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 宋巧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9407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 宋巧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二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 宋巧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二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 宋巧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二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 宋巧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二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 宋巧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 宋巧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 宋巧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 宋巧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 宋巧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

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对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并不陌生,能够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对于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表达上的一些特点,掌握起来是难点。

课前准备:

搜集西部开发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

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自然美。

第二课时:

细读课文第二至五段,体会草原人情美;

回顾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一课时课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地图,找出内蒙古的位置。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并展示相关图片。

2.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3.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

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设计意图】课前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把新课导入改为:

1.激情导入。

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

(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2.板书课题。

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景色美丽,草原辽阔)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

带着疑问,这节,我们一起来学习12.《草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

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学生独立默读课文,读完后分组讨论各段大意,给每段取个小标题。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

多媒体出示板书:

(一)草原风光

(二)骑马迎客

(三)主客相见(四)盛情款待(五)主客联欢

【设计意图】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了解叙事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的:

远道迎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4.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2.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学生汇报。

4.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指导朗读。

(2)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作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

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6.学生汇报。

点拨1:

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

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

(出示图)

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2:

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茫茫”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

感情朗读。

句1:

“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出示图:

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

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7.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我认为以上环节问题琐碎,所以改为:

教师引导:

这一段里,你喜欢哪几句话?

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充分发言后,屏幕依次出示以下几句: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以上三个句子,逐句理解、体会,先让学生说自己的理解,学生没讲到的地方,教师再以谈感受的方式,向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激发情感。

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四、总结:

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1.看图,听音乐。

2.口语训练:

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想象课文描述的的环境和事物,介绍草原美景,学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见其人,缩短了与课文的距离,对课文内容产生了真切感;

五、布置作业:

1.向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背诵第一自然段。

检测题:

配套练习册第1、2页。

第二课时课时数:

2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重温风光美。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

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古族风情。

课文2-5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这才达到了教的目的,同时教师也突出了自己的指导作用,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①提出交流要求:

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②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的情谊。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重点品味

(1)“男女老少”:

来的人很多,很热情(说说可不可以换成人很多?

(2)“飞”:

不但让我们感受到速度很快,更让我们体会到迎客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热情洋溢.

(3)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穿着各色的衣裳,五光十色,像一条彩虹。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彩虹飞过来。

(群马疾驰,能不能说马儿奔驰?

③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④练习背诵本自然段。

【设计意图】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感受。

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真切地感悟到草原人情美,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2)第三自然段──相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③重点体会句子: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刚才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那份急切和热情,那么现在作者又用了一个“飞”,是车跟着马飞过小丘,还能换成什么字?

(驰,跑,开)比较:

哪一个更好?

(飞更能体现出我们急切地想看到蒙古包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④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

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②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让学生有了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也是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体现。

(4)第五自然段──联欢。

①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何忍别”是什么意思?

(怎么舍得分别)

(2)能不能换成“蒙汉情深不忍别”?

(“何”有一种反问的语气,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让我们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

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

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

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

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为了突出读写结合点课题,我把此课结尾设计为:

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设计意图】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歌声中,朗读全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在《好词佳句本》中,和同桌交流一下。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了草原美和人情美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对文章的感受得到升华,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了感情的共鸣。

配套练习册第3页。

板书设计:

1.草 原

风光美

人情美

风情画

草原老舍

     远迎(骑马远迎)

                    相见

风光美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人情美 款待(把酒联欢)

                    联欢

2*丝绸之路

教材6页—第9页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据史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

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

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

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课文生动再现了昔日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

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

西域传》)的繁荣景象。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1.认识9个生字。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学生对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了解较少,可以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

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可以通过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搜集资料预习课文

一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数:

3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你们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

(点击音乐、图片)今天,我们要踏上一条路。

它绵延千里、山水迢迢,苍凉而又壮美;

它历史悠久、征途漫漫,繁华又归沉寂。

弃笔从戎、出使西域的班超走的是它;

不辞辛苦、天竺取经的唐僧玄奘走的是它;

畅游山水的大诗人耶律楚才、道教教主邱处机寻访的是它;

由意大利入大都写下《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走的依旧是它。

它有一个诗意而又形象的名字——丝绸之路。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集体讨论,小组相互补充。

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教师小结进入课题。

2.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丝绸之路》,看了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梳理:

什么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

【设计意图】交流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一篇课文,需要从整体入手,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在基本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回到局部,回到细节。

3、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快速阅读课文,找到答案用笔划下来。

(1)四段:

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

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

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

板书:

古代商路

(2)(课件出示该段课文)第八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设计意图】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在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在之前,加入:

张骞是怎样开辟这条道路的呢?

用课文的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张骞出示西域的情形。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千难万险)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交流读书收获,让学生感受到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艰辛,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

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3)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

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

请用“____”画下来。

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设计意图】要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四、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

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它是中国的骄傲。

五、口语训练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学生创设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时空,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配套练习册第4、5页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2*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3 白杨

教材第10—13页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

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不难,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学习的难点,可以先自读,画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