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研究自考名词解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护理学研究自考名词解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学研究自考名词解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倒查法:
是由近及远,从新到旧,逆着时间的顺序利用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
抽查法:
是指针对研究课题的特点,选择有关该课题的文献信息最可能出现或最多出现的时间段,利用检索工具进行重点检索的方法。
追溯法:
是指文献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逐一追查该文引用文献,然后再从这些原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逐一扩大文献信息范围,一环扣一环地追查下去的方法。
变量:
即研究者感兴趣的、所要研究和测量的、随条件和情境变化而变化的因素,也是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操纵控制和测量的诸因素。
变异:
人体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不会绝对相同,这些变异是由一些已知的或未知的,甚至是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所导致的。
/各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是生物医学数据最显著的特征。
数值变量:
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可经测量取得的数值,多有度量衡单位。
定量资料:
由数值变量的测量值构成的资料称为数值变量资料,亦称为定量资料。
(30-40例)
分类变量:
其变量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分类变量可分为无序变量和有序变量两类。
无序分类变量:
是指所分类别或属性之间无程度和顺序的差别。
对于无序分类变量的分析,应先按类别分组,清点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编制分类变量的频数表,所得资料称为无序分类资料,亦称计数资料。
(50-100例)
有序分类变量:
是指各类别之间有程度的差别。
对于有序分类变量,应先按等级顺序分组,清点各组的观察单位个数,编制有序变量的频数表,所得资料称为等级资料。
自变量:
指能够影响研究目的的主要因素,即由研究者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做有计划变化的诸因素。
依变量:
又称因变量或应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是研究者准备观测的变化因素,亦可受其他因素影响。
外变量:
指除了研究者操控的自变量外,另外一些能引起研究对象因变量变化的其他影响因素,它使那就者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和解释,因此也称为干扰变量。
设立对照组能排除外变量。
抽象性定义:
就是从抽象的概念意义上对变量共同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
操作性定义:
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的含义。
条件描述法:
通常是通过陈述测量操作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是对所解释现象的特征或可能产生的现象进行描述,对要达到某一结果的特定条件做出了规定,指出用什么样的操作区引出什么样的状态,即规定某种条件,观察产生的结果。
指标描述法:
通常是通过陈述测量操作标准来界定一个概念,是对所解释的对象的测量手段、测量指标、判断标准做出规定。
行为描述法:
通常是通过陈述测量结果来界定一个概念,是对所解释对象的动作特征进行描述,对可观测的行为结果进行描述。
假设:
是指研究者对所提出的研究问题提出一个研究结果(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暂时性的答案,需要通过研究来证实或否定。
/是研究者对研究预期目的进行初步的带有假设性的理论解释,也是研究工作的重要步骤和基本程序之一,可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目的和避免盲目性。
量性研究:
是在护理研究中经常被选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观察指标获得数据资料,用科学方法来验证模式或理论,用数字资料来描述结果的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
是研究者凭借研究对象的主观资料和研究者进入当事人的环境中参与分析资料,观察、记录、分析、解释人类生活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共同特征和内涵,用文字描述报告结果的研究方法。
合众研究:
综合运用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护理研究,我们成为合众研究。
研究指标(观察项目):
是指在研究中用来反映研究目的的某些现象和测量指标,也是确定研究数据的观察项目,通过指标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可从中归纳出研究结果。
(准确性、客观性、灵敏性、可行性)
数据编辑:
就是要识别出数据的错误和遗漏,尽可能改正过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便于进一步的编码和录入。
