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教育故事数学教学片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7771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师教育故事数学教学片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学教师教育故事数学教学片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学教师教育故事数学教学片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数学教师教育故事数学教学片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数学教师教育故事数学教学片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师教育故事数学教学片段Word文档格式.docx

《数学教师教育故事数学教学片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师教育故事数学教学片段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教师教育故事数学教学片段Word文档格式.docx

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再在七个小矮人手拿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

七个小矮人他们每人手拿一只气球,你能看出气球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吗?

后一个比前一个多7。

第一个数是7,第二个数是7+7,两个7相加是14,第三个数是21,3个7相加是21。

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学生回答28、35、42、49,屏幕中出示各数,我就追问是怎样想的。

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

学生读7、14、21、28、35、42、49。

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7。

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

一个7是多少?

2个7呢?

“21”是几个7?

几个7相加得28?

……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

1个7是7,2个7是14……

今天这节课如果我们学习乘法口诀,将学习——

随着学生回答完成课题板书:

7的乘法口诀,

在精练的故事情节中,没有过多的渲染,有的是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快乐的学习心态。

三、练习利用故事,调动情绪。

曾有人说:

中国的学生学数学就是做练习,做数学题,外国的学生学数学是参与一项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

不管说法怎样,都是为了学以致用,练习是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教师只是机械的让学生做题目,那么练习就失去其本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将练习融入数学故事中,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纳税这个内容时,利用学生身边的背景故事,:

我们班王晨同学父母开了一家家具店,每个月的营业额是42000元,如果按4%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每月应缴纳营业税多少元?

练习完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互动,结合自家的情况或你了解的信息编题,让同学互相解答,这样,课堂上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各种各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背景故事,创设情境,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寓教于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教师也能更好地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关心儿童的健康发展。

当然,背景故事应当合理利用,应当找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表面的一种热闹,要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俏都是多余的。

四、“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在平时的的课堂教学中,我的做法是:

让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微笑的面对学生,从不板着脸上课,更不对学生大声训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平时教学中,尽量运用感官总动员,尽量让学生学懂,学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知一晓十,还要能够用“联想”去学习,例如:

我在教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时,让学生伸出大拇指说千米,伸出食指时说米,伸出中指时说分米,伸出无名指时说厘米,伸出小指时说毫米。

而且还依次说出他们之间的进率。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就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在以后的日子里如学习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人民币单位、体积单位,只要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后,就能够“联想”到长度单位的手法和长度单位进率以及单位之间的互化,这样学生学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在教学学生认方位时,让学生伸出右手向上指表示北,嘴里同时说出上北,向下指表示向南,嘴里同时说出下南,左手向左放平表示向西,嘴里同时说出左西,右手向右放平表示向东嘴里同时说出右东……用手势立即就可以表示出八个方向,学生们学的就既轻松又愉快。

在教学中还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来认识方位。

在教位置与方向时,我也要求学生用手势来表示任意方向,如东偏北30度600米处……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的有趣,对知识点掌握的又快又好,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的数学知识扎实,喜欢学习数学知识,并自觉地运用感官总动员。

这时,我都会及时进行鼓励。

一位学生说:

“上了老师的数学课,很有趣味性,我越来越喜欢做数学题了。

”我听了,觉得他对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望,已经爱上数学课了,心里非常高兴,为我的创新教学而高兴。

每一个故事的表演者是我的学生和我,其中我的学生是主演,导演有时是我,但更多时候是“真理”与“创新”。

学生和我每天演绎着不同的故事,在故事中,我领悟到新课程带给我的启示: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教学中的各种素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数学结论,让学生体验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越来越喜欢有故事的课堂,也更加热爱这个有故事的职业。

五、教师要教的少,让学生学的多。

这一点是生本教育最根本的一点体现吧,封住自己的嘴的同时,意味着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

如何让学生学的多,怎么样学生才愿意学。

课前的准备工作不言而喻是很有挑战的,如何在课前设计有趣味性、有探索兴趣的问题,这是一节成功研讨课的关键。

起初,预习并不顺利,学生只是作为一项任务把它完成,再加上孩子的识字写字能力还很差,所以预习作业往往完成的不佳。

低龄儿童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就不是很强,但是对于挑战性的任务甚感兴趣,比如,和别人比赛谁的方法好,谁学会的快,谁能自己解决较有难度的事情,谁是第一个完成任务的优胜者。

