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8185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语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三语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三语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三语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三语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语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三语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语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语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不及时修补)

3.继续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4.引导学生细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是什么态度?

想了什么?

做了什么?

结果如何?

对此你有何态度?

4、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小组展示汇报。

2.明确寓意,引导学生思考:

生活中,我发现(),我想说应该(),因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写字教学在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同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是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圈破丢羊

亡羊补牢不听劝告,再次丢羊

修补羊圈,没有再丢

组长签名:

孙懿楠

教后思考:

 

1月13日中心发言人薛晓佳

9寓言两则第2课时总计第2节

1.会认、会读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3.懂得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要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听写词语。

2.从寓言中明白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的道理,要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一、回顾导入,看图解题。

1.引导学生回忆《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辕”“辙”的含义,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出示生字,交流识字的方法。

3.教师组织全班讨论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

缠。

三、理清文意,读中探究。

1.学生再读课文,用图示表示这个人要去的地方和他行进的方向相反。

2.学生结合图示说出故事的大意,并提出疑问。

3.引导学生回答:

如果你看到了这个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组织学生在文中找出:

他的朋友共劝说了几次?

每次都是怎么说的?

那个人是怎样回答的?

5.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体会朋友的不解和诚恳的劝告,以及那个人的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四、深入思考,体会寓意。

1.引导学生思考:

南边的楚国是他的目的地,向北行驶是他的方向,说明了什么?

(目的和方向不一致,结果截然相反。

2.引导想象:

面对朋友好意的劝告,他说:

“马跑得快、车夫是个好把式、盘缠多”,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离楚国越来越远)

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帮助学生总结出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方向正确了,才能达到目的,要多听取朋友好意的劝告。

进一步感受作者运用比喻手法突出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景象,充满热闹欢快气氛。

五、拓展升华,反思感悟。

你是否做过目标与方向不一致的事情,有没有一意孤行,不听劝告的时候?

1月13日中心发言人薛晓佳

10惊弓之鸟第1课时总计第3节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惊弓之鸟”的意思。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

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正音。

“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

“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

“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帮助理解。

3.指导学生巩固生字,熟读并理解词意。

重视词语的训练和积累,词语是语言的基础。

四、思考、讨论。

课文写到几个人物?

主要写谁?

为什么?

(更羸、魏王两个人。

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五、默读全文,理清叙述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

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

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惊弓之鸟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1月13日中心发言人薛晓佳

10惊弓之鸟第2课时总计第4节

1.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2.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1.理解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2.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

一、揭示课题。

1.“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初读课文后明白吗?

2.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预设:

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

它为什么害怕弓箭?

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二、品读课文,自主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文。

思考: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通过对“有名、能手”的理解,引导学生想象更羸射箭的本领怎样。

从介绍更羸的一句话,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3.学习第2-8自然段。

(1)组织学生自由读2-8自然段,画出表示魏王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并写上批注。

(2)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适时提问:

①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

②魏王为什么大吃一惊?

③魏王为什么“更加奇怪了”?

(①“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

”说明魏王对此很怀疑。

因为魏王认为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种事是不可能的,所以,对此他表示怀疑。

②“魏王看了,大吃一惊。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魏王对更羸真的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感到非常奇怪。

③“魏王更加奇怪了。

”说明魏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有些糊涂了。

(3)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出魏王越来越惊讶的语气。

4.学习第9自然段。

(1)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更羸看到、听到和分析的句子。

(2)引导学生回答:

更羸是怎样一步一步进行分析的?

(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三、理解文题,总结拓展。

1.引导学生概括出“惊弓之鸟”的比喻义。

(惊弓之鸟比喻遇到一点惊吓就害怕得不得了的人。

2.那你们在读过的故事里或现实生活中见过这种像“惊弓之鸟”似的人吗?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1月18日中心发言人薛晓佳

11画杨桃第1课时总计第5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教诲、叮嘱”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3.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所不同,必须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

自学生字词,通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杨桃图片

谁能把你了解到的有关杨桃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2.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

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

课文围绕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

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

对学生难认的字音示范读。

(2)出示本课生词

(3)理解词语(叮嘱审视半晌)。

2.指名说一说课文围绕杨桃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图画课上,老师叫我们画杨桃,“我”按照父亲的叮嘱把杨桃画成了像五角星一样,被同学嘲笑。

老师则让每位同学坐在“我”的位置上看杨桃,教育了同学们。

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感受荷花的美。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肃”“叮”“嘱”等字。

11画杨桃第2课时总计第6节

1.进一步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部分。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明白课文所讲的道理,学会实事求是地思考,处理问题。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应该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句子,感悟道理。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

父亲对“我”画画有什么样的要求。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3.通过读文,引导学生去理解父亲的话。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父亲对“我”有怎样的态度?

