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语文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8062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语文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语文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语文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语文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语文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语文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河南语文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语文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语文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识记词语字形的关键还是要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他的诗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

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跟现代杂文相似。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与掌握,这道题是至少六年以来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中首次出现。

四个选项考查的有重要文学作品、重要作家(诗人)、古代文体等方面的常识。

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对《左传》、宋词、“说”这种文体及李白的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的话,判断也不困难。

《左传》的介绍中识记的要点是“春秋时期”和“编年体史书”,宋词的派别分“婉约派”和“豪放派”,代表人物分别是李清照(婉约)、苏轼(豪放)、辛弃疾(豪放),“说”这种文体以议论为主,李白的生活时期、字、号等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表述上。

李白诗歌的特点是浪漫飘逸(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特点。

如果说作品风格不易记忆的话,不妨回想作者的作品,体会一下是否符合该特点。

答案为B。

4.古诗文默写。

(共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

(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景色。

(4)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

李煜《相见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离愁”则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

本题是最为常见的默写类题型,题目多为上下句提示,理解性默写不多,难度不大,关键是书写要正确,该题判卷时是见错不给分。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2分)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拯救地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环境问题便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天”大问题。

①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我们的祖先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

②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

本题为排序题,考查能力点为语言的连贯性。

这种题型也是近年来我省中考试题中首次出现的,而且难度比较大。

本题的排序是段落内部的排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但由于本段文字比较陌生,加之候选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大容易理顺,因而难度比较大。

空格前的句子表述的意思是“对环境危机的发现是最伟大的发现”,空格后表述的意思是“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的天大问题”,中间三句话,第一句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第二句说人类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懂得要善待自然,第三句写这是人类文明史的转折,分析一下其中的逻辑关系,我们不难发现,与“最伟大发现”承接最紧密的应该是“这是人类文明史的转折”一句,接下来1、2两句话顺次写出人类在由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认识到要善待自然的过程,紧接着再说这种认识达成后,环境问题的迫切性。

因而,答案为3、1、2。

6.《水浒》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形象。

下面的两个人物在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都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按情节的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在括号里。

(4分)

林冲:

误入白虎堂→()→()→怒杀王伦

鲁达:

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

本题为名著考查题型。

尽管名著几乎年年考,但今年名著考查的要求明显提高了,由以往对名著常识类的考查、人物特点的简单考查转向对名著情节的考查,且这些情节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

如果说以往考查题目,不看名著只读目录或只作相应的强化训练还能应付的话,那么,类似今年这样的考查,不看名著甚至对作品情节没有深刻印象的话,就很难应对。

本题中涉及两个人物――林冲和鲁达,关于林冲的主要故事情节,在“误入白虎堂”之后还有“发配沧州府”、“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梁山下剪径”等,关于鲁达的主要故事情节,在“拳打镇关西”之后还有“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

启示:

名著的阅读,如果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读,仅靠临考前对名著进行支离破碎的突击强化,一旦遇到稍微深入一点的考查题,便要露马脚了。

因此,名著阅读要认真,必要时要多几遍通读。

7.阅读下面材料,接要求答题。

材料一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

殷墟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地下博物馆,有青铜、甲骨文等五个展厅。

从平面上看,殷墟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宇,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住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造型取材于象形文字的“墉”(即城墙)字。

建筑内容包括主体馆、广场、字坊。

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字”之形,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象征性建筑之一。

作为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目前共有馆藏文物及辅助展品11300余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多个方面。

(1)根拟以上材料,概括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造型上的共同特点,并说说这种设计的好处。

共同特点:

好处:

(2)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带领游客们参观完殷墟博物馆后,要继续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写一段串联词,注意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过渡自然。

本题为综合实践题(也可以看作是材料分析题)。

本题的设计着眼于我省两处重要的人文建筑设计,既联系社会生活,又考查理解、辨析、表达能力。

第一小题要求概括两处建筑造型的共同特点及好处。

做材料题,首先要读懂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写殷墟的位置,第二句写殷墟博物馆的性质,第三句写殷墟博物馆的造型特点。

