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8660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予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

据此可知其主张

A.建立博爱互利社会

B.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

C.反对财产私有制度

D.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

2.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御谏两部分组成。

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

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

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

终结于明。

可见言谏制度

A.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B.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D.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3.宋《梦粱录》记载:

“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盖金吾不禁故也。

”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A.民间的奢靡风气盛行

B.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

C.坊市的管理彻底取消

D.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4.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

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下表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31

205

511

广东

/

1270

1959

A.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D.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

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

这一变化说明

A.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B.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C.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

D.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

6.在武汉召开的作战会议上,有人提出:

武汉作战应置主力于外围,要利用幕旱山脉和大别山脉的有利地形,寻机予敌以沉重打击,当敌军接近时,我部应适时自行撤退,凭借周边的崇山峻岭之屏障,继续与敌人周旋。

其战略构思是

A.坚持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

B.开展回避敌主力的游击战术

C.实施以武汉为中心的阵地战

D.阻止日军对华北地区的进攻

7.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

”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一条例

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彻底否定

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C.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8.克里斯提尼时代,有法律规定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不得超过“10个人的3天的劳动”。

这表明

A.城邦公民拥有共同信仰

B.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

C.城邦公民反对奢侈消费

D.法律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

9.1921年,列宁认为“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923年,列宁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这表明

A.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

B.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

C.新经济政策内容不断调整完善

D.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10.1947年6月,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但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援助份额。

苏联则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然后由美国负责提供援助。

由此可知

A.苏联明确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C.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

D.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出现对峙的局面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东来,引发了中西文化冲撞和交流。

中国儒家哲学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儒家学说的理性观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来源之一,其影响涉及法国、德国和英国,虽然各国所受的影响不同,但以异端的孔子学说作为他们反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观念极力推崇,他在创建新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惊奇地发现了中国这个实例,并将它作为锐利的武器投向旧制度和旧势力。

——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1792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

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

最终双方达成折中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

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妄自骄矜”“无福承受恩典”十分不悦,当觐见完毕英方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的诸项要求时,概予严词拒绝。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并分析“‘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礼仪之争”的原因。

你认为17、18世纪英国来华交流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并给予解释。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

该法规共8章、184条。

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

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

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

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户籍法》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

13.(历史——选修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37年2月,纳粹德国开始执行了“铀计划”。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纳粹德国宣战。

一些美国科学家提议要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

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计划(ManhattanProject)。

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在顶峰时期曾经起用了53.9万人,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武器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在工程执行过程中,负责人L.R.格罗夫斯和R.奥本海默应用了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大大缩短了工程所耗时间这一工程的成功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系系统工程的发展。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随后,日本天皇于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摘编自XX百科《曼哈顿原子弹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曼哈顿计划实施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曼哈顿计划的影响。

14.(历史——选修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张东荪(1886~1973年),中国哲学家。

他在1919年发表《第三种文明》一文,曾指出,人类文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对应三种文明):

第一时期,习惯与迷信的文明,是宗教文明;第二时期,自由与竞争的文明,是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文明;第三时期,互助与协同的文明,是社会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文明。

他还认为中国应倡导第三种文明,而不应提倡第二种文明,“个人主义”、“国家主义”、“资本主义”已到了末日,因为“资本主义存在一天,阶级悬隔愈大一天,社会会发生爆裂”,“国家主义存在一天,武力则愈加强悍一天,结果没有不发生惨剧的。

——摘编自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东荪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张东荪的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下表列举了近现代史上中国与世界的重大事件

中国

世界

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开始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895年后,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9年,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不能独爱其家,而是应该拥有广泛的爱,有博爱,这符合墨家的“兼爱”思想,故A项正确;B选项错误,与材料内容相悖;独爱其家不代表私有制,因此这位思想家并没有反对私有制,故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不能只以自己家庭为主,没有强调家庭核心的内容,故D项排除。

2.C

【详解】

由材料“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

终结于明”,可得出言谏制度的消亡体现了对专制皇权制约力度的衰弱,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故C符合题意;封建王朝皇权至上,言谏制度不能制约皇权专制,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言谏制度终结于明,可见并非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消亡,故B不符合题意;言谏属于谏议制度,不以监察百官的职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城市中饮食娱乐设施的发达,体现出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没有涉及奢靡风气的信息,故A项错误。

宋朝时坊市界限分离,但不等于坊市的管理彻底取消,故C项错误。

在春秋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故D项错误。

4.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都大增,集市一般存在于农村地区,这说明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都大增,没有涉及雇佣关系的形成,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项错误。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故B项错误。

仅仅凭材料数据也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故C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变化,抓住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都大增的关键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村集市发展与农民的关系入手,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同时,注意排除无关的信息即可。

5.D

【详解】

题干中并没有反映出他们对于儒学的研究,只是说他们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认识变化,故A项错误。

题干中并没有反映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故B项错误。

部分学者对于这一措施的思想认识转变,并不能证明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属于过度推断,故C错误。

材料“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家为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解读与原来不同,体现出政治形势对思想认识的影响,故D正确。

