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8549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哺乳动物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哺乳动物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哺乳动物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哺乳动物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哺乳动物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哺乳动物资料文档格式.docx

《哺乳动物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哺乳动物资料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哺乳动物资料文档格式.docx

澳洲有袋类

美洲有袋类Ameridelphia

美洲有袋类现存约有75种,分成2总科3科,其中负鼠总科(

总科)Didelphoidea包含负鼠科(

科)Didelphidae和小

科Microbiotheriidae,新袋鼠总科(

鼠总科)Caenolestoidea包含新袋鼠科(

鼠科)Caenolestidae。

美洲的有袋类比大洋洲的更加原始,其中负鼠非常接近有袋类的祖先类型。

在史前时期南美洲虽然和大洋洲一样和其它大陆隔离,但是由于南美洲有一些植食性的真兽类,所以美洲没有进化出大洋洲那样多样化的植食性有袋类,主要为食虫、食肉或者杂食动物,只有一些小型植食性成员。

现存的美洲有袋类均是小型的食虫、食肉或者杂食动物,与其最原始的祖先类型多少有些相似,而在史前时期则曾经进化出强有力的大型食肉动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袋剑齿虎Thylacosmilus(右图),占据者和北方大陆的剑齿虎相应的生态地位,其发达的犬齿甚至比剑齿虎的犬齿更长些,这与当时南美洲拥有大型的厚皮有蹄动物相适应。

在南美美洲重新相连后,大型的真兽类从北美洲涌入,南美洲的大型食肉有袋类随之灭绝,现在南美洲的食肉类和其它大陆一样以食肉目成员为主,而有袋类中只有类似负鼠的小型动物生存了下来,负鼠到现在仍然相当繁盛,并且重新进入了北美洲。

袋剑齿虎Thylacosmilus

美洲有袋类

负鼠总科

负鼠科

新袋鼠总科

新袋鼠科

∙负鼠科(

科)Didelphidae

负鼠科(

科)Didelphidae是有袋类的最大也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科,包括美洲有袋类的绝大多数种类,共约有67种,其分布几乎遍及拉丁美洲各地,其中一种即北美负鼠(北美

)Didelphisvirginiana(右图)进入了北美洲,最北达到了加拿大南部,是现存分布最北的有袋类。

负鼠科虽然属于有袋类,但是只有3个属的成员有清晰的育儿袋,其它种类则无袋囊或只有简单的皮褶。

负鼠的习性比较多样,有些种类为地栖,有些种类为树栖,还有一种即水负鼠(水

)Chironectesminima为半水栖性,大型的种类大小似猫,小型种类大小似鼠,其中多数种类特别是树栖的类型有可以缠绕的尾巴。

负鼠多为杂食性,但也有只食肉和食虫的种类。

负鼠寿命短,繁殖率高,是拉丁美洲森林种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之一,但多夜间活动且善于隐蔽而不易见到。

北美负鼠(北美

)Didelphisvirginiana

∙小

科Microbiotheriidae

科Microbiotheriidae有悠久的化石历史,但现存仅以分布于南美洲南部温带雨林中的南

Dromiciopsaustralis(右图)为代表。

只有小型大家鼠的大小,以昆虫的幼虫和蛹为食。

原本被置于

科,现在多将其列为独立的科,而近来有些专家认为小

不仅和

有一定联系,也同时和澳洲有袋类有一定联系,可能处于两大类的中间地位。

Dromiciopsaustralis

澳洲有袋类Australidelpha

澳洲有袋类现存将近两百种,是一个非常繁盛而多样化的类群。

澳洲有袋类的分科有一些不同的意见,Morris的早期分类方案将其归入3总科6科,后来一些分类方案则多达16个科。

大洋洲除了啮齿目和翼兽目以外,没有其它的真兽类,因此有袋类成了这里的绝对优势类群,并且拥有植食性、杂食性、食虫性和肉食性的不同成员。

澳洲有袋类不仅习性上非常多样化,形态和体型上也非常多样,有些似鼠,有些似狼,有些似熊,现存最大型的大袋鼠体重超过90公斤,最小的袋小鼠体重仅4克,二者相差超过两万倍,而史前更有体重数吨的巨型有袋类,没有其它的动物类群体型有如此大的差别。

澳洲有袋类

袋鼬总科

袋狸总科

袋貂总科

o袋鼬总科Dasyuroidea

袋鼬总科Dasyuroidea代表主要以食虫性或食肉性为主的澳洲有袋类,多数种类体型较小,也有一些较大型的肉食动物,在人类到达澳洲以后,较大型的肉食有袋类趋于衰落,现在已经不再有大型的肉食性有袋类了。

