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0880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Ⅱ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它明确了鉴赏的内容,即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相对于古诗词来说,这一考点在文言文阅读第三道题中有所体现。

9.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评价文章思想内容”,侧重于概括文章的主旨和简析文章形象的含义;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侧重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

该考点要求很高,在实际考查中很少涉及。

年份

文题

文本类型

试题

考点

题号

题干

分值

2015

《太平州学记》

(张孝祥)

记事性散文(杂记)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8

1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正确断句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4

2016

《琅嬛福地记》

(张岱)

记人性散文(杂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2017

《上池州李使君书》(杜牧)

议论性散文(书信)

14

15

8分

2018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

议论性散文(文序)

1.选材:

稳中有变。

“稳”,主要选记人记事类散文,很少选纯传记类文章,兼及议论性散文;

“变”,只是“书”“序”“记”等具体文体的变化。

难度相对较大。

2.题型、题量稳定,分值略有增加。

共五道题,三道单选题,分别指向实词、虚词和概括赏析,各3分;

两道主观题,一道主观断句题,3分,一道翻译题,由原先的7分增至今天的8分。

目前总分是20。

3.考点稳定、全面。

几乎涉及所有的考点。

翻译是重点。

 

一、(2018·

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

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

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

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注],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

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

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

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

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

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

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殿负:

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1.圈点勾画:

圈点出关键性词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段):

提出话题——何为真正的儒者?

第二层(第2、3段):

介绍颜太初的为文特点及为官遭遇。

第三层(第4段):

点明作序的目的。

2.明事知人:

该文虽是一篇文序,但较少涉及“杂文集”的内容,而是用大量笔墨写颜太初的为文为官。

从文章的介绍看,颜太初是怎样一个人?

作者对其态度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颜太初为人宽厚正直,才识过人。

为官有政绩。

为文志在学以致用、匡正时弊。

(2)作者认为颜太初是真正的儒者。

肯定赞扬他的为人为官为学,同情惋惜他的怀才不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

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拘:

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废:

(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治行:

政绩

答案 A

答题提示 “发言”是个古今异义词,今义是指在会议等集会上的讲话,古义是开口说话。

考生很容易以今律古。

其实不然,可从原文进行逻辑推导。

文章开篇就提出天下不崇尚儒学,而紧接一句“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如果解释为“发表意见”,和前文的“不尚儒”的轻视态度,会产生矛盾。

只有“一开口(就随意地)自称为儒”较为符合前后句的内在逻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B

答题提示 B项两个“其”均为人称代词,他的。

A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C项介词,表地点,在/介词,表动作对象,给、到。

D项“所”字结构/与“为”连用,表被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

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

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

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

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答案 C

答题提示 C项张冠李戴。

“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不是颜太初。

值得注意的是B项,它考查的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的官职知识,虽说有点意外,但根据原文完全可以推导出来。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答案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共6处,错2处扣1分)

答题提示 文言断句,首先是有一定的“路标”,然后也会设置一定的“障碍”。

就“路标”而言,“又”“虽”“故”等字,很容易就切分了该句,而“主谓宾”的意识,也能够让“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这样的句子断开。

就“障碍”而言,“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这句,难度较大。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又”字处断开后,产生了两个障碍:

①“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中,“指讦”作为谓语动词,能否接上“宾语”即“有疵病者”,甚至到“所恶闻”为止中间不断呢?

从“主谓宾”的角度来看,不行。

“所恶闻”作为“所”字结构必然需要主语,因此需要将“有疵病者”作为其主语,组成“有疵病者所恶闻”。

②“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如果切分为“世人见太初”和“官职不能动人”,两套“主谓宾”皆可成立,但在参考答案上并未体现,这应该属于“可断可不断”,如果断开,则表示短暂停顿,亦不可算错。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4分)

审出得分点:

既,徒,夸诳,蹈

规范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评分标准 “既”,已经(在……后);

“徒”,只;

“夸诳”,夸大欺骗;

“蹈”,遵循、实行。

答题提示 “诳”字是个难点,可联想到“出家人不打诳语”得出。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身,言,夭,反问句式

答案 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

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评分标准 “身”,身份、地位;

“言”,文章;

“夭”,命短;

译出反问句式及状语后置句。

答题提示 该句中“身”作为一个赋分点,很有难度。

但结合后文的“太初虽贱而夭”中的“贱”,可以推导出前文的“身”应该是指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子弱不能自诉

妻子:

妻子儿女

B.举进士解褐近十年

解褐:

脱去粗布衣服,喻出仕做官

C.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

动人:

调动别人,意指官职平常

D.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厨传:

厨艺

答案 D

解析 厨传:

驿站。

可据“望仙驿记”篇名推出。

参考译文

天下不崇尚儒者很久了。

当今世上的士大夫,开口说话一定自称儒者。

儒者究竟是怎样的呢?

高高的帽子、宽大的衣带、宽大的衣袖,这样穿戴的就可以叫做儒者吗?

手持书简,俯身苦读,吟咏不停就叫做儒者吗?

