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复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7877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复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复习Word格式.docx

《发展经济学复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复习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复习Word格式.docx

7、可持续发展(第七章):

(1)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国际环境发展委员会,1978)

(2)满足当前需要而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联合国环境署,1989)

8、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第八章):

希克斯的中性型技术进步,是指在资本—劳动比率即K/L一定时,使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率保持不变的技术进步。

每增加一单位的资本所增加的产量是递减的,因此OP、OP’都是呈递减趋势的曲线。

技术进步后,等产量线I向原点内移,表示相同的产量仅需较少的资本和劳动。

9、中间技术

舒马赫( E.F.Schumacher)的“中间技术”理论

在发展中国家,最适用于发展的技术是中间技术,即介于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

(1)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2)设备简便,投资比较节约。

(3)市场适应性强,产品销路较好。

(4)原料依赖性小,生产成本低。

(5)组织管理简单,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管理水平。

10、适用技术

•适用技术(AppropriateTechnology),即适合的技术、适合于一国发展阶段的科学技术。

•适用技术不一定是国际上最新的技术,但可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新的。

如果某种技术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最大限度发挥其比较优势,实现最快的经济增长,这种技术对于该国就是一种适用技术。

•适用技术是一个动态概念,根据技术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适合与不适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一国的发展阶段而定。

11、配第-克拉克定理(第十一章工业化和城市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

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

12、霍夫曼系数(第十一章工业化和城市化)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和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即所谓“霍尔曼系数”。

霍尔曼系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13、城市化(第十一章工业化和城市化)

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即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全国总人口数

当这个比例超过50%时,被称为基本实现城市化,超过70%时被称为高度城市化。

14、威廉姆森倒“U”形理论(第十二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形变化。

因此,尽管经济发展初期区域增长不平衡,区际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扩大,但从长期看,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是趋于均衡的。

威廉姆森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15、进口替代战略(第十三章内向型发展战略)

内向型发展战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初级内向,指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不与外国进行贸易的封闭式经济发展战略;

另一类是次级内向,通常称为进口替代,指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发展国内消费品生产来取代进口。

进口替代生产主要集中于食品加工、饮料、服装、鞋类、纺织工业等消费品工业。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通过保护性关税和进口配额对国内进口替代品生产企业实行保护。

16、出口替代战略(第十三章内向型发展战略)

“出口替代”一词最早是由拉尼斯提出来的,意指发展中国家用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作为主要的出口商品,以此加强本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故又称为出口导向战略。

17、库兹涅茨倒“U”形假说(第十四章增长与分配战略)

1955年3月,库兹涅茨在《美国经济评论》第45卷第1期上发表了《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一文。

其主要观点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别变动的长期趋势是先扩大,再缩小,即长期变动轨迹呈倒“U”型。

18、制度:

诺思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设计的,决定人际互动结构的约束。

制度包括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

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规则,主要有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

非正式约束是正式约束的延伸、细化和限制,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

19、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的概念有些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个国家一旦选择了某种制度,无论这种制度是好是坏,就会沿着这一制度走下去,产生对该制度的路径依赖。

在存在路径依赖性的情况下,最有效率的制度并不总是能够胜出,偶然因素可能对一个过程的早期阶段造成干扰,能够改变其进程和结局。

20、产权:

产权可以定义为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

它表现为人与物之间的某种归属关系。

它主要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

可分解性是产权的重要性质。

21、交易费用:

也指交易成本,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二、简答(答案请参考课本相应章节的内容)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

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区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1)直接因素是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

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重要的作用。

劳动力人口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一个社会潜在的国民收入的增长。

但是,孤立的劳动力并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劳动力必须与生产资源相结合,才能构成社会经济实际劳动力的投入。

自然资源的贫乏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约束作用,但对经济增长不起决定性作用。

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又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人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等人力投资形式形成的。

物质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匮乏,以及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数量上和结构上的适应性,常常成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巨大难题。

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另一直接因素。

资源使用效率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来进行衡量。

(2)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有两类:

一是技术,二是制度。

技术直接影响着资源使用效率,技术进步还提高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全部经济增长,包括那些由资本积累直接组成的经济增长,都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

制度为经济活动提供了秩序,还与技术一起决定了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盈亏。

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

最为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这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

3.画图简述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理论”。

(第六章)

马尔萨斯(Malthus,R.T.)的“人口陷阱理论”(TheTheoryofPopulationTrap),用以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停滞不前的原因。

(1)“人口陷阱理论”的主要观点:

在发展中国家,当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长速度也必然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入水平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人均收入的增长都被人口增长所抵消。

在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所谓“人口陷阱”,冲破陷阱的最好方法是大规模投资。

人口陷阱A点:

纵轴标出了总人口和总收入百分比变动的正负值,横轴是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

点A即代表着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任何一个从点A向左或向右的运动都将会引起人均收入均衡点回到Y1。

当人均收入从Y1向Y2上升时,人口增长率将会超过总收入增长率。

由于人口增长快于人均收入增长,人均收入下降。

点A右面指向A的箭头表示人均收入在Y1和Y2之间的所有点最终都会回到Y1点。

同样,点A左边的收入增长快于人口增长,导致最后均衡人均收入水平会回到Y1。

点B是不稳定均衡点,只要没有达到点B最后就会回到点A,但是只要超过B点,就会继续向C点运动。

点C与A一样,也是一个稳定均衡点。

4.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有何作用?

