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文档格式.docx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⑵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
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金字经•胡琴
张可久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
一线清风动二弦。
联,小山秋水篇。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同。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________;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________。
(2)赏析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
【答案】
(1)以景结情;
议论抒情
(2)同:
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
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
①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②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
“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
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③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
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1)“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塞云黄尘,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意为“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表达“我”的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
(2)相同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
一线清风动二弦”,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第二首,“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
不同点,从手法上,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从描写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
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风寒”表现。
分析了手法,还应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
第一首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⑴以景结情;
⑵同:
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
【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译文:
张可久:
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出。
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
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
令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
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刘长卿: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北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①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注释】①终了:
纵了,即使写成。
(1)全词抒写________(之情)。
用词典雅精致,如下阕为避免直白重复,分别以________、________指代书信。
(2)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
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请从上阕赏析词人是如何抒写伤心语的。
【答案】
(1)相思离别之苦;
尺素;
浮雁沉鱼
(2)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
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
“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
③“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1)结合“离人”“惆怅”“情书尺素”“别绪”分析,这首词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
立足下阕内容,“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
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2)“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
借事抒情。
这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
“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
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直抒胸臆,上片后两句是说,梦境里黯然销魂何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
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
“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
但在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层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
⑴相思离别之苦
尺素
浮雁沉鱼
⑵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点评】
(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州近②,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释】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
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②沧州:
滨海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优诏”,看似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
“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
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步。
C.
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感伤中。
D.
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其情谊真挚。
(2)诗歌颔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其他三联不同,请赏析这种写法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答案】
(1)D
(2)①情感表达:
借景抒情。
颔联借明月高悬,胡雕掠过,楚山连绵,树叶飘落的景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渲染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借此委婉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
②结构安排:
颔联承上启下,上承首联诗人苦痛情感,继续以江州清冷景色渲染感情,并由此联的将往淮南以及“胡雁过”“木落”等景象引发颈联以及尾联寄身沧洲的迁徙漂泊和年老无奈的感慨。
【解析】
【分析】
(1)D项,“江上风波”错误,“风波”一词,语意双关,既指江上凤波,又暗指宦海风波,此处更强调宦海风波。
故选D。
(2)“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颔联所写即眼前之景——江水、明月、北雁、落木、楚山,渲染清秋气氛,借以抒写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
浩荡江水,凄清明月,一群北来南去的大雁掠空而过;
江州一带万木凋零,落叶飒飒,原先被树木遮蔽的古楚地的山岭突然裸露出来,似乎比往日增加了许多。
二句写景,一天上,一地下,一写水,一写山,一近一远,一动一静,上下俯抑,参差交互,成就了二幅水天空寂、江山寥落的江州秋色图。
结构上承上启下。
而作者的真正用意则在于通过这貌似孤立的景物画面,来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
北雁南飞,暗寓诗人迁播;
落术飒飒,隐含诗人晚景萧条,且与尾联“老”字遥相呼应;
楚山之多亦正好反衬出作者的一己之微。
⑴D;
⑵①情感表达: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做这类题要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还要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题中,颔联写景,描写了明月、胡雁、楚山、树叶等意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作者借此景抒发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
在结构上,颔联的景物描写,承接了首联作者“学醉歌”等痛苦的感情。
同时环境描写引发出后面两联的感慨。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④。
【注释】①城北门:
成都城北门。
②幅巾:
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
③杜陵: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
④梁州:
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
颔联巧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
“搔首”“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
(2)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悲秋之情。
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
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
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
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④壮志难酬的悲愤。
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1)B项,“颔联巧用‘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错误,从诗中来看,从诗中来看,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前一句中“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
后一句是说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陆游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故选B。
(2)从诗歌标题来看,《秋晚登城北门》交代时令、活动,首联“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叙出游地点、时间、景象以及感受,“卷地西风”造成的凄凉景象使人发愁;
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对此发问:
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
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
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这是为国事而愁;
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横槊赋诗”,借指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这是为自己不得志而愁。
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愁”的原因。
⑴B;
⑵①悲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与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
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
“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
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
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
“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
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这—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
“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
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可据此概括得出。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诗人留宿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因有官场失意、思乡情浓、战乱未平、身世凄凉。
“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行简要赏析。
(2)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
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
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1)B项,“官场失意”错误,应是“孤苦无依”。
(2)此诗的颔联写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
答题时注意根据“角声”“月色”概括孤寂悲凉的氛围,根据“悲自语”“好谁看”分析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⑵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竹
王贞白①
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开③节下书。
竹
罗隐
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注】①王贞白(公元875年—公元958年):
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
②略洗:
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
③琅玕:
翠竹的美称。
下文“箱筠”义同。
④药阑:
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
⑤交戛:
交错缠结。
⑥王徽之(公元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
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两诗中“竹”的意象都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概括。
(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
【答案】
(1)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
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③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
(2)相同点:
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
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
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
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
(1)两首诗都是写竹,是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
“道院竹繁教略洗”“篱外清阴接药阑”,写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
“自向琅矸节下书”“粉节霜筠漫岁寒”,用竹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2)《洗竹》是唐代诗人王贞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高雅的情怀。
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
这首诗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
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
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
《竹》是唐代诗人罗隐所做,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高雅的情操。
这首诗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
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罗隐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
⑴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
⑵相同点:
不同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
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对比鉴赏能力。
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比较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