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歌特色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8799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民歌特色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南民歌特色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南民歌特色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南民歌特色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南民歌特色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南民歌特色1文档格式.docx

《江南民歌特色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民歌特色1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南民歌特色1文档格式.docx

江南民歌特色研究

摘要

江南民歌是一种纯美质朴的民族民间艺术,体现了古老民间文化的现代价值。

本文首先概述了江南民歌的历史因素、区域特点与现状,论述了江南民歌的语言、声调、曲调、色彩、歌词、演唱、审美等基本特征;

从江南民歌的旋律形态、曲式结构、调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环境成因、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对文化艺术性的影响方面讨论了其成因,并从发展的角度看其文化内涵与现时代精神的融合,从历史文化的保护角度阐述如何延续和保护江南民歌。

纵观当前对江南民歌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随着对吴歌研究的深入发展完善,对江南民歌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在许多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江南民歌具有以民族五声调式为其骨干的一般特征;

在城镇居多的江南,平衡结构的歌谣体更为多见;

江南民歌还具有它独有的特殊性;

吴语的柔软、声调的起伏,形成了它多用级进,注重四声的运用,特别是仄声方面的处理等风格;

在旋法上,江南民歌喜用润腔,旋律线委婉曲折,音调柔软细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不断前进,继承和创新、吸收与借鉴、融合性与时代性是将其发扬光大的根本。

江南民歌优秀的风格和特色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研究江南民歌特色对挖掘传统音乐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江南民歌特征旋律形态曲式结构形成发展保护

StudyonthecharacteristicsofJiangnian

flokSong 

Abstract

Jiangnanfioksongisarusticityandclassicalitynationalfolkartsanditembodiesthecomtemporaryvaluesoflong-establishedfolkculture.Thisthesissummarizedthehistoricalfactors,regionalcharacterandthepresentsituationofJiangnanfioksong,anddiscussedthecharacteristicslanguage,tone,melody,color,Lyrics,singing,Aesthetic.ThispaperoutlinesthestatusofJiangnanfolksongsandfolkmusicconcertsfromtheJiangnanstyle,thecolorcharacteristicsoftheSouthernfolksongsandfolksongsJiangnancontentofthelyricsonthreeaspectsoftheJiangnan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folksongs.Finally,theJiangnandevelopmentandtheprotectionoffolksongsofthedevelopmentandintegrationofresearchforthedevelopmentoftheJiangnanfolkreference.

Takingawideviewoftheresearchsituationcanbefound.WiththedeeplyresearchoftheJiangnanfioksong.Theresearchgetsatisfactoryachievementsinmanyacpects.Jiangnanfioksongtakethepentatonicmodeasbeingtheirbackbone.ManybalancedstructuralsongscanbefoundinJiangnantowns.Therearemanycharacteristicssuchaslanguage,tone,melody,color,Lyrics,singing,AestheticinJiangnanfioksongs.

ThestyleandthecharacteristicsoftheJiangnanfioksongareestablishedoverthedeeplytheoreticalfoundation.ItisameaningfulworktoresearchtheJiangnanfioksong.

Keywords:

jiang-Nanfolksong,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protect

 

绪论

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分为五大类别:

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民间器乐以及戏曲音乐。

我国众多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

不管是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还是民间器乐都与民歌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它们之间互相影响,更多的民间器乐曲或直接来自民歌,或是根据民歌加以不同的变化加工而成;

戏曲和说唱音乐也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也是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基础。

研究汉族民歌是研究我国民族音乐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为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音乐人来说更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民歌是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反映。

它直接来源于生活,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它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口头创作、集体加工以及广泛流传的漫长过程,民歌的创作过程和它的演唱、流传过程是不可分割的;

一首民歌的产生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渐变的积累过程.在不断的流传、演变和加工的过程中成为一种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艺术形式。

汉族民歌具有整个民族所共有的基本风格。

由于汉族人民居住的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复杂多样,悠久的文化传统各具特色,致使各地汉族民歌异彩纷呈。

作为汉族民歌的一部分,江南民歌具有以汉族五声调式为其骨干的一般特征;

在旋法上,江南民歌喜用花腔,旋律线委婉曲折,音调柔软细腻。

一、江南民歌概述

我国的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民族艺术遗产中的瑰宝。

而江南民歌以其独特的韵味,在民歌百花园中散发着甜美的芳香,以其特有的人性美常常把我们从淡妆素裹的北国带到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