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有哪些?

(1)①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新兴产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越大②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和吸收能力③有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身体素质低下的状况,延长劳动时间和人均寿命④为社会经济综合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本的保证。

(2)按照舒尔茨的观点,形成人力资本的途径主要有5个:

(1)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一般说来包括所有影响人均预期寿命和人体体力、精力、耐久力和活力的支出;

(2)在职培训,包括由企业组织的传统的学徒式教育;

(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不是由企业组织的成人在职教育,包括农村的一些推广项目;

(5)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个人和家庭的迁移。

迁移的费用也算作人力资本投资的原因是这种迁移将有助于解决国内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余缺调剂问题。

如果迁移能减少人力资本的损失,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益,无疑这也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一条途径。

5.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个人来说,有些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的必须品,有些则是生产活动的对象或必需条件。

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明显的。

通过出口原材料,可以为本国发展提供资金,而且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可以为本国的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材料。

可以说,自然资源能够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分工和经济发展的特点。

但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例如,赞比亚、玻利维亚和几内亚等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他们的经济并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而韩国、日本等自然资源较贫乏的国家,经济发展却十分迅速。

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对人的支配作用越来越小,它已经不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6.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八章)

(1)必要性: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通过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落后国家能够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跳跃式的发展。

许多发达国家就是依靠技术引进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美国在18世纪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炼铁等技术,从而比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更早的完成了产业革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

日本也是利用外国先进技术从一个落后国变为经济强国的典型,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通过大量引进欧洲先进技术,从一个封建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强国。

和工业化国家的早期发展阶段相比,今天发展中国家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可以借鉴和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为了早日实现经济现代化,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技术引进工作

任何一个国家由于经济、资源、人才等种种原因,通过本国的研发不可能在任何一方面都领先与其他国家,即使是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也要引进其他国家的技术。

因此各个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这样才能共同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引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很大,据估计二者间的科技差距约为60~80年。

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科研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制度不完善,这些困难都影响了发展中国家进行研发。

据统计,全世界用于发展研究的资金中,发达国家占97%,发展中国家仅占3%。

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只依靠本国的研发来获取技术进步,那么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2)途径:

技术引进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向国外购买新设备、新产品并加以复制。

新设备就是新技术的体现,进口新设备就相当于引进了新技术;

新产品不只是作为消费品进口,而是对其进行仿制,把它引入国内生产,这也相当于引进了新技术;

②从国外购买专利权或生产许可证,在国内进行生产;

③接受外国政府和企业进行的技术援助。

这主要是通过进行国际交流来实现的,如通过派遣本国人员去国外进行学习、培训、考察,邀请外国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④通过引进外国公司投资。

外商在国内投资除了带来自己引外,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在外资企业进行工作接受培训能够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3)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要注意:

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反而会使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所转让的技术并不都是本国最先进的技术,例如美国政府就规定对外转让的技术要有一定的时间差,甚至发展中国家引进的一些技术是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技术,这样,发展中国家就必须不断购买更新的技术,在技术上逐渐成为发达国家附庸,无法超越发达国家。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的时候要加强鉴别,引进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引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实现技术上的独立开发和创新。

7.刘易斯模型的主要内容与不足?

(第9章)

主要内容:

(1)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

“既定工资”即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2)刘易斯拐点:

即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此时劳动力供给不再是无限弹性。

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毕,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

第二个拐点:

两部门的边际产出相等时,单一经济状态的出现

(3)二元经济通向转折点的过程,实际上是资本积累(利润)和劳动量供给(人口增长速度)之间竞赛的过程

(4)通过这个过程现代部门通过自身的扩张吞噬或消灭了传统部门,强迫传统部门转变为按照资本主义再生产规律经营的部门。

(5)当资本的供给赶上劳动力的供给之后,经济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随着资本的积累,工资会不断上升。

不足之处:

(1)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可能因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而突然中止。

(如最低工资法)

(2)剩余劳动力不仅仅存在于农业部门,城镇工业和城市也可能存在剩余劳动力。

现实中工资水平不可能固定不变。

(3)许多人指出,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接近或等于零的观点很难令人接受。

许多经验表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正数。

(4)从理论上说,剩余劳动吸收速度决定于可用于再投资的剩余,但就业不一定随着这种投资而增加。

(如机械化生产)

(5)现代部门工资商品完全自给,农业的落后和贫困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忽略了农业部门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粮食供应问题。

(6)刘易斯只注重现代部门的供给分析,认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设下,资本主义部门发展的唯一约束是储蓄,忽视了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8.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四大贡献?