(数据处理过程)
数据编码:
就是对所收集的第一手数据进行有限的分类,并赋予一个数字或其他符号。
数据录入:
是将所收集的第一手或者第二手数据录入到可以对数据进行观察和处理的计算机中。
统计描述:
是指运用各种统计学手段(如统计表、统计图、统计指标等)对观测数据的数量特征进行客观如实地描述和表达。
统计推断:
是指根据观测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对未知总体的情况作出具有一定概率保证的估计和判断。
研究问题:
是指研究者想要回答的特殊疑问,它确定了研究中所需收集资料的类型,研究者一般是从较宽泛的领域中识别出问题。
研究假设:
是指提出了变量间预期关系的假设。
是基于研究问题、文献回顾和/或理论框架的一个暂时性命题,它的有效性是未知的,是要进一步研究进行验证的。
无效假设:
亦称统计学假设,是指假设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没有关系。
概念:
是对所要研究的事物或现象的特征进行描述、界定或概括,以明确其含义及独特性的名词。
命题:
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所存在某种关系的描述。
理论:
是由一系列概念、命题整合而成的对某一现象的阐述、解释、预测或控制,是系统解释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抽象判断和概括。
分为科学理论、本体理论及假说性理论三类。
框架:
是研究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逻辑的、抽象的结构。
通过框架可以使研究和有关知识与理论相联系。
概念模式:
是解释现象、陈述命题,反映哲理的一系列抽象的、相关的结构。
理论框架:
利用已有的理论对研究中各概念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做说明,则该理论就是该研究的理论框架。
概念框架:
如果研究暂时找不到相应的理论作为依据,则可以利用普遍被人们接受的命题或学说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此时这些命题的组合就成为该研究的概念框架。
信息:
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反映了事物的存在、运动状态及其特征。
知识:
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人脑通过思维重新整合的系统化信息的集合。
缩微型文献:
又称缩微复制品,是采用缩微摄影的方法将文献摄像缩小并记录在胶卷或胶片等感光材料上。
机读型电子出版物:
是指利用计算机存储和阅读的文献,其存储介质为磁带、软盘、光盘、联机数据库等一切高新技术载体。
文献检索工具:
是指按一定学科、一定主题进行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后,给文献以检索标识、及时报道的二次文献,具有储存、检索和报道信息的功能。
目录:
是对图书或其他单独成册的出版物外表特征的著录,它通常是以一本书或一种期刊作为著录的基本单位,只描述出版物的外表特征,对内容特征揭示少。
题录:
只著录文献的外部特征,以一个内容上独立的文章作基本著录,包括文献篇名、著者、刊名、年、卷、期、页码、语种等,因时差短而报道快、全,出版迅速。
索引:
是将书刊资料所刊载的文章的题目、作者、出处以及所论及的主题等进行著录,并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编排而成的检索工具。
文摘:
是在索引的基础上,对原始文献用简明、扼要、准确的文字所做的摘录,以供读者浏览和查用,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了解文献的基本内容。
报道性文摘:
是以原文为基础写出的文摘,基本上能反映文献的中心内容、观点、方法、数据及结论等,其内容较详细。
指示性文摘:
又称简介或提要,是一种以最简短的语言,概略指示原文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研究目的及方法,以使读者对文献内容不产生误解为限。
关键词:
是从文章中选取的,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具有实在意义,起关键作用的单词、词组或短语。
医学文献:
是从事医学事业的科技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的文字总结,是前人经验的结晶。
阅读:
是指读者在通过感官作用于读物的基础上,获取读物内容的智力活动。
阅读策略: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过程中采用的策划和谋略。
阅读方法:
是指能够保证阅读过程顺利,实现阅读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措施。
理解:
是通过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认识事物的过程。
框架式阅读法:
是将有关知识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归纳成一个框架,以便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找到合适的对应内容,从而增加理解力,便于记忆的一种阅读方法。
医学信息的积累:
是把医学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相对集中、凝聚和存储的过程,是一种不断搜集、整理、存储医学信息的活动。
理解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在识记和应用过程中理解、弄懂、亲自体验,可以提高记忆质量。
压缩记忆:
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压缩所要记忆的内容,记住重点,兼顾一般的记忆方法。
