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空白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4877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空白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空白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空白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空白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空白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空白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空白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空白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空白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

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

G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②F浮>

G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③F浮=G悬浮此时V排V物

④F浮=G漂浮此时V排V物

注意:

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

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沉到水底时:

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

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

ρ物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

5、浮沉条件的应用

轮船

①因为漂浮时,F浮=G,所以同一艘轮船从大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江河行驶到大海,其受到的浮力。

②根据F浮=ρ排液gV排,同一艘轮船从大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液减小,所以V排必增大,即船身。

潜水艇

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来实现的

密度计

因为F浮=ρ液gV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刻度特点:

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比较:

特征名称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被分散物质原来的状态

特征

共同点

举例

3、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第5节物质的溶解

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氢氧化钙、气体除外)

A.加溶剂B.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

在其温度下,若其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若其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不溶解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

如果加少量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5、在,某物质在克溶剂中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注意点:

(1)四个关键词: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

(4)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

6、室温(20℃)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0.01克

0.01~1克

1~10克

>10克

溶解性等级

(1)大多数物质子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硝酸铵,表现为曲线;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7、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注:

溶质的质量分数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A%=m溶质/m溶液×

100%=m溶质/(m溶质+m溶剂)×

100%

m溶液=m溶质/A%m溶质=m溶液·

A%

(2)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

(3)溶液的稀释前后所含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

B.;

C.。

第6节物质的分离

1、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是。

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是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

注:

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小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4、水的净化

A、沉淀法:

把水静置,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沉淀法。

由于明矾或活性炭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一些较大的颗粒并慢慢沉到水底,因此,明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

B、过滤法:

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二低:

三靠:

玻璃棒起作用。

C、蒸馏:

把水加热,至水沸腾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管冷却成水滴,这种净化水的方法称为蒸馏法,这样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馏水。

原理:

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

6、沉淀、过滤及蒸发的比较:

方法

原理

适用范围

基本操作

作用

净化

程度

沉淀

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静置,使不溶性的杂质沉降下来并与水分层。

用于分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加入明矾等凝聚剂,搅拌后静置

除去不溶性杂质(使水中的悬浮微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淀下来)。

由低到高

过滤

把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

用于除去深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溶解,过虑

除去不溶性杂质(可除去水中的悬浮微粒)。

吸附

利用活性炭或木炭的吸附作用把自然水中一些不溶性杂质和一些溶解性杂质吸附在表面。

除去部分不溶性和或溶性杂质,臭味等。

蒸馏

根据液体物质的沸点不同;

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成水

用于分离或提纯液态混合物

加热,蒸馏、冷凝

除去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可除去水中已溶解的物质)。

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1、缺水的原因:

自然原因:

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少;

分布不均(时间和空间)。

人为原因:

人口增长;

水污染严重;

水的重复利用率低;

森林破坏严重。

2、我国的水资源:

空间分配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缺乏,北方尤其明显。

3、节水标志的意义,其标志中:

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接起一滴水,节水与接水谐音,寓意节约每一滴用水。

手是字母J和S的变形,寓意节水,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第一滴水;

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4、水资源保护:

节约用水、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水的回收利用及防止水的污染。

 

第2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大气层

1、大气层:

指在地面以上到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

B、没有;

C、易受侵袭;

D、昼夜温差;

E:

地球上。

3、根据大气温度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

层序

分布特点

高度

温度随高度升高的变化

外层

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500

↑↑

暖层

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80~500

中间层

陨石在此燃尽。

50~80

↑↓

平流层

A.臭氧集中在此,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

起保护作用;

B.气流平缓,适于飞行;

C.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

17~50

对流层

A.对流运动剧烈;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C.两极薄,赤道厚;

D.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0~17

4、和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

5、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A、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

B、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

上升,海平面上升;

C、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第2节气温

1、短时间内近地面的、、、、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2、天气于气候的区别:

天气:

时间,如:

阴转多云,晴空万里,鹅毛大雪,烈日炎炎;

气候:

四季如春,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

3、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

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

在气象观测中,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

A.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

B.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

C.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

4、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

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

5、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

第3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B.马德堡半球实验:

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3、流速大,压强小(气体/液体)。

4、大气压强的单位:

一个标准大气压为,或等于1mmHg=133Pa

5、大气压的大小常用或水进行测量。

6、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在同一海拔高度,同一地方,晴天时气压高;

阴雨天时气压低。

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

高压区:

空气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低压区:

空气上升(遇冷)多为阴雨天气

大气压与的关系:

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气压降低,沸点减小

第4节风和降水

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只有在高度上的运动才是风。

形成原因:

2、风的基本要素: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8种风向;

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单位:

米/秒,千米/时,通常用风级(0~12级)表示。

3、降水的条件:

A.相对湿度达到%;

B.温度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

C.空气中的有微小的灰尘颗粒(凝结核),水汽可以凝结变大。

4、科学上用降雨量来表示降水的大小。

降水量用毫米表示,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

测量工具:

雨量筒。

雪、冰雹待熔化后测量。

5、24小时降水量等级划分:

<10毫米

10~25毫米

25~50毫米

>50毫米

6、人工降水的方式:

A;

B

第5节天气预报

1、天气图:

它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等压线:

天气图上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

2、天气系统:

A.高压系统:

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减小的;

天气:

晴朗干燥;

低压系统:

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增大的;

阴雨天气;

B.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冷锋。

冷空气强度大于暖空气。

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

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

暖空气强度大于冷空气。

降雨,气温升高。

C.台风:

低压气旋(强低压系统),中心风力十二级以上。

3、移动:

锋面—向图上三角或半圆凸所指方向;

气压—在我国,大部分逐渐向东移动。

4、锋面雨:

冷暖气流势均力敌,带来大范围,长时间的降水,又叫梅雨。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的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天气

气候

概念

区别

联系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

(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A.纬度位置不同的大地区,由于接受量不同,使得它们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

B.四季分明(夏季高,冬季低)

(2)海陆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冬季降温幅度较大的是陆地;

夏季升温幅度较大的是陆地。

这是由于海洋和陆地在比热性质上的差别造成的。

同一纬度,离海洋较近的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反之,离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温的年较差较大。

此外,海洋上水汽充足,空气湿润,因此沿海地区的降水一般要比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更丰富。

(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A.迎风坡:

吹来的风含有丰富水汽,空气受阻上升→遇冷凝结→降水;

天气湿润,降水多,植被茂盛。

背风坡:

空气下沉,干燥少雨,植被低等,植被单调。

B.:

温度低,植被稀少;

温度高,植被茂盛。

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4)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季风是在不同的季节里。

季风产生的机理:

夏天:

海水不易升温,温度比陆地温度低,形成高压区,陆地形

成低压区,风从海洋吹向内陆,形成东南季风(偏南风)。

冬季:

相反

第7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1、我国气候可以分为:

季风区:

非季风区:

2、冬季,我国盛行北方吹来的寒冷干燥的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我国盛行海洋吹来的温暖湿润的偏南风,气温高,降水充沛。

3、我国灾害性天气有台风,寒潮,洪水。

主要原因:

乱砍乱伐,回湖造田,环境污染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感受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表现:

植物感受刺激后,其形态、生理和行为发生相应的改变。

2、植物体上的某些器官能发生移动,且移动的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性运动。

茎:

根:

3、向光性:

4、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会顺着重力方向生长,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

茎(或芽)和根的向地性不同,茎会背着重力方向向上生长(称为)。

5、含羞草属于行为,捕蝇草和捕虫花属于行为。

6、意义:

使植物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有利于生存。

定义

意义

向性运动

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

感性运动

7、生长素是由产生的激素,控制胚芽的生长。

8、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①促进植物的生长;

②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③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④低浓度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缺点)。

应用于:

