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博更有利于个人发展Word格式.docx
《求博更有利于个人发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博更有利于个人发展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人才过剩的时代,就业行情变化莫测,那么比较而言,一个知识广博、一身多技的人肯定比专业于某项技能的人更有就业优势。
第三,社会的发展对个人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现代社会各门学科融合渗透,相互交叉的情形下,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均有涉猎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不是比只囿于一门学科的专业人才更有创新的能力与机会吗?
举个例子,现在的微软公司有一流的技术人才,一流的财务人才,也有一流的商务人才,但在初创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这么多一流的人才,而是只有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两个人,他们两人即起到了技术人才的作用,又起到了财务人才的作用,又起到了商务人才的作用,甚至还起到了宣传人才的作用。
正是他们的一身多技,让他们赢得了成功。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让大家明白,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身多技、博学多才的人才,而个人的发展必定是顺应着社会大趋势的,“求博”当然是成为这一类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可见,从社会的需求上讲,“求博”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求博”不是要求个人成为全才,而是尽可能地获取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技能。
多一种技能就是多一个机会,对于个人来说这还不重要吗?
其次,单从个人的角度来说。
个人的发展包括了学习、工作和生活三大基本内容。
就学习而言,现代社会的教育制度越来越提倡全面发展,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各门学科同时教授,这就是在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大学体制本身的不足,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复合型人才,若你问文科生什么是“匀速运动”,或者让理工科学生谈谈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多半是得不到准确答案的。
请你不要说他们不需要知道这些,很显然,这些“偏科专才”的人进入到社会大分工中,他们根本无法与其他行业的人去沟通,而知识不经交流,迟早是要枯竭的,那么又何谈个人的发展呢?
你说现在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呢?
没错,不少人批评过我们盲目而疯狂的学外语热,但事实上,我们的工作往往需要用到外语,难道我们只学好汉语就行了吗?
在学好汉语的基础上,再多学一门或几门外语不是更有利于学习吗?
将来不是更有利于工作吗?
不是可以在生活结交一些异国的人士、文化,开阔眼界吗?
更何况,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们学习外语,也是一种时代的需要。
那么,就不能只专于汉语了,还得博学,多学。
就工作而言,不论是从事那一种职业,都不可能不与外界交流,而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如果一个人还是整天埋首于专业化的技能,而不平衡自身能力,迟早是要被社会所淘汰的。
“求博”不是要一个人放弃专业的研究,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说,既要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又要有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打个比方说,也许你会问,新青年领导阶层从上到下是由具备各种不同能力的人来组成,有站长,有CEO,有论坛各版块的版主,这不是“术业有专攻”的体现吗?
不是“求专”之重要的明证吗?
没错,大家根据能力不同,各司其职,但是你难道没有看到吗,各位领导现实中的工作可能跟他(她)在新青年担任的网站职位完全没有关联,甚至有的是一人任多职,如柳如丝,她既负责整个文学部的管理事务,又着重负责文学论坛、写手专栏、电子月刊的管理!
如果不是自身知识技能全面,又怎能胜任这些工作呢?
现实中也是如此,只有“求博”才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适应人才流动频繁的当代社会就业形势。
所以,“求博”才更利于个人的发展。
从生活来说,更好理解。
一个在生活中懂得一些医术的人,比对此根本一窍不通的人生活是不是更保险一些?
我们不需要人人做医生,但是稍微懂一些基本的医术,有小病痛可以自己及时解决,不是很好嘛?
说什么个人发展,健康是基础,懂得一些医术不是更有利于健康,以有利于个人发展吗?
当然,我只是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其他如饮食、穿着打扮、礼节等各方面常识性的东西,自然是多知道一些更好——更有利于生活和工作,也就是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好了,我讲了很多道理了,没有必要说得更多。
以上足以论证我方的观点:
当代社会,“求博”更有利于个人发展。
最后,借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发言:
“如果你有一块木版,你可以漂着过河;
如果你有十块、百块木版,你可以搭一座桥过河:
如果你有千块万块木版,你就可以造一艘船乘风破浪。
”那么,我们何不用多种知识武器来造一艘大船乘风破浪呢?
我的发言完毕!
