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6997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巩固提升资源型工业

  (三)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四)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五)加快发展山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

  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一)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推进清洁安全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三)完善水利公共基础设施

  (四)建设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

  七、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二)强化医疗卫生服务

  (三)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

  (四)繁荣公共文化事业

  (五)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八、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一)统筹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

  九、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

  

(二)组织保障

  附表1:

粤北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附表2:

粤北地区“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前 言

  粤北地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五个地级市。

2010年,该区域总面积7.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2.9%;

常住人口1610万人,占全省的15.4%.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粤发〔2010〕5号)的部署,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粤北地区实际,编制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从2011至2015年,属我省“十二五”区域规划,是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粤北地区的细化,是指导粤北地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各类规划的依据。

粤北地区地理位置分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粤北地区以全面实现脱贫奔康为总目标,解放思想,努力进取,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历史性变化,步入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的新阶段。

  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2006-2010年,粤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达3060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2010年达20370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7%,2010年达208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3.1∶39.8∶37.1调整为2010年的15.4∶48.0∶36.6.初步形成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建材等一批特色鲜明、颇具规模的资源型工业支柱产业。

粮食、蔬菜、水果、烟草、南药等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种养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势头。

以旅游、物流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发展。

2010年,公路通车里程6.9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26公里;

铁路运营里程950公里,武广高铁通车使韶关、清远率先融入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

电力供应能力显著提高,发电装机容量达1197万千瓦。

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和安全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县城区防洪标准基本实现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生态环境建设迈出新步伐。

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8.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2%;

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初步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体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6-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010年达15261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8%,2010年达6246元。

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8.4%.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10年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00%.社会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社会应急管理能力提高,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二)发展环境。

  发展机遇。

随着世界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开始进入复苏轨道,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趋势不会改变,有利于粤北地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粤北地区的生态建设获得国家、省多方位的政策支持;

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有利于促进粤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珠三角地区沿着交通干线、沿着市场辐射方向、沿着成本落差方向进行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利于粤北地区发挥山区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通过融入珠三角促进自身发展。

  发展优势。

粤北地区土地、林业、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现代采掘业和精深加工业,延伸矿产品产业链;

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有利于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适宜创业和人居;

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相对充裕,发展成本相对较低,后发优势逐渐凸显;

省委省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扶持,粤北地区加快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面临挑战。

总的来看,粤北地区欠发达面貌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科学发展难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破解。

当前粤北地区加快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主要是:

经济发展的总量仍偏小;

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相对拉大;

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加快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

城镇化水平较低;

人均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以“生态优先、布局合理,设施完备、集约发展,城乡一体、服务均等,体制创新、分类扶持”的总体要求统揽粤北地区发展全局。

突出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理念具体落实到地市和县域空间,加快构建以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为基本内容的生态安全体系;

突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化,加快资源型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突出完善以交通为重点的山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争当全国山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战略定位。

  ——南粤绿色生态屏障。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江河源头、湖泊水库、重要湿地、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大山区生态系统建设投入,完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着力构建粤北地区生态安全新格局,努力把粤北地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区。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主导,将粤北地区划分为重点、协调和生态三类发展片区,实行生态建设优先、产业集约优先,积极探索用较少的土地面积获得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方式,破解山区科学发展的难题,重点在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城乡一体、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和体制改革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全国山区科学发展提供先行示范。

  ——新兴生态型产业集聚区。

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区辐射和带动功能,发挥粤北地区环珠三角的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和各市主导产业发展,积极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产业承接地的城镇,以工业进园为载体,错位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专业分工合作的产业链。

  ——区域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充分发挥粤北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区域合作,着力把粤北地区打造成为南融珠三角、北联内陆的重要桥梁和东承海西、西接西南的重要纽带。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粤北地区初步形成全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初步形成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建设上新台阶。

西北东韩“四江水系”水源地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I-Ⅱ类标准,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5%;

森林覆盖率达72.7%,生态发展区的生态公益林占林地面积提高到50%以上;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

60%以上的中心镇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8%,确保实行生活污水处理的村庄数量每年增长1%以上,实行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的村庄覆盖率每年增长1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上新水平。

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基本实现所有县城区通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52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500公里。

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田渠系灌溉系数达到0.5-0.6.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基本实现“三网融合”。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0%,地区生产总值达5250亿元(2010年可比价,下同);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340元;

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重优化调整为10∶53∶37.——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力争实现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名义增长分别达9.5%和9.0%,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

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农村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初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同险种同水平。

  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本布局理念,统筹考虑现有的开发强度、发展潜力,按照“五极”、“七轴”、“三片”空间结构和“融南联北、承东拓西、区内协调”区域布局的要求,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强化与周边区域的连通和协作。

  

(一)构建“五极、七轴、三片”的空间布局。

  以珠三角地区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辐射源,粤北地区五个地级市的城区为主要增长极,广州、深圳和珠海向内陆扩散的七条高速公路为发展主轴线,城镇区、工业区和生态保护区等为发展主轴线上的节点,并以粤北地区与珠三角的地理位置关系划分重点、协调和生态三个发展片区。

