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歌的表现技巧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5089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歌的表现技巧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歌的表现技巧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歌的表现技巧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歌的表现技巧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歌的表现技巧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歌的表现技巧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歌的表现技巧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歌的表现技巧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歌的表现技巧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直接抒情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如《乐府诗集·

鼓吹曲辞》中: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

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以间接抒情为多。

诗人们往往借助于其他景、物、人、事来委婉、含蓄、曲折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感情往往隐藏于诗句的背后。

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诗中最常见的,高考常考查的是借景抒情。

⑴.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⑵.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情景交融,其实不需要这么复杂,我们只需要记住: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哀景、乐景、愁景?

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的手法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相伴相生的。

因此我们就从以下两个角度来体会情与景的问题。

1)情、景结构关系辨

①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

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又如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

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

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

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刘熙载《艺概》中说“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

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

”此语看似寻常,实质从一新的角度,强调了诗歌创作须以具象景物表现抽象时空情思的道理,具有更高的理论概括性,与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或“事物对当”之说实相与契合。

②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

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如(明)夏完淳《即事》: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

而篇末“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又如李益《汴河曲》的结句“风起杨花愁杀人”,就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遥寄了作者的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结句“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那惋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蕴含于景语之中,含蓄蕴藉、深藏不露,确实是“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

再如秦观《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饮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亻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下片“伤情”二字绾结全词唤起终篇两句:

“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此九字是以景结情的名句,是船行江中之所见,暗示时间的推移,与开篇两句相呼应,又见出离别之速。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上述诗词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③融情于景(移情入景),情景合一

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

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学史上不乏融情于景,达到情景合一,水乳交融境界的佳构妙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

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杜牧的《江南春》也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情景合一的经典之作。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读这首诗,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江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和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可以说是作品里包含的第一层意思;

接下来,由眼前烟雨迷蒙中的佛寺,使人联想到南朝统治者虚耗民力财力搞神道设教的徒劳和愚蠢,引起嘲讽的心理,这又构成了作品的第二层意思;

再从寺院的遗留和王朝的消失,生发出历史兴亡的感喟,是第三层意思;

最后,将王朝的兴废同大自然以及人民生活的长存联系起来思考,进而领悟到某种人生哲理,则又是一层意思。

短短四句话,蕴涵着这么复杂的思想感情,层层生发,愈转愈深。

诗篇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将多层意思全包容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画面之中(如莺啼花开写江南春景,村郭酒旗写社会经济,寺院楼台作为前朝弊政与覆灭的见证,都有鲜明的特征性),内容复杂深曲,而抒情委婉含蓄。

融情入景的例子,不局限于通篇的情景合一,更多的是一句之中的情景合一。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脉脉无语之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并非花鸟不可爱,只是诗人忧国忧民,所以说“花溅泪”、“鸟惊心”。

“感时”、“恨别”是写情。

一句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又如宋之问《度大庾岭》: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诗人用南飞雁比喻自己流放岭南的心情,用岭上梅花抒发自己的乡思。

又如李白《太原早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上句写远在边城太原作客的心境,下句写思念新居安陆的情怀。

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表现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

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

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就能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2)情、景内在联系辨

情有乐哀,景也可分乐景哀景。

所谓乐景,指容易使一般人赏心悦目的景物,如杨柳依依,桃红李白,和风丽日,莺啼蝶舞等;

所谓哀景,是指容易使一般人情绪感伤的景物,如残阳凄风,颓垣落叶,风雨凄迷,木叶萧瑟等。

景与情,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是为正衬;

或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这是反衬。

以乐景写乐情,愈见其乐;

以哀景写哀情,愈见其哀;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这四种抒情方式中,以乐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哀最为常见;

以哀写乐的,却相对要少些。

Ⅰ.情、景正衬

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①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

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

这是乐景写乐情的例子。

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宋)俞国宝《风入松(题酒肆)》: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

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②以哀景写哀情

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

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

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

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比如:

《小重山》(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蓼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

又比如:

《清平乐》(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附坠。

绿酒初尝入易醉,一枕小窗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绿酒初尝、沈睡小窗,这种恬淡清婉、淡淡闲愁,从诗的细腻的笔触里娓娓而来,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觉。

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

双燕"

句则又是"

似曾相识燕归来"

之意,成双结对伴的燕子不仅反衬出词人的孤单、寂寞,还暗示出词人的某备战相思。

特别是"

昨夜微寒"

,既写出了天气特点,还暗示出词人孤眠的冷清——愁景。

还如:

登高(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

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

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

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又如: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

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

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

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

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唐)韦江《题金陵图》:

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

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Ⅱ.情、景反衬

①以乐景写哀情

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如柳永的《雨霖铃》的结尾“此去今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虽说是“虚设”,但终是美景,但诗人心中却蕴涵着难以排解的愁苦。

如李煜的《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该诗后三句写往日热闹繁华的生活,象征着他生活中的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景之浓丽,情之浓烈,从表面看,所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着重表达的倒是另一方面——今日处境的无限凄凉,开头的“多少恨”,通过这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托,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浓重,真是以乐境写哀情,对往昔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

又如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

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

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

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

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

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

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另外如秦观《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

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

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描写了花儿含露欲放,鸟儿林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诗人以含情之目视物,物也就生情了。

花儿露珠晶莹,就好象花儿泪聚眼角,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

这就突出了诗人悲痛的深切。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

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写安史之乱起,唐玄宗逃入蜀后对扬贵妃的怀念以及回宫后对贵妃的入骨相思时,就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在寂寞悲凉的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若人伤心。

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

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比如何不泪垂”,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物是人非,更让唐玄宗禁不住潸然泪下。

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杨贵妃的容貌,这就突出了唐玄宗由于苦苦相思而产生幻觉的哀痛,这就像柳永所说那样“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唐玄宗即使满对良辰美景,那也只是“虚设”,心中却是难以排解的相思之苦。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以哀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

情绪高昂的稀有。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

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诗经·

小雅》里有一首《采薇》诗,表现的是士兵征战戍边的劳苦和哀愁。

诗的末章有这样四句:

“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土兵出征边陲,远离亲人,心情自然异常悲愁,然而诗人并没有以哀景写哀。

却用“杨柳依依”的美好春色来反衬士兵的愁苦。

春天本是欢乐的季节,士兵却被迫出征,因而就显得加倍愁苦。

这是以喜衬悲,乐影写哀。

士兵戍边归来,急于与离别已久的亲人团聚,其心情自然欢乐至极。

然而诗人并没有以乐景写乐,却用“雨雪霏霏”的苦景来反衬士兵回归的喜悦。

雨大雪紧,路途艰难,士兵却全然不顾而加紧赶路,其急于奔家的欢愉之情可以想见。

这是以悲衬喜,哀景富乐。

这种情景相悖的反差写法,能展现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深刻揭示人物思想感情的底蕴,表现作品深邃丰富的内涵。

运用这种写法,尽管看起来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情绪与所描写的客观景物格格不入,却能大大增强哀与乐的对比度,使乐者倍显其乐,哀者益显其哀,从而赋予作品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正因为《采薇》的末章成功地创造了乐景寓哀,哀景寓乐的艺术境界,获得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所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清代的王夫之在其《姜斋诗话》里就曾为此诗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晋代的谢玄甚至因此认为《采微》是《诗经》中最好的诗。

又如杜甫的《江汉》: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王维的《塞上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这是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

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

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

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

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还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⑶.托物言志

1)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托,寄托,借助;

物,客观事物;

言,表达;

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