正是基于这些易刺激学生大脑兴奋的诱因,我在预习中多加入了挑战性的问题解决,学生的兴致提高,已能慢慢主动提高作业的质量,多展示自己的想法。

在讲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学生们居然在课上提出了11种计算方法,方法如下

(1)“24-8”把8分成4和和,24-4-4=16:

(2)“24-8”用竖式,旁边还有“2+4=6,2-1=1”的注释;

(3)直接用竖式;

(4)用竖式,24的2上面还标有退位的点,并且这个点是学生在写完之后,又跑到讲台上重新加上的;

(5)“24-8”,把24分成了10和14,14-8=6,10+6=16;

(6)24-10=14,14+2=16,学生在讲个方法的时候,提到了多减了要再加上,多加了要再减去,当时听课时的感觉就是学生能够大体上明白这个意思,但是自己却不是十分的清楚。

学生能有这样的思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特别是在一年级。

(7)把24分成了12和12,用其中的一个12-8=4,再12+4=16;

(8)把24分成了20和4,20-4=16,12+4=16;

(9)24-8,一个一个的数下去,往下数8个就是16了;

(10)10-8=2,2+4=6,10+6=16;

(11)24-2-2-2-2。

这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看的出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力,就等着我们怎么去帮助他们挖掘了。

我猜想如果我当时给学生一些指导,教给他们怎么去想,去计算,那很可能他们就想不出这么多的方法,所以,教师还是应该少说,不要污染孩子的思想,可以的时候,只在一旁打气、看表演、鼓掌就可以了,有难度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暗示也就足够了。

现在,我已能听到孩子这样的心声——今天怎么没有预习作业,我最喜欢做预习作业了。

我想,他应该是最喜欢动脑筋了吧,真是欣慰。

六、小组合作既促进学习,又增进友谊。

小组合作应该是生本教育课堂的精髓,以学生影响学生,以学生教会学生,最终达到教师不教学生自会的效果。

如何培养小组有效的合作呢?

起先,给我最大的困惑是不会引导学生,让学生有序有质的说好,反而给了那些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一个更不动脑筋贪玩的好机会,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这种心急,给了我一段时间的打击,让我快对低年级的孩子失去合作的信心。

但是,也许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照亮了他们的心,也许是他们懂得了合作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分享,更是一种力量。

于是,他们慢慢走到了合作的行列中。

现在,孩子们已经能够在小组内进行简单的讨论,并学会了帮助别人,也可以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在提高,相信给孩子些时间和空间,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采取有效的方法,孩子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就让我们静等花开。

在小组合作的同时,还有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发现孩子们学会了谦虚,学会了尊重,学会了鼓励和团结。

在组织活动男女生进行比赛时,我问女生表现好还是男生表现好,居然他们各不争抢,反说对方表现好,我想作为小孩子,这一点比学习的进步更难能可贵。

最后,了解学生的心。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教学上也应如此,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

比如,成人接受知识的特点是先知后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概念去内化理解后支配我们的行动,而学生则是在行动、体验后才真正晓得、理解知识的内涵。

那么面对一群教育的实体,我们应该顺应儿童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特点,有效教学。

七、练习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的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整理与练习。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反思”“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等不同的活动,主要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之前,每一单元的复习课,我总是感觉自己信心十足,但学生精神不振。

尽管在复习时关注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我想这单元的复习先放手让学生进行整理,每个同学利用双休日时间去超市受集资料,把平时学习中有问题的知识点先搜集起来,上课时再来解决。

于是稍作指导后,便把这一任务布置给了学生。

案例描述

星期一,很多同学把星期天收集的资料全部拿来给我看,他们把一些数字编成一道道,乘法和除法算式,有点用文字变成了应用题,都列式并计算好了,课堂上说的头头是道。

王康乐说:

开始上小数乘除法时,同学们都说很简单,经过几天的学习,我才感觉并不简单,特别是单位换算之间的进率,我常常搞错。

尤其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稍不认真,就会弄错,我的作业本上经常有计算错误的现象,我希望在这些方面老师再指导一下,看得出有些孩子挺喜欢数学,这一单元学得不错。

接下来我问同学们:

你们学了很长时间的小数乘除法了,接下来,我要考你们的概念,准备好了吗?