  ——“五极”:

将粤北五个地级市的城区建成五大区域性增长极。

到2015年,5个地级市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50万以上,每个城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

在城区的带动下,韶关市建成为粤北区域中心城市、广东新兴制造业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生态旅游休闲重点地区;

河源市建成为粤东北特色中心城市、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市、新兴产业集聚地、粤北赣南区域物流中心、现代生态园林城市;

梅州市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目标建成广东绿色崛起先行市、生态文化平安名城、世界客都;

清远市建成为大广州卫星城市、珠三角高新产业新成长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

云浮市建成为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全省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市、广东富庶文明大西关。

  ——“七轴”:

以珠三角为辐射源并向内陆扩散的高速公路为粤北地区的七大发展轴。

  广(州)韶(关)发展轴。

京港澳和广乐高速公路、武广高铁、京广铁路和北江航道发展轴,途经广州、清远城区、英德、佛冈、翁源、韶关城区、乳源、乐昌等城镇,是清远、韶关承接珠三角核心区辐射并向湖南拓展的重要轴线,粤北地区中部发展的“脊梁”。

  广(州)梅(州)发展轴。

广梅、广河和广惠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东江航道发展轴,途经惠州、河源城区、东源、龙川、梅州城区、兴宁、梅县、大埔等城镇,是粤北东北部发展的重要轴线,影响和辐射海峡西岸地区的重要拓展轴。

  广(州)连(州)发展轴。

广清和清连、连宜高速公路和107国道,途经广州、清远城区、清新、阳山、连南、连山、连州等城镇,覆盖整个清远市行政区划的中轴,是我省向湖南方向拓展的重要发展轴。

  广(州)云(浮)发展轴。

广梧高速公路、南广铁路、三茂铁路、西江黄金水道,是云浮承接以广州-佛山-肇庆为主的珠三角核心区域向大西南地区拓展的重要轴线。

依托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集聚云浮市城区的产业与综合服务功能,带动云安、郁南等城镇和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形成影响和辐射大西南地区的重要拓展轴。

  深(圳)河(源)发展轴。

以深圳为起点的惠盐、惠河高速,以及深圳-赣州高速公路等区域干道,途经深圳、惠州以及河源的城区、东源、和平等城镇,连接大亚湾出港通道,是珠三角东部地区向北往江西方向拓展的重要发展轴。

  汕(头)梅(州)发展轴。

汕梅高速、广梅汕铁路,涉及梅州城区、梅县、丰顺、蕉岭等城镇,是依托海西经济区和潮汕都市区向北拓展的重要发展轴。

  珠(海)云(浮)发展轴。

珠海至中山高速、江门至罗定高速,途经珠海、中山、江门等珠三角城市以及云浮的新兴、罗定等城镇,是云浮承接以珠海-中山-江门为主的珠三角核心区域向大西南地区拓展的重要轴线。

  ——“三片”:

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范围,以县级行政单元为主体,细分为重点发展、协调发展和生态发展三个具体功能片区。

  重点发展片区:

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先地区,工业园区化的密集区,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粤北地区的新经济增长极,城镇密集的区域生产生活服务中心。

专栏1 重点发展片区

  片区特点:

与珠三角地区接壤或属地级市的城区。

  片区范围:

韶关浈江区、武江区和曲江区,梅州梅江区、梅县,清远高新区、清城区、佛冈县和清新县,河源源城区,云浮云城区和新兴县。

  发展重点:

粤北地区五个地级市的城区;

韶关工业园区、韶关曲江经济开发区、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韶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清远经济开发区、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清远台湾工业园,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梅州经济开发区、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河源经济开发区、源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罗湖(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云浮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城)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产业开发区和产业园。

  禁止开发:

河源恐龙蛋化石公园、曲江小坑国家森林公园、梅州雁鸣湖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和省级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生态点(详见专栏4)。

  协调发展片区:

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接续区和控制开发强度的缓冲区,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区,重点发展局部点状式的工业园区并以承接生态型的工业和农业产业为主,强调发展与保护并重。

专栏2 协调发展片区

处于各流域的上游,与珠三角地区不直接接壤。

梅州丰顺县,清远英德市,云浮云安县、罗定市。

片区范围的县(市)城区及中心镇;

丰顺经济开发区,清远英德华侨工业园区,佛山南海(罗定)产业转移园、罗定双东环保工业园和云浮(云安)循环经济工业园等。

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南岭国家森林公园、飞来峡和宝晶宫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生态区和生态点(详见专栏4)。

  生态发展片区:

全省最重要的北部生态屏障,省内各大河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全省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和低碳经济发展区,以保障生态安全为重点,同时适度开发点状城镇和生态型产业。

专栏3 生态发展片区

地理上大都远离珠三角地区,与周边省区相邻,其中有11个县(市)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韶关乐昌市※、南雄市※、仁化县※、始兴县※、乳源县※、新丰县和翁源县,梅州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和五华县,清远连州市、连山县、连南县和阳山县,河源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连平县※和紫金县,云浮郁南县(有“※”符号的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片区范围的县(市)城区和中心镇;

