、根据牵伸力量来源和参与程度:

被动牵伸、主动牵伸、神经肌肉抑制技术

肌肉牵伸的种类与方法:

被动牵伸、主动抑制及其他有助于牵伸技术的其他方法。

1、被动牵伸包括手法牵伸、机械牵伸、自我牵伸三种。

手法牵伸:

治疗师徒手对紧张或挛缩的组织及活动受限的关节进行牵伸,通过控制牵伸参数(体位、方向、速度、强度和时间等),来消除组织紧张、增加挛缩组织的长度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机械牵伸:

由于手法牵伸的强度和时间局限性,临床上常借助重量牵引、滑轮系统和夹板等机械装置来持续增加小强度的外部力量,较长时间作用于缩短组织,提高疗效。

自我牵伸

为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患者自己将身体部位移动至某一位置所进行的一种肌肉伸展性训练,利用自身重量、体位改变和肢体运动等为动力来源,牵伸强度和持续时间大体与手法牵伸相同。

2、主动抑制:

主要用于神经肌肉神经支配完整,而且患者能够自主控制的情况下;

对于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导致的痉挛和瘫痪的患者作用不大。

收缩—放松法:

收缩—放松—收缩法:

拮抗肌收缩法:

3、其他方法:

冷热疗法

手法按摩

夹板和支具

牵伸技术参数:

牵伸体位:

一般选择卧位和坐位

牵伸方向:

与肌肉挛缩方向相反

牵伸强度:

在无痛或微痛的范围

牵伸时间:

每次15~30秒,间隔30秒,同时辅以轻手法按摩

牵伸技术临床适应症:

1、各种原因导致的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瘢痕形成,导致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

2、预防由于制动、内外固定和废用等造成的肌力减弱以及相应组织短缩的发生

3、体育锻炼前后的有效牵伸,利于预防肌肉骨骼系统受损

牵伸技术临床禁忌症:

1、关节内外组织有感染、结核和肿瘤等,特别是各种炎症急性期

2、新发生的骨折和软组织损伤,严重骨质疏松,神经损伤或吻合术后1个月内

3、关节活动或肌肉被拉长时出现剧烈疼痛,骨性因素造成的关节活动受限

4、挛缩造成关节僵硬者

牵伸技术的注意事项:

1、充分地固定好近端,牵伸动作宜缓慢可控制

2、治疗后出现肌肉酸痛,不能持续超过一天

3、避免跳跃性牵伸手法,尤其在关节活动末端

4、避免过度牵伸已长期制动的组织,特别是大强、短时间牵伸更容易损伤软组织,造成关节失稳

5、避免牵伸已出现水肿的组织和过度牵伸肌力较弱的肌肉

第五章关节松动术

手法操作的基本运动:

生理运动:

是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活动。

附属运动:

是指关节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活动。

关节松动技术(maitland)分级:

手法等级选择:

级手法适用于治疗疼痛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

级手法适用于治疗关节疼痛并伴有关节僵硬;

级手法适用于治疗关节因周围组织粘连、挛缩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

第六章肌力训练技术

肌力:

肌肉收缩、抗阻产生的力

肌肉耐力:

肌肉持续收缩的时间长短,反复收缩的次数多少

悬吊训练:

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简单装置,将运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训练。

为助力训练的一种,能节省治疗师的体力消耗

抗阻训练:

患者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需要克服外来阻力才能完成的训练

渐进抗阻训练(progressiveresistanceexercise)是一种逐渐增加阻力的训练方法,肌肉的能力增强时负荷量也随之增加。

主要适用于肌力>

3级。

等长训练:

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没有改变,也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肉能产生相当大的张力,又称静力性训练。

动作不复杂、易掌握,能在关节活动受限时进行

等张训练:

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张力保持不变,而肌纤维的长度发生改变,并产生关节活动的一种训练方法

分类:

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

等速训练:

又称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速度运动

利用专门设备根据运动过程的肌力大小变化调节外加阻力,使整个关节运动依预先设定速度进行运动。

肌力训练的目的:

增强肌力

使原先肌力减低的肌肉通过肌力训练,肌力得到增强。

增强肌肉的耐力

增强肌肉的耐力,使肌肉能够维持长时间的收缩。

为其他相关训练做准备

通过肌力训练使肌力增强,为以后的平衡、协调、步态等功能训练做准备。

肌力训练方法的种类:

1.按训练目的分类

增强肌力和增强肌肉耐力训练

•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分Ⅰ型(慢肌纤维)、Ⅱa型和Ⅱb型(快肌纤维)。

Ⅱb型肌纤维产生的肌力最大,Ⅱa型次之,Ⅰ型最低。

肌肉收缩强度的不同,参与收缩的肌纤维亦不同,肌肉训练的效果亦不同。

•增强肌力—大负荷、少重复、时间短

•增强耐力—小负荷、多重复、时间长

.肌力大小与肌力训练方法

按照肌肉收缩的方式:

•等长训练

•等张训练:

离心性收缩、向心性收缩。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1.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ß

适应证:

肌力0~1级

训练方法:

引导患者做主观努力,通过意念的方式,竭力去引发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

此时患者大脑皮层运动区发放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前角细胞向外周传递,使瘫痪肌肉逐渐恢复功能。

2.助力训练

肌力1~3级时

训练方法:

徒手辅助主动运动,滑面上辅助主动运动,滑车重锤的主动运动,浮力辅助主动运动。

3.悬吊训练

肌力1~3级

将运动的肢体悬吊起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在水平面上进行训练

4.主动训练

肌力达3级以上

取正确的体位和姿势,肢体置于抗重力位,防止代偿运动

5.抗阻训练

4级以上肌力

利用徒手、滑车、重锤、弹簧、重物、摩擦力、流体阻力,阻力作用的方向与主动运动方向相反。

6.等长训练

2~5级肌力

徒手等长运动,肌肉固定练习,利用器具

7.等张训练

适应症:

3~5级肌力

渐进性抗阻练习法,向心练习,离心练习

8.短暂最大负荷练习

3~5级肌力

在最大负荷下,以等张收缩完成运动,并在完成时接着做等长收缩5~10s然后方松,重复5次每次增加0.5kg。

等长收缩不能维持5~10s者,则不增加负荷。

9.等速收缩:

10.其他训练方式:

1)振动力量训练

Þ

新兴肌肉力量训练方法,多与传统肌力抗阻训练同时进行。

其原理是通过外界的振动刺激引起Ia传入纤维兴奋,同时激活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最大限度的募集运动单位参与活动。

2)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是指附着于脊柱、骨盆、髋关节等骨骼上并在运动或静止状态中起到保持身体基本姿势、维持姿势稳定与平衡的核心肌肉之间协调配合、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合力。

肌力训练方法临床选择原则:

安全第一、有效性原则、经济实用性、个体化原则。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

超量恢复原则

 

临床应用:

适应证

1.废用性肌肉萎缩

2.关节源性肌肉萎缩

3.神经性肌肉萎缩

4.肌源性疾病时肌肉收缩功能异常

5.骨关节畸形

6.脊柱稳定性差

7.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平衡

8.内脏下垂、尿失禁

禁忌证

1.全身有严重感染和发热不宜进行。

2.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况。

3.皮肌炎、肌炎及发作期患者及严重肌病患者不宜进行高强度或抗阻训练。

4.肌力训练会加剧局部疼痛的,如:

肌肉、骨骼外伤后术后早期的患者不宜进行肌力训练。

5.局部有活动性出血,不宜进行局部肌肉训练,以免加重出血形成血肿。

6.骨折后只行石膏外固定、骨折断端尚未形成牢固骨痂时不宜进行肌肉长度有改变的训练。

肌力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1.选择正确的运动量和训练节奏

2.注意调节阻力

3.注意无痛训练

4.进行讲解和鼓励

5.注意心血管反应

6.防止代偿运动的出现

7.做好正确详细的训练记录

第七章牵引疗法

牵引疗法:

是指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学原理,通过手法、器械或电动装置产生的外力,作用于人体脊柱或四肢关节,使关节面发生一定的分离、关节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根据牵引时患者身体的垂直方向分类:

 1.水平位牵引

2.斜位牵引

3.垂直位牵引

三、临床应用

颈椎牵引的治疗作用

增大椎间隙

牵伸挛缩组织,改善脊柱的正常生理功能 

纠正椎间小关节的紊乱,恢复脊柱的正常排序

扩大椎间孔,减轻神经根压迫症状

恢复颈椎的正常排序

 1.各型颈椎病,包括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轻度脊髄型但脊髓受压症状不明显者。

 2.颈椎关节功能紊乱、颈椎侧弯、后突畸形、颈椎骨折、脱位的固定。

 3.颈部肌肉痉挛、颈椎退行性疾病、肌筋膜炎等引起的严重颈肩痛。

 4.儿童的自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

1.颈椎结构完整性受损害时。

2.颈椎活动绝对禁忌的疾病。

 

3.牵引治疗后症状(疼痛)易加重的疾病。

4.相对禁忌 椎动脉硬化、畸形,心肌梗死恢复期,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较明显者应慎用或不主张采取牵引治疗。

腰椎牵引的治疗作用:

增大椎体间隙

增加后纵韧带张力

扩大椎管容积 

增加侧隐窝的容积

纠正腰椎小关节的紊乱

预防、松解神经根粘连

解除肌肉痉挛

促进炎症消退

适应证

1.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腰椎退行性疾患、腰椎滑脱、无并发症的腰椎压缩性骨折、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等。

2.脊柱前凸、侧弯、后凸畸形。

3.腰扭伤、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等

禁忌证

1.脊髓疾病、腰椎结核、肿瘤、有马尾神经综合征表现的腰椎管狭窄症、椎板骨折。

2.重度骨质疏松、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出血倾向、全身显著衰弱者。

3.孕妇及经期妇女。

四肢关节的牵引:

四肢骨折、脱位后关节功能障碍

肌肉韧带外伤手术后软组织挛缩

关节附近烧伤后疤痕粘连

软组织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稳定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恢复期。

