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5720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农村第三次改革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

但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实践中,如何注重实效、量力而行,如何体现民主、尊重民意,如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切实把惠及八亿农民的好事做好,是我们必须作出认真思考并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必须全面科学地把握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正确理解“二十字”的丰富内容和深刻涵义。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头道工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课题。

从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来看,要解决好这个时代课题,首先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定要明确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

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头道工序。

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同,理解不同,回答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结果。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党就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主要是从变更生产关系的角度搞“大跃进”,准备用人民公社这种形式向共产主义过渡,结果新农村不仅没建成,还饿死了许多人。

十年动乱期间,我们党也曾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由于处处以阶级斗争为纲,新农村建设不仅没有取得成效,而且农村还遭到了严重破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党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自然也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内容,由于注重于旧村庄改造,虽然涌现了不少小康村,但整个农村落后局面仍然没改变。

总之,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我们党虽被多次提出建设新农村,但只是一个美好梦想,多是停留在“务虚”上,一直未能真正实现。

原因何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们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理解和把握存在着偏差。

正因为如此,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响亮地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十个字,五个方面,五位一体,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层次性和动态性。

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

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既鲜明而具体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

但是,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存在着误区。

在理论层面,“生产发展中心论”、“村庄整治中心论”和“文化建设中心论”观点较受推崇和流行。

在实践层面,只要一讲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些同志就把“新村建设”等同于“新农村建设”,本能反应就是建房子、修道路;

一些地方的规划、方案关注的是规划新区、改旧建新。

结果出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村本色缺失现象,农民认同度下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改造无可厚非,发展生产也是对的,文化建设也很必需,因为它们都是新农村的基本要素之一。

如果热衷并把五分之一当成中心、当作唯一,就会陷入主观、唯心。

如果这种误导和偏好不及时纠正,新农村建设就会事与愿违。

为此,我们必须全面科学地把握中央要求的新精神。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进而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生活宽裕的好日子,与城市人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只有抓好这一“软件”建设,农村健康、文明、和谐、科学的生活方式才会形成;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外在反映,只有改变农村脏乱差,美化、净化、绿化、硬化、亮化村容村貌,农民的生存、生活环境才能优化;

管理民主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只有真正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程度,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才能进一步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从而保证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地推进。

当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能五个方面齐头并进,既可产业先行,也可文化先入,既可生态着手,也可民主突破,进而全面推进,从而实现产业兴村、富民强村、文化育村、生态美村、民主管村,建设一个全新的农村。

二、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原则。

据笔者调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有三怕:

一怕穷折腾,二怕硬强迫,三怕搞形式。

他们担心的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会不会从实际出发,尊不尊重他们的意愿,给不给他们想要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才明确要求:

“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这既是1978年以来农村两次改革经验的总结,也是这次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的三条原则。

坚持从实际出发,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农村,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新农村实践中的要求体现。

改革三十年来,我们的发展具有层次性、先后性和不平衡性。

从时间顺序上看,南部改革了,东部开放了,西部开发了,东北振兴了,中部崛起了;

从发展速度上看,有人说中国的东部像欧洲,中部像亚洲,西部像非洲。

各地的发展情况不一样,农村现状不一样,群众要求不一样。

即使同一个区域,城乡结合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实际也不一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理应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很强的动态性、侧重点的差异性。

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一刀切、一个模式、一种要求,新农村建设就会再走“学大寨”的老路。

新农村建设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保存农村特色,保留农村文脉,保持农村生态,才能展现农村田园风光,彰显农村文化底蕴,才能符合现代人的理念,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才能体现真正的“中国特色”。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涌现出的浙江义乌、江西赣州、广西贺州等先进典型,他们尽管所处的区域不同,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差异很大,但是,他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为东部沿海、沿边地区、中部不发达地区和西方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尊重农民意愿,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尊重农民意愿,就是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把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

尊重农民意愿,就是从农民的意愿出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和首创精神。

由于我国各地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复杂多样、千差万别,相对而言,农民对农村的实际状况和自己的真实需求以及决策的限制条件,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同时,建设新农村的受益者是农民,农民有足够的愿望和动力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权衡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个体需要与整体情况等各种关系,因而更能因地制宜地作出适当决策。

所以,只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才能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任何事物只有扎根于群众,才有创造力、持久力、生命力。

大包干的实行,税费改革的实施,乡镇企业的兴起,土地流转的创新,都是尊重农民意愿的体现。

周恩来早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就讲过:

“开展群众的文化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地依靠群众的力量,采取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过去文化教育工作中常常有包办代替、强迫命令的毛病,今后必须加以纠正。

要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凡事都要和群众商量。

对于那些真为群众所需要、确有条件和群众自愿举办的事业,如民校、识字班、俱乐部、业余剧团等,我们应该给以支持和帮助,并且加强领导。

当然,在运用群众力量的时候,必须经常注意爱惜民力和时间,不要随便增加人民的负担。

”①这些论述,虽然是针对一些具体工作而言,但对建设新农村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目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要防止和克服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以为新农村建设可毕其功于一役的倾向。

新农村建设进程快慢、建设水平和质量高低,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各地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千万不能急躁冒进,盲目提速或搞速度攀比。

不同地区由于历史、环境、基础的不同,新农村建设在内容、要求、进度上也应有所不同。

即使是一个地区,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的改善村容村貌工作,也必然是起点有差距、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

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解决一个个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从广大农民群众最关注的事情做起,扎实稳步推进,才能收到应有实效。

三、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改革发展3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出现过机械化、集约化、商品化、科学化的典型,也曾涌现出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庭院农业、观光农业的模式,但一些地方仍然没有摆脱世世代代以“农耕为主”、“土里刨食”为标志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方式,仍然存在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