谢谢大家。
2、
首先要给反方主擂一个掌声,辩论的非常精彩。
但是细心的听众又没有发现,反方在辩论中犯了一个严重错误,那就是模棱两可,旗帜不鲜明,他在解释何为“求专”的解释中,把我方的观点也融会进去了,感谢反方主擂给予我方的支持!
其次在谈到当今社会的发展,反方的观点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强调什么分工。
要知道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个人才能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了。
只拥有一项技术的人才已经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了。
我也请对方认真去看一下招聘市场,如果拥有同样技术的两个人,如果其中一人还拥有其他技能,你觉得老板会更愿意招聘谁?
如果同样的薪水换来的是全才,我相信这样的人才会更拥有竞争力!
再看看我们大学生,双学位的人在找工作中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前途。
闲暇时,大学生更愿意去学习本专业以外的东西,如英语电脑等等,她们会知道光拥有一项技能是不够的,真正的人才一定是学识渊博的,如果只有一项技能,在社会发展中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会更快的被淘汰掉。
另外,反方对中国学制教育显然缺乏一定的了解,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这样的过程看似越来越专,越来越狭窄,但是那只是你个人认知,事实情况是,硕士博士的课程很多,除了本专业的课程,他们还要有其她的课程可以选择,目的就是培养更多视野开阔的学生,而不是本专业的书呆子。
看看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哪一个不是学识渊博之人?
曹雪芹、钱衷书,鲁迅,郭沫若,吴冠中,陈逸飞等等,他们都是学贯古今,融会中外的博学之人。
因为知识的丰富,开阔的视野,促进了他们在事业上的多面和超人的发展。
如果曹雪芹不知道民俗典故,不知道药方病理,那么《红楼梦》就大为逊色了。
如果鲁迅不是医生,他如何在笔下对病人做一细致的描述?
如果陈逸飞不是对建筑、雕塑情如独钟,他的建筑油画又如何能画出妙处。
所以我方认为:
求博是社会潮流的大势所趋,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反方忽略这一切,显然是不正确和缺乏眼光的。
早在几百年前,当很多迂生一心成为专才的时候,诸葛亮已经是博览全书,观其大概了!
哪个流芳百世,不用我说大家也很清楚了。
因此“求博”更利于个人发展。
谢谢大家的鲜花和掌声!
3、
大家好:
反方主辩迎战勇猛,思维敏捷,建议观众们先给他点掌声。
“惑之不解,其为惑终不解也。
”既然对方不明白他的“模棱两可,旗帜不鲜明”表现在哪里,为了后面的辩论可以更顺利的进行,我不妨先帮他指出来。
首先我们来看对方一辩的辩词,对方一辩曾反问:
“你似乎认为专才就只有一项才能,他在这个领域钻研了某项专业知识,就不能在另一个领域钻研知识了?
你所说的这种‘专业型’人才根本就是‘偏才’。
”根据他反问的意思,也就是说专才不只一项才能,可以在一个领域钻研,也可以在另一个领域钻业,那不就成了复合型人才吗?
另外,他说我们所指的专业型人才是偏才,那么他说的“不是偏才的专业型人才”不就成了复合型人才吗?
接下来对方又说到——“求专”是指一个人需要“求得专业的技能”,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他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更应该具有某一方面的精湛的专业能力。
——那么请问:
在获得广博的知识基础的同时他是不是在求博呢?
很明显,是的,因为他知道求博是求专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在某一方面有精湛的专业能力显然还不能应对这个更需要拥有多方面知识基础的社会。
“求博”和“求专”是两个决然不同的概念,但是很明显,反方却把专和博给搅在一起了!
这样看来“乱扣帽子”的是那一方呢?
相信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此外对方提到是在反驳我方观点的基础上给出他们方的观点,我想问,反驳在哪里呢?
是因为说了这么一句“你造了一艘大船就可以乘风破浪吗?
船是需要舵手地!
光造船,而不会掌船,还谈什么‘乘风破浪’?
”吗?
如果是的话,我想请问对方,如果你连船都没有能力去造好,先考虑会不会掌船是否未雨绸缪得太早了!
而一个能用各种知识武器建造起一座大船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他继续发扬“求博”精神,他率先掌握迎帆出海的能力一定不慢于那些不懂得船的构造原理就去学习怎么掌船的人!
“分工不是分裂,分工要求的是更加有效的合作,而谁合作更有效率,当然是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这是对方提出来的一个空口无凭的观点!