防治杂草。

9、植物茎具有向光性是由于:

在单侧光照射下,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茎生长得快,所以弯向光源生长。

10、其他植物激素。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第2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1、激素是由内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的化学作用的微量物质。

功能:

对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血液中的葡萄糖叫做。

正常含量为:

(1)人体内血糖含量在神经系统和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下。

(2)血液中血糖含量的升降,决定于胰岛素分泌的增加或减少;

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导致血糖含量的下降或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正常值。

(3)胰岛素的功能:

(4)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症。

①胰岛素分泌不足,形成糖尿病。

治疗:

注射胰岛素。

②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多吃糖类物质,补充血糖,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

比较侏儒症和呆小症:

相同点:

患者都是从幼年患病且身材都矮小。

不同点:

①作用的激素不同,前者是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后者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②智力差异:

前者智力正常,后者智力低下。

腺体

激素

分泌情况

疾病

具体症状

脑垂体

(大脑下部)

甲状腺

(颈部)

肾上腺

(肾部)

胰岛

(胰脏)

女:

卵巢

男:

睾丸

第3节神经调节

1、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和,并以为主。

2、体液调节主要是调节。

3、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而;

而体液调节而。

人们在感知环境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是一个→→→→的连续过程,是许多器官协同作用的结果。

4、神经元

细胞体:

突起树突:

轴突:

(1)能够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功能的细胞叫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5、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

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6、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它的主要功能是承担信息的传导,负责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

(1)脑神经:

由脑部发出,总共,其主要功能是

(2)脊神经:

由脊髓发出的神经,通向身体的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共有对。

其主要功能是。

7、中枢神经系统

(1和通称为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

(2)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接收处理各种信息,并决定和启动相应的反应。

(3)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骨骼的保护,脑在内,脊髓在的椎管内。

大脑:

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

脑干:

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呼吸和血液循环

小脑: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一般来说: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8、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主要分为、、三部分。

(1)大脑。

A.大脑特别发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是人的思维器官。

B.大脑的结构分、两个半球,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C.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沟、裂和回,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

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

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D.大脑是我们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是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2)小脑。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

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小脑损伤,会使人站立不稳、行走摇晃、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

(3)脑干。

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9、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1)脊髓是脑干的延续,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

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2)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主要有传导和反射两个方面的功能。

(3)脊髓中的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

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大脑的控制。

10、反射

(1)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规律性应答的反应叫反射。

(2)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

(3)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接受、传导、处理。

(4)产生反射的过程。

(5)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它由五个部分组成。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

膝跳反射可用来检查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第4节动物的行为

1、自然界中,动物的有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称为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

它的特点:

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

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反射性活动;

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受遗传的控制,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种低级的反射活动

2、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

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是通过学习训练而形成的;

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反应方式。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反应方式。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都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具有适应意义的活动。

3、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

获得方式

先天的,与生俱来

后天学习获得

决定因素

由遗传决定

由环境决定

参与中枢

由大脑皮层下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意义

对个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意义

适应环境

举例

飞蛾扑火

人读报纸

4、非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遗传的行为。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反射弧比较固定。

5、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反射弧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

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重要功能。

需大脑皮层参与。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后天性反射。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有重要生理作用。

扩大机体的反应范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适应于复杂的生存环境。

永久固定、简单。

暂时、易变、易消退。

由脑干、脊髓控制。

由大脑控制。

例如:

吸奶反射,眨眼反射。

谈虎色变。

第5节体温的控制

1、鸟类、哺乳类,尤其是人类,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都有保持体温相对恒定,因此这几种动物叫恒温动物。

(1)人的体温保持在37℃左右,不是一个固定值。

(2)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绝对不变的。

恒温是相对的,温度的变化幅度变化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关系。

(3)测量体温的部位:

、、,其中的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

〔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答案:

体温恒定是正常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体温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严重时导致动物的死亡。

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2、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这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1)产热:

A.安静时,产生的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