骨性关节强直

新近骨折后

关节内及其周围的炎症或感染

运动或肌肉拉长时疼痛剧烈

有血肿或其他组织损伤征兆时。

第八章平衡与协调训练

平衡:

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平衡的分类:

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自动态平衡、他动态平衡)

平衡反应:

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保持人体平衡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

影响平衡的因素:

支撑面积、平衡的条件、稳定极限、摆动频率、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影响协调的因素:

与协调有关的感觉的作用、动作的频率、与协调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其他因素:

如精神、心理、认知和患者的主动性等。

第九章步行功能训练

自然步态

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

基本要素

合理的步行周期、步长、步宽、步频、足角;

躯干平衡稳定;

降低能量消耗及省力等

生物力学因素

具有控制人体向前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

当足触地时能缓冲对下肢各关节的撞击力;

充分的廓清;

髋膝踝合理的关节运动等

降低能量消耗及省力等。

步行周期(GaitCycle)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条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步长(steplength):

是指不同足的足跟相继触地之间的距离。

步宽(stepwidth):

是指两次连续的足触地时双侧足弓之间的距离,通常是7~9cm。

足角(footangle):

是身体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之间的夹角,正常人大约是7°

步频(striderate):

是对步态最基本的时间描述,即每分钟的步数。

在每个步行周期中,又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摆动相指步行周期中从足趾离地到同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

分期:

①摆动相初期:

从支撑腿离地到该腿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加速期。

②摆动相中期:

下肢向前摆动的动作过程中,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腿与地面垂直的时期。

③摆动相末期:

从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

此时小腿减速向前摆动,减速期。

支撑相指步行周期中从足跟着地到足趾离地的过程。

.分期:

①首次着地期:

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接触地面的瞬间。

②足放平期(负荷反应期,预负荷期):

整个足底着地的瞬间。

③站立中期:

从对侧下肢离地到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为人体下肢承受最大的负重。

④足跟离地期(支撑相末期):

支撑腿足跟离地的瞬间。

⑤足趾离地期(迈步相前期):

支撑腿足趾离地的瞬间,标志着支撑相结束和摆动相开始。

步态分析(GaitAnalysisGA)是利用力学概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行有益的指导和疗效评价。

分析方法分为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分析。

影响步行因素

1、骨关节因素:

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畸形、截肢、手术、疼痛和关节松弛等对步态的影响

2、神经肌肉因素:

中枢神经损伤:

原发性因素主要是肌肉张力失衡和肌肉痉挛;

继发性因素包括关节和肌腱挛缩畸形、肌肉萎缩、代偿性步态改变等;

外周神经损伤包括神经丛损伤、神经干损伤、外周神经病变等导致的特定肌肉无力性步态等;

儿童患者可伴激发性骨骼发育异常。

步行的条件:

肌力

平衡能力

协调能力及肌张力均衡

感觉功能及空间认知功能

运动控制及神经系统功能

常见的异常步态分类:

基础分类:

支撑相障碍和摆动相障碍

疾病原因分类:

中枢性疾病、末梢性疾病、运动系统疾病

按肌紧张异常分类:

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

按步行异常类型分类:

中枢型异常、末梢型异常

按畸形类型分类:

动态畸形和静态畸形

常见的异常步态表现:

拮抗肌协调障碍:

足下垂、拇趾背伸、膝僵直、膝过伸、髋过屈、髋内收过分、髋屈曲不足等

中枢性损伤或病变:

足内翻、足外翻、足趾卷曲、拇趾背伸、膝僵直等

骨关节病变、发育障碍或畸形:

膝屈曲、短腿步态、减痛步态等

单纯肌无力步态:

单纯外周神经损伤可导致特殊的肌无力步态

病变特征性步态:

帕金森步态、偏瘫步态、小脑共济失调步态等

持拐步态:

两点步、三点步、四点步、迈至步和迈过步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是以矫治异常步态,促进步行转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训练方法之一手术矫治。

常用措施:

基础训练、辅助具使用、理疗、手术矫正、药物治疗

步行能力训练:

室内功能性能力训练、社区性步行训练

第十章神经发育学疗法

神经发育学疗法(NeurodevelopmentTreatment,NDT)应用神经生理学、神经发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则来改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类康复治疗技术与方法,又称神经生理学疗法或易化技术。

典型代表:

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等

基本理论:

反射运动控制学说:

强调反射是一切运动的基础,神经系统通过整合一连串的反射来协调复杂的动作。

控制运动的主要因素有:

周边感觉刺激、反射弧、反馈控制以修正动作

层次运动控制学说:

系统运动控制学说:

该学说由Bernsten提出,其主要观点是

①动作控制要以达成动作功能为目标

②确认身体其他系统对动作控制的影响

③动作控制需要考虑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④动作本身也遵循力学定律,并相互影响

神经发育疗法的共同特点:

治疗的对象:

以神经系统作为重点对象,按照个体发育的正常顺序,通过对外周的刺激,抑制异常的病理反射和病理运动模式,引出并促进正常的反射和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

治疗的方法:

治疗中都侧重应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强调重复强化训练对动作的掌握、运动的控制及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治疗的顺序:

从头至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