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聚焦课堂关注细节教学论坛实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4031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聚焦课堂关注细节教学论坛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聚焦课堂关注细节教学论坛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聚焦课堂关注细节教学论坛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聚焦课堂关注细节教学论坛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聚焦课堂关注细节教学论坛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聚焦课堂关注细节教学论坛实录文档格式.docx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聚焦课堂关注细节教学论坛实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聚焦课堂关注细节教学论坛实录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聚焦课堂关注细节教学论坛实录文档格式.docx

(笑声)的确,透过一些细节,我们总可以解读出细节背后的一些东西。

小到对一个人、一个团队的了解,大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认知,我们往往要从具体的细节入手。

我们研究课堂教学就要研究其中的教学细节,因为每个细节都折射着教者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价值取向。

关注细节,打磨细节的过程就是提升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艺,塑造教学风格的过程。

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就请三个观察小组的老师们围绕各组的观察目标,结合在本节课中观察到的教学细节和平日的教学实践交流一下对这些细节的品评与感悟。

如果大家准备好了,我们就开始,首先请第一小组的老师们。

鞠明:

我们小组的观察目标是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为此我们设计、研发了一个课堂观察的软件,在研讨开始前先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观察结果。

(大屏幕出示观察软件和统计结果)观察结果显示,本节课共有111人次回答问题,其中1人回答问题八次,一人七次,两人回答六次,三人五次,六人四次,七人三次,十人两次,四人一次。

其中有七人未回答问题,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五。

下面我们小组,就将针对以上的数据,结合相关的教学细节,揭示数据背后的思考。

钱巍:

从刚才的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参与的面还是比较广的,其实对于课堂有效的师生互动这一话题我觉得实在是太宽泛了,是不是?

(老师们点头表示赞许)既然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是“聚焦课堂,关注细节”,那我们就不妨从细节入手,把这个问题分解一下。

大家随我一起再看屏幕,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坐在第二组B7这个位置的同学发言达到6次,第七组G32这个位置的学生发言7次,还有那位同学甚至是8次,而我们刚才在听课时恰恰注意到,这几位同学,还有另外几名发言次数比较多的同学都是把手举得很高的孩子,他们有的一边摇动手臂一边喊着老师老师,有的甚至在台上跳了起来,我不知道马老师是否注意到了这一细节。

马文华:

(略思考)好像是,我还真没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这的确是我们课堂教学中一个很小的细节,我想在我们每位老师的课堂上也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就是那些高高举起手臂的学生总是更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他们参与活动,表达的机会也就更多,但作为老师我们在课堂上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学生,怎样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呢?

在观摩马老师的课堂教学时,我们第一组的老师们都觉得这是个挺有研究价值的细节,那我们今天的研讨就从这个细节入手好不好?

第一小组的老师,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公维忠:

对于钱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我认为课堂上高高高举手的孩子得到的发言机会多,这很正常,因为这样的机会是他们靠自己的积极主动争取来的,我们教师应该保护鼓励他们的这种积极性。

张亚娟:

公老师,刚刚你提到高高举起手臂的孩子的确是课堂学习的先锋和模范。

但是如果我们的目光如果只被他们吸引,势必要忽视那些想发言又缺乏勇气的弱势群体。

值得庆幸的是我在马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了这样一个细节:

在孩子们最开始接触韵文让孩子自主学习之后,马老师检查孩子自学时,叫到坐在‘育’字下面的小组中的3号同学回答。

(手指着背景台上的“提高育人质量”的‘育’字)王老师,我想请问你,坐在那个位置的孩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王玉霞老师回答)谢谢你的回答,这和我的观察判断是一样的。

那个孩子的声音中有犹豫和胆怯。

但是马老师却在高高的手臂中注意和发现了这样的孩子。

她在提醒我们课堂是所有孩子成长的舞台,要关注那些学习水平和能力还处于弱势的孩子。

李劲锋:

刚刚张老师谈到一个学生强势的问题,我在这里想补充一点,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强势,更要注意我们自身的思维定势。

比如说:

我们上课时是不是经常不自觉的走向某个方向,我们是不是经常不自觉地点起某个学生呢?

马老师,你注意到没有,你每次请学生发言走向学生时总是习惯从你的右手边出发,也更关注这一侧的学生?

(马老师笑,摇头)我们的思维定势有时会使我们不自觉地忽视一部分学生。

胡阳:

李老师刚才谈到教师思绪定势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我们要知道课堂不是属于一部分学生的,而是属于全体学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克服这种思维定势。

比如在我的课堂上,一个学生已经回答过两个问题,当他第三次高高举起小手时,我会对他说:

“你已经有了两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有的同学还一个问题都没回答,我们把这个机会让给他好吗?

