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贵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6330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4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金贵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李金贵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李金贵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李金贵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李金贵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金贵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李金贵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金贵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金贵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学习本单元,应该重视朗读,在朗读中品味、学习散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从而引起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时

3—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感悟鲁迅先生愿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

2、让学生理解运用比照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

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情感。

教、学具

小黑板等。

预习要求

1、结合《同步导学》基础目标部分,掌握文章的生字词。

2、预习课文,说说课文按照地点的转移可划分为哪两个部分,写了哪两种生活。

3、熟读课文的第二段,指出作者描写了百草园里的哪些景物,说说它们各有何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教者复备

一、介绍作者,解题导入

鲁迅简介 

(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生字词注音:

确凿()菜畦()桑椹()

攒聚()收敛()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鉴赏()寻觅()

油蛉()斑蝥()珊瑚()

蝉蜕()倜傥()盔甲()

锡箔()脑髓()蟋蟀()

脊梁()拗过去()绅士()

秕谷()陌生()叵测()

2、学生听课文朗读,为文章划分段落。

从文章题目可看出它有二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

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

那么二部分的过渡段在哪里呢?

(我不知道┉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三、整体感知,体会感情

1、默读第一段,选文中的词语,用一句话概括此段的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齐声朗读第二段。

读后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2).“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①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

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3).“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①鸣蝉、叫天子、黄蜂。

②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

③写的都是动物。

(4).请同学速读此段下面的内容,然后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

(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内容。

(5).作者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又是什么?

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

(①先写动物,后写植物。

②参考答案:

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

增长许多知识……)

四、布置作业:

1.划出文章中最喜欢的语句,进行摘抄和朗读。

2.细致体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能对这两种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了解作者,听记重要信息

了解《朝花夕拾》

听记重要信息

指名板演

学生听朗读,给课文划分段落

1—8段,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9—24段,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第9段是过渡段。

自读、思考、概括,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合作探究课文内容,揣摩作者在百草园的乐趣。

品赏课文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

词语的品味。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后记

3—2

教学

1、学习作者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模仿训练。

教学难点:

2、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3、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1.划出文章中最喜欢的语句,进行摘抄和朗读。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

这节课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二、走进“百草园”,研读“百草园”:

1、速读“美女蛇”的故事,读后记住故事情节,请一位同学到台前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故事。

(不必背课文,力求有感染力)

2、听后请大家补充或更正。

(体态是否自然大方,口齿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表情是否得当,有无感染力等)

3、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百草园的“乐园”的情趣)

4、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

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5、小结: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哪里?

1)乐在观察百草园的优美景色

2)乐在听到美女蛇的故事

3)乐在有趣的捕鸟活动

三、研读“三味书屋”,感知“三味”: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2)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

分别是哪些趣事?

(3)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4)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否满意?

为什么?

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不满意!

(①拘束人的礼节:

拜鹿——拜孔子,拜先生;

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

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2、组织交流。

(见板书)

3、师生探究:

(1)三味书屋里的书,孩子读得懂吗?

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得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在于揭露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2)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四、课后学习:

学习作者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截取童年有趣的生活片断加以描绘。

听导入,进入情境。

尝试复述,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评议这位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朗读、体验、评价。

创作、修改、朗读、评价。

指名学生小结

默读10-24段,划出有关词语或句子。

倾听、评价。

小组讨论,倾听、评价。

讨论,交流。

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百草园——“我”的“乐园”

(静物——动物)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神秘感、情趣)

(动词的准确)

三味书屋的生活——最严厉的书塾

不满意

1)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2)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后园的有趣{(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4)教书先生:

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3—3

1、讨论文章的主题。

2、能说出自己的童年趣事。

3、理解运用比照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

回忆自己的童年乐趣。

1、说说作者对童年时的两段生活的态度?

2、作者为何要将童年的两段生活放在一篇文章里来写?

(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二、归纳小结,探讨主题

1、本文对作者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了对比,目的是什么?

探究一下文章的主题。

明确:

(1)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含蓄而深刻的批判。

(2)主题:

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2、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

3、谈谈自己学习这一课的收获和体验。

三、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比较下列三种说法,说说你的看法。

(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此说法是根据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在本文也写出了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表示不满。

(此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

(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此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2、我和鲁迅先生比童年

(1)组织学生说出你认为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说明理由。

(2)以协作小组形式交流,说说自己童年时代的乐趣是什么。

(3)全班交流,选出最佳。

(4)教师小结。

四、作业:

以“我和鲁迅先生比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

回顾、思考

讨论,说出自己的心声。

谈体会,交流学习心得。

反思、讨论、交流

交流。

小组交流,选出本组代表。

全班交流。

听讲。

月迹

2—1

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4、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1、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难点:

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自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

板书:

七、月迹(散文)

贾平凹(wā)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仔细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

中秋的夜里

地点:

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滩)

人物:

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

“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1——45——3031——36

2、明确文章重点:

寻月亮

3、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

寻月所见:

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不知道还有人。

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

——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4、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

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有“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三、本课小节

结合板书小结。

全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

作为全文重点部分的“寻月亮”又按照“中堂里”——“院内”——“院外”的顺序来写;

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失望”——“嫉妒”、“争执”——“越发奇了”——“都觉得满足”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的顺序。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文还贯穿了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

“月亮是长了腿的”——“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这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似是从月亮“外在与我”到“内在与我”,再到成了“我”的创造和标记,似乎月亮因“我”而生,顺随“我”的意思而存在了!

文章所写的月迹既是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听导入,背诵有关月亮的古诗句。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默读课文,说出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文章重点

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

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

课堂小结。

板书

月 

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寻月 

追求美 

景 

情 

2——2

小黑板

思考《同步导学》质疑与反思题等。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贾平凹的《月迹》。

七、月迹

贾平凹

二、深入探讨课文:

1、本文极富童趣。

文章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充满童心、童真、童趣。

你能举例说明吗?

在孩童那里,月亮运行“是长了腿的”;

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

三妹因为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议论月亮时,“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个“要”字表示对月亮的爱,“月亮是个好”,直接把月亮与好相联系;

而最后,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令人莞尔一笑;

“印章”

之喻,想象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又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

2、究竟月亮是个什么?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

“月亮是我所要的”(文中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文中妹妹说)

含着喜爱,含着赞美,含着热望,童稚的语言,显得拙朴而又诚挚。

如何理解这个“好”?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在对月亮有了拙朴而又诚挚的意识的基础上,再“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又升华起一种认识来: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3、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4、教师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

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奶奶”是文章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传说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因此,“奶奶的指引”为此文的叙事线索。

三、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本文通过寻月的过程,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2、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的含义)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

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让学生自己发挥)

3、教师小结:

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月迹”是美好的,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四、拓展迁移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传统的咏月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来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常怀伤感之情;

而此文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向上,写的是寻月的过程,表现的是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和心灵升华的过程,构思有新意。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摘抄关于月亮的诗文名句;

2、书面完成课文后练习。

3、完成《同步导学》和《补充习题》有关题目。

问题探讨:

1、本文极富童趣。

3、如何理解这个“好”?

4、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拓展练习:

2——1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分析情节的发展过程。

2.诵读、欣赏、学习课文充满情趣的景物描写,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1、上课前5分钟播放歌曲《童年》。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