又或者用一点点墨汁湿润着笔尖,编织一些充斥华丽词藻的文章来号称儒者,(这和儒者)也差得太远了。

除去上述种种不说,至于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这些)世人所说的大儒,果真足够符合儒者的名称吗?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对这种情况很气愤。

(他)读先王的文章,不研究章节句子,一定要探究其中的义理才行。

(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只诵读先王的文章)对他自己来说与邻里相比也就没有突出的地方,对他之外来说就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义理)。

不能发扬光大,先王之道就遮蔽起来了,于是(他)探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的得失,创作诗歌和文章来宣扬倡导它。

景祐初年,青州牧以荒废政务、逸乐过度、恣意放任为能事,(他)仰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各地的士大夫喜欢他不受礼教的束缚,一致效仿他,渐渐形成风气。

颜太初厌恶他,认为他是使风俗大乱的根源,作了《东州逸党》诗来讽刺他。

诗最终传到皇上那里,皇上立即追究青州牧的罪过。

又有郓州牧因为下属的县令清廉正直与自己不同而生气,就诬陷他犯罪,将他在狱中拷打致死。

他的妻子和孩子弱小不能自己去告状,颜太初平日与这个县令交好,怜悯他冤死,写了《哭友人》诗,郓州牧也因此而被罢免了。

这时有人举荐颜太初博学有文采,天子下诏任用他为国子监直讲。

恰逢有个平日不喜欢颜太初的御史,上书说颜太初放纵而不遵礼法,不可以担任学官。

诏书就要到了,又改任河中府临晋主簿。

颜太初为人,其实宽厚、善良、有政绩,不是放荡不羁的人。

从临晋又改任应天府户曹,主管南京学校方面的事,死在睢阳。

先前的制度规定,判、司、簿、尉四个官职的考核,没有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的,照例按县令录用。

就算愚笨、懦弱、昏惑、老迈没有可用之才的人,凭年数积累,也一定能得到。

而颜太初才华见识如此,中进士做官近十年,到死都没能摆脱判、司、簿、尉的行列,他死时大概四十岁。

唉,这是上天要毁灭儒者,使他们一定达到这么坏的地步啊!

将会像狗对自己奇怪的事吠叫一样,品行正直、与众不同的人一定要被铲除吗?

怎么他的仕途和寿命两者都如此困厄呢?

世人看到颜太初官职不能震动人,又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批评,有缺点毛病的人讨厌听到,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很重视它。

所以丢弃遗失的占多数,我只得了他的两卷。

在同州又得到他写的《题名记》,现在集在一起,为它作序。

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

他日有见到它的人,看到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借鉴警诫了;

看到他的《逸党》诗,礼义就不会衰败了;

看到他的《哭友人》诗,残酷的官吏就会心生惭愧了;

看到他的《同州题名记》,地方长官就了解政治的腐败了;

看到他的《望仙驿记》,地方长官就不经营驿站了。

由此来说,带来的益处不也很多吗!

二、(2017·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 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

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

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

“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

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夫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④,对曰:

“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

“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①使君:

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

②缪:

通“谬”。

③郑玄:

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

④萍实:

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圈点出关键性词句,概括各段内容。

答案 第一段:

说明自己不敢希望要求李使君。

第二段:

赞扬李使君其才其时,值得珍惜,并且鼓励他成就一番事业。

第三段:

讲明生在百代之后是件幸事的原因——书具,可以为学;

事多,足以应当时之务。

暗含鼓励李使君趁今日好时代好好努力。

第四段:

讲治学之道要“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暗含指出李使君的努力之道。

第五段:

贬自己扬对方,趁机提出自己写信的目的——求李使君给自己一个为官的机会。

2.明事辨理:

概括信的内容及作者写信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信的主要内容是热情洋溢地赞美李使君的才学与时运,鼓励他大展宏图,成就一番伟业,为官治学要“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借此委婉地提出让李使君任用自己的意愿。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

期待

B.真可惜也可惜:

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微:

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参:

检验

答题提示 “可惜”是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是“值得”的意思,“惜”是“爱惜”的意思。

答题提示 B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C项代词,那些/连词,表选择。

D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

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第五段中“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指出了这是学者的弊病,而不是说作者自己。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答案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共6处,错2处扣1分)

答题提示 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

其次,根据画波浪线句子的前后语境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因为名词和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初步断句。

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仆”“足下”都是人称代词,“仆”作“自知顽滞”的主语,可在“顽滞”后断开;

两个“足下”分别作“美”与“教”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而“足下之美”与“足下之教”分别作了“欲成”“既受”的宾语,因此,可在其后断开。

再次,看标志性虚词的位置,进一步断句。

“假使”“亦”常放在句子开头,前面应该断开。

“之”跟在动词“施”后;

因为“恳恳”修饰“欲成”作状语,所以“之”应为宾语,故在“之”后断开。

最后,通读整个句子,试着翻译一下,看句意是否通顺。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资,光,可

答案 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评分标准 “资”,供给,给予;

“光”,名词用作动词,光耀;

“可”,岂。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明白,完具,挈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