对不起胡老师,我想问一下,你让这样的孩子把机会让出去,一次两次可以,如果次数多了会不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甚至是一种习惯——课堂上,我只要回答了两次问题以后就不用再举手了,举手老师也不会叫我了。

这岂不是大大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郑丽:

我很赞同胡老师的观点,我在教学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总是有这样的一些孩子无论提什么问题都高高地举起小手,只不过我的做法与胡老师有点不同,我会很乐意地叫起他们,但不是请他回答问题,而是请他推荐自己的好朋友来代他回答,这样既保护了这部分孩子的积极性,又为其他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我想说明一下,大家知道我今天是借班上课,用的是王老师班的学生,因为对学生不太熟悉,所以在选择学生发言时确实忽视了一部分学生,感谢大家给我提出了这么中肯的意见。

但是胡老师和郑老师的观点,我不是很赞同,因为这会不会给学生造成一个这样的错觉,机会是被“让”出来的,那么会不会造成一部分学生总是安于等待机会,而不是创造机会呢?

而且这对于那些乐于、勇于创造机会却要被迫让出机会的学生是不是也不够公平呢?

韩萍:

说到这,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做法。

有一天放学以后别的学生都回家了,一个平日里学习挺吃力的学生正在做值日,我就和他聊天,为什么不爱举手啊,学生挺不好意思地回答,不会啊。

我说:

“那好办啊,明天我要讲某某课,你要有空咱俩现在就看看呗。

”然后和这个学生一起把这课先讲了一遍,讲完了,问学生,“这回心里有数了吧,明天自己选个问题发言啊!

”结果第二天这个学生主动举手,很漂亮地回答了两个问题。

我想既要给学生机会,还要让他能抓住机会,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要给学生机会,要多鼓励,还有就是要给方法上的指导,像韩老师讲的那样,我想,一个孩子一生只遇到一次是不够的,这是件需要我们坚持去做的事情。

还有其他的老师想对这个问题阐述一下看法吗?

刚才几位老师就这个问题处理的方法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但我觉得我们老师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提问的功能究竟是如何来界定的?

我们是将提问做为推进教学的一个手段,就是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OK了,下一个问题接着来,还是说将提问作为反馈、调整教学进程的一个手段呢。

当学生高高举起手时,老师应该观察举手的这些孩子是属于哪些层面的孩子,如果说都是比较拔尖的孩子,那么我们这个问题是不是难度高了、大了。

或者说80%的孩子都举手了,那我们是不是就应该选择中等生或者稍微偏下一点的孩子,然后思考我们的问题是不是提得浅了,据此调整我们下一步教学的进程。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盲目的看哪个孩子手举得高,就让他来回答问题。

既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自尊心,还不能忽视把提问作为反馈、调整教学进程手段的功能。

(掌声)

翟悦:

我非常赞成钱老师的这个观点,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的孩子无论从个性,表达欲望上,或者说气质类型上都有所不同,有些孩子是属于急躁型的,他总能很快的举手,但回答问题可不一定很准确,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先让他安静下来,重视教给他们如何去倾听,如何去深入思考问题。

还有一些孩子,思想比较深刻,但反应的速度不灵活,我们就应该给他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让他也积极的参与课堂中来。

对于叫什么样的孩子来回答问题这个问题,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因为我发现,当你提问的时候,有的孩子总是精力很集中,但也有的孩子游离在课堂之外,开小差了,我们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把他拉回课堂中来,在我的课堂中,我会这样做,如果发现有的孩子溜号,我会刻意让他来回答问题。

胡老师的意思是找什么样的孩子来回答问题,还要看教学组织的需要。

首先声明,我没有针对胡老师的意思,(笑声,掌声)但对你刚才的做法我有点看法,你刚才提到,课堂上如果发现学生溜号了,你就叫他回答你的问题,我问你啊,这个学生能回答上来吗?