但我们却知道,无论在哪个领域,复合型人才知识全面,与各方面沟通都容易,显然比专才有优势得多。
一位优秀的企业领导,他更懂得只有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整体效应的员工才是企业更需要的人才。
一个工程师在开发新产品上也许会有卓有成效,但他并不一定适合当一名推销员;
反之,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在产品促销上可能会很有一套,但他对于开发新产品却一筹莫展。
聘请这样的人对公司无疑是一种损害。
而知识全面的人不一定就胜任于企业的所有角色,但综合素质的全面势必让他在各个领域都如雨得水,给企业带来更广泛的整体效应。
“在现代社会,专业性人才并不意味着他一辈子只能专于一个专业,他可以在某一阶段时候专于某个专业,也可以在另一阶段专于另一个专业。
要注意,我不是说他同时具备两种专业技能,而是说,一个人有能力的话,他可以成为不同专业的专门性人才,这一样有利于个人发展。
”我不知道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对方会不会感觉自己的思维打了一个结?
既然一个人可以专于这个方面,又可以专于那个方面,那就说明他具有两方面的能力,不管是否同时。
难道他专这个专业了,以前的专业就全部忘了吗?
一个人在不同时段专攻的专业并不是完全对立,甚至势不两立的。
同时,与其在一个阶段过后发现自己的专业跟不上时代步伐了再去改专攻另外一个专业,不如从一开始就纵横向多方面全方位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努力求博!
感谢对方辩友,他一直在为我方观点提供依据。
以上是对方在一辩中提出来的让我方质疑的一些论点。
现在我们再来看对方二辩的辩词。
社会高速发展,新兴行业不断崛起的同时也分工越来越严密,就像对方辩友说的“强调社会分工这是必然的,也是事实”但对方辩友似乎忘了“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说分工细致是必然的话,那么整合也是大势所趋。
因此通才的作用更体现出来了,比如现在的信息行业,你能说一个熟练掌握信息系统或IT技术研发的“专才”就可以支撑起一个信息企业的发展吗?
不能,但“通才”能,现代的CIO基本上就必须是“通才”,因为作为信息管理的新职务,CIO同时扮演着三个角色,第一是商人,第二是管理者,第三是工程师。
无论社会或者具体的信息行业分工多细致,企业的协调管理者和技术的领导者这样的角色都是重要的。
细心的观众可能注意到,在一辩中对方辩友已经提到求专必须先得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这点前面我已反驳过,但令人奇怪的是在二辩中对方又再次提到“只有在广博基础上‘求专’,才更能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更有利个人发展。
”这就见得对方一直在强调广博是基础,只有先博而后才能专!
这不就为我方观点又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吗?
因为他向我们说明了,你先求博,然后再适当的时候再去求专更为方便!
换句话,我们也可以说一个求专的人未见得在需要时可以一下子就变博,但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迅速达到专的要求!
“如果这个社会到处都是万金油,那它永远别想求得发展。
”对方这句话未免说得太绝对了吧。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这是对方和我方都承认的一个事实,但是大家要记住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周期,是及早掌握多方面知识在行业分工后迅速适应新部门工作的人还是在新部门衍生出来后再忙不迭得去调整知识结构甚至由零开始学习专业知识的人更受社会欢迎呢?
毫无疑问是具有“万金油”潜质的人!
而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万金油”比单纯的“跌打损伤膏”显然也更受欢迎,知识结构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语文老师不仅要懂得文学更要有一定的数学推理能力、历史宏观把握能力,政治上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样,一名幼儿园园长更希望她所招聘的是舞蹈、音乐、绘画、教育、文学诸方面都通晓的人才,毕竟职位有限啊!
至于对方还举到的鲁迅和曹雪芹的例子,虽说他们都属于“术业有专攻者”,但大家都明白作家如果知识面狭窄,他是没法写作的;
医生也要懂数学,要懂语文。
联合以上观点,我方认为从宏观上来说,社会有各行业的人才,但是从实际具体的需要看,还是更需要一个人有多种知识技能。
知识广博不意味着样样不精,相反,他却拥有达到样样精的条件;
在某一方面要达到顶尖的专业水平,他却必须先保证自己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当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知识的力量越来越令人震撼!
综合以上在反驳中蕴涵的正面观点,我方坚定认为当代社会,求博更有利于个人发展!