江南民歌主要是指以吴语为载体,富有江南韵律的歌曲,主要起源于我国长江下游南岸、东海之滨,以江苏太湖流域、上海和浙东、浙北为中心的吴语系地区,古称吴地,因此江南民歌也被称为吴歌。

由于其历史原因,其发展源远流长,歌种众多。

1.1历史因素、区域特点

民歌的产生和发展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状况和人民生活情况紧密相连,演唱江南民歌,不能不了解它的历史和区域特点。

江南,单就字面而言,应指长江以南地区,然而在历史上,人们在使用“江南”一词时,却赋予它不同的地域范围。

据学者考证,“江南”之词始见于春秋时期,时指今江陵对岸的东南地段,范围极小。

战国时期,楚在长江南岸开拓土地,江南的范围亦随之向东南扩展,延及今武昌以南及湘江流域。

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南达南岭一线。

而在实际应用中,“江南”的范围极为宽泛,所用之处已到“一意之下而形势瞭然”的程度。

故而可见,秦汉人的观念中,江南包括了今天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

不过,相对于长江中游的江南地区而言,秦汉时人指称下游的江南地区用得最多的还是“江东”、“江左”等名词。

自孙吴立国江东,江东经济文化在经过秦汉数百年的相对沉寂之后,开始得到新的发展。

其后,历经东晋南朝,都城建康已经形成为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随之,“江南”所指的范围也由西向东转移,成为一个意有所属的特指概念。

吴歌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甚至更早。

到了孙吴时代,吴歌已很有名气,不但民间唱,士大夫也普遍能够仿作了。

但吴歌作为一种歌体,应该是从南朝乐府开始的,南北朝乐府中有一类《吴声歌曲》,就是吴歌。

《吴声歌曲》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唐诗中就有不少《吴声歌曲》格式的诗,唐朝的五绝就是在《吴声歌曲》的基础上形成的。

吴歌繁荣于明朝,从冯梦龙的《山歌》中就可以窥见一斑,这与明朝民歌俗曲的繁荣有很大关系,《山歌》收集有吴地三百余首民歌,但《山歌》中的吴歌和《吴声歌曲》比较起来,已经大为不同了。

吴歌作为一种歌体,是从南朝乐府开始的。

《乐府诗集》中收录了“无名氏”所作“吴声歌曲”(属清商曲辞)共三百四十余首,基本已格律化,大多是清丽动人的民间情歌。

也许是江南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所酿成的人民的性格、气质、方言、爱好等方面影响的缘故,吴歌的风格比较温柔敦厚,婉约轻扬。

唐宋时,吴歌已由以五言为主的格律发展为七言四句。

苏轼在杭州听到当地民歌,记曰:

“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婉转,听之凄然。

明朝是民歌俗曲繁荣的时期,冯梦龙在《山歌》中收集了吴地三百余首民歌。

它们都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从风格、神韵来看,都与乐府吴歌一脉相承,但在形式上却有相当大的变化。

明代的吴歌从唱词语言、表现手法、句式发展、结构特点等方面看,都与今日江南民歌,特别是太湖流域、上海郊区的“小山歌当良相似,有不少曲目、唱词,在近代民歌集里还能见到,有些还活在人民的口头上。

历代吴歌虽只见于文字,未留音响、曲谱,但对研究现代江南民歌是很有助益的。

明朝之后,吴歌经历了一段消沉时期,民初胡云翘的《沪谚我遍》中虽收集大量的吴歌,但其内容与明时的吴歌,已大异其趣,几乎没有男女调情的情歌,大多是反映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从中可看出这时人民的思想意识已经有很大改变。

以后的还有《吴歌甲集》约收集吴歌一百五十首,一九二八年出版的《吴歌乙集》编辑吴歌一百一十二首。

一九二九后出版了李白英编的《江南民间情歌集》,一九三二年出版黄洁心编的《湖州歌谣》。

同年东苏省教育学院也出版《江苏歌谣》五册,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吴语地区的歌。

一九五三年钱静人把当时搜集到的民歌,选择了一部分加以分类说明,写成《江苏南部歌谣简论》。

在革命时期,洗星海的《二月里来》主要汲取了江南地方色彩因素。

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藉此描绘江南鱼米之乡的秀丽景色,唤起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从而激起群众的抗战热情。