材料二共四句话,第一句交待文字博物馆的造型特点,第二句写出建筑内容,第三句介绍字坊,第四句说明文字博物馆的意义与价值。

要概括两处建筑造型的特点,分别找出介绍其造型特点的句子,加以概括即可:

两处建筑造型都取材于一个汉字(前者取自“洹”字,后者取自“墉”字)。

这样设计的好处,则要依据两处博物馆的性质来分析。

两个博物馆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以汉字作为建筑造型主要特点,就彰显了博物馆的特点,显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二小题属于语言表达类题,要求写一段导游词(串联词),题干中有明确的要求和提示,即表达需要串联起两处博物馆,要注意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

殷墟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但其中有甲骨文展厅,而中国文字博物馆则是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二者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因而这段串联词不妨从甲骨文联系汉字的历史。

答案:

(1)共同特点:

建筑造型都取材于一个汉字。

造型独特,彰显了两座博物馆的特点,富有文化内涵。

(共同特点2分,好处2分。

意思对即可。

共4分)

(2)示例:

从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展厅中,我们了解到了汉字的悠久历史。

从甲骨文到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汉字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呢?

下面让我们继续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能找到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并将其串联起来2分,过渡自然l分,语句通顺l分。

共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共15分)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①作文课。

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

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

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

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

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

大家刷刷写下。

⑦丢失人年龄。

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

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

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

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

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

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

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⑩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

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

脸上有没有长痣?

好象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

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

倒真的没注意过啊。

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

可是,好象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11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象不太像。

12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

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

13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

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

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

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14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

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15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

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16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

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

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

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

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作者:

孙道荣有删改)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3分)

9.第⑨段开头的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的内容。

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在下面。

10.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11.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2.第16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第一个现代文阅读文段是典型的记叙文,这延续了往年现代文命题的特点。

文段内容记述学校生活(课堂),以爱为主题,比较浅显,阅读理解难度不大。

本文段共有五道题。

第8题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述事件,这种题是非常常见的题。

概括事件通常情况下要求说清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如何,即人+事+果,把握好这一点,用顺畅的语言表述即可。

答案:

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但是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作文课失败了。

(一句l分,意思对即可。

共3分)一般地,学生在回答时能比较准确地概括出第一句,往往会忽略对结果的表述(作文课失败或谁也无法准确写出母亲的特征),更多地则会忽略第二点,即产生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

这个答案的表述格式可以概括为“谁做什么事,由于什么,结果怎么样”。

分值3分,一点1分。

第9题要求补写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的内容,属于对情节进行联想想象补充补写的题型。

这种题答题的关键是要联系上下文,并进行必要、合理的联想或想象。

题干中特意提到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言论,其实也就暗示我们在补写时不能只写一个人的话或一句话。

示例:

“我妈妈特别爱唠叨……”“我妈妈很勤快,每天都要洗很多衣服,还要做饭,搞卫生……”“我妈妈总是要管我,连电视都不让我看,说我浪费时间……”“我妈妈最疼我了,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联系上下文,用叙述的语言写出“七嘴八舌”的内容也可。

3分)但是,我个人认为参考答案不十分妥贴。

第8段中老师要求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接着便是同学们的“七嘴八舌”,那么,同学们纷纷言说的,应该是母亲的身体面貌方面的特征,尽管第9段后面说,“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但这并不能说明同学们说的就不是体貌方面的特点,也许只是这些特点太不明显罢了,因为后文中老师所举之例“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都是明显的、最好识别的体貌特征。

因而,我认为,这段文字的补写,第一要写出“七嘴八舌”,第二要补写出同学们对母亲体貌特征的认识。

“我妈妈长得非常漂亮……”“我妈妈有点发胖了……”“我妈妈烫了发……”“我妈的鼻子长得跟我的一模一样,可好看了……”(说明:

这么补充,既写出了同学们对母亲外貌的模糊记忆,也写出他们没有仔细观察过母亲最突出的特点)。

第10题,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语言(词句)赏析类题。

这种题也是比较常见的题型,但此类题目并不完全相同,有的题目中,加点词语的作用是一样的,比如修饰同一词语,突出同一中心,而有的题目中,加点词语修饰不同的词语,突出不同的中心,因而答题时还需要认真区别对待,细致赏析。

本题属于后一种情况。

“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一句中加点词语“干净漂亮”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照顾细致周到,反衬出孩子对母亲的忽视;

“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一句中“从来也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则写出孩子习惯于忽视自己的母亲,从没有真正细致观察母亲,与前面“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形成对比,更突出孩子对母亲的关注不够。

“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一处2分,意思对即可。

第11题考查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记叙文中,重要语句的作用老师大多作过总结:

开头多为总领或引出话题或引发兴趣,中间多为承上启下或照应前文,结尾多为总结全文或点明主旨或深化中心。

但在答题时,则需要结合文段再做具体分析,清楚解答。

第13段划线句子是“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第14段转入议论,显然,这句话在文中所起作用为承上启下,但解答时要说清如何承上,如何启下――“最后”,是老师的总结,也是对记叙部分的总结;

同时,老师的总结点出了作文课失败的原因――同学们不关注自己的母亲,也为后文的言论作了铺垫(或者说引出下文的议论)。

过渡(承上启下)。

收束前文的叙事部分,引起下文的议论、抒情部分。

(3分,只答过渡或承上启下给1分)

第12题,要求答出划波浪线句子的含义,属于重点语句含义理解类题型。

答这种题时,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孤立解释句子表面的含义,忽略了上下文的联系。

文章最后两段议论,第15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写孩子的细小变化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第二句话写用心就能真正了解父母;

16段省略号前的内容主要写我们对父母辛劳付出的忽视。

结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划波浪线的句子“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

”不是疑问,而是一种谴责,责备我们没有真正关注自己的父母,从而警示我们,要真正地观察、关注自己的父母。

委婉地批评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殷切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毋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

(意思对即可。

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共12分)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

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

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

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甲)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

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

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

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

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

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

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

一个画家,要想成为绘画大师,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执著的艺术信念,在绘画之余,偶尔也可以研究一下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

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

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

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

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

(乙)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

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

法乎其中,得乎其下。

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

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

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

力虽不逮,心向往之。

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

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

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作者:

梁衡,有改动)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4.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15.笫④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16.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现代文第二个文段是议论文,这印证了考前不少老师的预测。

文段共四道题,分别考查论点的把握、论证方法的辨析、论据的运用及论证过程,这个文段出题的着眼点仍在于对议论文基本要素的考查。

第13题考查论点的把握。

一般地,议论文的论点的出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题目即论点、论点在开头、论点在结尾、论点在中间或没有明确论点,需要概括总结。

本文题目“匠人与大师”是本文的论题,显然不能作为论点,而文章开头、中间、结尾部分也没有明确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因此,文章的论点需要我们概括总结。

文章第一段引出问题――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第二、三、四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匠人与大师的区别,第五段论述大师的进取精神的重要性,第六段总结全文,因而要总结本文中心论点,需要从文章第五、六段尤其是第六段中找出重要语句,提取要点,概括表达。

第六段中“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

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几句,表明和作者的基本态度,即我们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匠人,要有做大师的追求,要对事物有识别、有目标,要有进取创新的精神。

我们不应满足于做“匠人”,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2分。

若只答匠人和大师的区别不给分)

第14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析,指定两句话,要求分别判断其论证方法并解答其作用。

第一处: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这句话出自第三段,本段的分论点是“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单看这句话,不难判断出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但重要的是还要答出比喻论证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能套用诸如“比喻论证生动形象”之类的格式去解答,但真正在答题时,却需要我们具体清楚地说明如何生动形象。

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匠人做事比作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做事比做提起瓜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者做事的区别――匠人重视实际的操作,大师则重视寻找规律,提纲挈领,从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