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6925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地质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石油地质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石油地质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石油地质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石油地质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油地质学Word文档格式.docx

《石油地质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地质学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油地质学Word文档格式.docx

石油的物理性质:

颜色:

在透射光下石油的颜色可以是无色、淡黄、浅黄、褐黄、深褐、浅红、棕、黑绿及黑色。

(颜色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胶质和沥青质含量越高,则颜色越深。

天然气的产状:

依据其形成的地质条件和成藏要素可分为常规气和非常规气;

常规气主要是指聚集型气(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和分散型气(水溶气、油溶气、固态气水合物)、非常规气依其成因和分布特征可分为盆地中心气(深盆气、致密储层气)、煤层气、页岩裂缝气、和浅层生物气。

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1、天然气密度和相对密度。

2、天然气粘度。

3、蒸气压力。

4、溶解性。

油田水的矿化度及化学组成:

陆相油气田水的矿化度一般较低,但变化较大。

油气田水的化学组成,实质上是指溶于油气田水的溶质的化学组成,现已发现有60多种元素,包括无机组成(无机组成包括常量组分(Na+(包括K+)、Ca+、Mg2+和Cl—、SO42—、HCO3—(包括CO32—)和微量组分(碘(I)、溴(Br)、硼(B)、钡(Ba)、锶(Sr)、铵(NH4+)、氟(F)、铁(Fe)、锂(Li)、铝(Al)、铜(Cu)、银(Ag)、锡(Sn)、钒(V)等)、有机组分(烃类(气态烃(C1~4烃类)和液态烃)、酚和有机酸)、溶解气(除气态烃外,还有O2、H2、CO2、H2S、He等)等;

油田水的类型:

Sulin的天然水成因分类表

水的类型

成因系数(浓度比)

Na+/Cl—

(Na+-Cl—)/SO42—

(Cl—-Na+)/SO42—

大陆水

硫酸钠型

>1

<1

<0

重碳酸钠型

海水

氯化镁型

深层水

氯化改型

稳定同位素在自然界的分布、比值符号和标准

原子系数

同位素丰度/﹪

同位素比

比值

标准及符号

δ值符号

1

1H99.985

2H0.0156

D/H

1.55×

10-4

标准平均大洋水(SMOW)

δD/‰,

SMOW

6

12C98.892

13C1.108

13C/12C

1.12×

10-2

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白垩纪皮狄组美洲拟箭石化石(PDB)

δ13C/‰,

PDB

稳定同位素的计算及意义:

油气中碳同位素组成:

  考核重点:

石油化合物组成及特征;

天然气的产状;

油田水的矿化度及类型。

  第二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      

沉积有机质:

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叫做沉积有机质。

干酪根(Kerogen):

原意是指苏格兰页岩中经蒸馏产出的油状物质,后意为能产出油状物质的有机质,并称为有机质。

较普遍的定义为:

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生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

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

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生油窗:

指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的生油时期。

既是有机质大量生成液态石油的温度(或深度)区间。

煤型气(煤成气):

指煤系有机质(腐殖型有机质和腐殖煤)在成熟和过成熟阶段形成的热成因气,包括热催化降解和热裂解成因气。

煤层气(CoalbedGas):

基本上未运移出煤层(生气层),以吸附、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的煤成气。

烃源岩:

又称生油岩或母岩(可细分为油源岩、气源岩、和油汽源岩)Tissot和Welte定义为:

已经产生或可以产生石油的岩石。

Hunt(1996)定义:

能够生成和排出足以形成油气聚集的岩石。

(根据烃源岩的有效性)定义:

在天然条件下曾经产出并排出过烃类并已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岩石。

有机碳(OrganicCarbon):

沉积岩中含有的与有机质有关的碳素。

常用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来表示。

它近似地反映了生油母质的丰度。

沉积岩中的有机质总量与有机碳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此值通称有机系数。

有机碳是生油岩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指标,它可用于确定生油岩、指示有机质丰度,判断生油效率、转化效率和演变程度,计算生油量,推测石油初次运移方向等。

有机质的成熟度:

是指在沉积有机质所经历的埋藏时间内,由于增温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它是地温和有效加热时间相互补偿作用的结果,是表征其成烃有效性和产物性质的重要参数。

氯仿沥青“A”:

岩样未被盐酸处理前,用氯仿抽提出来的沥青物质,由饱和烃、芳香烃、胶质、沥青质组成。

通常氯仿沥青A值用被抽提出来的沥青物质质量与岩样质量之比表示。

常用氯仿沥青含量(A)与有机碳含量(c)的比值(即A/c值)表示有机物质向油气的转化程度。

CPI(碳指数优势)值:

TTI法(值):

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

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来源:

无机成因的观点主要认为油气起源于地球深部的简单非烃物质或地球形成早期就已存在的甲烷,经过合成等无机化学反应而生成。

有机成因认为油气起源于有机质即生物物质。

干酪根的形成、分子结构、类型:

沉积物中未固结的以腐殖酸为主有机质是干酪根的前身。

一般地说,无定形干酪根的化学结构是不确定的,常由许多带有各种官能团的芳香烃、饱和环和杂环为核心,彼此被脂肪链或杂原子桥键所交联的三维立体大分子即高分子聚合物。

Tissot(1974)根据干酪根的元素分析将其主要分成3大类。

Ⅰ型干酪根是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中经细菌改造的腐泥型极端类型,或称藻质型。

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而贫氧。

Ⅱ型干酪根是生油岩中常见的干酪根又称腐泥型,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盆地中的浮游生物和细菌。

(我国的分类中Ⅱ型干酪根为混合型,分为Ⅱ1型即腐殖腐泥型和Ⅱ2型即腐泥腐殖型)Ⅲ型干酪根是有陆生植物组成的干酪根,又称腐殖型。

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

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阶段性及成烃模式:

普遍采用的阶段划分方案为:

成岩作用阶段、深成作用阶段和准变质作用阶段。

相应地又可按油气生成将有机质成烃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

油气生成理论的进展——未熟、低熟油形成机理:

目前主要认为是有主要来自干酪根的晚期热降解作用。

煤成油形成机理:

煤层油系指煤和煤系地层中的集中和分散的陆生高等植物来源的有机质在煤化作用过程中所生成的液态烃。

所谓煤化作用过程包括了成岩作用和深成作用(准变质作用)两个阶段。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

促使有机质演化成烃的因素:

沉积有机质的演化成烃作用早期主要是生物化学作用过程,而晚期干酪根热演化成烃主要是热化学作用过程。

因此,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有细菌、温度和时间以及催化剂等(放射性、地层压力)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按其成因可分为有机成因气和无机成因气。

烃源岩的类型: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及评价:

油气地球化学对比的意义:

对比常用参数:

石油对比参数常用的有:

微量元素系列和V/Ni比值,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类异戊间二烯烷的系列分布甾类和萜类化合物的分布型式和特征:

正构和异构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系列化合物的分布型式和比值;

各种石油组分的碳氢稳定同位素等。

天然气的对比参数常用的有:

烃气富集系数即烃气/非烃气等。

对比方法:

干酪根的类型及特征;

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阶段性及成烃模式;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及促使有机质演化成烃的因素;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及评价。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储集层:

具有连通孔隙、允许油气在其中储存和渗滤的岩层就是储集层。

绝对(总)孔隙度:

是指岩石中全部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

有效孔隙度(连通孔隙度):

是指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和岩石体积的比值。

绝对渗透率:

单相流体饱和孔隙并且流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或化学反应时所测得的岩石渗透率。

有效(相)渗透率:

在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某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叫做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或相渗透率(相渗)。

相对渗透率:

是指储集层的孔隙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某一单相流体的有效(相)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孔隙结构:

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连通关系。

流体饱和度:

油、气、水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

砂岩体:

盖层:

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称为盖层。

排替(驱)压力:

排驱压力是指压汞实验中汞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

    

储集层的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结构。

孔隙度表示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可分为总孔隙度(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连通孔隙度)。

裂缝孔隙度又称裂缝率,是指裂缝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表示岩石的裂缝发育程度。

储集层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使用渗透率来表示其大小。

渗透率课分为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

裂缝渗透率的数学表达式较为复杂,不同的裂缝模型,对应有不同的裂缝渗透率表达公式。

岩石的孔隙系统由孔隙和喉道两部分组成。

喉道的大小、分布及其几何形状是影响储集层储集能力和渗透特征的主要因素。

孔隙结构实质上是岩石的微观物理性质,它能够较深入细致地揭示岩石的内在特征。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通常按照孔隙大小和裂缝宽度将孔隙分为三种类型:

超毛细管孔缝(管形孔隙直径大于0.5mm,裂缝宽度大于0.25mm。

在超毛细管孔缝中油-水和气-水两相的毛细管阻力很小,连通孔缝中的油气流体渗流阻力很小。

地层水可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

)、毛细管孔缝(管形孔隙直径介于0.0002~0.5mm之间、裂缝宽度介于0.0001~0.25mm之间。

油-水和气-水两相的毛细管阻力明显增加。

地层水且不能再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

)微毛细管孔缝(管形孔隙直径小于0.0002mm,裂缝缝宽小于0.0001mm。

油-水和气-水两相的毛细管阻力很大,地层水也很难移动。

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油物性的因素:

1.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对砂岩的颗粒矿物成分、结构、粒度、分选、磨圆、杂基含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这些因素对储集性都起着不懂程度的影响。

2、成岩作用。

(1)压实作用,包括早期的机械压实和晚期的压溶作用。

机械压实是指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岩石逐步致密化的过程。

压溶作用是指发生在颗粒接触点上,即压力传递点上有明显的溶解作用,造成颗粒间互相嵌入的凹凸接触和缝合线。

(2)胶结作用,砂岩中碎屑颗粒相互联接的过程。

(3)溶解作用,在地下深处犹豫孔隙水成分变化,导致岩石颗粒或胶结物的溶解,形成次生溶蚀孔隙使孔隙度变大。

碎屑岩储集体类型及分布:

沉积体系

砂体类型及特征

油田实例

冲积扇

岩体平面上呈扇形,纵剖面呈楔形,横剖面呈透镜状;

颗粒粗杂;

分选磨圆差;

孔隙直径变化范围大;

扇根和扇中储集性能较好;

渗透率较高

克拉玛依乌尔禾油田三叠系

河流

包括河床、心滩、边滩、决口扇等砂体,剖面呈透镜状;

河床砂体呈狭长不规则状,课分叉,剖面上平下凹,仅河心厚度大;

结构、粒度变化大,分选差;

非均质性、孔渗性变化大

长庆油田侏罗系、阿拉斯加普鲁霍湾油田二叠系和三叠系

三角洲

包括河道砂、分流河道砂、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

三角洲前缘相带砂体发育、在不同动力作用下可呈鸟足状,朵状和弧形席状;

砂质纯净、分选好,储集物性好

大庆油田白垩系、西西伯利亚乌连戈伊气田白垩系

滨海(湖)

包括超覆和退覆砂岩体、滨海砂堤、潮道砂、走向谷砂体;

成分和结构成熟度高,分选、磨圆好,储集物性好、浅海(湖)砂堤狭长,平行海岸线,剖面透镜状,底平顶凸;

储集物性好

东德克萨斯油田、圣胡安盆地Bisti油田、北海Piper油田

深水浊流

主水道、辫状水道砂体发育;

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

分选差;

储集物性变化大

文图拉盆地、洛杉矶盆地

风成砂

砂质纯净、分选好、磨圆好;

区域渗透性稳定

格罗宁根气田

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的砂岩储集层多为陆相,绝大部分属于浅湖相、滨湖相及河流三角洲相沉积,近年来在渤海湾盆地也不断发现有半深湖-深湖相浊流沉积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依其形态特征可分为孔(隙)、洞(溶蚀大孔及洞)和缝(裂缝)三大类。

一般来说,孔、洞是主要储集空间,裂缝是主要渗滤通道,也是储集空间。

(详见何生、叶加仁等编著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第86页)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其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及分布规律:

类型及其沉积环境

(1)生物礁环境,生物礁一般是指造礁生物(如珊瑚、海绵、苔藓虫、层孔虫、钙藻等)原地固着生长而形成明显向上凸起的、坚固的、具有抵抗波浪作用的块状生物岩体。

礁核内发育大量的多种类型的孔隙,例如生物骨架空隙、粒间孔隙、生物体腔孔隙等原生孔隙。

(2)浅滩沉积环境,浅滩环境是指水动力能量较强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滨岸沙滩、障壁沙滩、泻湖边缘浅滩和潮汐三角洲等环境。

可形成鲕内溶孔、砂屑溶孔、藻屑溶孔、介屑溶孔等粒内溶孔和溶模孔。

(3)潮坪环境,主要是指潮上带和潮间带的环境,也即有障壁的碳酸盐岩海岸平均低潮线以上的向陆部分。

这种环境中的沉积物可能遭到早期白云岩化,形成微晶白云岩,发育晶间孔隙。

常形成鸟眼孔隙、窗格状溶蚀孔隙,是世界上许多油气田的良好储集层。

影响因素1.沉积环境影响碳酸盐岩原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环境,即介质的水动力条件。