袋鼬总科现在一般分成4个科,除了袋鼬科以外,其余各科均只有一两个成员,过去则合并成2个甚至1个科,也有人将袋鼹科单成立袋鼹总科。

袋鼬总科

袋鼬科

袋狼科

袋鼹科

∙袋鼬科Dasyuridae

袋鼬科Dasyuridae是现存有袋类中肉食性最强的成员,种类繁多,约有50余种。

袋鼬科成员多数体型较小,与老鼠接近,其中某些种类的袋小鼠体重仅4克,头体长不及6厘米,是最小的有袋类,也是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

袋鼬科现存最大的成员是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的袋獾Sarcophilusharrisii,也是现存最大型的食肉有袋类,头体长约60厘米,强壮而凶悍。

袋鼬科第二大的成员是斑袋鼬,大小如猫,也是澳洲大陆现存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

原本常见与澳洲大陆东部的东袋鼬(食鱼袋鼬)Dasyurusviverrinus现在在澳洲大陆可能已经灭绝,仅存于塔斯马尼亚岛。

袋鼬科成员很多为树栖性,也有一些为陆栖,其树栖性成员尾部均不具缠绕性,但是有些种类有蓬松的尾毛用于平衡。

袋獾Sarcophilusharrisii

东袋鼬Dasyurusviverrinus

毛尾袋小鼠Dasycercusbyrnei

∙袋狼科Thylacinidae

袋狼科Thylacinidae仅包括袋狼Thylacinuscynocephalus,曾经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近几十年再也没有见到过,据信已经灭绝。

袋狼曾经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食肉有袋类,大小和体型均似狼,而身上的花纹似虎,也称塔斯马尼亚虎。

在史前时期袋狼和袋獾均曾经分布于澳洲大陆,可能由于野犬到达澳洲大陆相关,袋狼和袋獾均只局限于野犬没有到达的塔斯马尼亚岛,在白人到达以后,袋狼被大量捕杀,最终灭绝。

袋狼Thylacinuscynocephalus

Myrmecobiusfasciatus

∙袋

科Myrmecobiidae

科Myrmecobiidae仅袋

Myrmecobiusfasciatus一种,也有人另分出一种应该已经灭绝的赤袋

Myrmecobiusrufus。

又称袋食蚁兽,缟食蚁兽,顾名思义,其主要以蚂蚁和白蚁为食,身上则有带斑。

体型似松鼠,前肢有适合挖掘的爪,口中有长舌,牙齿小而数量多,与食蚁生活相适应。

原分布于澳洲南部和西南部广大地区,现在则仅局限于极西南部的少数地区。

o袋狸总科Perameloidea

袋狸总科Perameloidea与袋鼬总科一样为多门齿,但是后肢的第二、三趾愈合,看似一个脚趾长了两个爪子,与袋貂总科类似。

袋狸总科成员均为杂食性的有袋类,体型介于鼠和兔之间。

袋狸总科一般分成袋立科和兔袋狸科两科,过去Morris曾只设袋狸一科,而近来研究表明新几内亚袋狸和刺袋狸可能和其它的袋狸亲缘关系较远,有人将其列为单独的科而将兔袋狸并入袋狸科。

袋狸总科

袋狸科

兔袋狸科

∙袋狸科Peramelidae

袋狸科Peramelidae分布比较广泛,在澳洲大陆,塔斯嘛尼亚,新几内亚以及印度尼西亚东部的一些岛屿均有分布,生活于从荒漠到热带雨林的不同生活环境中,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袋狸的分布区已经大大减少,有些种类特别是一些荒漠种类已经灭绝。

典型的袋狸体型似鼩鼱,毛短而硬,耳、尾和四肢均短,四足跳跃行走。

19世纪灭绝的豕足袋狸Chaeropusecaudatus则四肢和耳均比较长,用趾尖奔跑。

 

小斑袋狸Peramelesbougainville

豕足袋狸Chaeropusecaudatus

∙兔袋狸科Thylacomyidae

兔袋狸科Thylacomyidae现存仅兔袋狸Macrotislagotis一种,生活于澳洲内陆荒漠、半荒漠地带,也是现在仅存的生活于荒漠地带的袋狸。

另外一种白尾兔袋狸Macrotisleucura已经于近代灭绝,兔袋狸的分布范围也比过去大大缩减。

兔袋狸的外貌与袋狸显著不同,体型较大,有一对长而似兔的耳朵,后肢很长,如袋鼠般跳跃行走,尾长而多毛。

兔袋狸是夜行性动物,白天居住在深洞中躲避荒漠的酷热。

<

--兔袋狸Macrotislagotis

o袋貂总科Phalangeridea

袋貂总科Phalangeridea即双门齿类,包括澳洲有袋类近半数的种类,其中一些澳洲史前和现代最具特色,大家最熟悉的物种均属于此类。

袋貂总科最显著的特征是只有一对门齿,后肢的第二、三趾愈合,看似一个脚趾长了两个爪子。

袋貂总科包括了一些外表和习性相差比较远的动物,现存的成员可以分成袋貂、袋熊和袋鼠三大类,Morris为每一类单设一个科,现在一般将袋鼠设成袋鼠和鼠袋鼠两个科,而袋貂则设成7个不同的科。

