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5715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动中国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感动中国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感动中国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感动中国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感动中国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动中国Word格式.docx

《感动中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动中国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感动中国Word格式.docx

而导致悲剧的根源依然存在,还在为我们制造着一个又一个“感动”。

作为一个在共产党关怀备至呵护下成长的电视台,CCTV小心翼翼地在政治宣传和商业利润间寻求平衡,可喜的是,它在两方面都成功了。

越感人,越丢人:

“感动中国”的逻辑硬伤

还记得“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最美妈妈”吴菊萍等10人获奖。

节目照例取得成功,舞台上荧屏前照样泪雨滂沱。

不过细一思索,这其中问题不少。

她致力于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他把卖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捐献出来资助贫困学生;

她8岁开始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以上是几名感动中国获奖人的简介。

他们的事迹足够感人,可麻风病人子女、贫困学生、瘫痪病人,这些本应由社会保障解决的问题,成了感人的因素。

由制度漏洞、保障缺陷来营造感人情节,这种逻辑的结果就是:

故事越感人,我们听后反倒越觉得丢人。

每个感人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尴尬的缺陷

麻风病人子女教育,记者管;

贫困生上学,烤羊肉串的管

“感动中国”的一个评选原则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

这个评奖初衷是好的,可一旦陷入了塑造“平民苦情英雄”的套路上,就往往为了感人而闹出笑话。

比如这届的两个获奖者:

张平宜和阿里木,他们一个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

2003年起至2011年,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致力于四川省大营盘村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另一个是在贵州毕节把卖羊肉串的。

8年来,把攒下的10多万元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

评选者的用意是显示他们所处环境的艰难,以及完成这些事所需付出的努力。

然而可笑的是:

麻风病人的子女得不到当地有关部门的有效安置,而需要一个台湾记者去管;

尚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受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孩子,没法上学,而需要一个卖羊肉串的人去支付他们的学费。

这种感人事迹在让人感动之余,不由得脊背发凉。

本能反应几秒钟,到处领奖几个月:

最美妈妈的尴尬

2011年7月2日,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杭州一10楼坠落,吴菊萍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

女孩得救了,但吴菊萍的手臂瞬间被撞成粉碎性骨折。

整件事吴菊萍思考时间不超过两秒。

按她的话讲,“这是本能,是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

话说得很实在,也很合理。

因为她是妈妈,把孩子当宝贝,看见天上掉下个孩子,本能地伸手接一下,这本应是人之常情。

在当今这个人情日渐冷漠的时代,她的事迹有了感人的因素,这都是正常的。

然而把她树为典型,受到全国各级嘉奖,就显得不那么正常了。

被她救的那个孩子一家,在开始时一定对吴菊萍千恩万谢;

但在宣传了半年后,他们作为人肉背景、苦情戏垫背人、没尽到监护义务的典型等角色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时,想来也是尴尬无比的。

而全国人民看了那么多次,也渐渐看腻了。

一次历时2秒钟的本能反应,被捧为了全国前十的感人举动,这本身就具有黑色幽默的感觉。

感人的事迹,恼人的现实

杨善州:

清苦一生死后热闹

本次另一名得奖者杨善洲,是原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1988年退休后,他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

临死之前,把这个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给了国家。

杨善洲的事迹在去年被拍成了电影,他清苦的一生得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然而,另一种尴尬正等着他。

去年夏天,《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7》等影片相继上映,《杨善洲》等一批主旋律电影也同期上映。

有部分网友在微博反应,他们去影院看的是《变形金刚3》的电影,而打给他们的电影票却是《杨善洲》的。

一开始还是个别人爆料,之后有此经历的越来越多。

有的人还把影院票根展示出来,称花了80元买了一张《变形金刚》的票,打出的票根却是《变形金刚》20元、《杨善洲》60元的两张票。

业内人士,上海联和院线副总吴鹤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曾建议旗下影城“双片连映”,即一部进口美国大片搭配一部主旋律影片进行连映,只收取一部影片的票价。

简而言之,为了制造国产主旋律影片票房不比进口大片差的神话,用人为的方法把本应属于大片的票房,挪到了《杨善洲》等主旋律影片上。

清苦了一辈子的杨善洲老人,如果得知有人用如此手段消费自己的名声,不知会作何感想?

白方礼:

去世七年终获“致敬”当年刘翔比他感人?

白方礼老人,从74岁开始蹬三轮车挣钱,一直到90岁,共捐款35万元,资助了上百个学生完成学业。

在他捐出了最后一笔500元的助学款后,老人说:

“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

”。

白方礼老人的事迹从被媒体披露以来,感动了无数人。

然而在2004年的“感动中国”评选中,他不敌刘翔等人而落选。

老人于2005年去世,当年他再次入围感动中国候选名单,却又不敌“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等而未能入选。

关于感动的理解,每个人都会不同。

但得出“白方礼不如刘翔感人”这样结论的人,其感动的逻辑又显然与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感动不同。

在网络上被人们纪念了很多年后,今年的“感动中国”活动中,以“致敬”的方式给了白方礼老人以应得的荣誉。

杨善洲和白方礼两位老人,生前都在清苦、默默地干着自己认为正确、应该、积德的事。

而在他们故去之后,他们不可避免地被消费、消解了。

感人的事迹,恼人的现实。

在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感动中国”评选逻辑硬伤:

用缺陷讨眼泪

用泪水化解矛盾,用感动转移情绪

刚才谈到了“感动中国”的选人标准问题。

评奖者内部肯定有各种考量,比如一定要有少数民族的名额,一定要有军队、公安战线的名额,一定要有教师名额,一定要有刘翔、袁隆平这样的名人以提升知名度等等。

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句话可以概括,即选的人要能起到“用泪水化解矛盾,用感动转移情绪”的作用。

评奖者应该比我们清楚,这一个个感人事迹的背后,是一个个制度漏洞、保障缺陷的残酷现实。

然而在这种前提下,仍然要树典型,宣传感人事迹,恐怕还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种种丑陋现象层出不穷。

而一个人人自危,人人觉得冷漠的社会是不利于治理的。

让老百姓感动,让大家看看有比你还惨的人,成了有关部门的需要。

同时,社会矛盾引发的不满情绪也要通过适当的渠道排解。

于是,塑造典型——营造悲壮感——转移民众注意力——掩盖矛盾缓解不满,这样的一个感动流程就应运而生了。

简单来说,就是有感动要上,没有感动制造感动也要上。

感动之后应是行动期待着“感谢”替代“感动”的一天

说到底,老百姓需要的不是感动,而是感谢,更具体说,是一个“说感谢的机会”。

不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上不起学,一个蹬三轮的老人资助我的孩子上学了,我感动了。

而是通过有效的机制与保障,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让我们去感谢这个“让孩子上得起学”的机制;

我们不要期待一个老人默默种植荒山20多年,然后将一片树林无偿捐献给国家这样的小概率事件频繁发生,而应把开发大城市房地产的热情分10%过来,精心开发一下我国大片的荒山沼泽;

我们不想再看到“8岁孩子照料瘫痪母亲”这样所谓感人的新闻,而想听这个孩子在她妈妈得到良好保障,受到精心照顾之后,对照顾妈妈的叔叔阿姨说一声谢谢,然后出门跟小朋友跳猴皮筋去……我们不想看到畸形的感动,而想痛痛快快说一声谢谢。

请给我们这个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