2.成岩作用成岩作用主要包括溶蚀作用(小颗粒的溶解有利于大颗粒的生长)、重结晶作用(碳酸盐岩被埋葬之后,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岩石矿物成分不变而矿物晶体大小、形状和方位发生了变化的作用,称为重结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指白云石取代方解石、硬石膏和其他矿物的作用)、方解石化作用、硅化作用、硫酸盐化作用等。

3.构造作用。

其它类型储集层:

火山岩储集层、泥质岩储集层。

盖层(caprocks)的类型、封闭机理及评价方法:

按照产状和作用,可将盖层分为3类。

1.区域盖层(稳定覆盖在油气田上方的区域性非渗透岩层)2.圈闭盖层(直接位于圈闭储集层上面的非渗透岩层,它对圈闭中的油气起着直接封盖的作用。

圈闭盖层又称局部盖层,简称盖层)3.隔层(存在于圈闭内,对油气有封隔作用,它影响着油气藏中的油气以及压力分布规律)封闭机制依据成因课分为常规封闭与非常规封闭。

常规封闭即毛细管压力封闭(又叫物性封闭),其机理是依靠盖层与储集层之间的毛细管压力差来封堵油气,差值越大,封闭能力越强。

(毛细管压力封闭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性和致密程度,通常蒸发岩封盖能力最强,致密泥岩封盖能力比疏松泥岩要强)非常规封闭,

(1)水力封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地下水从盖层沿下倾方向流向储集层时,将使盖层的有效排替压力增加,从而增加其封盖能力。

第二种情况是异常高压封闭。

覆盖于油气藏上方具流体超压的欠压实页岩具有很强的封闭能力,它不仅可以封闭呈游离相运移的油气,而且可以封闭呈水油溶相运移的油气。

但是,这种超压封闭层应位于烃类聚集的上方)

(2)成岩封闭(在某些情况下,储集层边部的成岩作用可造成局部封盖)(3)烃浓度封闭。

盖层的评价,1.孔隙大小2.盖层的渗透性和排驱压力3.盖层的厚度及连续性4.埋深。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及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油物性的因素;

碎屑岩储集体类型及分布。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及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储油物性的因素。

盖层的封闭机理及评价方法。

  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       

  基本概念:

油气圈闭:

油气藏:

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在一个油气藏中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构造圈闭(油气藏):

储集层顶面发生局部构造变形和变位,储集层上方被非渗透岩层封闭或/和上倾方向被断层遮挡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若其中储存了油气则称为构造油气藏。

背斜圈闭(油气藏):

断层圈闭(油气藏):

凡是储集层上倾或各个方向由断层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断层圈闭。

单一断层圈闭中聚集烃类流体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

裂缝性背斜圈闭:

指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裂缝性储集层(体)被非渗透岩层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的闭合低油气势区。

在裂缝性背斜圈闭中聚集烃类流体后,即成为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刺穿圈闭:

地下岩体(包括软泥、泥膏岩、岩盐、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是储集层上方发生变形,其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刺穿圈闭。

地层圈闭(stratigraphictraps)(油气藏):

储集层四周或上倾方向因岩性变化或储集层上倾方向中断——剥蚀或超覆而被非渗透性岩层或不整合面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油气低势区称为地层圈闭。

在其中聚集工业规模的烃类流体后则称为地层油气藏。

不整合圈闭(unconformity-relatedtraps)(油气藏):

指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相切、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不整合圈闭中聚集工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不整合油气藏。

岩性圈闭(lithologictraps)(油气藏):

凡是储集层因岩性变化,其四周或上倾方向和顶、底为非渗透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岩性圈闭。

在岩性圈闭中聚集工业规模的烃类流体后,称为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凡是储集层中因水动力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新的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hydrodynamictraps)。

其中聚集工业规模的烃类流体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闭合面积:

闭合高度:

指在静水条件下,闭合顶点到通过溢出点的垂直距离。

油气藏高度:

流体势(fluidpotential):

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度量:

以圈闭分类为基础的油气藏分类。

圈闭大类和亚类表

大类

构造圈闭

地层圈闭

水动力圈闭

复合圈闭

亚类

背斜圈闭

岩性圈闭

构造鼻型水动力圈闭

构造-地层复合圈闭

断层圈闭

不整合圈闭

单斜型水动力圈闭

构造-水动力复合圈闭

裂缝性背斜圈闭

多因素地层圈闭

纯水动力圈闭

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

刺穿圈闭

多因素构造圈闭

构造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1)背斜:

特征:

油气局限与闭合区内;

气居上,其下为油,水位于油下;

气油、油水或气水界线与构造等高线相平行、烃柱高度应等于或小于闭合度。

背斜油气藏的储油气层呈层状展布,具有良好的孔隙性、渗透性切实互相连通的。

油气层范围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主要类型:

按背斜构造成因课分为:

挤压背斜和同生背斜。

同生背斜按形成条件可进一步分为基底差异升降(同沉积)背斜;

披覆(差异压实)背斜;

塑性体流动形成的底辟上拱(隐刺穿)背斜;

与同声断层发育有关的逆牵引(滚动)背斜。

2)断层:

油气层上倾方向或各方被断层所限。

对于仅在上倾方向受断层所限的油气藏来说,其下倾方向油(气)水界线与油气层顶面构造等高线相平行。

断层油气藏中的油气层具有较好的孔隙性、渗透性,并呈层状展布。

根据断层圈闭的形成条件和形态特征,断层圈闭和油气藏可分为弯曲或交错断层与单斜结合形成的圈闭和油气藏;

3个或更多断层与单斜或弯曲岩层结合形成的断层或断块圈闭和油气藏;

单一断层与褶曲(背斜的一部分)结合形成的断层圈闭和油气藏;

逆和逆掩断层与背斜的一部分结合形成的逆(或逆掩)断层圈闭和油气藏。

3)裂缝性背斜:

该类油气藏中油气分布总体上受背斜构造控制,但以裂缝发育带最为丰富。

油气产量、油气柱高度以及油气层压力分布极不均一。

基本类型:

按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可分为碳酸盐岩和其他沉积岩两大类。

4)刺穿圈闭和油气藏:

特征油气在上倾方向一侧被刺穿岩体,或刺穿岩体-断层所限,其下倾方向油(气)水边界仍与构造等高线保持平行或基本平行关系。

刺穿油气藏中的储油气层,除盐帽中岩性油气藏外,大多呈层状展布,具有较好的孔隙性、渗透性,且相互连通。

类型分类常由两种方案。

1、按刺穿岩体的岩石类型,可分为盐岩、膏岩。

软泥及泥膏混合物、岩浆岩4种,分别称为岩刺穿油气藏、膏刺穿油气藏、软泥或泥膏刺穿油气藏、岩浆侵入岩刺穿油气藏。

2、按储集层与刺穿岩体的相互关系,可分为盐(膏、泥)栓(核)遮挡圈闭和油气藏;

盐帽沿遮挡圈闭和油气藏;

盐帽内透镜状圈闭和油气藏。

地层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和类型:

1)地层超覆:

2)地层不整合:

油气藏上倾方向为不整合遮挡(封闭线)所限,下倾方向的油(气)水界面与油(气)层顶面构造等高线相平行或基本平行。

不整合油气藏中储集层可以是层状,也可以是块状,特别是由碳酸盐岩组成的潜山,常因侵蚀和溶蚀作用,在不整合面之下形成良好孔、渗带。

类型不整合面上的不整合油气藏,就其实质而言,都是支撑砂岩圈闭中所形成的油气藏。

Rittenhouse将其分为湖崖(或海崖)圈闭、谷侧圈闭、丘冀圈闭和构造翼部圈闭。

3)礁型圈闭和油气藏特征及类型;

岩性圈闭和油气藏概念和类型:

概念参上。

类型:

可分为透镜型和上倾尖灭型两种基本类型。

其中透镜型岩性油气藏可进一步分为沉积型和成岩型两种亚种。

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的形成机制:

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类型:

构造鼻型、单斜型、纯水动力型。

复合型圈闭和油气藏:

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由构造、地层和水动力三种因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圈闭则称为复合圈闭(combinationtraps),在其中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背斜、断层圈闭和油气藏特征及类型;

地层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地层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特征及类型;

岩性圈闭和油气藏类型;

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的形成机制。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油气运移:

地壳中石油、天然气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位置移动,称为油气运移。

油气初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