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表达技巧一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4836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表达技巧一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学表达技巧一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学表达技巧一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学表达技巧一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学表达技巧一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表达技巧一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文学表达技巧一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表达技巧一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表达技巧一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主人公羊脂球虽然身为妓女,却深明大义,富于民族气节,不愿委身敌寇。

作为对照,作者还写了一群无耻下流的资产阶级和贵族的庸人。

他们对敌人卑怯恭顺,却鄙视羊脂球,羞与为伍;

可是为了逃命,又百般怂恿羊脂球,甚至引经据典,逼迫她向敌人献身)。

此外在描写景物时,以物衬物,也是侧面描写的一种形式。

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表现潭水清澈无比的描写,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月色清明晶莹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字面写的是庭院中竹柏的影子如水草纵横交错,实际上描绘的是月色的清明晶莹,因此虽在午夜,而庭院中的人却如同处身于明亮清澈的水中,水底的影子历历可见。

6、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形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水浒》、《三国演义》、鲁迅的作品(如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很高大;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等多用白描手法。

白描可以用于①描摹景物,②叙事,③刻画人物等。

(三)抒情——抒发情感。

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1、直接抒情——如唐朝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前两句,把自己40岁登科及第的心花怒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用典寓意等几种。

⑴借景抒情。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乐景写哀情,以春光融洽,反衬抒发羁旅孤愁和思乡之情。

⑵借物抒情。

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中借蜡烛表达对妙龄歌女的留恋惜别之情,其中暗含的拟人手法,巧妙传神。

抒情所借之物,在古诗中很多见。

如王维《相思》中的“红豆”,又叫“相思子”,这与一个凄美的故事有关。

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外地,自己就哭死在一棵树下,化为红豆。

写送别和离情所借之物:

柳(杨柳、折柳),梅,草(芳草、青草);

晓风,残月,烟波;

关山,玉关,长亭,短亭等。

写羁旅、愁绪所借之物:

寒蝉,归雁,猿啸,子规(杜鹃、杜宇、蜀鸟),鹧鸪;

玉笛,箫管;

西风,夕阳,残照,斜阳等。

⑶借事抒情。

有两类。

一类是叙事性作品,如杜甫的《兵车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一类是抒情性作品中通过人的行为举止来抒情。

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后两句通过行动细节的描述,真切细腻地传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⑷寓情于景(或物)。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⑸托物言志。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中咏蝉即伤己,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却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

诗人自喻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

又如南宋词人陆游《卜算子·

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者借梅花来表现自己不与阿谀逢迎、妥协投降之徒为伍,不畏谗言,不怕摧残,坚贞自守的高洁品格和誓死抗金的坚定意志。

⑹借古讽今。

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六朝皇帝奢侈荒淫,尤以最末的陈后主为甚。

但结局,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轰然倒塌,金粉南朝就在《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迅速灭亡。

本诗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⑺用典抒情。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连用五个典故(第三典“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北伐落得大败”典中还套用了“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败匈奴在狼居胥山封台勒石记功”一典)来讽刺时事,表明政治主张、军事策略,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之情。

(四)议论——证明或反驳,直接阐述道理,表明见解或主张。

议论时⑴观点要鲜明正确,集中突出;

⑵论据(事实、理论)要旁征博引,充足真实;

⑶论证要清晰得法,有破有立。

论证方法有:

①演绎法、②归纳法、③类比法、④归谬法、⑤对比法、⑥比喻法等。

(五)说明——解说事物的方位、形状、构造,成因、演变、结果,性质、特点、功用等,使人们对这一事物有个明晰的、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说明时关键是抓住特征,并要求语言平实,顺序清晰。

说明方法有:

①作描述,②打比方(比喻说明),③作比较,④列数字,⑤画图表,⑥举例子,⑦分类别。

(六)综合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

1、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语言精要,揭示内涵,画龙点睛。

2、议论文中的记叙、描写,交代对象,列举事实,言简意明。

3、抒情文中的描述、议论,叙中有情,景中蕴意,议中透理。

(七)表达口吻身份——人称。

1、第一人称——作者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用“我”的口吻来自称。

用第一人称,犹如直接向读者倾谈,真切自然。

但运用时有其局限性:

第一,因为“我”一个人的见闻、经历和感受总是有限的,在“我”感知以外的人物和事件是不能组织到作品中来的;

第二,难于直接描写“我”的神态、外貌等。

第一人称作品中的“我”,可以是作者,如鲁迅《藤野先生》等实录性散文;

可以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充当见证人和陪衬者,如《一个人的遭遇》《祝福》《社戏》《孔乙己》等;

可以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狂人日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2、第三人称——作者并不出现在作品中,只是旁观地向读者叙述着别人的事。