(第10章)

答:

根据库兹涅茨(1964)的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贡献。

(1)产品贡献。

非农业部门的扩大以农业发展为前提,农业不仅要为非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员提供食物,而且还要为某些制造业,如纺织,提供原材料。

前者可称之为农业部门的食品贡献,后者可称为原料贡献,合称为农业的产品贡献。

(2)市场贡献。

农民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等消费品和化肥、农药、农机及其他农业投入品,扩大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刺激了工业生产的扩张。

这样,农民作为工业品的需求者,对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农业的市场贡献还应包括出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库兹涅茨称前者为“生产过程的市场化”,后者为“农业净产品的市场化”。

(3)要素贡献。

农业的产品贡献来源于农业生产,农业的市场贡献来源于农业和其他部门的交换,农业的要素贡献则来源于农业资源向其他部门的转移。

按资源的种类,农业的要素贡献又可细分为资本贡献和劳动贡献。

(4)外汇贡献。

在工业化进程中,外汇短缺是一个长期问题。

在这方面,农产品的出口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获得十分宝贵的外汇。

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工业很不发达,农产品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可以说是许多国家获得外汇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外汇贡献的重要性不可避免地要下降,但可以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的外汇贡献仍是不可忽视的。

9.概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

(2)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

工业化本身要求资本、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城市化。

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高。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

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所决定的。

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集中能产生聚集经济效益。

聚集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居民和工业的大量集中产生了市场经济。

②大规模的本地市场能够减少生产费用。

③基础设施可以集中建设并广为分享利用,如交通运输业。

④某些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有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以满足其进口的需要,也为成品的推销与运输提供方便。

⑤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资本、劳动力趋于集中,从而为企业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便利。

⑥有才能的经营家和企业家的集聚也发展起来。

⑦城市集中带来的更广泛的娱乐、社交、和教育设施可以吸引高级管理人员。

⑧在大城市,金融与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

⑨企业的集中可以使工商业者面对面地打交道,增进信任,自由交流思想。

⑩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加强企业的创新动机,促进企业的发展。

10.内向型发展战略和外向型发展战略各有什么利弊?

(第13章)

(1)内向型发展战略的利:

为了克服国内生产条件的不足,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最初阶段,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总要通过各种保护措施来支持进口替代工业。

除了保护关税和进口配额制外,在外汇定值和汇率水平上一般总要高估,这样可以降低使用进口的生产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

同时,还往往实行严格的外汇控制和配给,不仅控制进口总量,而且对受管制商品实行外汇配给。

为了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国家在制定一系列外部保护政策的同时,也确定一些国内保护政策,如在资金、技术、价格、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

在重重保护之下,进口替代工业发展很快,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2)内向型发展战略的弊端:

①进口替代工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率低。

严密的保护措施,使企业缺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动机,因而产品价格高,没有竞争力,一旦离开保护,其生存就成为问题。

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工业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投入品基本上来自国外,所以这类企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大。

②由于进口替代工业不能摆脱对国外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其他投入的依赖,所以,进口替代工业越发展越需要更多的外汇来进口这些投入。

进口替代战略节约了用于进口消费品方面的支出,但扩大了进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方面的支出,外汇短缺更加严重,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

③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口替代产品生产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工业发展。

与国内企业相比,外商企业在生产技术、资本、管理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这类企业的产品有可能形成对国内市场的垄断,使国内工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④提供就业机会有限。

进口替代工业使用的是从国外引进的生产技术,多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这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3)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利:

首先,外向型发展战略能够更多地利用国际分工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运用外向发展战略取得成功的发展中国家,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或地区及时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相关产业。

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他们的优势,而这正是发达国家的劣势。

在先进技术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就业,而且可以调整资源配置不合理状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有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克服外汇短缺现象。

外向发展战略旨在扩大出口,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出口扩大必定带来更多的外汇收入,加快资本形成。

最后,外向发展战略不仅带来外汇收入增长,促进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掌握新技术,了解新知识、新信息,增强人们的市场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这些将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4)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弊端:

首先,容易使一国经济过分依赖于国际市场,出口比重越大依赖性越强。

一旦形成依赖性,国际市场的波动就会对国内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

其次,外向发展战略会受到国际市场的限制。

虽然各国都在鼓吹自由贸易,但出于各国的自身利益,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尤其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十分盛行。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国际竞争力就比较弱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要想扩大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就越发困难。

再次,由于发展出口替代工业也需要一定的保护措施,政府势必要通过补贴、税收、贸易保护政策来支持它的发展。

这些措施虽然能促进出口替代工业的发展,但也会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

而且大量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势必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不利于其他部门的发展。

最后,出口替代工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