形象记忆:
就是借助有关事物的形象,来达到记忆目的一种方法。
复习记忆:
就是对已经识记过的信息,为了能在大脑中长期储存,而及时进行复习的记忆方法。
干预:
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也称处理因素。
设立对照:
亦称控制,“对照”是指条件相同、诊断方法一致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是对照组,另一组为实验组接受某种与对照组不一样的干预措施,最后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
随机化:
是指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即从目标人群中随机地选择样本并且将这些被选到的研究对象随机地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
盲法:
是指在不知道研究对象分组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目的是减少可能的来自于研究者或受试者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偏倚。
预试验:
也称可行性研究或试验研究,是指在正式开始研究工作前,为保证科研工作能够按照设计内同顺利进行,先按照研究设计的内容进行小规模(选择少量研究对象)的试验。
实验性研究:
又称流行病学实验或者干预性研究,是研究者采取随机分组、设立对照及控制或干预某些因素的研究方法。
类实验性研究:
亦称半实验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区别是设计内容缺少按随即原则分组或设立对照组,或者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但一定有对研究对象的护理干预内容(操纵)。
非实验性研究:
指研究设计内容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护理干预和处理的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就是针对某项护理研究课题而制定的总体计划、具体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等。
前瞻性研究:
是从研究对象的现存状况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追踪对象的某种状况的变化情况或者某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队列研究)
回顾性研究:
是从研究对象所存在的某些现象入手,向过去进行追溯,以期发现导致目前存在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或者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
自身对照:
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数据来自于同一组样本,即将研究对象自身在干预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
组间对照:
是指相比较的两组数据来自不同的受试者。
配对对照:
是指将研究对象按照某些特征或条件配成对子,对每一对进行不同的处理。
实验前后对照设计: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新的干预措施或在常规基础上加新方法,而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方法,两组同时在实验前和实验后测量某些指标。
现况调查:
横断面调查,是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在特定时间内收集与健康或疾病有关的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
是在一个特定的领域获得研究对象的有关特征的研究。
普查:
是根据研究目的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的所有对象进行调查或检查。
抽样调查:
是从研究人群的全体对象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估计出该人群的患病率或某种特征的情况,是一种以局部估计总体的调查方法。
纵向研究:
是对某一特定人群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疾病或某种特征在该人群及个体中的动态变化,即在不同时间对这一人群进行多次现况调查的综合研究。
相关性研究:
是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20-30例)
比较性研究:
是在自然状态下,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现象、行为或人群的异同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
暴露群组:
一个群组暴露于某一可以的致病因素或者具有某种特征,这些特征被怀疑与所研究疾病的发生有关,这一群组称为--。
现象学研究:
是一种观察特定的现象,分析该现象中的内在成分和外在成分,把其中的重要因素提炼出来,并探讨各要素之间及各要素与周围情景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
(10人)
根基理论研究法:
强调通过系统地收集资料同时分析资料进而产生理论的过程。
(20-30人)
人种学研究法:
起源于人类学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某种文化或文化亚群的深入研究以理解他们的语言、价值观念、行为特征和习俗等。
总体:
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