袋貂总科多数为植食性,一些小型的袋貂为食虫性或者杂食性,也有些食蜜或者植物的汁液。

现代的有袋类中只有袋貂总科拥有较大型的有袋类,在袋狼灭绝之后,现存所有体重超过10公斤的有袋类均属此类,也只有袋貂总科拥有真正植食性成员。

在史前时期,袋貂总科中还有以袋狮Thylacoleo为代表的大型肉食动物,袋狮是澳洲历史上最大型的肉食哺乳动物,但是和其它的肉食有袋类关系较远而属于以植食性为主的袋貂总科,其结构也与其它的肉食动物有一定差别。

袋狮的主要猎物可能是当时同属于袋貂总科的大型植食性动物。

史前的大型植食性动物中体型最大的是双门齿兽Diprotodon,双门齿兽和袋熊关系较密切,体型大如河马,是地球上生存过的最大型的有袋类。

这些大型的有袋类在更新世结束时全部灭绝,它们的灭绝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和人类的到来相关。

袋狮的头骨和复原图

袋貂总科

袋貂科

袋熊科

袋鼠科

苏岛袋貂Phalangercelebensis

∙袋貂科Phalangeridae

袋貂科Phalangeridae包括袋貂、鳞尾袋貂和扫尾袋貂(狐袋貂)3属,均为以植食为主食的较大型树栖动物。

除了扫尾袋貂有蓬松多毛的尾部以外,均为可缠绕性的尾部,适应树栖生活。

鳞尾袋貂和扫尾袋貂分布于澳大利亚,而袋貂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东部岛屿,最远可以到达苏拉威西岛,在那里,袋貂和猴子成为竞争者。

扫尾袋貂是澳洲最常见的哺乳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澳洲沿海地区,适应力比较强,现在被引进新西兰,因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成为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者。

扫尾袋貂原本在澳洲内陆也有广泛分布,但是现在内陆的种群已趋于灭绝。

袋貂科

袋貂

鳞尾袋貂

扫尾袋貂

袋鼯科Petauridae

袋鼯科Petauridae包括各种大中型的袋鼯类和缟袋貂、环尾袋貂等中型的袋貂类。

袋鼯科成员除了岩栖环尾袋貂Petriseydesdahli以外均为树栖动物,也有人将大袋鼯Petauroidesvolans和各种环尾袋貂单置环尾袋貂科Pseudocheiridae,均以树叶为食,其中大袋鼯和树袋熊一样仅食桉树叶,大袋鼯是澳洲最大的滑翔动物,也是世界上最大型的滑翔动物之一。

而缟袋貂和其它袋鼯保留在袋鼯科,袋鼯主要食用植物的汁液和昆虫,因为喜食植物的甜汁而又称作糖袋鼯,缟袋貂则食树干中的昆虫。

袋鼯科拥有一些澳洲比较常见的哺乳动物,如袋鼯Petaurusbreviceps和普通环尾袋貂Pseudocheirusperegrinus,它们广泛分布于澳洲动物的森林地带,时常进入公园和居民区。

袋鼯Petaurusbreviceps

普通环尾袋貂

树袋熊科Phascolarctidae

树袋熊科Phascolarctidae仅树袋熊Phascolarctoscinereus一种,是无尾的袋貂类,又称无尾熊,或音译为考拉。

树袋熊相貌可爱,颇似玩具熊,受到人们的喜爱,可以说是澳洲最受欢迎的一种动物。

树袋熊是严格的树栖动物,看似笨重可爱,在树上却比较灵活,手指可以对握,善于攀爬,并可以在树间跳跃,且富于攻击性。

树袋熊仅以桉树叶为食,主要分布于澳洲动物从昆士兰到维多利亚之间的沿海桉树林中,在南澳大利亚的袋鼠岛也有分布,并可沿河岸森林分布到部分内陆地区。

昆士兰的树袋熊体型较小,毛发较短,维多利亚的树袋熊体型较大,毛较长。

树袋熊Phascolarctoscinereus

南方毛鼻袋熊Lasiorhinuslatifron

袋熊科

袋熊

南方毛鼻袋熊

北方毛鼻袋熊

∙袋熊科Tarsipedidae

袋熊科Tarsipedidae包括2属3种,即袋熊Vombatusursinus和南方毛鼻袋熊Lasiorhinuslatifron和北方毛鼻袋熊Lasiorhinuskreffti,其中北方毛鼻袋熊已经濒于灭绝。