80%的可能是回答不上来的。

肯定回答不上来。

因为他都不知道你问的是什么。

那么你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然后回答不上来,众目睽睽之下,他一定觉得很伤自尊。

所以我建议你,不问他本人,问他同桌或者前后桌,这样你的问题既得到了回答,同时又达到了提醒他的作用,还能保护他的积极性。

公老师的方法确实高明,不知道这个论坛对别人的影响怎么样,对我的影响真的是很大的,我至少修正了以往教学中两个不当之处。

(笑声,掌声)

互相砌磋,互相学习。

如果其他老师没有什么看法的话,我们先告一段落,从刚才大家的笑声、掌声和频频点头的状态中,我觉得大家对第一小组所提的问题比较认同,第一,大家认为他们的问题提得比较有价值。

第二,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大家比较认同。

下面我想麻烦大家做一件事情,请哪位老师来总结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

(老师们开始低头整理记录,互相观望)

我试着总结一下,我觉得高高举手的孩子特别容易被关注这个现象,在提醒我们思考选择什么样的孩子来回答问题,我们还是要从提问的功能说起,综合大家刚才的发言,我认为提问至少有以下几个功能:

第一个提问应该是老师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程的一个手段;

第二,提问是教学组织的需要;

第三,提问还是关注全体学生,培养不同气质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的需要。

如果弄明白这几点,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大家认同吗?

(掌声)其实我提这样的问题,是想给大家这样一个提示,同样这也来自对课堂教学细节的思考。

当我们就一个核心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提问的时候,经常是这样的情况,大家七嘴八舌,从不同侧面来回答问题。

那一般情况下,我们老师会怎样处理呢,就我的观察,一般有这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老师说:

“同学回答得很好,我很赞成,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问题。

”第二种情况,老师会说:

“大家的观点我很赞同,那我来做个总结。

”第三种情况是“刚才大家从不同的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很赞同,那么请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他们的发言。

”这三种方式,孰优孰劣,在刚才这个细节中老师们已经有所比较。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在引导学生注意倾听时,一定要帮助他们意识到“听”绝不仅仅是耳朵参与的活动,倾听的过程还是比较、判断、疏理、总结的过程,并且我们要把这个机会给学生,通过请学生总结一下别人的发言来培养他们这样的能力。

刚才我在请老师们做总结发言时,大家一下子都用一种很困惑的眼光看着我,这也给了我们一个信号,恐怕在我们的课堂上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讨论时大家参与得很热烈,思考得很深刻,但真的请他们总结时,他们真的能总结出来吗?

老师们都感到有些困难啊!

刚才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还是第一组的老师对自己的发言做了总结,所以提醒大家在下面的讨论中,请老师们一定要一边倾听,一边思考、疏理和总结。

而且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也要经常给学生提供总结的机会。

好,下面我们有请第二组老师。

王玉霞:

我们小组进行的是课堂上学生质疑能力的观察,在刚才马老师的课堂上,我捕捉到了这样一个教学细节,在学生汇报自学的第二小节内容时老师提问,“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可以提出来。

”在老师的这种启发下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在形容人长寿时要比做南山上的不老松呢?

南山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马老师这种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从低年级抓起的做法,是挺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学习的。

马莉:

我是一名一年级老师,在我的课堂上往往害怕学生提问,不敢让学生提问,怕节外生枝,打乱讲课程序。

但是在参加今年“和谐杯”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时,我上的那节课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看法。

当时我上了一节口语交际课《打电话》,其中有一个互动环节,是请同学们给评委席上的领导老师打电话。

我预设的是学生们会自我介绍,说一些祝福的话。

结果同学们却向我们的陈校长提出了好多问题,例如: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戴上红领巾?

什么时候去参观天文台?

这可让我对学生们刮目相看,看来只要老师给学生们提供机会,提供话题,学生们慢慢就会敢问,爱问,会问。

我想说一下,我觉得不敢让学生提问,不愿让学生提问,往往是因为学生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那些价值不大,甚至是不着边际的问题也真的对课堂有一定冲击,但这个问题作为教师是不应当以回避的态度来面对的。

同样仅仅停留在主观的想法上,以为经常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提高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

我认为,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呢,作为一名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应当给予学生以提问的方法,比如说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时候,在板书课题之后,就让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提问,学生们问,为什么要草船借箭,草船借箭是怎样进行的,结果怎样?

我觉得当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不但是学生学情的反馈,而且梳理了我们教学的思路。

除了在文章的标题处质疑外,还可以在文章的矛盾情节处质疑,比如像《唯一的听众》这样的文章,学生们找到情节的矛盾之处,提出了为什么这位老教授要装作聋人来听这个年轻人拉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我觉得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不仅要善于创造机会,还要有一些方法上的提示,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姜亚秋:

我非常赞同唐老师的观点,有价值的问题一定来源于教师有价值的指导。

记得我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我试图以这样的思路设计这节课,就是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个人阅读,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

谁知道我的要求一提出,孩子们特茫然,不知道问题在哪?