因为不受“我”的限制,作者在第三人称作品中可以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不管事件有多复杂,不论人物有多庞杂,也不管是天堂地狱,还是人心鬼腹,作者都能加以表现。

如《阿Q正传》《红楼梦》《西游记》等。

3、呼告式——即“你怎样怎样”。

有人称这为“第二人称”。

其实,这应该是第一人称的呼告形式,是没有出现的“我”在向“你”(作品中的人物或读者)叙述倾谈或发泄不满,或者亲近地诉说衷肠,或者激愤地当面斥责。

这种人称,比较适合情绪强烈的作品。

4、人称变换——同一作品中,有时为了内容和表达的需要,人称可以变换。

如《祝福》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第一人称,而第二部分是第三人称。

诗歌、散文一般用第三人称,但有时中间可以改为“你”的呼告式,用暗藏着的第一人称来倾诉或斥责。

二、修辞手法(一般以句、词的形式呈现)

㈠比喻(一般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呈现)——用相似的彼物来表现此物。

作用:

变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易抽象为具象。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本体(陌生、深奥、抽象的事物或情境),喻体(熟悉、浅显、具象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语)。

比喻的基本类型有三种:

明喻(夜晚的松花江,像一条嵌花的闪光的银链)、暗喻(霎时间,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和借喻(把这些大块的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翡翠”是“海浪”的喻体)。

比喻的变化形式有:

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又叫连比,如: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倒喻(一般比喻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倒喻正好相反。

如:

生得又高又胖并不就是伟大,写得多而且繁也决不就是名著)、反喻(从本体的相反或相对的方面去设喻。

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不像钢铁那样)、缩喻(省略喻词,让本体和喻体直接组合成偏正词组。

在人类生活的矿藏里,有些东西也会结成光芒四射的宝石)、扩喻(本体和喻体都是短句,又叫类比。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前句是本体,后句是喻体)、较喻(比喻兼比较。

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你的心比针尖还小)、回喻(先提喻体,接着否定喻体,最后引出本体。

在正对面的山腰中,有一大块白云,慢慢地浮动。

仔细一看,那不是白云,而是羊群)、互喻(即互相设喻。

她是美丽的,眼睛像秋水那样明亮。

她到池边去洗脸,池里的水被她的纤手划出几圈涟漪,像她闪动的眼睛)、曲喻(通过转移、联想,绕一个弯来设喻,如: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等

㈡比拟(一般以动词或动词短语呈现)——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或把抽象抽象概念当作人或物来描绘。

分拟人和拟物两类。

可增强叙述的形象性、生动性或讽刺意味,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1、拟人

⑴把无生物拟人化——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⑵把有生物拟人化——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⑶把抽象概念拟人化——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

(马克思《资本论》)

2、拟物

⑴把人当物来描写——咱们老实,才有恶霸;

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⑵把彼物当作此物来描写——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蜓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⑶把抽象概念当物来描写——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吃一堑,长一智。

失败一次,前进一步。

㈢借代——借用与某事物密切相关的因素来代替该事物。

被替代的叫“本体”,不出现在句子里;

充当替代的因素叫“借体”。

本体与借体之间往往具有某种实在的关系。

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并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1、旁代——借有关的特征或标志、处所、产地、工具、材料等来代替人或事物。

⑴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葱茏”(林木青翠茂盛)代指“庐山”。

⑵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族旗”代指“军队”。

⑶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杜康”是人名,传说酒是杜康所造,因而常借“杜康”代“酒”。

2、对代——借体与本体是相对应的事物。

⑴部分与全体互代——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宋人”“唐人”分别代“宋代诗人”和“唐代诗人”,属全体代部分;

“江山”代“国家”,“文字”代“文章”,“万户侯”代“反动军阀、地主”,都是部分代全体。

⑵一般与特定互代——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诸葛亮”代“人民群众中一切有才干、富于创造性的人”;

“金麦穗”代“物质财富”,“赶车谣”代“精神财富”;

“面包”代“物质需求”,“水仙花”代“精神需求”,以上都是特定代一般;

“女人”代“自己的妻子”,是一般代特定。

⑶抽象与具体互代——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四十多年的炮火硝烟,炼就他一双锐利的眼睛。

——“绿”代“海棠叶”,“红”代“海棠花”,“红”代“阳光”,“素”代“白雪”,以上都是抽象代具体;

“锐利的眼睛”代指“敏锐的洞察力”,是具体代抽象。

⑷原因与结果互代——故乡吴江多好山,笋舆篾舫相穷年。

//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笋”代造车轿的“竹”,是原因代结果;

“停止思想”代“逝世”,是结果代原因。

3、其他

⑴总理何处觅,八亿埋心间。

——“八亿”代当时的“八亿中国人民”,本体的数量代本体。

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尺”代“很厚”,“一日”代“很短的时间”,用定数代替不定数。