在这首歌曲里,劳动人民勤劳纯朴的气质,淳厚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富绕的江南田园景色挥然一体,给人以深切的美感。

1.2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五花八门但却大同小异的流行音乐已经让人们感到乏味,人们需要一种贴近人类最原始情感的音乐来唤醒自己的热情。

在这个大环境下,许多原生态民歌也得到了挽救,各地文化部门争相举办当地的民歌艺术节、邀请赛以及开展当地民歌的抢救、保护工作。

现阶段,我们研究江南民歌的特色,研究它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哲学中的继承与发展,传统与革新的辨证问题。

江南民歌是汉族民歌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运用其风格的部分特征来创作、研究,将其意韵恰切自然地融进现代音乐语言之中,继承与发展民间音乐,促进江南民歌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作为我们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江南民歌进行保护抢救甚至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这都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去探索、去学习。

这样才能使之扎根于我们精神的最深处,我们才能去传承、去发扬。

二、江南民歌的基本特征

2.1江南民歌的语言特点

江南民歌主要是指以吴语为载体,富有江南韵律的歌曲,主要起源于我国长江下游南岸、东海之滨,以江苏太湖流域、上海和浙东、浙北为中心的吴语系地区,古称吴地,因此江南民歌也被称为吴歌。

吴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

现代的吴语,仍然保存着一些在多数现代汉语方言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

吴语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行政区划上基本属于江浙(包括上海)两省,因而又称“江南话”、“江浙话”。

而习惯上称为“吴语”,则是因为吴语是从“三吴”(现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

江南地区主要分为两大方言区,一是江淮方言区;

一是吴方言区。

江南民歌多用非常温和的吴侬软语来演唱。

吴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持了浊声母和清声母的分别.浊声母的发音需要振动声带,比如英语中的b,d,g都是吴语一样的浊音;

普通话的b,d,g则是清声母的发音。

语言的特点是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很少;

韵母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

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较少。

由于字调而引起的字前装饰和下滑音。

听起来是细腻、温和,说话的语调委婉、曲折富于变化。

吴语方言的语言特点:

语音单音母有浊塞音b-,d-,g-,浊塞擦音和浊擦音dz,dz-,v-,z,z-,h-;

单元音丰富,很少有北京那种aieiauou等复合元音;

鼻尾音n和η不区分音位,在高元音后面,舌位中性化,读舌面鼻音。

也有少数派方言有六个调,如浙江永康话,阴入阳入分别并入阴上阳入。

上海新派方言有五个调:

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松江、吴江、嘉兴多于八个。

吴语的阴调类和阳调类,一般说阴调高,阳调低。

入声是促调,收喉塞音韵尾。

连续变调非常复杂。

吴语方言特点对江南民歌旋律和音乐影响很大;

声调类型较多的特点,是造成旋律线曲折细致的一个直接因素;

单元音较丰富的特点,往往是要求旋律在句尾、腔节尾有较多的抒咏成份,以传达语意;

有很多土语和捺(你),捺笃、那丹(你们),伍卡(我们),伊拉(他们),勒影(给),搭仔(和),勒浪(正在),能梗(如此),哈里(那里),啥事体(什么事),蛮闹猛(很热闹),勿壳张(料不道),众多的方言词语,表现了吴语那种特殊的轻快、柔和、细腻、圆润加上活泼的间韵,增添了歌曲的地方风味和特殊的语言美。

2.2江南民歌声调特征

作为汉族民歌的一部分,江南民歌具有以汉族五声调式为其骨干的一般特征;

在城镇居多的江南,平衡结构的歌谣体更为多见;

江南民歌还具有它独有的特殊性;

在旋法上,江南民歌喜用花腔,旋律线委婉曲折,声调柔软细腻。

2.3江南民歌的曲调特征

首先、以级进为主的进行方式。

江南民歌的旋律中,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五音阶的特性很强,偶而出现清角或变宫,只做经过音看待,没有尖锐的半音音程和强烈的半音倾向。

