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景东县民中届高三份月考卷 高三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9167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景东县民中届高三份月考卷 高三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云南省景东县民中届高三份月考卷 高三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云南省景东县民中届高三份月考卷 高三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云南省景东县民中届高三份月考卷 高三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云南省景东县民中届高三份月考卷 高三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景东县民中届高三份月考卷 高三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云南省景东县民中届高三份月考卷 高三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景东县民中届高三份月考卷 高三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景东县民中届高三份月考卷 高三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

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A.驱除鞑虏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D.扶助农工

7.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

阅读下图(单位:

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

A.英国、西班牙B.荷兰、葡萄牙

C.英国、荷兰D.荷兰、英国

8.1978年9月,邓小平视察东北时指出:

“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次战役’不能永远搞下去,要有个底,基本上清理‘三种人’,批判了‘四人帮’的罪行,就行了,要赶快回到经济建设上来。

有些单位搞得差不多就可以结束,转入正常工作。

”由此可见(  )

A.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形成

B.“四人帮”被彻底粉碎,“文革”余毒已经被彻底清除掉

C.中共中央已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

D.邓小平已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

9.英文的“Communication”有多重译义,一般包括“传播和传达”“交通”和“交流”。

有人说,从互联网迄今的发展过程看,网络就是传媒(Communication)。

对互联网的这一理解旨在强调互联网(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B.最大的成功在于技术的不断更新

C.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D.作为人类交往方式而存在与发展

10.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

中共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

这充分表明(  )

A.国共合作后中共没有取得实质性权力

B.这时候的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

C.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D.国共两党必将分裂

11.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

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

这一政策(  )

A.率先为印度和越南所接受B.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D.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12.“那时候,人民对待粮票的态度可以说是慎之又慎,谁家的孩子上粮店买米,丢失了钱可能还不要紧,但若是把粮票给丢了,那就是不可饶恕之‘罪’。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粮票取代钱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

B.粮票是人们进行购物的主要凭证

C.粮食匮乏,必须凭票进行计划供应

D.粮票被赋予一种浓厚的政治色彩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

……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

……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

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

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材料四……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

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结合明清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这一表现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

“克服专制王权”又是如何进一步促进英国现代化进程的?

 

14(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

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目的何在?

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

试举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

原因何在?

(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

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材料二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成纳其女以充后宫。

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莫非清望;

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诏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井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

又诏以:

“代人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无异寒贱;

故宦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

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自太祖已降,功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

(四姓,卢、崔、郑、王也)自此以外,应班士流者,寻绩别敕。

其旧为部落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品登王公者为姓;

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官在尚书已上及品登王公者亦为姓。

其大人之后而官不显者为族;

若本非大人而官显者亦为族。

凡此姓族,皆应审核,勿容伪冒。

令司空穆亮、尚书陆磅等详定,务令平允。

”磅,馥之子也。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孝文帝提出改汉姓的理由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采用魏晋门阀制度,对鲜卑族起了什么作用?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鲁门政府在1947年发表咨文,声称美国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少数人或外来的奴役阴谋”,“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提出“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力图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保护“任何请求军事援助的国家防止共产主义侵略。

”60年代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奉行“两个半战争”的战略,即准备同时与苏联和中国打大战,在世界其他地区打局部战争。

材料二1970年2月,尼克松向国会提出咨文,将“两个半战争”改为“一个半战争”,即准备在欧洲或亚洲(同苏联)打一场全面战争,同时在其它地区打一场局部战争。

1971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3年,美越达成结束越南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体面结束了越战:

在中东和波斯湾增强军事力量,阻止苏联的渗透和扩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全球战略发生转变的原因。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1921年4月21日)

材料二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不错,工人们还要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但这只占全部利润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有关论述发表的时代背景。

为此,苏俄和中国政府分别实行了什么政策?