接着说:

概念考过了,我们开始练习吧。

于是,设计了竖式计算、解决问题,计算图形的面积等内容,复习得有条有理。

本单元的一些主要概念,如小数乘除法中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在练习与运用部分,设计的练习题相对集中,比较典型,都是平时易错的题看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我心里有了底。

教学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第一部分:

小报交流。

说说你认为本单元中难理解,掌握得不太好的知识点分别是什么?

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复习。

第二部分:

练习与运用。

事先将学生的典型练习题抄写在卡片上,一起观察,说说这类习题解答时要注意什么。

如:

单位之间的换算。

学生都说最容易搞错。

于是,我把书上第五题的6小题写在黑板上:

480米=()千米0.2平方米=()平方分米

78克=()千克3.46吨=()千克

150○厘米=()米0.07升=()毫升

先让学生观察这六题,再让他们分成两大类。

每一类用的是什么方法。

选择一个习题跟同学说说“我是这样想的”。

等同桌交流后,我再指名几个学生说说。

要求学生思考:

哪几题要特别思考:

解决这类填空题要用到哪些相关的知识。

学生明白了:

除了要知道从什么单位化成什么单位外,还要了解相关单位之间的进率,考虑小数点往哪里移动,移了几位等等。

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我这个数学老师自然就退居“二线”。

第三部分:

走进作业“超市”。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学生自己设计一份作业练习,针对自己平时掌握得不太好的知识点再次进行复习。

你看:

一位同学设计的作业还比较有层次。

直接写出答数:

A组:

3.1×

10=0.09×

100=1.36×

10=0.8×

1000=

0.007×

1000=3.1÷

10=0.9÷

100=60÷

1000=

B组:

54.2×

()=542102.2÷

()=0.1022

2.17×

()=21710÷

()=0.1

0.048×

()=48540.2÷

()=54.02

C组:

在○里填上“×

”或者“÷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58○()=45.84.58○()=0.458

4.58○()=4584.58○()=0.0458

4.58○()=45804.58○()=0.00458

批改着学生设计的一份份富有个性的作业,我感到这个单元的复习课挺有新意,效果也比较好。

八、走进童心,了解童趣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乘法学习的起始单元,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加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

在执教《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相同数连加写起来很麻烦,我问学生:

“如果20个3相加写成加法算式,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1说:

“数很多。

”生2说:

“式子很长。

”生3说:

“很有意思。

”显然,学生并没有象我预想的那样体会到加法的麻烦,本来我想通过引导,使学生感受到“这样的算式很麻烦”,从而顺利引出“乘法”,感受乘法的简洁性。

没想到,学生竟然回答:

“不麻烦!

”没办法只得老师自己引出乘法。

课后反思这节课,为什么学生没有朝着我们设定的方向走,为什么会和老师“对着干”呢?

首先,在孩子的眼里,一口气说出20个3相加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任务。

作为孩子,他们很有兴趣去应对这一挑战,自然不会感到麻烦,反而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其次,由于受年龄、经验等限制,他们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与成人不一样的理解和体验。

比如“把20个3写在一起,感觉怎样”,他们的想像和体验往往很直观、具体,故而有“数很多”、“式子很长”和“很有意思”一说。

至于这样做“麻烦不麻烦”、“累不累”,他们不会像成人那样有深刻的体验。

那么怎样处理会让学生感受到加法的麻烦,需要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如果当时学生体会不到20个3相加很麻烦,可以让学生继续说下去,写下去,等他自己也觉得难报了,弄不清楚说了几个3相加,再来追问:

“怎么不报了?

”“你刚才报了几个2相加?

”“别人能知道你报的结果吗”等等。

这样,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种认知冲突和心理需要:

要是能有一种更加方便的记录方法,那该多好啊!