6.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主力置于外围,到主动撤退到武汉周边的崇山峻岭继续与敌人周旋,从而实现武汉作战持久,有生力量得以保存,故反映其保卫武汉的战略构思是坚持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故A项正确。

武汉会战是正面战场,不是开展回避敌主力的游击战术,故B项错误。

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武汉作战应置主力于外围,要利用幕旱山脉和大别山脉的有利地形”不符,故错误。

武汉属于华中地区,不是华北,故D项错误。

7.D

【详解】

“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做法不同,说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生产力水平,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因此这一条例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故答案为D项。

A项“彻底否定”说法绝对,排除;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是在1983年,排除B项;这一政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没有关系,排除C项。

8.B

【解析】材料反映的富有贵族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要远远多于个人消费,并对其消费进行严格限制,表明雅典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信仰问题,无法推断出城邦公民拥有共同信仰,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限制富人进行奢侈的消费而不是禁止,故C项错误。

在古代雅典,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而不是人民利益,且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9.B

【解析】1921年列宁认为小生产者就是资本主义,1923年提出“文明的合作社者”也是符合社会主义,说明对于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B正确;新经济政策完成标志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A错误;材料设计的是对合作社认识,C错误;D中根本性变化说法绝对。

10.C

【分析】

美苏在马歇尔计划上的态度,说明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C正确;A中决绝不符合材料主旨;B和D不符合材料内涵,排除。

【详解】

11.

(1)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联系加强;西方教会积极向东方传播天主教。

原因:

东学西渐,加强了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儒家思想有利于促进欧洲社会进步;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推崇;欧洲人对基督教黑暗统治的不满。

(答到其中3点即可)

(2)原因:

清廷:

闭目塞听,以天朝上国自居;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儒家礼仪观念根深蒂固。

英国: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自由、民主、平等等启蒙思想的洗礼;力求与中国实现平等外交。

根本动力:

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释:

传教士东来,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结果;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以祝寿为名,实则希望与中国“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体现了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解析】

(1)关于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根据材料一“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东来,引发了中西文化冲撞和交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联系加强;西方教会积极向东方传播天主教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一“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观念极力推崇,他在创建新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惊奇地发现了中国这个实例,并将它作为锐利的武器投向旧制度和旧势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加深、儒家思想有利于促进欧洲社会进步、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推崇、欧洲人对基督教黑暗统治的不满等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中英“礼仪之争”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当时各自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等说明原因即可。

关于17、18世纪英国来华交流的根本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回答。

关于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史实、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目的等方面解释即可。

12.

(1)特点:

效仿西方户籍制度,与国际接轨;突出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强化户籍统制功能;突出个人私权的保护;户籍管理法制化;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

(2)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推行,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

【解析】

(1)根据材料“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可概括为效仿西方户籍制度,与国际接轨;根据材料“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可概括为突出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强化户籍统制功能;根据材料“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可概括为突出个人私权的保护;还可从户籍管理法制化、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等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清末新政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

本题引用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特点”“背景”,难度相对简单。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等,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即可。

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13.

(1)原因: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原子能的开放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各领域众多核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量投入。

(2)影响:

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推动了核武器的研发、原子能的利用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系统工程的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在顶峰时期曾经起用了53.9万人,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武器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可从各领域众多核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量投入方面回答;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原子能的开放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日本天皇于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系统工程的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

1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思想:

将人类文明分为三个时期;中国应倡导第三种文明;个人主义、国家主义和资本主义具有巨大的危害。

(2)评价:

张东荪的思想指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有利于引导中国思想界反思资本主义文明;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但是其对资本主义、国家主义全面否定的态度亦不可取。

【解析】

(1)根据材料“人类文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他还认为中国应倡导第三种文明”“‘个人主义’、‘国家主义’、‘资本主义’已到了末日”等信息几颗从将人类文明分为三个时期;中国应倡导第三种文明;个人主义、国家主义和资本主义具有巨大的危害等方面概括张东荪的主要思想即可。

(2)关于对张东荪的思想进行简要评价,根据第

(1)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指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但是其对资本主义、国家主义全面否定的态度亦不可取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

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

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主要思想”“评价”。

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

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人类文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他还认为中国应倡导第三种文明”“‘个人主义’、‘国家主义’、‘资本主义’已到了末日”等。

(3)答:

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

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15.19-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受到西方较大的影响。

19-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这一过程既有其内在因素,又有其外部推动力。

19世纪中,随着欧美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外侵略。

鸦片战争使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欧美列强在商品输出的同时又加紧了资本输出,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经济结构的转型,即中国逐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快融入世界,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标志着在经济体制的转型上迈出重要一步。

综上所述,19-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受到西方较大的影响。

(说明:

也可以从中国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进而推动世界发展角度或从某个具体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来分析和探讨,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

材料引用了近现代史上中国与世界的重大事件,解题时首先通过阅读材料信息,获取“中国”和“世界”方面的相关信息;其次,依据审题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近现代中国与西方历史的相关知识,概括归纳出观点为“19-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受到西方较大的影响”;再次,结合19-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与西方历史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围绕主题进行阐述,阐述过程中要求史论结合、语言准确、层次清晰等,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