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复习学案高二期末复习专用文档格式.docx
《论语选读复习学案高二期末复习专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复习学案高二期末复习专用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予欲无言。
”予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1分)
(1)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3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例②2009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
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桀溺)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
为什么?
例③2010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
先进》)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公冶长》)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二)口中有词
就是学生有一定数量的《论语》语录的理解和诵记,就是对《<
选读》的具体内容的诵读、理解、记忆,这是硬功夫,大家都在下功夫。
(三)心中有脉
就是学生脑中积累的《论语》语录有具体的结构脉络。
从学习记忆的特点来看,理念的记忆必须与具体的言语对应起来,这样的记忆才有载体。
并且,记忆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结构脉络,这样的记忆才有线索而便于索引。
2、从《<
选读》教学定位和高考考查要求来看,主要要求学生对论著的内容理解和观点的把握。
《论语》中的语录众多,观点、主张众多,要能准确地把握,就要有一定的线索:
这段语录来自哪一课,这一课的主题是什么,这段语录是这一课的第几章,这段内容阐述的是什么观点,是从什么角度诠释这一课的主题的等等,所以,学生的脑中应有个脉络体系。
选读》这本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整合后的组合性文本,以一个主题,若干个语录片断组合的形式出现。
《<
选读》的每一课都论述着其中的一些思想,诠释着原始儒学理念的本原。
一篇课文,包含一种原始儒学思想理念及它们的基本元素,每一段语录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不同层面的表达,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而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专题单元式结构文本。
《为政以德》,以为政以德为主题,倡导尚德精神,崇尚有德的思想、风俗、制度,追求道德文明。
具体的理念有:
为政以德,德教为本,德刑相辅,重德轻刑,富而后教,节用爱民,反对攻伐,反对厚敛,正己以正天下等治国的德治理念。
《克己复礼》,以“重礼”为主题,论述“礼”的内涵,把“礼”作为外在社会的政治体制,人的行为的基本底线和标志,规范、管辖人的行为。
具体理念有:
克己复礼,天下有制,天下有道,天下有序,名正言顺,孝悌为本,礼乐于仁等礼制理念。
《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卫道”“承当”精神为主题,设计了一种以坚定的原则性为核心的政治品格,表现为对自己的德行能力以及政治使命充满信心,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乎仁道(真理)的,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后人沿着他的足迹前进的有为精神。
具体理念为:
在其位谋其政(不敢不告也),替天行道(既不忍忘天下,亦不忍天下之终无道),我尽我义,知其不可而为之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式的有为理念。
《仁者爱人》,以“仁者爱人”为主题,塑造了仁者的风范,表现为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真诚体现的社会良心和天地正气,追求生命本质和意义的完美实现、伟大人格的形成。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为修身要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做人要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体贴之心、敬重之心、爱物之心,以天下为重,义之所在是大信,大信必守、小信可以变通等仁爱理念。
《君子之风》,以“重义崇德”为主题,建立了重义尚德、见利思义的价值观,具体理念有:
信以成之,杀身成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为仁理念。
《周而不比》,以“周而不比”为主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的交往原则。
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听其言而观其行,择益舍损,厚责己、薄责人,以
直报怨,以德报德,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善交敬人,适可而止,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交往理念。
《诲人不倦》,以“诲人不倦”为主题,创立了中国式的而又有世界性的教育核心理念。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启发诱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乐道好礼(非以贫为乐而是虽贫仍乐,安贫乐学)等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
《高山仰止》,以“师者风范”为主题,树立了君子的人格典范。
进亦忧退亦忧,做人要有个性而又含蓄,要勇而有谋,要循循善诱、刚正弘毅,要有恻隐之心、怜悯之
情,要有包容之心,不装腔作势,不作全盘肯定、不作全盘否定等为人理念。
《沂水春风》,以“礼乐治国”为主题,制定了治国的四个境界:
初级境界,以力治国,定国安民,追求和平;
中级境界,以智治国,足国富民,追求富裕;
高级境界,以礼治国,礼国教民,追求文明;
特级境界,以乐治国,和国乐民,追求大同。
和平需“力”,富裕需“智”,文明需“礼”,和谐需“乐”。
四个发展等级,层层递进。
《中庸之道》,以“和而不同”为主题,确立了一种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的精神。
中庸为德,过犹不及,中道行事、不走极端,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善者好之、恶者恶之等文化哲学理念。
总之,如果让学生的脑中有一个《论语》的语录、主题、观点、主张相关联的网络结构图,那么,学生在解题时就有可能有条索引的线索。
1、认定它们的出处
2、回忆这一课的主题
3、思索这一段语录出自这一课的第几章,阐述的内容是什么,是从什么角度诠释这一课主题的
4、思考、选择答此题答案的关键词
例①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题。
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羊犬之鞟。
棘子成和子贡的言论表现了他们对君子的不同看法。
(1)你认为孔子会同意谁的看法?
