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记叙文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5304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记叙文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记叙文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记叙文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记叙文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记叙文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记叙文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记叙文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记叙文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记叙文散文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格雷特第一个请她。

阿黛儿只好红着脸走上了讲台,把手里的蝴蝶标本递给老师,然后结结巴巴地把自己制作标本的过程讲出来。

在讲述的时候,格雷特一直微笑地看着阿黛儿。

说到最后,阿黛儿鼓足勇气对同学们说:

“其实,这只蝴蝶标本并不是……”正在这时,格雷特突然打断了阿黛儿的话,抢着说道:

“并不是很完美吗?

哦,是的,阿黛儿和我当初做的标本一样,把蝴蝶的触角给弄断了,看来这个步骤对大家来说都是个重点要掌握的地方哟!

好了,从阿黛儿的标本制作过程中我们已经完全可以知道,阿黛儿已经全部掌握了制作蝴蝶标本的方法,我给她的测试成绩是100分”。

说完,老师把标本递给了阿黛儿。

台下一下子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阿黛儿的嘴角尝到了咸咸的泪水滋味。

下课后,阿黛儿找到老师办公室,想把这只珍贵的蝴蝶标本还给格雷特,因为她明白了那只蝴蝶标本的真相。

没想到,阿黛儿的话还没说出口,格雷特就笑着对阿黛儿说:

“阿黛儿,你母亲已经打电话把你做蝴蝶标本的事情都对我说了,你什么也不用说了,这只蝴蝶标本就是老师送给你的礼物,希望你能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看不起你,除了你自己。

格雷特也许不会想到,他的这句话改变了阿黛儿一生。

因为就是从那天起,阿黛儿的自卑感已经一扫而尽,并且她真的开始相信,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父亲的去世而轻视她,除了她自己。

一转眼,10年过去了。

如今的阿黛儿已经成为一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

然而不论岁月如何变迁,13岁那年,那只珍贵的蝴蝶,将永远地在阿黛儿的生命中飞舞。

 

15.概括格雷特老师改变阿黛儿自卑心理所做的事情。

(4分)

 

16.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八段中阿黛儿为什么深深舒了口气?

(2分)

(2)第九段中格雷特为什么要打断阿黛儿的话抢着说?

17.伏笔与照应是小说惯用的写作手法,请在文中找出一处伏笔与照应。

18.怎么理解“飞舞在生命里的蝴蝶标本”这个标题含义?

(3分)

15.(4分)悄悄地送阿黛儿蝴蝶标本;

有意安排阿黛儿第一个上讲台发言;

在全班同学面前给阿黛儿留余地;

给阿黛儿实验成绩满分;

激励阿黛儿“世界上没有人看不起她,除了她自己”。

(答对一点得1分)

16.(4分)

(1)老师第二点考试的要求给了阿黛儿证明自己的机会,所以阿黛儿松了一口气。

阿黛儿自己很熟悉制作蝴蝶标本的过程,她对此有信心。

(2)生物老师是通过隐藏真相保护阿黛儿,让她在全班同学面前找回自信;

同时是老师对阿黛儿的充分肯定。

17.(2分)前文(第六段)中妈妈说替阿黛儿跟生物老师解释一下,与后文(第九段)中生物老师跟阿黛儿说你妈妈打来电话了相照应。

前文(第六段)中阿黛儿抽屉里放着一个蝴蝶标本,与后文(第九段)中阿黛儿从老师的话语里知道了是老师做的送给她的标本相照应。

18.(3分)生物老师送给阿黛儿的蝴蝶标本改变了阿黛儿的自卑心理,老师的鼓励改变了阿黛儿一生的道路,那只珍贵的蝴蝶永远陪伴者阿黛儿成长。

玄武区

蚕豆

毕飞宇

蚕豆主要种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

因为这个缘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料”的地方。

蚕豆最好的吃法是炒。

香极了,嘎嘣脆。

唯一的缺点是太硬。

可是,孩子们的牙更硬——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

不过,我小时候吃炒蚕豆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过年的时候操练操练。

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身不能忘怀的。

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杨家庄小学做代课教师。

他们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附带着带孩子。

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

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

我五岁,父母工作调动。

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

我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

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

奶奶格外高兴,她的孙子来了,都“这么高了”。

那时,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挂在墙上,奶奶高高兴兴地对着遗像说了一大通的话。

可无论奶奶怎样高兴,我始终能感觉到她身上的重。

她的笑容很重,很吃力。

奶奶和我谈起了爷爷,她很内疚。

她对死亡似乎并不在意:

“哪个不死呢?