乐汇的间域不宽,因而旋律起伏不大。

在江南的谣曲、山歌中,常常有连续下行级进的乐汇,有如一串多倚音向尾音作旋律倾向进行(有时也可以看作多倚音),较单纯地体现了江南色彩特征。

还有一种曲折级进的乐汇,常常出现在时调、舞歌或一部分谣曲中。

它们大多由下行乐汇曲折变化而成,常在曲中贯穿使用,具有装饰曲调的作用,形式较多样,出现的部位也不限于句尾。

其次、大跳音程进行的方式。

江南民歌旋律中很少出现大跳音程,正因为少,在旋律中显得十分突出。

偶有大跳,必然是受到语言声调的影响,音调亦表现出地方方言的色彩个性。

如《小九连环》中“双手上前扑”一句中出现八度大跳。

“团圆”“上前”等在吴语中读低降调,因其前后字的发音相关较远,造成旋律中音程的大跳。

最后、重复乐汇进行的方式。

江南民歌中经常出现乐汇重复甚至句重复的手法,有人认为这是音乐素材单调造成的现象,其实不然,这种有意进行重复的方法,表现了对语气加重和欲诉不尽的特殊效果。

有的还带有风趣或数唱的意味。

2.4江南民歌的色彩特征

汉族民歌的江南色彩区位于我国长江下游南岸,东海之滨。

它的中心区域是苏南、上海、浙江以及赣东北、赣中的大部分地区。

它的四周是向其它色彩区过渡的中间地带。

北面,江苏的南通、镇江、南京、安徽的芜湖等地是向江淮色彩区过渡的中间地带;

西面和西北面,江西的九江地区和吉安地区是向湘鄂色彩区过渡的中间地带;

西南面和南面,江西的赣南地区、福建的闽西地区以及闽北地区是向闽粤台色彩区过渡的中间地带。

这些过渡地带的民歌色彩特征虽不及中心区域那样单纯、鲜明,大多兼具其他色彩区的

特征,形成交汇。

然而,此种交汇本身也往往形成一种特点。

南通、芜湖、九江、赣南、闽西等地区既是过渡地带,又成为较独立的色彩中心点。

今天的江南民歌承吴歌之传统,具有细腻柔婉、清雅秀丽的风格。

江南是鱼米之乡,风景秀丽怡人,迷人的园林景观,小桥流水。

这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酿就了吴地人民温柔敦厚的民风。

歌曲是地方民俗民风具体生动的体现,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一个地区人民的性格、气质、爱好及其它方面的东西。

江南民歌的温柔娴静、婉约轻扬就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了这一点。

江浙小调也属于“吴歌”一类。

它的风格与江浙山歌相似,但更曲折、细腻。

江浙小调的旋律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跳进(特别是大跳)较少,线状曲折,节奏流丽均衡。

2.5江南民歌的歌词特点

江南民歌歌词大多具有水乡生活、农耕劳动的特色,词中常有江、塘、河、滨、水鱼、藕等字样出现,在表达中,总离不开农田、季节、秧稻、粮棉、花鸟、农活、天气、年成等环境和场地,富有乡土气息。

在表现上,常有抒情和叙事相结合,即兴编唱和依序列表相结合,朴素的白描和生动风趣的比喻相结合的特征。

善用谐单、双关语和运用大量的衬词、叠词、衬句造成句式、段落的丰富变化,是吴歌歌词形态的显著特点。

2.6江南民歌的演唱特点

演唱江南民歌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主要表现在对唱腔的所有润饰处理方法上,它对小调色彩形成常常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润腔依存于旋律乐汇,旋律又需润腔来增添光泽、活力和表现力。

江南民族的演唱,经常出现很多装饰音(包括字前的上滑音、下滑音、倚音和幅度较小的颤音),使润腔显得非常纤细、精巧。

如字前的上下滑音或颤音,幅度较小,大多不超出三度。

如果幅度较大,则往往形成多倚音,江南民歌的颤音不仅幅度小,而且快、细,大多功能单颤音,双颤音较少,多颤音更少见。

由于幅度较大的快颤音不易唱,所以在五声音阶为主的江南民歌中,颤音以大二度居多,小三度亦有,但较少。

小三度的倚音、滑音比颤音多。

如《九连环》中宫、商、角、徵三音的上颤和羽、角、商三音的下颤较多见,就是这个原因。

润腔中方言的吐字方法、音色、音量和速度的变化,对民歌的形成常常起很重要的作用,可以产生很不同的风味。

吴语的地方个性正是通过吴歌的语言形式来体现的。

吴语方言与北方方言有很大差别,北方语音较“阳刚”,吴语则婉转柔和,较“清浅”。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

