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红色中走来红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9114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从红色中走来红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们从红色中走来红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们从红色中走来红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们从红色中走来红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们从红色中走来红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们从红色中走来红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们从红色中走来红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从红色中走来红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从红色中走来红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超越是发自人们内心的呼唤,“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则迎合了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灵魂托付。

  

从社会实践效应看,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

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

小说《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电影《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红色作品塑造和展现了在一个特殊的国度和社会时期里,民族和个人如何为生存和理想苦苦寻找解放道路的斗争精神,揭示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对幸福的向往和为理想而献身的气概,其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在人们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虽然这些作品的创作受限于当时技术条件、经济水平和创作环境,也存在一些遗憾,但正是这一特定时代勇于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以及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更增添了一份无法复制的本色魅力,使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人在品味这些作品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这就是红色经典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激励后来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

价值功能

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历史印证价值功能。

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

为拯救国家和人民,无数革命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并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是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平等自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付出了重大牺牲。

仅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记载,为革命牺牲的江西籍烈士就达25万之多。

一部红色文化史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这是其一。

其二,红色文化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邓小平曾指出:

“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

”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是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

传承红色文化,解读革命历史,有利于帮助人们了解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文明传承价值功能。

了解过去,目的是启迪和指导未来。

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价值功能表现在:

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中国共产党就是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先进文化——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正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毛泽东思想之后,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无疑,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

二是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

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的体现。

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政治教育价值功能。

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一是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

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

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的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

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

二是红色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近年来兴起的红色旅游之火暴是始料未及的,除了人们对那段红色年代充满向往之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敬仰那些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人们在红色旅游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是美的,红色热土承载的红色文化也是美的。

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使旅游者在愉悦中感受山河之美,体验华夏民族的博大精深,感悟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从而主动地、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

通过红色旅游这一时尚方式将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大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济开发价值功能。

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而红色文化则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遗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革命老区多处于山区,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江西建设成为红色旅游强省和旅游产业大省,通过举办一年一届的红博会,全面展示江西的旅游精粹,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红色旅游已成为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红色文化的发展创新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宣传活动

唱红歌、读红书、看红色电影、写红色励志格言、办红色专题讲座……通过“红色文化”促进犯人积极改造,最终走出红色改造新路。

江西省豫章监狱今年起在高墙内启动了红色主题系列教育活动。

“用‘红色’主弦律占领监管改造阵地,用‘红色’革命思想武装犯人头脑,将‘红色’革命精神内化成犯人积极改造的动力,在高墙内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江西省豫章监狱副政委郭锦辉告诉记者,监狱开展的红色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包括“红色”影视展播、“红色”专题讲座、“红色”典型教育活动、“红色”主题讨论、监区“红色”文化节活动、“红色”知识统考、“红色”教育评审和“红色”活动总结表彰,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改造质量的全面提高。

而作为改造教育犯人的一种载体,江西监狱引入“红色文化”的做法仅仅是中国各地监狱探索的缩影。

3月27日,国家司法部召集陕西、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六省市监狱劳教系统干部在重庆召开“红色文化进监所”工作现场会,旨在总结相关经验,探讨改造新路。

作为会议主办地的重庆市,“红色文化进监所”活动自2008年启动以来,共精选100首红色歌曲,购买各类红色经典图书8万余册,播放红色影片300多部,举办红色故事会1200余场。

而取得的效果则是,重庆顽固服刑劳教人员的转化率从2008年的79.1%上升至2010年的81.56%,危险服刑劳教人员的撤销率从2008年的79.08%上升到2010年的83.69%。

为此,国家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红色文化”对服刑劳教人员和监狱民警是一种有益的思想教育,各地司法行政机关要进一步认识“红色文化进监所”活动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开展这项活动,务求实效。

红色历史

“两支半枪”打响山东抗日第一枪

1938年1月1日上午,在徂徕山大寺前,英雄儿女首举义旗。

仅20天时间,队伍就迅速发展到700多人。

  “三月里,杏花甜,韩复榘那个王八蛋,当了大汉奸;

四月里,麦苗飞,毛主席派了洪涛来,组织游击队,拉到徂徕山……

  在泰安徂徕山下的良庄,泰安市文史专家张纯岭,轻轻给我们哼起了至今仍在当地流传的抗日民谣,一下子将我们拉回到徂徕山起义的壮烈风云中去。

  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号召:

“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

”中共山东省委迅速率领机关干部和济南市一部分党员,分批先后由济南迁到泰安,和中央派来的红军干部、省民先队、平津流亡学生组成一支抗日救亡队伍,并在泰安地下党的全力配合下,分赴泰安、莱芜等地,深入农村城镇,开展抗日救亡斗争。