”但奶奶不能原谅自己,她没让爷爷在最后的日子“吃好”。

奶奶说:

“家里头没得唉。

”奶奶让我到锅里铲了一些锅巴,放在了爷爷遗像前——这是让我尽孝,我得给爷爷“上饭”。

奶奶望着锅巴,笑了,说:

“死鬼嚼不动咯。

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

她在犹豫,想。

她在想让我带点什么东西走。

现在回想起来,她当时真是太难了,穷啊。

真的是家徒四壁。

奶奶拿过来一根丫杈,从屋梁上取下一个竹篮,里头是蚕豆。

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

多年后,我知道了那些蚕豆是奶奶预备着第二年做种用的。

蚕豆炒好了,她把滚烫的蚕豆盛在簸箕里,簸了好长时间,给蚕豆降温。

然后,奶奶高兴地让我把褂子脱下来,把两只袖口给缝上了——袖管就成了两个大口袋。

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

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

“你走吧乖乖。

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

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奶奶当时有多艰难!

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还可以一路解渴。

杨家庄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

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

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1986年,我在扬州读大学。

有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一的女儿,死了。

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

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

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

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

她的个子那么小,却坚持要摸我的头,我弓下腰来她才能如愿。

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许多了。

她只是抱怨了一句:

“死丫头她不肯活咯。

事实上,奶奶没多久就下世了。

她一定承受不住这样的伤痛了。

但奶奶就是这样,从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我是从另一个可亲的老人那里理解了我的奶奶的。

她们时刻愿意承当亲人的痛,但她们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分担她们的痛。

1989年,奶奶的孙女小妹来南京读书了,我去看她。

小妹说:

“哥,你的头发很软。

”我说:

“你怎么知道的?

”小妹说:

“奶奶告诉我的。

奶奶时常唠叨你,到死都这样。

小妹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不了。

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但是,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的——蚕豆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删改)

16.文章主要叙写了“我”和奶奶交往的事情,请继续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填空。

一岁到五岁,奶奶被请来烧饭、照顾我;

十一岁,我临别前去看奶奶、▲、▲;

二十二岁,我回杨家庄奔丧,又见奶奶,奶奶不久去世了。

17.题目是“蚕豆”,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我和奶奶的故事”,为什么?

写出你的理解。

18.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划线句,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7分)

(1)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

(这句话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心理?

)(3分)

(2)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

(“难受”和“羞愧”的原因各是什么?

)(4分)

19.这篇文章,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思呢?

20.《阿长与〈山海经〉》是对儿时保姆的回忆,《蚕豆》是对儿时“保姆式奶奶”的回忆。

仿照例句,从内容揣摩的角度,对《蚕豆》一文提出一个你的问题。

例:

《阿长与〈山海经〉》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憎恶”“讨厌”阿长,充满贬义,但后半部分却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两者矛盾吗?

16.(2分)拜爷爷(给爷爷“上饭”);

吃奶奶现炒的蚕豆(一路吃奶奶炒的蚕豆)(一点一分)

17.(4分)①文章的中心是为了表达对奶奶的爱、感激(恩)和愧疚,所以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我和奶奶的故事”;

②蚕豆是线索,全文内容与蚕豆有关,奶奶炒用来做种的蚕豆触发了“我”的多年后的难受和愧疚;

③蚕豆是引子,写蚕豆是为了引出奶奶对“我”的真爱(无私);

④蚕豆具有象征义,象征了奶奶极普通的社会地位和境遇。

(从中心、线索、引子、象征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一点一分)

18.(7分)

(1)(3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1分),表现了奶奶对“我”的爱怜(疼爱),以及对“我”即将离开的不舍(内心的伤痛与隐忍)(2分)。

(2)(4分)难受:

①为“我”十一岁时的不懂事,只知欢快地吃蚕豆,不能体会到奶奶的艰难而难受(“终于领悟到奶奶当时生活很艰难”亦可);

②后来意识到,这次将和奶奶长久分离,触发了内心的难受。

羞愧:

①“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而感到“羞愧”;

②“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而感到羞愧(“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而感到羞愧)。

19.(4分)①对童年苦难生活的回忆和追思;

②对善良朴实、全心全意爱着我的奶奶的感激与怀念;

③对“我”未能体会奶奶的艰难与伤痛、未能报恩(尽孝)的难受和羞愧;

④对像奶奶一样身份低微、生活处境艰难却隐忍、坚强的女性的赞美(崇敬)。

(意近即可,一角度一分)

20.(2分)示例:

《蚕豆》中,作者说奶奶的“伤痛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多次写奶奶的“高兴”,这矛盾吗?