音辞》中提到“南方水土柔和,其音清举而切谐,失在浮浅。

”众多的方言词语也增添了歌曲的地方风味和特殊的语言美,表现了吴语特有的轻快、柔和、细腻、圆润加上活泼的音韵。

“侬”字是最富典型的吴方言词,《吴声歌曲》中就常出现“侬”(即“我”)字的歌句,吴语也因而被称职“吴侬软语”。

演唱江南民歌不但要建立在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有地方性的音腔融合,以求得具有民族特色魅力的声音;

注意以汉字的发音运行总结归纳,研究字腔的结合关系;

通过对行腔方式的研究,腔中独特的用声方式的运用来达到体现民族歌曲韵味的目的。

民族音乐学家把音色变化作为音腔过程中的一个内容。

我认为“润色”是一个单独的、重要的课题,对于润色有许多现象需要我们去认识、讨论。

2.7江南民歌演唱的润腔特点

江南民歌的润腔一般纤细,精巧;

字前的上下滑音或颤音的幅度较小,大多是不超出I度;

它的颤音也是小幅度的,且快而细,大多是单颤音,以大二度居多,较少用小三度;

小三度的倚音、滑音则比颤音多。

掌握了这些润腔特点,在演唱江南民歌时就更容易掌握其风格。

江南民歌的润腔具有南方幽雅、婉转的特点,又兼具了北民歌的热情、明快,演唱时声音明亮,流畅、抒情。

例如《茉莉花》前面两句演唱时平缓、简洁,后面两句则更风趣、明快。

谱例1:

润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民族唱法中特殊的演唱技法。

民族唱法润腔丰富多彩,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语言不同,它的风格润腔也不尽相同。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

包括江南民歌在内的民歌、戏曲、说唱……,这些土生土长、纯美质朴的民族民间艺术,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以独特的民族风格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源泉。

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是完成体,而是进行式,它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

继承与创新、吸收与借鉴、融合性与时代性是民族乃至一切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的根本。

2.8江南民歌的审美特性

江南民歌既有荆楚之柔美清丽,又有关中的质朴通达。

江南民歌洒脱灵秀,既有南北过渡色彩的多样性,又有强劲的渗透力.它非常讲究艺术构思,联想丰富,余味无穷.在表现技巧上善于将比兴、比喻、夸张、双关、对仗、重叠、倒转等修辞手法结合使用,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审美情趣上,江南民歌偏于雅致细腻,如江南音乐特别精致秀丽、缠绵柔美的曲风,流畅连绵、节节如长山之蛇的旋律,在乐曲中大量运用含有精密数学和哲理思维的数列结构形式等等,无不与此区域人文繁盛的背景有密切关系。

此外,江浙语音柔软娇嗲、连绵细碎的发音特点,对音乐形态风格显然也有直接影响。

三、江南民歌的旋律结构特征

3.1江南民歌的旋律形态

旋律主要包括节奏和音调两方面的要素。

随着音乐理论的不断发展,演奏乐器的不断改进,记谱方法的不断完善,旋律形态也渐渐丰富起来。

江南民歌整个旋律以级进为主,很少有跳进,旋律线条平和、流畅,使演唱风格显得婉转、平和、细腻.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很密集,切分节奏和16分音符的大量运用使音乐节奏显得轻快、活泼,在演唱时也具有了轻松愉快又略显俏皮的特点。

谱例2:

谱例3:

这种语调的特点也直接表现在《茉莉花》的旋律起伏中。

语言的风格又直接影响到演唱的风格,使得演唱委婉、曲折、细腻,听起来新颖、亲切。

旋律中的节奏以音点的组合形态存在。

在五线谱中,可以形象地看到每个乐音的符头。

旋律中的音调以音线形态存在,将五线谱的符头用线连接起来,就形成了高低起伏的旋律曲线。

谱例4:

这首民歌的音点是由63个音符组成,把它们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条波浪形的曲线,从中可以直观地表现出江南民歌的委婉特点。

在旋律形态中,乐句和乐段是民歌基础结构,相对独立的有明显句逗感的较短小的旋律片段为乐句。

乐句有各种形态,我们从句幅长短去分析,基本分为方整型、扩充型、紧缩型。

其中紧缩型态是指在方整型乐句基础上减短句幅成为紧缩型乐句。

常见的是四小节方整型乐句减短一小节成为三小节长的紧缩型乐句。

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