袋熊体格粗壮,为极短,外表似小型的熊类,而习性更接近啮齿类,为食草动物,善于挖掘,在地下挖复杂的深洞居住。

∙鼠袋鼠科Potoroidae

鼠袋鼠科Potoroidae又称

科,包括鼠袋鼠(

)和麝袋鼠,曾经被当作是袋鼠科的一个亚科。

麝袋鼠Hypsiprymnodonmoschatus是体型最小,最原始的袋鼠,是唯一后足有5趾的袋鼠,尾部裸露有鳞,似袋狸和兔般的四足跳跃而与其它袋鼠不同。

各种鼠袋鼠和袋鼠科成员一样,后足4趾,双足跳跃,尾巴用于平衡,有微弱的缠绕性,可以用于抓取筑巢的材料。

--麝袋鼠Hypsiprymnodonmoschatus

动物的保护

人类的社会和生产活动,由于只考虑当前需要以及少数人的贪婪,直接地盲目捕猎,或者间接地破坏了动物的生活环境,致使动物无法生存,造成一些珍稀动物灭绝了,一些动物正在濒于灭绝。

据科学家估计,自十六世纪以来,世界上约有二百五十多种动物已经绝种了,尚有六百种动物正濒于绝灭之灾。

从哺乳动物来看,1771年至1870年的一百年内,有12种绝了种;

在1871年至1970年的一百年内,至少有43种被灭绝。

现在平均每年绝灭一种。

可见,野生动物绝灭的速度越来越快。

因此,保护珍稀动物,抢救濒于灭绝的动物种群,保存和发展自然资源,是一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我国动物资源非常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仅陆栖脊椎动物约有二千一百种。

驰名中外的东北虎,是世界上最大型的虎类,体重达六百斤以上,毛长而密,色呈桔黄,黑色条纹稀疏,胸腹下乳白色面较大,在森林茂密,古树参天的大小兴安岭一带常常出没活动,但目前数量日趋减少,野生的东北虎只有20—30只了。

产在我国四川西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南部的少数地区的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是祖国自然界的宝贵珍产。

大熊猫皮厚、毛密、身体粗壮,带着太阳眼镜和“黑耳套”,人们都非常喜欢它。

大熊猫在自然界生存已有六十万年的历史了,但现在仅有1000多只。

金丝猴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身体魁梧,颜面天蓝色,鼻子朝上,毛色金黄,十分美观。

头上长着弯曲扭转长角的扭角羚也是我国的珍贵兽类。

它身体和头部象牛,角和蹄子又象羊,生活在二千五百米以上的山地,夏天出没在高达四千米以上的高原,分布狭窄,数量稀少。

丹顶鹤是我国保护的大型珍贵鸟类之一,体形高大,全身多为白色。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有一种黑颈鹤,也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鸟类。

还有许许多多珍稀动物,都是大自然界的历史遗产,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但它们的生存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由于森林被破坏,无节制的盲目猎取等原因,已经使许多珍稀动物,如麇鹿、湾鳄等在我国野外灭绝,野骆驼、普氏野马、海南坡鹿、滇金丝猴、黔金丝猴、扬子鳄等正濒于灭绝,亚洲象、大熊猫、小熊猫、扭角羚、梅花鹿和绿孔雀等,生活区域正在缩小,直接威胁着这些珍稀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濒危动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

从广义上讲,濒危动物泛指珍贵、濒危或稀有的野生动物。

从野生动物管理学角度讲,濒危动物是指《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所列动物,以及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是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编写的,其采用的物种濒危等级分为:

野生绝迹、绝迹、濒危、渐危、稀有、易危等。

为确定我国的濒危物种受威胁程度起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共分4卷: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兽类。

详细、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濒危动物的濒危状况、致危因素、保护措施等,旨在使政府部门、科学界和公众较为清楚地了解中国的动物物种现状,提高政府官员及公众对中国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并针对现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为中国物种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哺乳动物资源

我国具有多种气候条件,从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到热带,以及西部高原的东原带,植被随气候条件相应变化,动物生活的外界环境极为多样,因而,动物种类非常丰富,特产种类也比较多。