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新农村建设进程。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只有在农业领域不断引入先进的物质技术要素和现代人力资本,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进行变革,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问题,才能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

这不仅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现代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现代农业认识是不统一的。

有人提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②;

也有人把现代农业解析为大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优良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农林牧副渔、粮油茶丝麻全面发展的大农业③。

等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农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国外农业发展经验的学习借鉴,我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这一科学界定,为发展现代农业指明具体路径和方向也标志着我们对现代农业认识有了一个新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控,使原来城乡单方享受、单向流动或孤立分割的各类自然资源、生产要素实现互动,形成对现代农业投入长期稳定增长的新机制,加大财政使用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的力度,提高对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与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强度,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逐年提高,农业科研经费占国国家总科研经费的比重逐年加大。

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对现代农业的投入,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有效拓宽资金、信息、人才等渠道,逐步实现现代农业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构建科学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畜牧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养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

必须突破以户为单位的束缚,走出只在土地上做文章和靠体力劳动致富的发展观念,促使生产主体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转化,构建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专业村、专业镇,发展块状经济,建成有影响的中、大型产业基地,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四、构建和谐新农村,努力实现“五个有”。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实根基。

和谐农村建设与农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所在。

当前,农业基础设施不足,交通不便,水力、电力、通讯设施缺乏;

集体经济薄弱,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义务教育发展失衡,文化体育设施稀少,娱乐活动内容单调,农村医疗合作虽有进展,但大病救助更是有限,个别地方宗族势力有所抬头,黄赌毒等现象屡禁不绝,重大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失地农民就业率低,比较收入水平下降。

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新农村建设。

只有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在农村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人有所语、各有所乐”,才能让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是前提。

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农民主导、市场推动作用,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整治人居环境,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营造和谐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

要加大政府投入,改路、改水、改电、改厕,加快公路、水电、通讯村村通工程。

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按照“大家投资、大家所有、大家受益”的原则,引导农民自主自愿地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走民办公助的路子。

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出台优惠政策,采取补贴、奖励、税收等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搞活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力。

建设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

必须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要发展好一产,在新的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使农业的发展向着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化农业和工厂化农业的方向发展。

要加快发展二产三产,以工业化带动种植业的发展,以调整产业结构带动服务业。

要突出发展畜牧业,推进养殖方式转变,建设养殖小区,扶持规模养殖。

要做大做强劳务经济,提高外出务工人员专业技能,实现外出务工人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专业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走出一条“信息——培训——就业——回乡创业”的路子,促进劳务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建设新农村,社会事业是难点。

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以及网络教育的保障体系,重点要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好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切实解决“上学难”问题;

要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重点要把农村医疗合作工作做实,做好城乡医院对口援助工作,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

要建立以县市区为主导、乡镇为依托、村为重点的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发掘和保护,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切实解决“娱乐难”问题;

要建立制度完善、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村社会基本保障救助体系,重点要解决好五保户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切实解决“保障难”问题。

建设新农村,民主政治是保障。

要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提供政策服务、进行示范引导以及营造发展环境上来,努力提高乡镇干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和和谐农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要加强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自治机制,落实农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保障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的民主政治素质,引导农民以主体姿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建设新农村,社会稳定是基础。

农村要稳定,必须处理好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矛盾,理顺好农村人际关系。

当前农村的主要矛盾有生与死的矛盾、土地承包关系的矛盾、增收减负得不到较好实现引起的矛盾、村民自治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社会文化和治安环境较差引起的矛盾。

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必须加强干部党员的思想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干部党员的亲和力、领导力。

必须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

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五、培养一批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关键所在。

总结农村改革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两个基本支撑因素,即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培养一批新型农民,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广大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他们既是建设新农村的利益主体,又是新农村的实践主体。

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措,也是建设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根本所在。

没有新型农民的培养,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提高问题。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村民自治的施行,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的实行等,促进了农民素质提高,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农村社会风气得到好转,农村文化阵地得到拓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是,历史上特定的生产方式形成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化要求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等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培养一批新型农民,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要科学规划,把新型农民素质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要把这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新型农民典型,使农民认识其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整合现有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把农村中小学办成农民学科学、学文化、学技术阵地;

为农村孩子创造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培养造就更多的农村未来新型农民。

结合各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

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先进的文化塑造新农民。

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帮助农村干部群众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依法办事,提高自我管理素质。

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偏低的状况,通过无职党员定岗定责、科学发展观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等,充分发挥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作用。

要突出农村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全面实施“八大工程”。

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向农民传授科技信息、商品信息、管理理念,帮助他们提高适应市场和驾驭市场的能力。

健全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双培双带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方案和培训机制,健全农民培训档案,加强监督指导,完善培后服务。

创新培训模式,让群众喜闻乐见,既可采取大众传媒式、基地培训式,也可采取田间地头式、“订单式”等,选准突破口,找准结合点,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在看学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生产、生活的本领。

通过培训,使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和生存能力,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经验,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

注释

①新华网:

周恩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十)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第三,关于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问题”

②《阜阳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第三47页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第78页

作者简介

燕少红,196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

在《学习时报》、《红旗文稿》、《中国经济周刊》、《安徽日报》、《理论建设》、《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宿州师院学报》、《阜阳日报》发表文章50多篇。

先后获得全市党校系统教案展评一等奖、教学比赛一等奖,全市“文明杯”宣讲比赛一等奖,全市“三农”问题理论征文一等奖,全市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征文比赛一等奖,全省党校系统教案展评三等奖、主体班教学比赛三等奖,全省党员教育“四个一工程”建设党课教材一等奖,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阜阳市第五届拔尖人才。

中共阜市委讲师团燕少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