怎样提出问题?

在我的一再提醒之下,孩子们也只是提了一些皮毛的问题,不咸不淡的。

眼看十来分钟过去了,学生还在忙着“憋”问题呢。

于是我说“干脆这节课咱们就来一个问题大比拼,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然后你可以选择向作者提问,也可以选择向课文中的人物提问,还可以向同学,向老师提问,当然还可以向自己发问,把你的问题写在一张纸上,提好问题以后,和同组同学交流一下。

然后再在小组内选择两个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和全班同学交流,最后我们再选出全班同学最感兴趣的问题,好不好?

”这时候,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了,“秋天的怀念和怀念秋天有什么不同呢?

”“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作者石铁生会想些什么呢?

”“作者是一个二十一岁的热血青年,不幸瘫痪在床,他该有多么痛苦啊,我们应该怎样鼓励他呢?

”老师们看,有价值的问题是不是来自于老师有价值的指导?

关颖:

刚才姜老师说的太好了,您说的就是我要表达的。

说句实话,当我带着“质疑”的这个研究专题来观察这节课的时候,我就在想《祝寿》这篇课文全篇是8行小韵文,一共要认识8个生字,全文不超过100个字,所以我在听马老师讲课的时候我就在想,对于这么简单的小韵文,离孩子们的生活也比较接近,因为都参加过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祝寿的活动,孩子们理解起来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孩子们能有什么好问的啊?

结果孩子的回答让我感触颇多,孩子们提到了“为什么是寿比南山上的不老松?

”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没备课的话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恐怕也回答不出来。

所以我从马老师课堂上的这个细节体会到了这么几点,想跟各位老师分享一下:

第一,切不可低估孩子们的潜力,孩子虽小,但他身上发挥出的能量是我们每个老师所无法预计的。

第二,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不要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认为很简单的,对于孩子们也许很困难。

我们知识上的盲点,也许孩子们恰恰已经有所涉猎,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重视学情的了解和分析。

第三个,一个真正有教育智慧的老师一定善于捕捉孩子在课堂上的亮点,往往一节非常优秀的课不是我们老师事先预设的,而是课堂上“节外生枝”生成的。

昨天下午,关颖老师找到我说:

“马主任,我不知道现在和你讨论这个问题是不是太迟了点,因为明天论坛活动就开始了,但是我始终觉得让我们观察小组参与这次论坛不是太恰当。

因为马老师这节课,就是二年级的一节识字课,教学内容这么简单,孩子们有什么问题好提啊,让我们小组参与这次活动我看价值不大,不如让评价小组参与这次论坛了。

”说实话,她这个问题提出来,我心里也没有底,但是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关老师在今天的课堂上捕捉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细节,引发了她这么深入的思考,给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我们应该用掌声祝贺一下。

(掌声)再给关老师补充一点,当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时,请不要急着抱怨,而是应该静下心来在我们自身找找原因。

例如当学生不敢提问题时,我们要想想是不是以往在课堂上我们过于强势,很少给学生提问的空间;

当学生不愿意提问题时,我们要想想是不是以往学生提出的问题没得到我们足够的关注;

当学生不会提问题时,我们要思考是不是没有给予他们相关的指导,因此他们才不知道向谁提问,怎样提问,更不懂什么才是有价值的问题。

宋扬:

我虽然不是第二组的成员,但是我很想加入到他们的讨论当中。

我的女儿今年四岁半,她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我哑口无言,无法回答。

而我现在教的是四年级的学生,课堂上一问“还有什么问题吗”,往往全班学生一起摇头,真的是因为他们年龄大了,年级高了,所以懂得多了,问题少了吗?

恐怕不是,以前备课时我也想过这个问题,那时我把原因归结为学生太懒,不爱思考,现在看,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恐怕问题真是在我们身上。

宋泓霖:

大家一致认为今天马老师的课堂上孩子提出的问题很有质量,二年级的小朋友为什么能提出这样有质量的问题呢?

我们知道这个班级是一个幼小衔接的直通班,那么我想,肯定是在他们幼儿阶段就开始得到很好的训练。

允许我给大家介绍,宋老师是我们幼儿部的老师。

所以培养幼儿的质疑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笑声)对,我是幼儿部的一名教师,我要举一个例子,在一次数学思维训练课中,有一道题要求把同类的动物圈在一起,所有的幼儿毫不犹豫把天上飞的动物圈在一起,陆地的动物圈在一起。

此时,平日里班级里有一个不爱言语的小男孩当机立断的说:

“不对。

应该按照胎生和卵生来归类。

”其他学生笑着异口同声地说:

“天上飞的不都是卵生的吗?