世界现有哺乳动物20个目,4010种,而我国有14目,430种,约占全球种类的10.72%,其中有些是我国特有的珍惜动物。

下面是对我国哺乳动物资源的简单描述:

注:

(当代全球陆生哺乳动物的分布,依据其亲缘关系以及动物扩散的主要阻限划分为六个区域:

古北界(欧亚大陆)、新北界(北美洲)、旧热带界(非洲),新热带界(中/南美)、东洋界(东南亚)和澳洲界(澳洲)。

  吉林、辽宁以及阿尔泰山一带的典型种类有驯鹿、驼鹿,狼獾,雪兔,马鹿,白鼬、伶鼬、猞猁、棕熊、狼、狐及仅见于新疆阿尔泰山地的河狸。

还有林旅鼠、普通田鼠、蝙蝠、飞鼠、松鼠、狍、艾鼬、狗獾,小型兽如须鼠耳蝠,大棕蝠、褐家鼠等。

  我国东北邻近的苏联、朝鲜、日本附近分布的种类有鼠兔科的鼠兔、紫貂、原唇、花鼠、大林姬鼠、狭颅田鼠,长尾黄鼠。

以及缺鼠鼹、东北兔、东北鼢鼠,沼地田鼠等。

南抵秦岭、淮河、西起西倾山,东临黄、渤海的华北区包括西部黄土高原,北部的冀热山地及东部的黄淮平原。

气候属温带,冬寒夏热。

属本区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本区的种类为大仓鼠、棕色田鼠、林猬和麝鼹等少数种类。

本地区的主要特点是南北耐湿动物在本区互相渗透。

主要有猕猴和果子狸、黄喉貂等。

横贯欧亚大陆湿润地带的种类如狍、班羚、花鼠、北方田鼠、大仓鼠、长尾仓鼠等在本区也有分布。

黄淮平原为开阔的农耕区,动物种类贫乏,主要为几种仓鼠、中华鼢鼠、刺猬、麝鼹等。

哺乳类的保护、持续利用与害兽防治的生物学基础

  哺乳类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与人类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家畜是肉食、皮革及役用的重要对象,野生哺乳类是优质裘皮、肉、脂以及药材等的重要来源,更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稳定的积极因素。

某些兽类(主要是啮齿类)对农、林、牧业构成威胁并能传播危险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例如鼠疫、出血热、土拉伦斯病等),危害人、畜生存及经济建设。

家畜是在人类定向控制下进行驯化育种、繁育和增产的,是农学中的畜牧学主要研究对象。

而动物学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保护发展以及持续利用野生动物,并设法有效地控制某些动物所带来的危害。

就全局而论,当前大多数野生动物、特别是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动物所面临的形势是栖息地被破坏或消失,加以乱捕滥猎等因素所导致的资源枯竭、濒危以至绝灭。

所以保护自然、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本节以哺乳类为例对有关方面简介,其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动物类群。

我国政府十分注意保护珍稀动物,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

一是就地保护。

根据各种珍稀动物的生活规律和生存地带,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单项的自然保护区,也有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制定法规,严禁捕猎。

二是迁地保护。

特别是对于稀有种、绝灭种和有特殊价值的动物,可从其活动栖息的地方迁出,移到人工饲养场、动物园、水族馆等专门保养的场所加以饲养保护。

三是离体保护。

这种方法对饲养驯化的野生动物和家畜可采用,取其机体的一部分加以繁殖保存。

比如人工贮藏精液、人工授精、借腹怀胎等等。

除了上述的珍稀动物外,我国一些传统的经济动物,如黄羊、狍子、黄麂、野猪、野兔、黄鼬、狐狸、灰鼠等,在很多地区野外数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地方已经绝迹。

因此,我们除了要对珍稀动物严加保护以外,对于这些传统的经济动物,也要按照“加强资源保护,积极繁殖饲养,合理猎取利用”的方针办事,不要随意乱捕滥捉,特别是在繁殖季节,更要严禁狩猎,以保证它们繁殖后代,代代相传,繁荣发展。

  一、野生动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

  野生动物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通过繁殖、衰老和病死保持着种群的动态平衡。

科学管理和有计划地适量开发,取用种群中每年通过繁殖所增加的剩余部分,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并使资源相对保持稳定,是野生动物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狩猎、驯养和自然保护是最大限度地、长期地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重要内容。

三者之间存在着互为依赖、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也是指导我国开展狩猎事业的总方针,即“护、养、猎并举”的方针。

不重视对资源的保护和繁殖驯养,就不可能长期、稳定地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例如,砍伐森林、环境污染以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