(言之成理即可)

秦淮区

南京梧桐说兴衰

沈胜衣

五月中旬在南京,正是梧桐飞絮时节。

淡黄如小伞的毛絮漫天飞扬,满城飞舞。

由于历任主事者的偏爱,南京全城绿荫,郁郁葱葱。

其中又以粗枝大叶、树荫浓密的法国梧桐为代表。

法国梧桐的好处之一是耐修剪整形:

市中心的冠状修剪,树形如伞,路两旁冠盖相接,为行人遮阳挡雨;

中山陵前的陵园大道上则向上修剪,高耸如守陵士兵,庄严肃穆。

梧桐树,不仅是南京绿化的主角,更成为南京历史的符号、文化的象征,那满眼翠绿,舒缓着城市的步调,形成了南京沉静的人文底子……

南京的梧桐,并非真正的梧桐,而是悬铃木,两者都是落叶乔木,但形态、科属不同。

真正的梧桐主干端直,青翠亭亭,木材可制作古琴,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担当重要角色。

南京梧桐悬铃木则远没有这么深的古典底蕴和文化传统。

其实,南京历史上也有真正的梧桐。

夏晨中等编注的《金陵诗词选》,收有江总一首《南还寻草市宅》,写南朝陈被隋灭国后,六朝故都夷为耕地,他回到自己的旧居,但见径毁林残,往迹难觅,唯“见桐犹识井,看柳尚知门”。

梧桐,就像一件辉煌昔日的遗物,勾起了诗人一腔怅惘悲凉。

这首诗首先使我关注的,是对南京梧桐的记载;

其次,它还是较早的追怀六朝胜地的感旧之作。

历代诗人写过很多金陵怀古的诗篇,以之感慨兴衰无常,惆怅世事沧桑。

直到现代还有鲁迅的“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

而江总此诗,则是身为六朝人的第一时间现场追忆,有以诗证史的价值。

六朝之后,南京也曾为都,同样都是其兴也勃其衰也忽。

清朝一统天下,很多遗民借怀念南京旧时之景,来追思故国,抒发遗恨。

余怀的《板桥杂记》便是其中的名作,有一篇特别令我唏嘘的,是写“独旷世而秀群”的李十娘。

她的家“楚楚有致”,“晨夕洗桐拭竹,翠色可餐”,余怀经常在此安排诗文之会。

明亡后,风流人散,一次,余怀遇到李十娘的亲戚,问起她的情况,特别问到那个精致的家居和梧桐,对方回答说,前者“已废为菜圃”,后者“已摧为薪矣”,于是“各黯然掩袂”。

当初江总“见桐识井”,起码那些树还在,而李十娘的佳木却成为柴火,连可资纪念的遗物也荡然无存,更为沉痛。

梧桐,又一次成为南京兴衰的象征。

所以,现代的悬铃木梧桐之兴衰,不过是南京命运的又一个缩影而已。

南京的好,一在于古迹,二就在于绿荫。

葱茏树木中,自然又以梧桐最引人瞩目。

所以当地铁三号线的修建又要砍伐或移走老梧桐,那其实是触及了南京的一半风貌,更触及了南京人的集体记忆。

何况,要为之让道的是地铁,那锃亮冰冷、轰隆飞驰的庞然大物,是现代城市的象征,与温和安静的植物,构成对立性极强的两端,给人们带来下意识的心理冲击。

在城市建设中毁掉老树大树,犹如剜掉心的一块,那种难受,我深有同感。

只是,我又向来警惕那种不顾民生、无原则的复古守旧。

因此这回的地铁与梧桐之争,很让我这个植物爱好者感慨。

正如《南方都市报》的评论指出,“这与其说是管理者的短视浮躁,不如说是城市发展困境与矛盾的必然”,在两难的抉择中,只能尽力折中,并且,这不会是最后一次砍树,“在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碰撞中,南京梧桐,只是无数个冲突的缩影。

我这次去南京,专门寻觅一些六朝旧迹,也频生沧桑之感。

时光就是这样流过来又流失去的,兴衰变幻,是历史的主旋律。

所以,切莫说如今的毁弃,所发生的早已发生过了,现在南京的梧桐,视江总和李十娘的梧桐又如何?

