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1948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docx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docx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说案

●康定县第三中学曾祥明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来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课标指出:

任何环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每种生物的生存都依赖一定的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

旨在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生物以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材以问题和图片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几种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以及它们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最终让学生形成以下核心概念: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改变,而在特定环境下存活下来的生物均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过的生物出发、或通过查阅资料的途径,关注和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此外,本节中关于环境对生物影响的探究活动是初中生物的第一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侧重训练学生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不应局限于面面俱到地介绍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

环境和生物的关系:

即非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探究活动。

(二)地位和作用

本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是一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学期乃至本学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过渡:

依据课标和教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二方面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通过“光对鼠妇的影响”探究活动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的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理解生物同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5)概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阐述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能力目标

通过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三方面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基本观点的建立。

2、探究实验活动中对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培养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1、探究过程体验,总结出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计。

2、实验结果的分析。

3、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破解策略】通过对重难点的确定与分析,本堂课采取的破解策略有:

1.借用唐诗《春夜喜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出重点①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课本P12“生物因素”相关内容,再通过展示三张教学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②“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

3.通过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探究,展示实验结果;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达到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目的。

(以上策略在“教学设计过程详细介绍).

第四方面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中学习了生物的特征,对生物和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浓厚,活动参与积极性高,但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比较欠缺,在探究活动中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控制课堂的教学秩序。

第五方面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并选出小组长。

(2)实验前1或2天,每小组捉10只鼠妇,并在实验室饲养。

(3)设计实验用具,制造能造成阴暗和明亮、干燥和湿润的实验用具。

第六方面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

(一)教学模式:

本课采用“探究——发现——整合——评价”教学模式。

(二)教法:

在教法中,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法:

在学法中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发现、交流的学习方式。

第七方面教学过程设计:

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本课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回顾在上节课的调查活动中,同学们在什么地方发现了生物?

由这个问题的回答引出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然后介绍“生物圈”的概念。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从生物圈的概念可以看出生物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向学生提出“生物和环境有什么关系?

”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

1.让学生欣赏视频《晏子使楚》,然后提问为什么“晏子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地。

”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橘在淮南是橘,在淮北是枳”?

在师生讨论出是水土对橘的生长造成的影响后,再把知识进行延伸:

这段话中所指的“橘”和“枳”是生物,“水土”借代的是环境,最后师生总结出“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活”。

2.让学生观察课本p13页“小麦田示意图”,让他们分析小麦的生活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老师有意识地用不同的颜色来板书,把这些因素分为两类,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影响小麦生活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这两类。

在此基础上再把只是进行延伸,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3.教师举例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①“高山上,海拔越高温度越低,阔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方”由此来说明“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再举例“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来说明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第二个环节是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在教学环节

(二)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模块

第一个教学模块是

模块一:

尝试探究

通过提问“非生物因素除了会影响植物的分布,会不会也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

让学生给大家介绍出自己是怎么捕捉到鼠妇的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介绍时会谈到在草丛、墙角、石头、砖块下等发现鼠妇。

教师提出问题:

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

是胆子特别小吗?

还是搬开石块光线明亮了?

有的学生会回答:

鼠妇受到惊吓或光线的变化。

由此来做出探究活动的假设是:

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全班一起分享实验方案。

在分享方案的过程中,还需要着重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对照试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怎样来设计光对鼠妇影响的对照实验?

(除了光照以外,湿度、温度等条件都保持一样)3.怎样来制造“明亮”和“阴暗”的实验环境?

(可以用墨汁把玻璃一半染成黑色,人为的制造光线暗的环境,也可以把鞋盒盖子剪掉一半。

2.实验中实验对象鼠妇数量的选择?

1只行吗?

还是几十只?

告诉学生数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10只左右的鼠妇具有代表性就好。

3.实验时好久开始统计鼠妇数量科学?

(放置鼠妇后要静止2分钟以上让鼠妇适应一下新的环境)

4.怎样记录实验结果比较科学?

(多次记录然后取平均值)。

5.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每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完成统计数量、记录时间和数据、结果的计算、统计表格的绘制等)。

6.最后师生一起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实验方案后,各小组按照实验方案来进行探究,并强调实验的纪律,这点很重要。

学生初次进行实验过于兴奋,学生容易在实验室里乱跑乱叫,根本无法顺利且成功完成实验,并且不利于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活动的素养。

7.实验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分享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得出实验的结论“光照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或“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模块二:

引导质疑

由于课本上在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影响时设置的实验条件是“明亮”和“阴暗”,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因此,在模块二中引导学生质疑:

能不能把实验条件改为是“干燥”和“湿润”的环境?

设计意图:

这样让学生意识到了除了温度之外,湿度等其它因素也会对鼠妇生活也有影响,从而为下一个模块的教学起到了铺垫作用。

模块三:

发现新知

由学生朗诵唐诗《春夜喜雨》,借用诗中涉及的非生物因素,如“雨”可理解为“水分”,“湿”可理解为“湿度”,另外春季和其它季节相比:

阳光明媚、水分充足、气候温暖,这些都为花儿的开放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从而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出重点①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

接着,让学生自主学习“生物因素”相关内容。

并通过展示三个教学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②“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

第一张图片《瓢虫捕捉蚜虫》理解捕食关系。

第二张图片《野草和小麦争夺阳光》理解竞争关系。

第三张图片《蚂蚁搬运蝗虫》理解合作关系。

让学生分析教材p17资料分析,小组讨论交流“讨论”题:

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来适应缺水环境的?

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

让学生回答以后,最后总结出:

1、骆驼对荒漠缺水环境适应的特征:

尿液少、46°c才会出汗;

2、海豹对寒冷海域的适应的特征:

皮下脂肪很厚;

3、骆驼刺对荒漠环境的适应的特征:

根系发达。

最后得出结论:

生物通过自己特有的本领或结构对环境的适应。

再通过“雷鸟在不同季节羽毛颜色的变化:

夏天棕褐色,冬天纯白色,这种通过保护色来适应环境。

竹节虫和螳螂等通过同生活环境中的植物形态相似(即拟态)的本领来更好的适应环境。

通过这些知识的补充来加深学生对“生物对环境适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蚯蚓的生活让土壤变得疏松和增加土壤的肥效;以及植物能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环境的湿度等总结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模块四:

实践探究

 

在这一模块中,设计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随堂练习。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

让学生回答选择的答案和分析思路。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C)

A、光B、水C、温度D、湿度

第一个题选C。

原因是在同一时间内,由于海拔的不同造成温度不同而影响桃花开放的时间也不同。

2、“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说明了(B)

A、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人为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个题选B。

粮食是植物的种子,小草是生物,因此这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

(1)棕熊捕鱼——捕食关系

(2)大象和狮子争夺水源--竞争关系

(3)犀牛和犀牛鸟——合作关系

(4)蜘蛛捕捉蝗虫--捕食关系

(5)蚂蚁饲养”蚜虫“--合作关系

第三个环节是梳理知识,形成系统

在教学环节(三)中,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梳理、归纳,形成系统,完成本课小结。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全局的把握。

第四个环节是巩固提高,反馈练习

在小结之后,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课后反馈练习。

第一个层次:

巩固基础;P18练习。

第二个层次:

课后活动探究。

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

这样,通过教学环节(四)巩固学生基础,提高探究能力,反馈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这是本堂课的板书设计,(如图三)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生物圈的概念

二、生态因素的定义

三、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

(1)包括:

阳光、空气、

水分、温度、土壤、

湿度等。

(2)探究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