(父亲是在告诉“我”画画时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想当然而走了样。

从中看出父亲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

4.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这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2-18自然段。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大胆质疑。

预设:

(1)“我”是如何画杨桃的?

(2)同学们面对“我”的画是怎样的态度,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画出关于老师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然后在班级进行汇报。

(1)学生结合重点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进行体会,得出答案:

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2)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出同学们当时的态度变化:

由“嘲笑”到“不好意思”。

(3)通过对老师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可以看出老师是一个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人。

3.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第2-18自然段。

三、学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1.自由诵读最后一段。

2.再读老师和父亲的话,想想他们的话相似在什么地方?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出示课件。

4.教师小结:

同学们,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会让我们受用终生的。

12想别人没想到的第1课时总计第7节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

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

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

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

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

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

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

读出相应的段落。

(板书:

谁画的骆驼多)

2.画师考评的结果怎样?

你从哪里知道的?

(画师看了看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这句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

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再次默读课文,去文中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

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

指名读。

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

从哪里看出多?

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

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

两只骆驼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

从哪里看出很少?

(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出示三幅画)

师:

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

(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

老师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

(显示画师的话)

(1)读一读画师的话。

(2)理解“若隐若现”(好像看的见,又好像看不见。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

你从哪里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

”(忽然醒悟。

)他们“悟”到了什么?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

以少代多)

8.齐读画师的话。

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1.引言:

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

他是怎么表现香的?

2.引言:

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深山藏古寺》。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

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

(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

一座深山。

(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

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

(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

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

(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

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

五、考考你

1.导语:

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

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

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想想还有哪些画法?

假如要画大,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课后交流。

3.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

(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画很多骆驼

想别人没想到的二徒弟:

画很多骆驼头创新思维

小徒弟:

一条曲线一只骆驼半只骆驼

语文园地三第1课时总计第8节

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能抓住自己的特点。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有一位小朋友,他想和大家交个朋友。

想一想,要想交朋友的话,我们首先该怎么做?

说说我自己)

2.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一个人,有哪些地方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学生畅言,教师引导。

(相机板书:

外貌、性格、特长、爱好、优点、缺点、品质……)

二、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第47页口语交际的这段话,想一想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什么,在关键处作上记号。

2.课件出示:

内容:

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点、缺点等。

要求:

说的要求:

①要抓住自己的特点来说;

②要说真话。

听的要求:

当别人介绍他自己的时候,要注意听,看看对他说的有哪些补充。

师提出建议:

别人在说的时候,你可以用笔在纸上记录他说的不好的地方。

三、自我介绍。

1.想一想,你想向别人介绍你的哪些方面的特点?

应该怎样介绍?

2.小组同学互相介绍,积极交流。

3.每一组派代表上讲台进行自我介绍,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4.评一评:

谁最会介绍自己?

四、猜猜他是谁。

1.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看看哪位同学不仅能抓住主要特点介绍自己,还能介绍别人。

(可以介绍同班同学,也可以介绍熟悉的老师)

2.教师示范:

(出示课件)

他胖乎乎的,十分可爱。

脑袋里的知识非常丰富。

就是有点儿懒洋洋的,上课喜欢靠在椅子上,还特别贪吃。

他是一名特别活泼的小男孩,对老师很有礼貌,最近背书很积极。

但是他常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甚至上课的时候都会大喊大叫。

3.请你也来介绍同学或老师。

五、拓展习作。

1.上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2.这次的习作就是要求我们写一篇自我介绍的作文,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先写一写,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1月13日中心发言人薛晓佳

语文园地三第2、3课时总计第9、10节

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

能抓住自己的特点写自己。

一、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教师: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

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明确目标

结合口语交际的内容,根据自己的介绍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

三、写作方法

1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2选取合适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可以是突出自己的某一方面的特点。

3抓住人物的外貌、穿着、性格、爱好、优缺点。

四、范文借鉴,拓宽思路。

四、学生自主习作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全班习作的情况。

五、修改习作

六、认真誊写

语文园地一第4课时总计第11节

1发现词语的特点。

2.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1.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词语。

2.读词语,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

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思是相反的。

4.说一说,还发现哪些词有这个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类似的词语,如大小,多少,东西,来往等。

二、日积月累。

(一)我会填。

1.自己尝试填一填。

2.指名说说是怎样填的,并说几句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如:

一(身)羽毛──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二)读读背背。

1.自由读成语。

2.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

3.背诵。

三、宽带网。

1.自读教材中的导语。

2.读自己搜集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画出精彩片断,抄写在摘抄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