只能像余怀那样,把美好供在心里。

因为社会与城市,就像不受控制的怪兽,要不断吞噬旧有的风景和情怀,才能壮大发展。

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我们,保不住前者就唯有保住后者吧:

不能用风景留住情怀,只能在情怀中留住风景。

(选自《行旅花木》,海豚出版社2013年10月版,有删减)

17.为什么标题不能换成“说南京梧桐兴衰”?

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18.第二节两处比喻准确生动,请具体写出其妙处。

19.第六节引述余怀的作品,有哪些作用?

20.联系相关作品,说说下面两个句子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A: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选自《那树》)

B:

17.(3分)原标题很好地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是南京梧桐在时间洪流中的兴衰变化,二是南京这座城市在历史进程里的兴衰变迁。

如改换标题指向单一,只能表现出梧桐的变化。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18.(4分)两处比喻都形象地写出了法国梧桐修剪后树的外形特点,同时“如伞”与后文为行人遮阳挡雨相照应,“如守陵士兵”巧妙地扣住了陵园大道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两处比喻都表现出作者对法国梧桐耐修剪整形这一特点的赞美。

(每点1分)

19.(3分)具体表现很多遗民借南京来追思故国的行为;

自然引出下文作者的感慨,梧桐又一次成为南京兴衰的象征;

为下文作者抒发对梧桐兴衰的感慨作铺垫;

使文章更富有历史的厚重感(更具有文学性)。

(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0.(4分)A:

对那树遭受无情砍伐的深切同情,对人类肆意砍伐那树的无限愤慨。

(2分,每点1分)

对人类文明进程中旧有风情无法留住的无奈(遗憾、惆怅),对社会、城市发展不得不破坏旧有风情的理解。

联合体

搭桥

刘正权

市里举办幼儿搭积木比赛,市电视台正在现场直播。

现在进行的,是大班组的比赛。

摄像机镜头下,孩子们像小大人一样,有板有眼地忙碌着。

他们都想搭出心中最漂亮的图型,赢得评委和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既是直播,就得有互动,于是主持人开始在他们中间走动,不时即兴采访和介绍。

这些积木作品中,有豪华的宫殿,有漂亮的四合院,有欧式的大教堂,还有……还有什么呢?

主持人走到一组作品前,不知该如何表达了。

在她眼前出现的,是三个用积木搭成的圆拱。

与前面那些造型精美的作品相比,它们简直简陋得不像个作品了。

在它们旁边,它们的创造者——一个看上去有些土气的小男孩,正怯生生地望着她。

主持人愣了片刻,还是把话筒递了过去:

“能告诉阿姨你搭的是什么吗?

“桥!

”小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三座桥!

主持人笑了笑。

如果说两座桥的话,她还可以理解,那个第三座能算桥吗?

有那么微型的桥吗?

它还没有小男孩的两根手指长呢!

“能告诉阿姨为什么要搭三座桥吗?

”她忍不住问。

小男孩看了看镜头,脸红得不行。

他指着那个中号的桥说,“我家住在大山的腰上,四面都是沟,一下大雨,就不能出门。

我想在沟上架座桥,好把妈妈背出大山,让她看看山外面的样子,妈妈腿不能动,一辈子没下过山!

主持人鼻子一酸,目光移向另一座桥。

小男孩指着那座大号的桥自顾自地说了下去,“这座桥我想搭在山脚下的小河边,我们山里人出门都得靠一条渡船。

去年爸爸跟村里的那些伯伯、叔叔进城打工,我们几个小朋友也跟着到城里上幼儿园,渡船坏了,我们十几个人等了两天两夜,船才修好,大家又冷又饿,有的小朋友还哭了呢……”小男孩顿了顿,冲主持人一笑,“不过,阿姨我没哭,真的没哭!

主持人点点头:

“阿姨相信你没哭。

那这个干什么用呢?

”她用手指着那个不到两指长的微型小桥。

“这个吗?

