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9453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归鹿门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夜归鹿门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夜归鹿门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夜归鹿门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夜归鹿门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夜归鹿门歌Word文档格式.docx

《夜归鹿门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归鹿门歌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夜归鹿门歌Word文档格式.docx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二)、品读课文

1.诗题解读: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用典。

2.诗句意象

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乘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

3.意象解读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

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

诗中所选意象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对比

沉缓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 

尘世纷繁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4、情感解读:

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缘景明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二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三、四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五、六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七、八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

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

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5、再现诗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6、感悟诗境: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

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四、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不能。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

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2、.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五、课堂小结:

苏轼曾经说过,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

他所说的“才”和“材料”,主要是指才学,指在诗中博采成语典故。

这严格说,并不能成为孟浩然的缺点。

如果按我们的理解,把“无材料”解释为生活经历的简单,思想内容不丰富,那么苏轼这几句评语就更切中孟浩然的弱点。

孟浩然的好诗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篇幅也多半很简短,他所擅长的诗体,主要是五古和五律。

但是,从艺术的完整、精美来说,他却完全可以和王维并驾齐驱,各标风韵。

杜甫说他: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他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高,比李白、王维大十二岁。

他诗集里,还残留着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痕迹。

如《美人分香》、《同张明府碧溪赠答》等诗,还有宫体影响。

他的某些诗句,也有化用鲍照、谢挑、阴铿、薛道衡的地方,但是,他化用前人诗句,往往能青出于蓝,不着痕迹。

在创造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共同风格上,他是有不小贡献的。

因此,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

六、拓展: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同:

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

异:

《夜归》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

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

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

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

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进入本诗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

梦游,梦中游历。

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

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

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播放录音,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诵。

2.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读出声来)。

五、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有何作用?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

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板书:

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

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

夸张,形容心情急切。

送:

拟人)

梦游天姥 

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胜之景)

第二段 

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

作动词用。

栗、惊:

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 

烟霞如仙人

梦醒——14、15句

2.品味重点字词:

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

梦醒)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意讲解:

第三段 

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

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

(板书:

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

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3.联系全诗小结: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

“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

”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

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

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

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

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

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课重点字词

◆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

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失向来之烟霞:

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低头势拔五岳掩赤城:

超过

◆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

惊,使……惊)

《登岳阳楼》教案设计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3、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

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触景感怀这一手法。

[教学难点]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型]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质疑、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知道了这一名冠天下的岳阳楼,大家应该记得在范仲淹的文章里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这样的句子,范仲淹这里所说的“前人”里就有一个杜甫,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杜甫的那首描写岳阳楼的诗歌《登岳阳楼》。

二、写作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学生齐读并背诵诗歌。

四、质疑、探究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

渴望向往已久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今上:

如愿以偿甚喜

2、赏析“坼”“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情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

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

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5、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

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五、整体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

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首联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

“昔闻”与“今上”构成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

“昔闻”指诗人青年时代,正值“开元盛世”,到处歌舞升平。

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

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而诗人也到了暮年,历尽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

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

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

颈联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

(沉郁之叹)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

政治生活坎坷,但他从未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哪曾想最终一事无成。

昔日的抱负,都成泡影……

尾联凭栏遥望北方,忧国忧民。

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上下衬托。

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

六、比较赏析:

将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分别与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

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

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

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

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

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

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去间一般;

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的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七、课堂延伸(5分钟)

200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第10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李白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分)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韦庄《菩萨蛮》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

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二、关于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

此前曾漫游各地。

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

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

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

终于蜀。

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

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

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

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秾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

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3.背景介绍 

《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

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二、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

(1)—

(2)两道小题。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