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变出乡村发展新路六盘水市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9005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变变出乡村发展新路六盘水市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变变出乡村发展新路六盘水市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变变出乡村发展新路六盘水市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变变出乡村发展新路六盘水市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变变出乡村发展新路六盘水市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变变出乡村发展新路六盘水市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变变出乡村发展新路六盘水市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变变出乡村发展新路六盘水市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六盘水市探索“三变”措施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直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解决村集体“有钱办事”的重要途径。

最近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再次强调要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办法,切实让农村基层党组织当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从盘活闲置资产、释放资金活力、转变增收方式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实施“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产业优、集体强、群众富。

近期,省委组织部调研组对六盘水市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围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展“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工作试点,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与扶贫攻坚紧密融合、相互促进的新路子。

近日,贵州省委组织部安排专题调研组,深入六盘水市试点乡村,实地了解实施“三变”措施的做法和经验,总结进一步提升村级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群众能力的办法措施。

  一、主要做法

  六盘水市从盘活闲置资产、释放资金活力、转变增收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和服务能力。

  

(一)推进“资源变股权”,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不明晰、产权归属不清、要素聚集不强、效益发挥不好,农民资产确权滞后、土地利用率低、经营性收入少等问题,整合村内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劳动力资源、旅游文化资源等,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盘活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一是推进产权明晰化。

围绕释放中央1号文件关于“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政策红利,积极对农村集体资源进行核查清理、登记备案、价值评估,推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农业生产性设施产权等的确权登记。

2014年以来,全市已确权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1416万亩、集体林权54万亩、宅基地使用权63842.85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3495亩、农村房屋所有权21.39万平方米,使农村集体资源在权属上更加清晰、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在保障上更加充分。

二是推进资源资本化。

明确由乡镇党委牵头,村支两委参与,对村集体可经营性资产进行量化。

通过签订协议,将农村集体资源转变为企业、合作社和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的发展模式,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从农村资源到农村产权再到农村资本的“龙门三跳”,形成资源叠加效应。

2014年以来,全市共有15.5万亩集体土地、7.4万亩“四荒地”参与企业(合作社)入股,极大地提高了村集体收入。

盘县滑石镇岩脚村党委将村集体的37.8亩土地折价100余万元,入股驻村企业开发哒啦仙谷农业示范园区,2014年村集体就分红30万元。

三是推进要素合理化。

注重资源整合,推动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流转服务体系,将农村土地、房屋、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增减挂钩项目指标等产权纳入交易范围,搭建起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的制度性平台,吸引44个省级龙头企业、82个市级龙头企业到农村发展农业产业,拉动城市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促进要素配置合理化,村党组织获得稳固财源,有效破解“有心服务、无钱办事”的难题。

盘县针对部分村级活动场所部分房屋闲置,利用村级活动室与大型连锁超市入股开设农家超市,既盘活村级资产,又繁荣了农村市场。

每个农家超市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3至10万元的经济积累。

  

(二)推进“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

针对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各项资金基本上是一次性投入、一次性使用,资金投入分散,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的方式,使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直接促进农民受益,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形成了村集体和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是集中分散资金。

坚持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财政分散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除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外),尽可能转变为村集体持有的资本金,集中投入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形成村集体持有的股金,村级党组织参与管理和监督,按股分红、利益共享。

钟山区整合分散资金4300万元,打捆在市中心城区为每个村购置100平方米的商铺,划给村委会作为集体资产经营,所得利益分配给村集体和贫困户。

二是严把资金投向。

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的发展战略,引导资金重点投向“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全市特色农业“3155工程”,有效降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市场风险,实现集体资产专业化、市场化经营,促进集体经济获得持续收益。

水城县坡脚村党支部带领群众争取到50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转变为村集体和村民持有股金,投入到聚亨投资公司共同发展茶叶产业,在推动产业做强、打造“小康富裕村”的同时,村集体经济年收益突破了100万元。

三是健全推进机制。

为确保“资金变股金”有序推进,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县区建立由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乡村党组织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

村级党组织会同驻村工作组,在乡镇党委的组织指导下,经过“四议两公开”和村务监督程序,提出承接资金投入方案,经县区评估后组织实施。

2014年以来,通过“资金变股金”,全市整合各类涉农财政资金2.6亿元,带动集体资金6608万元入股经营主体。

  (三)推进“农民变股民”,让农民群众富起来。

农民增收难,难就难在长期以来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低,难就难在传统种植面积大、产出低。

市委、市政府突出问题导向,坚持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引导和鼓励农民以产权、技术、资金等入股,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通过股份分红获利,实现农民、村集体、企业三方共赢,实现增收致富。

一是产业带动入股。

依托农业园区建设、“3155工程”实施,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园区、产业集中,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在收取租金和参与企业分红中实现股权收益。