逐步开发乐昌经济开发区、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工业园、始兴工业园区、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乳源经济开发区、南雄精细化工园、仁化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翁源官渡经济开发区,蕉华工业园区、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五华经济开发区,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紫金经济开发区、深圳龙岗(紫金)产业转移工业园、紫金吉安环保工业园,郁南特色产业工业园等产业开发区和产业园的建设。

韶关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乳源南岭和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始兴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新丰云髻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郁南县大王山国家森林公园、河源新丰江水库(万绿湖)及其库区、东源县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紫金东江森林公园和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龙川枫树坝省级保护区、五华七目嶂省级自然保护区、兴宁市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生态区和生态点(详见专栏4)。

专栏4 粤北地区重点保护的区域名录

  世界级:

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级: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小坑国家森林公园、韶关国家森林公园、梅县雁鸣湖国家森林公园、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大王山国家森林公园、镇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省级:

仁化森林公园、仁化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乐昌大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九泷十八滩风景名胜区、金鸡岭风景名胜区、广东南雄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刘家山森林公园、广东后洞森林公园、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新丰云髻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曲江沙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曲江罗坑省级自然保护区、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梅县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阴那山风景名胜区、天鹅山森林公园、丰溪森林公园、大浦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铁山渡田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五华七目嶂省级自然保护区、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五指石风景名胜区、平远龙文-黄田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大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新丰江水库(万绿湖)及其库区、河源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东江森林公园、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龙川枫树坝省级自然保护区、霍山森林公园、和平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连平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贤令山森林公园、飞来峡风景名胜区、宝晶宫风景名胜区、英德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太和洞森林公园、笔架山森林公园、白湾省级自然保护区、羊角山森林公园、佛冈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天湖森林公园、连州田心省级自然保护区、连南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清远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连山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郁南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蟠龙洞风景名胜区、南山森林公园。

  

(二)加强以融入珠三角为重点的区域合作。

  依据“融南联北、承东拓西、区内协调”的区域布局方针,向南融入珠三角地区;

向北联通湖南和江西,向东承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向西沟通北部湾经济区,发挥广东门户和通道作用,开拓发展市场和空间。

  全面融入珠三角地区。

粤北五市要依托珠三角、融入珠三角、服务珠三角,在城乡一体、基础设施、转移园区、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市场人才等方面与珠三角全面对接,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继续办好“山洽会”,建立和完善紧密型的市县对口合作机制,共同招商引资,加强与港澳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连接省区的合作。

深化与泛珠三角省区、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湘粤赣红三角地区在交通衔接、商贸流通、流域整治、环保预警等方面的区域合作。

  促进区域内协调发展。

加强全面对接,促进多领域的合作,逐步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建立健全粤北地区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实现粤北地区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

  遵循“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原则,重点加强生态控制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旅游区、湿地生态系统和城镇工商密集区的建设。

  

(一)构建粤北生态安全格局。

  一级生态控制区:

重点建设“四江水系”一级生态廊道,完善“四江水系”地区防护林体系,逐步将粤北生态发展区内的生态公益林占本地区林地比例提高到50%以上,维护控制区内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

  二级生态控制区:

重点规划和建设粤北绿道网、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区、名胜古迹、公园及其他高密度居住区。

  

(二)完善粤北自然保护区体系。

  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包括森林生态、内陆湿地、水域生态、自然遗迹、野生动植物等自然保护区;

进一步修订全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各级政府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护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

规范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管理体制;

建立粤北自然保护区数字化管护监控系统;

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三)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重点保护和加强建设南岭湿地、始兴南山内陆湿地、化高坪内陆湿地、南雄小流坑-清嶂山水源林、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水源林等自然保护区;

建设乳源南水湖国家级湿地公园;

开展曲江罗坑湿地、北江中游英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工程;

探索建立省级湿地公园或湿地保护小区。

  (四)保护和建设水源涵养区。

  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划定粤北水源涵养区,包括“四江水系”集水区以及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南水电站水库、合水水库、潭岭电站水库、合河水库等主要水库的集水区;

启动“四江”流域水源涵养林等重点生态工程;

加快实施小流域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五)营造宜居宜业环境。

  坚决防治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染。

采取污染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措施,对产业转移园区及入园项目执行严格的环境评价制度。

加快推进村镇区域性、集中式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重点加强中心镇、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周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加快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

配套建设污水输送管网,严格实行污水处理厂尾水达标排放,排入指定纳污河道;

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的监测与保护;

推广“村保洁收集、镇运输中转、县处理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推广使用生物杀虫剂,降低农药、化肥的施用强度。

建立土壤污染信息系统和土壤污染防治与监测制度,严格控制主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和修复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超标的耕地。

  综合治理废气物污染。

重点控制火电、水泥等行业的废气排放及机动车尾气排放;

积极淘汰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

加大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

加快建设粤北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在韶关、清远等市建立区域性废纸、金属、玻璃、塑料和橡胶分拣加工集散中心,在每个镇区建设1个以上的垃圾回收站。

  依托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承接珠三角及其他地区产业转移,建设新兴生态产业基地,创建低碳经济发展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