(2)你同意谁的看法?
例②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
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
例③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四、手中有题
(一)训练和积累一定数量的题目,并与《<
选读》的课文一一对应起来,以便索引复习。
1、教材中的每一课课后思考练习题你练习过吗?
题目内容、题目特点、解题路径你熟悉并积累一些了吗?
2、有关《<
选读》中的每一课内容,你见到过或做到过哪些题目?
整理积累过吗?
《为政以德》
题一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并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
请说说你的理解。
题二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非吾徒也,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1)第二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
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题三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
的社会。
(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稷,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
题四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
(不超过l00字)
题五
”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
《克己复礼》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题。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颜渊问仁。
“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思想的“仁”和“礼”,简单而复杂,浅显而深刻。
(1)以上章节中最能体现孔子“仁”“礼”观点的话是哪一句?
(2)依据上述话语,你认为孔子是怎样看待“仁”和“礼”的?
请简要评价。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这段文字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本”“道”分别是什么意思?
(2)实行“仁”为何要以孝悌为根本?
淡谈你的认识。
《知其不可而为之》
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桀溺)曰: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
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为什么?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
“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果哉!
未之难矣。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赘者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2)丈人与荷蒉者批评孔子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评价孔子言行的意义。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与孟子的《孟子·
尽心上》的名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含意基本相同,着重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2)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又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仁者爱人》
题一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
”(子)曰:
“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二)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1分)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3分)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舜尧其犹病诸!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孔子心目中的“仁”并非单纯的思想。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仁爱”思想?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的“仁爱”思想表现出哪些重要特点?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赐也,非尔所及也。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说: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道家提出“以德怨”,而孔子(儒家)则主张“以直报怨”,我们怎么看待这些思想观点?
请谈淡你的看法.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实际上表达了他们关于“仁者”的不同的观点态度。
(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2)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
无加诸人。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否等同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
能否等同于“欲人施诸己,亦施于人”?
《君子之风》
棘子成和子贡的言论表现了他们对君子的不同看法。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你认为孔子“乐亦在其中矣”之“乐”是指什么?
(2)孔子的言语体现了什么思想?
你怎么看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生活?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夫子自道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乎。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悦乎?
孔子一生有着化不开的“君子”情结,他认为君子有道德境界,也有社会使命。
(1)上述文字中出现的“仁者”“知者”“者”“士”等,与“君子”是什么关系?
(2)两种“夫子自道”强调的重点有什么不一样?
应当怎样认识文中的君子境界和使命?
《周而不比》
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说: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里仁》)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里仁》)。
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
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
请结合现实讲行分析。
孔子说:
“仁者爱人”;
孔子又说:
“唯仁
者能好人,能恶人。
”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子贡问友。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闵子侍侧,闺闺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君子”是《论语》中频频出现的字眼.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
(1)从上述章节可知“君子”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2)“谦谦君子”的说法跟孔子心目中“君子”形象有什么不同?
请作简要评价。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的“交往观”是其“修身”思想的重要内容。
(1)上述文字着重了体现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2)结合上述话语,请对孔子的“交往观”作简要评析。
《学以致其道》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
“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樊迟请学稼。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孔子的教育目标和求学态度跟提高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联系很紧密。
.
(1)“樊迟请学稼”,为什么遭到了孔子的拒绝?
(2)孔子的学习行为与其教育目标、自身修养等有什么联系?
请作简要评析。
《诲人不倦》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