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亦得以迅速发展,居民就业渠道增多,就业者收入多元化,改变了过去家庭收入主要依靠职工工资的收入单一化形式。
居民得到的包括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各种赡养赠送收入也不断增多,并已成为居民家庭收入的补充。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居民投资意识也不断增强,各种财产性(股票,基金,证券)收入也不断增长。
(三)家庭拥有财富增加
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积蓄日渐丰厚。
全省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显著增长。
三广东农村居民收入现状
(一)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也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
据《广东省统计年鉴》显示,1986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46.63元,2005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690.49元,为1986年的8.6倍。
(二)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
由于生产经营主体的转换,农民的收入来源由原来集体统一分配为主转变为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
(三)非农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一半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广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少农民纷纷进入工厂打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打破城乡长期隔绝的格局,从而拓宽了农村的就业门路和就业空间,改变了农民的收入结构。
四广东城乡收入差距的各个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为了深入分析城乡间收入差距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城镇和农村的人均收入函数形式分别表示如下:
(1)
(2)
其中,Y1,Y2分别代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A1,A2分别代表城镇和农村的技术进步,K1,K2分别代表城镇和农村人均物质资本存量,H1,H2分别代表城镇和农村人均人力资本存量。
为待估参数,并且
.将
(1)式除以
(2)式后两边取对数可得:
(3)
当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可以在城镇和农村之间自由流动的时候,
。
现在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本文用于回归的方程如下
(4)
其中:
Y是城乡收入比,为被解释变量;
右边的变量为解释变量。
K为城乡物质资本差距;
后面的解释变量U,F,L分别为城市化程度、财政政策支农力度、城乡产业生产力差距。
各个变量定义如下:
各变量定义
影响因素
代表变量
定义
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比(Y)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
城乡物质资本差距
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K)
城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城市化程度
非农业人口比重(U)
非农人口/地区总人口
财政政策支农力度
财政支持农业比重(F)
地区支持农业财政支出/地区财政总支出
城乡产业生产力差距
经济结构系数(L)
第二产业生产力/第一产业生产力
(二)数据选取
1.城乡收入差距(见表1)
本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作为比较城乡差距的变量,并作为协整回归的被解释变量。
有学者认为,由于户籍制度和常住人口的城乡分布不一致,目前按照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收入,具有低估农村人均收入、高估城市人均收入的倾向。
但是目前的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是基于住户调查的结果,反映的是城乡住户的代表性收入,而不是用人口数去除全部家庭收入得出,因此与人口基数无关。
另外虽然广东劳动力外出务工以长期为主,但他们主要还是在本地就业,收入仍然大多数要在农村消费,因此不把流动人口算入城市人口也有其合理性。
2.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见表2)
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住房投资等几个部分,由于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的绝大多数,所以我们用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和来代替固定资产的投资,略去住房投资。
由于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工业投资的比例占最大比例,所以我们采用这两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代替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用农林牧副渔业投资代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对这些行业都分别考虑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两个部分。
即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制造业更新改造投资额+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交通运输业更新改造投资额;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林牧副渔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农林牧副渔业更新改造投资额。
本文选取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作为城乡人均物质资本差距的表示变量,即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城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3.非农业人口比重(见表3)
从发达工业国家的发展过程看,经济发展导致的产业结构的改变必然使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
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通常产生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报酬水平,降低或抑制非农产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报酬水平的效果,从而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效果。
因此,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
《广东统计年鉴2006》列出了历年广东城市户籍人口和农村户籍人口,本文选取非农业人口比重作为城市化程度表示变量,即非农业人口比重=非农业人口/地区总人口。
4.财政支持农业比重(见表4)
我国实行的是城乡有别的财政投入机制,财政投入明显的向城市倾斜。
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提供公共物品,但事实上,政府只承担了城市公共物品的提供,而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却要由农民来负担,这直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同时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使其对公共物品的投入也是非常有限的,这样城镇居民享受的所有的权利:
如发达的交通、便利的通讯、完善的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服务,九年义务教育等。
农民却由于自身收入水平的限制却不能享受到这些高质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条件,而且还要自己承担相关的经费。
这些基础设施条件的差别和国家对教育投资的城市化倾向,使得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又导致了农民收入偏低,从而形成了农民收入低增长的恶性循环,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本文选取财政支持农业比重作为财政政策支农力度的表示变量,即财政支持农业比重=地区支持农业财政支出/地区财政总支出。
5.城乡产业生产力差距(见表5)
经济结构是一个综合的衡量指标,但其最主要的含义是城乡产业生产力的不同。
相对国民收入,又称作比较劳动生产力,即某产业收入相对比重与其劳动力相对比重之间的比值,在此转化为农村与城镇差异比较。
本文根据《广东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选取城乡经济结构系数作为城乡产业生产力差距的表示变量,即城乡经济结构系数=第二产业生产力/第一产业生产力。
表1广东历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单位:
元
年份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乡收入比
2005
14769.94
4690.49
3.15
2004
13627.65
4365.87
3.12
2003
12380.4
4054.58
3.05
2002
11137.2
3911.91
2.85
2001
10415.19
3769.79
2.76
2000
9761.57
3654.48
2.67
1999
9125.92
3628.93
2.51
1998
8839.68
3527.14
1997
8561.71
3467.69
2.47
1996
8157.81
3183.46
2.56
1995
7438.68
2699.24
1994
6367.08
2181.52
2.92
1993
4632.38
1674.78
2.77
1992
3476.70
1307.65
2.66
1991
2752.18
1143.06
2.41
1990
2303.15
1043.03
2.21
1989
2086.21
955.02
2.18
1988
1583.13
808.70
1.96
1987
1320.89
662.24
1.99
1986
1102.09
546.43
2.02
数据来源历年《广东统计年鉴》
表2历年广东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额
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非农业人口(万人)
城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人)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农业人口(万人)
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人)
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比
2356.4
4082.06
0.5773
15.15
3792.32
0.003995
144.51
1434.93
3797.92
0.3778
8.77
3973.52
0.002207
171.18
1115.39
3681.93
0.3029
10.08
4003.07
0.002518
120.29
959.85
2767.31
0.3469
7.67
4881.98
0.001571
220.81
879.6
2391.31
0.3678
8.37
5174.02
0.001618
227.32
776.85
2338.29
0.3322
10.26
5160.25
0.001988
167.10
738.29
2276.42
0.3243
9.4
5022.46
0.001872
173.24
652.93
2219.07
0.2942
4896.58
0.001709
172.15
561.64
2173.5
0.2584
5.51
4840.23
0.001138
227.07
686.9
2107.8
0.3259
5.39
4788.97
0.001126
289.43
616.52
2035.37
5.67
4753.37
0.001193
253.90
513.9
1964.72
0.2616
4.5
4726.74
0.000952
274.79
496.29
1808.09
0.2745
7.28
4773.51
0.001525
180.00
349.8
1640.8
0.2132
8.15
4822.37
0.001690
126.15
210.4
1540.92
0.1365
9.16
4808.03
0.001905
71.65
177.6
1477.31
0.1202
5.71
4769.01
0.001197
100.42
128.21
1422.75
0.0901
3.78
4602.23
0.000821
109.74
152.81
1366.54
0.1118
4.72
4561.77
0.001035
108.02
109.07
1309.91
0.0833
6.19
4522.24
0.001369
60.85
97.56
1254.60
0.0778
6.06
4486.10
0.001351
57.59
表3历年广东非农业人口比例
总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比重(%)
7899.64
51.67
7804.75
48.66
7723.42
47.67
7649.29
36.18
7565.33
31.61
7498.54
31.18
7298.54
31.19
7115.65
7013.73
30.99
6896.77
30.56
6788.74
29.98
6691.46
29.36
6581.6
27.47
6463.17
25.39
6348.95
24.27
6246.32
23.65
6024.98
23.61
5928.31
23.05
5832.15
22.46
5740.7
21.85
表4历年广东财政支农支出比重
用于支持农业的财政支出(亿元)
总财政支出(亿元)
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
52.32
2289.07
2.29
41.6
1852.95
2.25
41.63
1695.63
2.46
32.91
1521.08
2.16
28.20
1321.33
2.13
26.89
1069.86
21.35
965.90
17.89
825.61
2.17
19.63
543.95
3.61
16.72
479.46
3.49
14.95
382.34
3.91
29.16
416.83
7.00
25.03
331.27
7.56
17.55
219.61
7.99
14.22
182.48
7.79
13.43
150.69
8.91
12.22
141.16
8.66
10.09
115.20
8.76
6.95
89.87
7.73
6.30
82.91
7.60
表5历年广东第一和第二产业生产力之比
第一产业产值
(亿元)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
(万人)
第一产业生产力(万元/人)
第二产业产值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
第二产业生产力(万元/人)
1395.23
1609.89
0.8667
11339.93
1916.16
5.92
6.83
1219.84
1622.50
0.7518
9280.73
1727.86
5.37
7.14
1072.91
1617.69
0.6632
7592.78
1557.19
4.88
7.36
1015.08
1572.92
0.6453
6143.4
1202.92
5.11
7.92
988.84
1587.48
0.6229
5506.06
1131.96
4.86
7.80
986.32
1593.68
0.6189
4999.51
1114.86
4.48
7.24
1009.01
1574.25
0.6409
4359.00
1181.58
3.69
5.76
994.55
1554.33
0.6399
4067.12
1214.96
3.35
5.24
978.32
1511.38
0.6473
3704.39
1217.25
3.04
4.70
935.24
1481.40
0.6313
3307.51
1218.00
2.72
4.31
864.49
1473.60
0.5867
2900.22
1199.00
2.42
4.12
692.25
1478.37
0.4683
2253.25
1172.84
1.92
4.10
558.70
1512.88
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