”小男孩又顿了顿,“我们村有个小妹妹有先天性心脏病,她家就住我家旁边,可是她不能像我一样开心地玩。

听爸爸说她得做心脏搭桥的手术,我想把这座桥搭在她心脏上!

主持人不说话了,只是使劲将小男孩搂在怀里,小男孩给弄得莫名其妙:

“阿姨,我对门的小妹妹太瘦太小,这座桥挤在胸口会不会让她心脏更难受呀?

“不,不会的!

”主持人再也忍不住了,一滴泪从她的眼眶滚落下来。

当天的电视直播画面最后定格在这三座桥上。

在一座座造型精美的作品中间,它们却显得格外光彩照人。

小男孩年底回家时,意外地发现两座桥架起来了:

一座在山脚下的小河边,一座在自家门口。

并且,小男孩还发现,他的妈妈竟坐着轮椅在桥上等他,而推着轮椅的,是那个有心脏病的小妹妹。

小男孩还小,比赛那天,他没注意到主持人在直播结束前对观众说的关于桥的一句话: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心中搭起这样的桥。

”他只记得,在场的很多大人都哭了。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11期)

17.三座桥寄托着小男孩的三个心愿。

请简要概括这三个心愿,每个不超过10个字。

搭中号桥:

搭大号桥:

搭微型桥:

18.请品析下面句中加点部分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不,不会的!

19.最后一段补充叙述那天主持人在直播结束前说的那句话和观众的反应,有何意图?

20.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题目“搭桥”的含义。

17.(3分)背妈妈走出大山;

让村里人出行方便;

治好小妹妹的心脏病(一点1分,意近即可。

)18.(3分)“再也忍不住”表明主持人之前一直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1分),但小男孩关爱村邻小妹妹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她,使她情感决堤(1分),侧面烘托了小男孩心愿的纯真、善良(1分)。

19.(3分)揭示小说主旨(1分);

表明观众的心灵受到极大的感染和震撼(1分),暗示倒数第二段中的情节发生的原因。

(1分)20.(3分)表层含义:

小男孩用积木搭成的三座桥;

深层含义:

小男孩及人们用爱心搭成的关心帮助他人的心灵之桥。

(一点1分,答出两点得3分。

江宁区

湮没在岁月中的读书时光

顾晓蕊

踏上海岛,世界更安静了。

沿着石子铺成的小路往前走,看到爬墙虎掩映着的绿房子,房前有一大片花圃,这就是我成长的故园。

那一年我13岁,坐在花间的小石凳上,捧着一本《红楼梦》,从午后读到黄昏。

记不清是从何时起,到了周末,我坐在园子里,享受静静流淌的阅读时光。

园中读的自然是闲书,好在母亲从不认为闲书是“无用的书”。

母亲年轻时家里穷,没上过几年学,这成了她的一桩憾事,也因此认为读书是第一等好事。

每每看到我读书,她的目光里就隐隐地闪着光,恍若看到希望。

那个年代,课外书不多,偶尔买回一本,我便视作珍宝。

这本《红楼梦》是我一个好朋友父亲从外地买回来的,看到它我眼前猛地一亮,跟好朋友商量了许久,她才勉强答应借给我看一周。

我正看得起劲,听见母亲隔窗喊道:

“该吃饭了。

”我站起身舒展舒展腰,远远地看到我的好朋友朝我家过来,赶紧把拿着书的手背到身后。

“说好的,我来取书了。

”她走到我跟前并硬声说道,果然是来催我还书的。

我刚想开口说话,喉咙里像伸出一只手,把到嘴边的话摁了回去。

沉默片刻后,我突然结结巴巴地说:

“书……不小心丢了。

”她呆住了,脸上露出比哭还要难看的神情。

“当心蜜蜂。

”慌乱中我随手一指,她扭身看去,我趁机把书藏在花叶间。

随即跑上前去,把她拖进屋,我拿出一堆零食,说:

“送给你,算我向你道歉。

哄走了她,我正暗自得意,身后传来一声低吼:

“把书拿出来。

”母亲的目光紧紧盯着我。

“窃书不为偷。

”我为自己辩驳。

母亲瞪大眼睛喝道: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人,你怎么连这都不懂呢?

”第一次见母亲生这么大的气,我很羞愧,将头低了下去。

我把书还给了好朋友,后来搬家的时候,她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