  10月3日,日军攻占德州,战火烧到山东境内。

国民党各级官员和地方豪富纷纷偕眷南逃,山东局势日益紧张。

11月,省委在泰安篦子店召开紧急扩大会议,毅然决定武装起义。

1938年1月1日,省委率领共产党员、民先队员约二百人,集聚徂徕山大寺,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任命洪涛为支队长,黎玉为政委。

不数日,莱芜、新泰、泗水、宁阳等地抗日武装纷纷携带长矛、大刀、火枪、土炮,会师于徂徕山光华寺,汇集成一支英雄的抗日武装。

队伍成立后,初战寺岭,毙伤日军10人,击毁日军汽车1辆,大振军威;

再伏四槐树,毁日军汽车两辆,歼敌40余人;

继而进占莱芜,攻入博山,抗日烽火在徂徕山越烧越旺。

  起义队伍只有两支半枪

  我们在寻访中发现,这样一次震动全国的起义,当时我军全部的正规武器,仅仅是三支汉阳造。

而且其中一支枪栓坏了,射击后弹壳夹在枪膛中,只能用勾子勾出来才能再次射击。

因此严格说来,徂徕山起义,是以“两支半枪”打响了对日寇的第一枪。

  的确,条件的艰苦恶劣和起义者的坚韧不拔,是这场起义给我们留下的最难忘的印象:

据张纯岭介绍,如今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武中奇,当年作为队伍中的文书,一手的好书法却很难有用武之地,起义前夜,他勉强在一块肥皂(一说砚台)上刻下了“八路军抗日游击队四支队”的大印。

  当年41岁的陈善,是起义队伍中最年长的一位。

老人家现在已无法接受记者的采访,但知情人还是向记者谈起老人当年频频讲起的几个艰苦片断:

当时游击队员们汇集到大寺中,晚上无处睡觉。

大家便将佛像的胳膊扯下来当枕头,铺上干草,脚心向内围成一圈,将仅有的几床被子摊开共用,忍受着难耐的严寒;

起义之后,日寇进行了残酷的围剿,部队转移了,身负重伤的陈善一个人藏在山洞中,身边只留下一捧黄豆。

每天爬到山下去接碗水回来,除了野菜,一天只舍得吃一颗黄豆,就这样硬是坚持了40多天……

  首义即谋“山东全局”

  在徂徕山起义旧址前马头山上,23米高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巍然屹立。

纪念碑正面镌刻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徐向前题写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12个镏金大字;

背面刻有武中奇撰书的769字碑文。

站在纪念碑前,记者不由得发问:

为什么我党领导的山东抗战第一枪,会发生在这里呢?

  张纯岭告诉记者:

首义发生在这里,绝非偶然。

首先,徂徕山北靠泰山,南接蒙山山脉,可以控制西面津浦铁路和南、北面几条公路等交通命脉,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

更重要的是,徂徕山地处山东的腹心,在此建立根据地,便于和全省其他根据地进行联系,可雄视山东全境。

因此,我党选择这里起义,本身就带有“谋山东全局”的考虑。

  事实也是如此。

在徂徕山起义的强大感召之下,短短数月之间,胶东天福山和蓬、黄、掖起义,鲁东黑铁山起义,湖西起义等相继爆发,气势磅礴的抗日武装斗争遍及全省,直接促成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同时,起义还壮大了党的力量,起义时那支只有两支半枪的“四支队”,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无数次战斗的洗礼,已发展演变为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里五个集团军的种子部队。

这些都决定了徂徕山起义在山东抗战史上永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惨烈的临沂对崮山战役

阳春三月,我回到了阔别60年的家乡对崮峪村,它位于临沂市沂水县城西北40公里处群山环绕的山谷里。

海拔500多米高的对崮山就雄立村前。

青山依旧,世事沧桑,回首往事,感慨万千。

遥望山上的烈士公墓和纪念碑,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战场。

那是1942年11月2日,8000日寇围剿我军的对崮山战斗打响了。

当时,我还在本村上小学,同家人一起逃到深山隐蔽,目睹了这场血与火的残酷战斗。

  英勇的军队

  头天黄昏,有一支秋毫不犯的神秘部队,经我村向北面的沂山挺进。

他们一不进村,二不入户,未动一草一木,除了沙沙的脚步声和咯噔的马蹄声外,听不到一点儿说话的声音。

村里人估计:

这一定是八路军的主力,看来鬼子又要扫荡了。

果不出所料,次日拂晓,这支部队又突然折回,并直奔对崮山而去,在他们的身后,已传来密集的枪声,敌人已经跟踪而来。

我军抢占的对崮山,是群山中的一座孤山,除山南处连着一条丘陵外,其他三面都有深谷相隔,崮顶面积近1平方公里,周围有乱石砌成约1米高的石墙,形成天然屏障。

崮顶周围大部分都是悬崖绝壁,这也是我军抢占这座易守难攻的大山的战略意义。

  上午10时左右,我军全部占领山顶阵地后,日寇也从四面八方逼近山脚下,并占领外围的东西两个山头,直向对崮山顶开炮。

炮弹打在悬崖的岩石上,炸出一片片的石花,飞石像冰雹一样射向山下,砸得鬼子自己哇哇乱叫。

但在敌人重炮和机枪掩护下,中午时分鬼子前锋已逼近山头。

我军凭天险地势和与敌血战到底的钢铁意志,打退了敌人的多次猛烈进攻。

敌人每次接近山头阵地时,我军就一阵排枪和手榴弹重击,打得敌人丢下一片蝗虫般的死尸鬼哭狼嚎地败下阵来。

这样反复了多次,敌人也没有攻上山顶。

在山上的西北角有一条险道,狡猾的鬼子把抓来的部分群众赶在前面,掩护他们进攻。

我八路军怕误伤群众只好暂停射击,群众也怕把鬼子引上山,誓死不再向前。

僵持片刻,残暴的敌人竟开枪杀害了群众,我军复仇的子弹立即打得敌人连滚带爬地仓皇而逃。

  眼看太阳快要落山了,敌人又派两架飞机向我军阵地轮番投弹投毒,因山势狭窄投弹不准和毒气很快被风吹散,我军仍坚守着阵地。

直到夜幕降临,我军留下一部分人掩护,其余大部分同志趁夜色从西北角小道突出重围。

留下断后的战士在营长严雨霖率领下,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成功掩护首脑机关安全转移后,陷入了敌人重围。

这时弹药已经用尽,剩下的14位同志把枪砸毁后,纵身跳下悬崖,其中6名同志壮烈牺牲,其余同志在悬崖树枝的拦截下幸免于难,也趁夜色转移到外线。

  据有关史料记载,这次战斗被围困在对崮山的有山东省军区机关特务营、省战工会、沂蒙军分区一团、沂北县大队和国民党51军一部,总兵力近千人。

省军区副总司令员王建安指挥省军区特务营和一团的部队坚守阵地一天,打退敌人八次进攻,消灭日寇六七百人,我军也有数百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省战工会主任黎玉负伤,战工会秘书长李竹如和沂蒙地委组织部长潘维周、地委秘书王宏等同志壮烈牺牲。

沂蒙军分区一团团长刘迂泉、政委王锐、政治部主任张圣符以下数百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日寇这次大规模的扫荡和围剿,最后以我首脑机关胜利突围而告终。

不屈的人民

  这次突如其来的拂晓保卫战,使周围村的群众几乎没有转移的时间,前有部队上山,后有鬼子追赶,只好尾随部队进山躲藏,但大部分群众刚到山脚下即被鬼子追上,万恶的日寇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大肆屠杀,仅我们村就有30多名群众惨遭杀害,我的二伯父李月中和一个叔兄弟李祥春也死在了鬼子的屠刀下。

村里还被抓去4名壮丁,至今生死不明。

这次扫荡过后的一周内,周围村庄到处闻哭声,遍地见新坟,惨不忍睹。

  在敌人残暴的屠刀下,仍有威武不屈的壮烈场面出现。

我村有个叫胡廷善的壮年,被鬼子刺伤了腿,当鬼子再次向他胸膛刺杀时,他顺手抓住枪杆与敌人拉来推去,他趁对方用劲向后抽枪时,猛一松手,把鬼子摔了个仰面朝天,当敌人好不容易爬起来时,他凭着熟悉的地形早已逃跑了;

还有个叫李安新的村民,他的4个儿子在山沟里被鬼子围住,敌人追问他们山上的军情,他们一口咬定“不知道”,让带路也坚决不从,丧心病狂的鬼子兵将4人全部杀害;

在距离对崮峪仅5里远的野坊乡党支部书记武善同,因回红石崖老家养病,被敌人围在群众之中,敌人用枪逼着乡亲交出八路,但无一人说话,当敌人要向群众下毒手时,武善同挺身而出,保护了群众,并引诱日军到村南小崮山取枪,到达崮顶后,他趁敌不备先将一名鬼子推下绝崖,后又抱住另一个鬼子跳崖,与敌人同归于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怀念竹如社长

  在战斗中牺牲的省战工会秘书长李竹如,在任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时,于1940—1941年间曾兼任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实际上是社长)。

1964年,我调到大众日报社工作后,从报社老同志口中和报史资料中了解了他的辉煌战绩,对这位身担重任、年仅37岁就牺牲在我家乡的老领导、老社长备加敬重和怀念!