⑶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

——“骨碌”代“滚”,借声响来代动作。

㈣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或突出某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1、夸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缩小——“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来,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3、超前——“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她酒量特别小,酒还没到嘴边,早已是满脸飞红。

㈤排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连串(小少于三项)词语或句子,共同表达相近或相关的意思。

加强语言气势,收到节奏和谐、情绪激昂、语气磅礴的效果。

例如:

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㈥对偶——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语句来表达一个内容相对称的意思。

整齐美观,朗朗上口,便于记诵。

⒈正对——上下两句在意思上相近、相似或相补、相衬。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⒉反对——上下两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⒊串对——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关联(承接或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㈦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心理描写,细致周详。

①什么是路?

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②老岩不是在南方过年么?

为什么提前回来了?

㈧反问——从反面提问,答案就在问题中;

运用疑问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

又叫激问、反诘、诘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并发人深思。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㈨反复——重复使用同一词句,又叫复辞。

能突出思想感情,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

分连续反复和隔离反复两种。

㈩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使语言表达得储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

分两种:

⒈语意双关。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夜”,表面上是讲自然界的夜,其实是指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路”,表面是讲人们行走的道路,其实是讲革命斗争的征途。

⒉谐音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表面是说晴雨的晴,其实是谐音“情”,说的是情感的“情”。

(十一)反语——本意与字面意相反。

嘲弄讽刺,表达深刻的思想与激愤的感情。

李白《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十二)引用——有意引用现成话或别人话语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

含蓄深刻,富有启发性;

语言精练,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分明引和暗引两种。

(十三)对比——通过字面上相反的事物的对举比较,以突出表现潜在的意图。

即乙和丙对比,是为了表现突出甲。

形成鲜明反差,给人深刻印象。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通过对待吃苦与享乐的态度的对比,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人格。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通过是半途而废还是坚持到底的工作态度的对比,说明成果大不一样。

(十四)衬托——又叫“映衬”,以“宾”衬“主”,用一方去陪衬或反衬另一方。

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⒈正衬:

像墨汁一样的海水卷着巨浪是可怕的,但是林道静的眼里,这黑暗的社会更可怕。

(杨沫《青春之歌》)

⒉反衬: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此外,常见辞格还有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通感(移觉)、婉曲(烘托——李清照词“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分明是相思之苦;

暗示——“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暗示又挨打了)、呼告(呼人或呼物。

“君不闻……君不见……”)、互文(“朝歌夜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东市买俊马,西市……”)等等。

三、表现手法(多以段落、篇章形式呈现)

想象——李白等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中常见。

联想——由此及彼。

分相似和相关两种,相似联想更多见。

唐五代人牛希济“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中罗裙与心上人相关,与芳草相似。

赋、比、兴——《诗经》有“六义”之说,“三体”即风、雅、颂,“三用”即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比——比喻,兴——起兴,即联想。

类比推理——鲁迅《拿来主义》拿尼采与中国进行类比,指出中国的前景堪忧。

象征——拿具体形象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抽象的概念或精神。

如高尔基《海燕》。

渲染——分两种。

一是反复,即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

二是烘托,即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

衬托——以宾衬主。

分陪衬和反衬两种。

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场前已安排了崔州平、诸葛均、黄承彦等人物先出场作为陪衬。

对照描述——互相比照,特点鲜明,不分主次。

※渲染、衬托、对照三者的区别,可打个比方:

渲染烘托是闺房与小姐、书房与公子的关系,衬托则是丫环与小姐、书僮与公子的关系,而对照或对比则是性格迥异的两姐妹或两兄弟的关系。

悬念

含蓄——即言外有意,弦外有音。

如杜甫的《春望》,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鲁迅《药》的结尾。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分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两种。

点面结合

正侧结合

抑扬顿挫——分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两种。

褒贬——分明褒暗贬、明贬暗褒两种。

《红楼梦》中评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用的就是明贬暗褒,即似贬实褒。

画龙点睛

以小见大

借题发挥——如苏洵《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

四、布局谋篇技巧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或开宗明义)——如《六国论》开头即用否定和肯定两个判断提出中心论点。

曲径通幽(跌宕起伏)

铺垫蓄势

前后照应

首尾圆合

提纲挈领

过渡衔接

伏笔悬念

疏密详略

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纵横交织

张弛有度

明暗交织——如鲁迅的小说《药》,明线是华家,暗线是夏家。

先声夺人

远近高低

移步换景

角度递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的变化。

如《蜀道难》“但见……又闻……”

卒章显志——如《阿房宫赋》的结尾表达了作者的主旨: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十九世纪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美国作家欧·

亨利的小说结尾的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