”他立即反驳道:

“蝙蝠宝宝是由妈妈直接生出来的,它是胎生动物。

”他一说完,大家都给他鼓掌,赞同他的看法。

提出问题是一个思维迸发,碰撞火花的过程,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幼儿的小脑瓜灵活起来,自然而然就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马老师这节课,折射出来在低年级培养幼儿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掌声)。

我插几句啊,我必须表扬一下我们幼儿部的老师,还有我们做课班级的班主任王老师,因为刚才给我们做展示课的是二年三班的孩子,这个班的孩子在幼儿部的时候就是我们这位宋老师教的,事实证明她们两个做了非常优秀的幼小衔接的工作,如果说我们二年三班的孩子能给我们呈现这么精彩的课堂,我们应该感谢在他们幼儿阶段的老师就为她们播下了质疑的种子。

而且,我非常庆幸我的儿子现在就在宋老师她们班。

(笑声)

丑亚男:

我觉得我们老师呀,不要对孩子提问的期望值过高。

就是孩子的提问,也是有梯度,有层次的。

例如说小孩子有小孩子提问的方式,高年级有高年级提问的角度。

我是四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我们四年级语文书的第三版块上,安排了这样一个内容:

如何教孩子们提问?

我们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针对课题提问,第二种是针对重点词语提问,第三种就是针对重点段落提问。

我刚才听到了,在马老师的课堂上,王老师你班的孩子,有的问什么是“如泉涌”,还有的问“什么是南山”?

这就是掌握了针对重点词语提问的方法。

可以感受到,你班的孩子已经有了提问的意识了。

那么我想,随着年级不断升高,学生对于提问的意识和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

王云明:

我想接着说好吗,其实我就象刚刚翟悦老师说的那种比较爱思考,却不敢于站起来发言的类型,所以很感谢两位老师能把机会让给我。

你的机会不是他们让出来的,是你自己争取到的。

谢谢。

我觉得有方法意识非常好,同时我还建议大家做足备课功,在备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来充分预设出几个质疑点,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质疑空间和机会,比如说马老师在这节课中,他就留给孩子非常宝贵的质疑空间和机会,他预设出孩子们肯定会觉得“祝愿话儿如泉涌”这句话有点难,而且“寿比南山不老松”这个南山孩子们肯定不理解,因为我们老师很多人都不知道,学生也肯定不明白,我想是这样吗,马老师?

确实就象刚才王老师说的,咱们老师必须得做好备课功,在备课的时候我就在想,让孩子们质疑,给他们这个机会的时候他们有可能在哪些地方会提出问题,我真就想到了这个南山的问题,幸亏我想到了,要不然孩子今天真就把我挂到台上了。

两位老师的意思是课堂上学生质疑的空间是老师有意识预设的。

是的,所以,精彩是生成的,同时也是预设的。

李颖:

说到备课功我是深有体会的,我觉得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学习材料与学习环节,学生就能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好的问题。

我在教学“数字编码”一课的时候,我的预想是只要十分钟,我讲完就OK了。

但是一接触这部分知识,学生对身份号码非常非常感兴趣,当一连串的数字出现在他们面前时,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为什么有的身份证号码末位是数字1,0”,“怎么有的是15位呢?

”最后,还有学生提问“未来的号码还会加入哪些信息呢?

”这些都是我在备课中没有想到的,所以我要说,兴趣之中的学习,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

程飞:

前面发表观点的老师大多是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的,我作为专科代表提一下我的建议。

我是一名体育教师,我认为在我们体育课上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语文数学同样重要。

例如我在上课时,经常会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将正确动作和几种典型错误动作同时进行展示,让学生思考后再提出问题。

这时候老师再适时地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出,所有的教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非常同意程老师的观点。

质疑到底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来出现,还是鼓励学生课堂上随时质疑有待商榷。

问题,我想本质上它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生成的。

老师对学生的质疑应鼓励,并做出令学生满意的解答。

在我所上的趣味电子课程上,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在讲并联电路时有一个孩子开关合上时,灯却熄灭了,他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拿着他的电子板来向我提问。

实际上灯灭的原因是发生了短路,这对实验器材特别容易造成损坏,但是我没因为他的错误操作批评他,而是觉得有必要展示给全班同学。

于是,就请大家来帮他看一看,为什么他的电路和大家的不一样,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找到了答案,也就是并联电路并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