  李竹如同志是山东利津县人,1904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系,后到济南任乡村师范教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八路军129师民运工作,转战华北各地,曾任冀鲁豫边区委员会机关报《中国人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日报》副总编辑。

他在大众日报社任职的两年间,是报社历史上最困难的阶段,敌人疯狂地扫荡破坏,根据地日益缩小,物资供应极端困难,报纸随时都有停刊的危险。

在这种险峻形势下,李竹如临危受命,他与报社职工团结一致,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出报,从未间断。

当采编力量不足时,他亲自找有关部门做工作,把最好的干部调进报社工作;

因敌人封锁,搞不到新闻纸和油墨,他就找工人商量,提出用油光纸代替新闻纸,并自办油墨厂,用“土法”生产出油墨,终于克服了这两大困难,保证了报纸的正常出版发行。

  当李竹如同志在对崮山战斗牺牲的消息传到报社时,全体同志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1943年元月,在纪念大众日报创刊4周年之际,为悼念李竹如等先烈,由陈沂社长主祭,报社全体职工和各界来宾举行了庄严隆重的追悼大会,沉痛悼念为革命建立丰功伟绩、英年早逝的老领导、老社长。

李竹如同志虽然离开我们60多年了,但他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振兴中华,勿忘国耻。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谨以此文,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同志,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他们的英雄业绩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沂蒙六姐妹

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分别是:

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姬贞兰、公方莲(已病故)。

  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

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捐赠鸡蛋450多个,运柴火1700多斤,停下来还要为战士唱歌,搞宣传,鼓舞士气。

沂蒙六姐妹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文章,报导了她们的模范事迹,称赞她们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建国后,六姐妹把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化做新时期爱党爱军的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到新时期双拥共建活动中去。

每逢“八一”等节日,在县人武部、驻蒙武警中队,总能看到六姐妹和官兵共度节日的动人情景,姐妹们把精心缝制的鞋垫送到战士们手中,眼中充满了关注的目光。

六姐妹先后上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下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走出去矢志不渝地拥军,又谱写了新篇章,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继续为党、为国家作出了新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高度评价“沂蒙六姐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她们挥然题词“沂蒙六姐妹,拥军情永不忘”。

老区新貌

“阳光斜照亭窗,南风吹人凉爽。

看的兵书战策,为的治国安邦。

想起人民痛苦,心里更是凄凉。

坚决抗战到底,争取民族解放。

”当年山东纵队干部题于沂水县王庄村圣母山教堂角楼墙壁上的这首诗令人回想起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

如今,半个多世纪前曾是山东军民抗战指挥中心、有“小延安”之称的王庄村凭着特色果品大樱桃再次闻名遐迩。

  沿着通往王庄村的曹姚路向北,记者看到,满山遍野的大樱桃树在阳光下泛着绿油油的光泽。

这是夏蔚镇正在开发中的万亩大樱桃基地。

据了解,大樱桃成为该镇富民工程的拳头项目,源于王庄村大樱桃悠久的历史。

1893年,德国神甫在王庄村修建了两座哥特式教堂,并将漂洋过海带来的近百棵大樱桃植于圣母山上,虽历百年,如今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而德国神甫在群山环抱的王庄建造的“天主堂”,因为可容纳三四百人,前后有院落,成为1938年11月从沂南岸堤迁来的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机关的理想驻地。

在这里,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随后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

到1939年6月由于日寇大规模扫荡山东分局撤离之前,“天主堂”成为当时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心脏,不足百户人家的小山村王庄也因经历了山东建党建军的开创时期而彪炳史册。

  短暂而辉煌的王庄时期是一代代王庄人的荣耀,也成为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动力。

王庄人充分发挥山多的优势,把林果生产作为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来抓。

具有个大、色艳、味美、耐运输、耐贮藏等特点的王庄大樱桃销往十几个大城市,成为国内市场特色果品中的名牌。

大樱桃变成了摇钱树,昔日的“小延安”也迈入了小康村的行列。

而依靠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等人文资源,王庄村也已列入夏蔚镇的红色旅游开发计划。

聆听英雄足音看乡村巨变

天气晴朗的秋日里,沿着宽广的105国道,我们向当年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总前委司令部所在地——闫集乡张菜园村进发。

  一路盛开的白色韭菜花在阳光下分外耀眼,路边的垂柳在风中轻轻地舞动。

  穿越一条乡间小路,我们在离105国道不足百米的一个院落门前停住了脚步。

黑色的油漆大门已经有些褪色,青砖

  围成的院墙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大门右侧醒目的"

淮海战役总前委中野司令部旧址"

的几个大字,却见证了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