六枝特区郎岱镇5个村党组织,带动农户用承包的土地入股,共同发展猕猴桃产业,3000余农户实现农民到股民的转变。

二是组织引导入股。

鼓励农民参与创办或领办经济实体,让农民的资源转为资本、资金流入市场、农民变身股民。

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委抓住发展机遇兴办实体企业,组织285户村民集资入股3000万元异地置业,购置49亩工业用地,兴办食品加工厂,每年门面租金及经营收益等收入达到4000万元,村集体收入每年达到100万元,入股农户户均年增收5万元。

同时,每年从村集体收益中提取10%作为贫困家庭的股本金,入股到村办企业,直到脱贫为止。

目前35户贫困家庭全部实现脱贫。

三是财政兜底入股。

针对老党员、二女户、“两无”人员等困难群体,采取财政兜底帮扶入股的形式,让困难农民共享改革红利,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钟山区借助农村商业银行增资扩股的契机,将752.4万元财政项目资金,转变为106户、197名农村老党员、“两无”贫困人员的原始股份,每年产生收益112万元,每年人均可分红5700元。

目前,全市有15.6万人通过“三变”入股变为股民,入股分红人均年增收1020元以上。

  二、初步成效

  “三变”将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引入农村,促使农村各种资源要素流动起来,把财政扶贫资金整合起来,将农民从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强、群众富、集体富。

  ——兜里鼓了,腰杆挺得更直了。

“搞‘三变’就是好,村集体有了收入,党员干部有能力为老百姓说话办事,走村串户时候腰杆都挺得更直了。

”说起村里的变化,六枝特区新华乡田坝村支书陈兴昌一脸笑容。

“三变”为集体经济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村级组织有了固定财源,有效解决了“无钱办事”的尴尬,为民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一些村还专门建立扶贫产业扶持基金,用于帮助贫困农户购买养老保险、大病统筹、子女就学、丧事办理等开支。

六枝特区青菜塘村为全村计生诚信户家庭代缴40至50万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计划在2015年底完成,这项措施将切实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办得了事,向心力更加强了。

“有钱、有项目,动员群众搞发展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水城县勺米镇坡脚村支书张云看着满坡绿油油的茶树说。

村级党组织在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有效地把集体、企业、村民连接起来,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入股企业,就业务工,监督保障群众利益,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

村集体和村民变成了股民,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地企矛盾少了,发展环境好了,党群关系更和谐了。

同时,通过抓村级集体经济,引领群众增收致富,还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形成了农村发展与人才的良性循环,培养锻炼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也为村级班子准备了一批能力较强的后备力量。

近年来,全市引进大学生200余人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创业,培养村级后备干部5000余人。

  ——共同发展,党的阵地延伸了。

六盘水在推动村级组织积极参股的同时,打破行政村“单打一”模式,采取“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等方式,引导建立一批跨区域的联村党委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党组织,以联村党委推动集体、企业、农民三方,由“单兵作战”向“集团军作战”转变,强化了党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实现了党组织向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延伸。

盘县普古乡舍烹村联合周边8个村成立党委,将各村资源整合起来,连片开发,打造了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服务综合体,实现抱团发展,2014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1260元,集体经济积累16.32万元,下辖9个村全部实现“脱壳”变富。

同时,广大村干部和群众在参与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觉学政策、学法律、学市场,不断提升创业激情和创业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党的声音在基层群众中传播。

  三、实践价值

  “三变”以资本为纽带,将集体、村民和企业利益紧密链接,农户出让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企业与农户连结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各参与主体间公平分配利益,从而使企业与农户实现互利共赢,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日益强化。

  ——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保障。

农村处于基层,关系党的执政基础。

开展“三变”工作,就是让村级组织在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到一个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有效地把村级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连接起来,进一步强化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促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从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社会资源等各方面,加大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生活福利、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自觉增强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抓住集体经济初始积累机遇和发展机会,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

  ——合理利用资源是持续发展集体经济的关键。

加大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扶持力度,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党在农村的一贯政策。

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投入到农业农村发展的项目资金很多,这些项目资金大多直接扶持补助到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迈开了村这一级,导致国家投资后监管不力,没有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

变政府资金投入为投资,把国家的投资用“股份”的形式明确给集体,让村级履行资金项目的管理、使用、经营、监管的职能,以村级组织为平台,整合各类分散的项目资金,结合农村发展实际,优化配置资金投向,让项目资金滚动起来,将短线的投入变为长线的投资,使项目资金投向更准、落得更实,在扩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让整个过程衍生出更为明显的社会效益,实现财政资金的保值增值,全面深化了农村改革发展。

  ——探索股份合作是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

变政府补贴为市场化股权投入的新模式,依靠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经济组织载体,降低市场风险,建立科学贫困户利益链接机制。

采取入股市场主体、贴息撬动金融资金等方式,让直接到户的财政扶贫资金成为能够生财的经营资本,给贫困群众带来一条持续生财之道,也为精准扶贫找到一条新路子,解决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分散、“一次性”使用效益低的问题,也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让贫困群众“洗脚上岸”,把种什么、怎么卖的问题交给了企业,农民依靠土地又不完全依赖土地,直接成为产业链上的投资者、受益人,滚动发展的能力大为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