(2)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评述列宁和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共同之处。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唐朝尚书省、元朝中书省均是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根据材料“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故A、B项错误;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形成时间较长,且与六部、司礼监等矛盾重重,故C项正确;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特有的建置,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说明人的精神修养大大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和影响。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五四运动后,一部分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向初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转变,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4.【答案】A

【解析】材料所述的主要意思为“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其直接原因是在帝国成立过程中,是通过王朝战争,将军功劳大,故地位高,故A项正确;

此时希特勒还没有登上政治舞台,故B项错误;

军国主义传统属于历史原因而非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

资产阶级力量小,属于议员地位低的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从封建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变;

依据所学知识,封建时代的政府和家庭相结合,这种“家国一体”的观念在中央形成君主专制政体,在地方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最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个人,则不会形成这种家族地方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故选D。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理解。

根据题干“致国家富强……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的提示,孙中山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是平均地权。

故选C。

7.【答案】D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选择,根据材料信息,甲商船运载能力在16世纪、17世纪居领先地位,乙商船运载能力在16世纪、17世纪、18世纪逐步增强,并且在18世纪后期居领先地位,荷兰在17世纪时,商船总数超过欧洲国家总和,被誉为“海上马车夫”,此时的英国实力还比不上荷兰,所以甲是荷兰,故A、C项错误;

18世纪时,西班牙、葡萄牙实力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

18世纪中期,随着殖民扩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日不落帝国,其商船运载能力也在增强,故D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形成是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故A项错误;

1976年—1978年,由于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党和国家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故B项错误;

中共中央已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是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故C项错误;

从材料“要赶快回到经济建设上来”说明邓小平已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故D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材料认为网络就是传媒,就是“交通”和“交流”,成为人类交往的一种方式,故D项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通过题中“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

中共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可以看出,国共合作后,共产党并未获得和国民党等同的地位,故A项正确;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是属于党内合作,故B项错误;

改组后的国民党推行“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变化很大,故C项错误;

题中不能够体现国共两党必将分裂,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结合时间以及这一外交政策内容可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故B项正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先提出,率先为印度、缅甸所接受,故A项错误;

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故C项正确;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的是“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粮票从未取代过钱,故A项错误;

粮票只是购粮的主要凭证,故B项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上建立起计划经济,买粮必须用粮票,故C项正确;

粮票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故D项错误。

13.【答案】

(1)史实: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2)变化:

明朝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如服饰和住宅等方面,已经打破了传统礼制的严格限制,出现了追求生活质量与享乐的现象。

原因:

明朝中后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表现:

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

联系:

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是建立在明清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或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反映)。

(4)克服: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促进: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开始提供了政治前提。

【解析】

(1)根据设问的时间要求“明清”和角度要求“皇帝......独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变化”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作答;

第二小问“主要原因”可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3)第一小问“主要表现”由设问的要求“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的)‘革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内在联系”可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来作答。

(4)第一小问根据设问的要求“英国”“克服专制王权”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可从其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等角度思考作答。

14.【答案】

(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文化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是一致的,而文化的“统一”又可成为政治“统一”的根基)。

没有,如法家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们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

(2)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

(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

【解析】本题考查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及其影响的理解与认识。

(1)问,第小一问需要抓住材料中“《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归纳其主张即可;

第小二问,联系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归纳即可;

第三小问,考查对新儒学的特点的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新儒学思想也融入了其他思想主张。

(2)问,考查评价分析的能力,归纳材料二、三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即可获得答案。

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

(2)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分析评价。

15.【答案】

(1)其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

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

(2)孝文帝采用门阀制度取得了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树立了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

推动了改革的进行,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建立了稳固的地主阶级统治秩序,有力地巩固了政权。

但世家大族掌握大权,也为北魏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16.【答案】

(1)特征:

以称霸世界为基本目标;

遏制共产主义,以苏联、中国为对手(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干涉其它国家的内政;

具有侵略性、扩张性和进攻性。

(2)原因:

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中苏关系的恶化等。

(1)弄清材料中政治色彩强烈词汇具体所指,如“自由国家”;

注意表明美国态度、价值观、风格、倾向性等特征的词汇所传达的主张,如“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

同时通过美国政府的政策、行为分析其意图,如“两个半战争”在梳理以上信息的基础上概括表述美国的全球战略特征。

(2)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并结合该阶段重大事件做进一步多角度细化分析美国战略转变原因。

17.【答案】

(1)时代背景: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政治危机严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政策: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2)打破教条,从国情出发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

在国家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大胆采取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发展经济;

为后来有计划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和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题要紧扣“时代背景”作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二者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相关措施。

(2)题的回答要紧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回答其共同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