实际上,当研究有明确具体的研究指标时,总体是指性质相同的符合研究要求的所有观察单位的该项变量值的全体即总体。
样本:
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是实际测量值的集合。
抽样:
是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然后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概率抽样:
是用随机的方法抽取样本,使总体中的每一个研究个体都有相同的机会被抽中。
(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即抽样、整群抽样)
单纯随即抽样:
是概率抽样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使每个抽样个体被选人样本的机会完全相等。
系统抽样:
又称为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即先将调查总体的全部观察单位按某一特征顺序统一编号,再规定抽样间隔H,通常H为总体例数N与样本例数n之比。
分层抽样:
又称为分类抽样,是先按对观察指标影响较大的某种特征,将总体分成若干差别较大的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合起来组成样本。
整群抽样:
是先把个体聚集成群,然后随机抽取其中的几个群,被抽到的群中所有个体组成样本。
非概率抽样:
是指抽样时没有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不是总体中的每一个研究个体都有均等的机会被选择进入样本。
(方便抽样、定额抽样、目的抽样、滚雪球抽样、理论抽样)
方便抽样:
又称为便利抽样或偶遇抽样,即从总体中选择最容易找到的人或物作为研究对象。
定额抽样:
又称配额抽样,是指先将总体按某种或某些特征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依照每一类中个体数占总体的比例来抽取相应数目的个体构成样本的方法。
目的抽样:
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对调查总体的了解,有意识地选择某些研究对象。
滚雪球抽样:
又称为网络抽样,指当研究者对总体人群的确切范围所知较少而又想了解他们的相关情况时,可以利用社会网络的优势和朋友间具有共性的特点来进行抽样。
理论抽样:
适用于根据理论研究中的独特的抽样方法。
随机误差:
指随机抽样研究中由于个体间差异所导致的样本值与总体值之间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系统误差:
即偏倚,指研究结果系统地偏离了真实情况,是研究中可以克服的,也是应当努力克服的误差,具有方向性。
选择性偏倚:
由于被入选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入选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入院率偏倚、诊断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分组偏倚)
信息性偏倚:
又称观察性偏倚,常发生于研究实施阶段,指研究中有关研究对象的或来自于研究对象的信息是错误的,而产生系统误差。
回忆偏倚:
是指研究对象在回忆过去发生的事件或经历时,由于记忆失真或记忆不完整,其准确性、可靠性存在系统误差所产生的偏倚。
报告偏倚:
指研究对象因主观因素的原因对主观症状的判断不统一,以及有意地夸大或缩小某些信息,此时所发生的系统误差就是报告偏倚。
诊断怀疑偏倚:
指研究者事先已知研究对象的某些情况,以一种主观偏见或愿望在诊断过程中去搜索某种结果,使研究结果出现偏倚。
测量偏倚:
研究者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某种指标的测量时所产生的系统误差。
单盲法:
即实施研究方案时,研究对象或研究者(资料收集和分析者)不知道所在分组或者被施加的干预措施。
双盲法:
是指在实施一个实验方案时,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双方都不知道分组情况或者所实施的干预措施。
混杂性偏倚:
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混杂因素(即外变量)的影响,缩小或夸大了研究因素(自变量)与疾病或事件(依变量)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地估计,此时出现的偏倚即为混杂性偏倚。
匹配:
又称配对,是一种常用的避免混杂性偏倚的重要方法,是指在为确定的研究对象选择对照时,使对照能够针对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与确定的研究对象相同或接近,从而消除混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霍桑效应:
如果研究对象意识到他们正在参与研究,则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反应状态。
问卷调查法:
是指研究者通过书面形式直接从研究对象处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
量表:
是由一组封闭式问题组成的以评分的方式衡量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收集资料的工具,在问卷调查法中广泛应用。
评定量表:
是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等,由一组有序排列的类别答案构成的量表。
Likert量表:
由一组句子组成,测量人们对某一主题的看法,并呈现按程度轻重排列的评定标准。
语义差异量表:
主要评定人们对某一概念的态度,一般由两个反义词形容、5-7个等级组成,要求被评者指出他所处的位置。
视觉类似物量表:
普遍用于人们对某种经历的感受,例如疼痛、法力、恶心、呼吸困难等。
问卷:
是调查的一种工具,通过受访者回答问题而不是观察行为反应得到研究资料,用问卷收集资料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的问题。
访谈法:
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有目的的会谈,直接从研究对象处获取资料的方法。
结构式访谈:
是研究者在与研究对象的访谈中,严格按事先准备好的书面程序进行访谈的方法。
半结构式访谈:
是研究者在与研究对象的访谈中按事先准备的访谈大纲进行访谈的方法。
非结构式访谈:
即以开放式问题的形式询问一个或几个范围较广的主题,是一种自然地交谈方法。
观察法:
是研究者通过对事物或现象仔细观看和认真考察,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标准情形观察法:
是在特殊的实验环境下观察调查对象特定刺激的反应。
结构式观察法:
结构式观察法有已设计好的、正式的记录格式,以规定研究者要观察的现象和特征以及进行记录的方式。
非结构式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的观察在自然情形下进行,并且不对研究情形施加任何干预,以观察和记录人们的行为和经历的自然发生、发展的过程。
局外观察者:
观察者经正式介绍后进入观察领域,但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
参与性观察者:
观察者作为参与者进入观察领域,但其活动以观察为主,参与为辅。
观察性参与者:
观察者作为参与者进入观察领域,其活动一参与为主,观察为辅。
完全参与者:
观察者完全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观察领域,观察者本身就是观察群体中的一员,所以可以获得一些局外人所不能获得的资料,但也会因此忽视某些现象或因为习以为常而不以为然,同时也可能因身处其境不能客观地分析现象。
测量法:
是指研究者借助特别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测量出准确的数据作为研究资料的方法。
机体指标的测量:
通过体检生理指标的测量直接从生物体测得结果。
实验指标的测量:
不是从生物体体内直接测量结果,而是抽取标本后通过进行实验室检验测得结果,包括化学测量法、微生物测量法、组织细胞学测量法。
档案记录收集法:
既通过查阅有关记录和档案而获得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信度:
是指使用某研究工具所获得结果的一致程度或准确程度。
(10-20例)
重测信度:
常用来表示研究工具的稳定性大小,即指用同意工具两次或多次测定同一研究对象,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内在一致性:
是指组成研究工具的各项目之间的同质性或内在相关性。
折半信度:
是测定研究工具内在一致性的最古老的方法之一。
是将组成研究工具的各项目分成两部分分别加以计分,对这两个部分的数字进行相关分析,然后采用Sperman-Brown公式计算信度。
效度:
是指某一研究工具能真正反映它所期望研究的概念的程度。
表面效度:
是由评估人根据自己对所要测量的概念的理解,尽其判断能力之所及来断定工具是否适当。
内容效度:
是根据理论基础及实践检验来对工具是否包括足够的项目而且有恰当的内容分配比例所做出的判断。
效标关联效度:
侧重反映的是研究工具与其他测量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未体现研究工具与其所测量概念的相符程度。
同时效度:
是指研究工具与现有标准之间的相关。
预测效度:
是指测量工具作为未来情况预测指标的有效程度。
结构效度:
重点是了解工具的内在属性,而不是担心使用工具后所测得的结果。
抽样误差:
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概率:
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统计学上用符号P表示。
假设检验:
显著性检验,是应用统计学原理,由样本之间的差异,去推断样本所代表的总体之间的是否有差异的一种推断方法。
计量资料:
又称定量资料,指用定量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而获得的资料。
这类资料一般由度量衡单位。
计数资料:
又称无序分类资料,指按照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计数各组的例数而得到的资料。
这类资料为定性资料,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
等级资料:
又称为半定量资料或有序分类资料,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
指按照某种属性不同程度分成等级,计数各组的例数而得到的资料。
/是指按照等级顺序分组,清点各组的观察单位个数,编制有序变量的频数表,所得到的资料即为等级资料。
均数:
反映一组呈正态分布的资料在数量上的平均水平,用X表示。
中位数:
当数据呈偏态分布时,可将所有数据从小到大排列,用位置居于中间的那个数值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即中位数,用M表示。
标准差:
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离散水平,用s表示。
/表示实验数据的离散程度,通过计算标准差来反映均数中各值的波动范围(离散程度),标准差值越小,则均数的代表性越好,收集到的资料可靠性越大。
四分位数间距:
把全部数据分为四部分的百分位数称为四分位数,即第1四分位数(P25)、第2四分位数(P50,即中位数M)、第3四分位数(P75)。
四位分位数间距是由第3四位分数和第1四位分数相减而得,用Q表示:
Q=P75-P25。
构成比:
反映某一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