此时,教师再恰如其分地引导出“乘法”,自然会水到渠成。

作为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起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与学生进行沟通,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世界,我们的数学课堂或许会更真实、更富针对性。

九、一年级数学教育教学故事

一阶段的学习后,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大多数都是暂时记忆强,而一个阶段后,会对新知识出现“回生”现象,所以,在新知识学完一段时间后,我会把旧的知识有意识的提出来,看学生是不是真正掌握了。

我认为,这种有意识的复习,从故事入手的效果比直接出示复习题的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故事不能走老调重弹,要在故事中注入新的东西,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又有效巩固知识的东西。

在教学中,例题学生往往会提前已经知道答案,所以如果教师一味让学生看图讲故事,相信,循规蹈矩的学生肯定是寥寥无几。

这时,教师可用提问激趣的方法将故事引入: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兔子比赛失败后会想些什么,又做些什么呢?

”这时,学生肯定非常想知道兔子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利用学生的这种急切的心理,教师可顺水推舟:

“现在老师请每一位同学当一回兔子,那么你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童话对每位儿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帮助童话中的人物进行思考,则是儿童感兴趣的。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会给兔子想出许多种不同的想法、做法,这些想法、做法既使兔子改掉骄傲思想,又使学生受到更深刻的教育,同时,能更有效地巩固知识,让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更清晰地掌握“前后”。

以上便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点点小小的感悟和经验,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我应该更加用心地去观察孩子们的点滴,和他们一起收获成长的快乐!

十、适度延伸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属于计算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为了用活教材,激活课堂,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课堂上学习兴趣盎然,课堂参与度高,而且能为不同学生学不同数学提供广阔时空,我在教学设计中大胆尝试延伸教学内容。

下面我讲讲自己过度延伸教学内容时的一堂不成功的“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

“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着重让学生正确建立“余数”的概念,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我感觉只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有些不够丰富,于是就增加了商×

除数﹢余数=被除数的检验方法的内容。

为了延伸教材的这一内容,我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信心百倍地走进了教室。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内平均分学具,用数学语言把分学具的过程表达出来,当时,学生表述的非常完整。

然后让学生尝试出有余数除法算式15÷

4=3……3的算法与写法,因为除法竖式在前一节课上已经接触,列有余数除法竖式我想也并不困难,再加上我计划教学的内容也比较多,所以学生在尝试完汇报时,我只请了一位同学说说写有余数除法竖式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每一个数所表示的意思,余数是怎样得来的。

我问同学们明白了吗?

多数学生点了点头,似乎都会列竖式并能计算。

看到同学们的表现,我心中暗暗高兴,我们班的学生自学能力真强,能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真了不起。

在学生探讨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知识后,我试探问学生怎样检验你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再一次进行小组合作后,有的小组说重新再算一遍,有的小组说用3×

4﹢3=15,有的小组竟然总结出商×

除数﹢余数=被除数的检验方法。

课上的练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思维真是灵活多样,教学设计在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堂课上的真是很顺利,我心里乐滋滋的。

课堂上给学生足足留下了5分钟完成书上的六道有余数除法竖式题,有一些同学先做完作业,我批改时问题出现了,我一边批改学生的作业,一边给学生不断的纠正。

下课铃响了,我把学生的作业抱到办公室,全部批完后,我发现全班只有一半的同学做对了题,另外的一半同学的作业都不同程度出现了错误,这让我大吃一惊,今天学生课堂上的表现难道不是真的吗?

我于是把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摘抄出来,仔细分析了出错的原因:

原来,我只重视优秀学生的表现,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进行教学,过高的估计了学生;

没有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教学,只是一味的追求延伸教材,没有让学生说清写有余数除法竖式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每一个数所表示的意思,余数是怎样得来的。

我体会到课堂教学中“延伸教学内容也要适度”。

每一堂课都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在设计中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不要为了过度的延伸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延伸教学内容也要适度。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同伴合作、学生的学习体验等宏观地思考问题;

同时,又要着眼微观精心设计教学。

要多从学生的发展考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设计教学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