谢谢大家!
让鲜花蜂拥上台吧,为保证环保,砖头和鸡蛋千万别乱扔哦。
4、“拥有条件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我说我拥有成为比尔.盖茨的条件我就腰缠万冠了,是不是我拥有邓小平的思维就可以解决港澳问题了呢。
”——对方辩友问了一个很好笑的的问题,也作了一个非常好笑的假设。
如果你的假设不成立,那我觉得你应该努力去“求博”,争取拥有比尔•盖茨或者邓小平的条件;
如你的假设成立,而你却没有腰缠万冠或者能够解决港澳一类的问题,那只能说明你努力得还不够。
对方辩友问我们为什么毕业的大学生要考研,而不是留在大学多读几个学位,那么我想问,是否所有的大学生都去考研了?
毕业学生和考研学生的比例是多少?
而且大家都明白,现在相当多的大学生考研,为的只是一个学历。
况且,从大学生考研热这样一个阶段性、非常态的现象来考虑求博和求专哪个更重要,本就是不合理的。
另外,我很想提醒对方,"
求博"
不是什么素质,而是社会发展对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要偷换概念。
对方所举的“诺基亚”公司的例子似乎与我们的话题相距甚远吧?
我不清楚到底是什么让那个大公司濒临倒闭,我只知道,“业务面过于广泛,难以管理统筹”实在跟“求博”没啥关系,前者是企业管理上的问题,“求博”是对个人能力的要求。
对方使用的逻辑未免太离谱了吧?
如果以上反驳还不能够使对方明白求博的重要性,那我想再问对方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说今天社会讲创新,那些新到底出现在哪里?
是出现在那些跨学科、跨领域的地方,那么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您的专才是怎么个跨法!
能不能跨好呢?
第二,现代社会变动性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对个人各方面能力要求逐步提高。
请问对方辩友专才如何适应?
所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
我们多一个选择多一个机会,难道不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吗?
第三,在对方眼里,似乎复合型人才能力不如专才精深,那我们说站得高、看得远,见的多、识的广,博学才深刻。
你说这是什么意思?
第四,社会分工绝对不是需要只能干这件事的人,而是要求可以干这件事,能干这件事的人,他有能力就行,难道还限制他有几种技能吗?
那么求博不是比求专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吗?
以上问题请反方正面回答!
谢谢!
引一些大学的校训,中国和国外的都可以,大学校训里对博学的要求很多的。
比如黑大的校训“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还可以引一些《论语》或《中庸》里的话,这样的立论显得比较充实。
《中庸》里有一句关于治学求进的话是: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方认为大学生学习就应像这句话所说的一样,而且重中之重是要博学之。
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博,博的内容有很多,可以包括学习内容的广泛还有学习方法的多样。
学习内容的广泛就是要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提高个人修养,素质;
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学习方法的多样是指在学习时,可以采取多种手段以求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大学四年的时光是短暂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所以用短暂的四年来专一门学科或是一个领域是很难达到精的。
大学四年应该是培养兴趣、打基础的关键时期。
鲁迅先生在18岁进入南京路矿学堂后,不仅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还阅读了大量有关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的著作。
遗传之父孟德尔进入大学后,学习古典哲学、数学、物理学等。
正是在大学期间的广泛学习,所以在他从维也纳大学毕业后,才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转入了遗传试验的研究。
第三,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所以信息的整合变得越发重要,只有博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现在的现实是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没有技校生扎实,理论知识没有研究生、博士生深厚,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大学生要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博,就是出路。
第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世界的创新多时出现在不同思想、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交融点上,没有广博的知识,哪儿来的创新?
中山大学的校训是: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复旦大学的校训是: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校训是:
博文、明志、厚德、济世。
这些知名高校都将博放到治学的首要位置,可见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理念是博。
所以我方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凡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都说明了博览的重要性。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的好处:
第一,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
第二,可以学习语言。
第三,从杂书里,可以悟会人生和法律的道理。
《增文贤文》中说: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博览群书能使我们襟怀开阔,思想深邃。
博古通今,我们就可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旁征博引,口若悬河,使我们的论据更具说服力,更震撼人心。
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如果你不博学一点,将来很难适应
以后专业不一定对口,你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将来不一定能有用,博学有助于就业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博学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这样的人才能够驾御全局,从总体上来考虑问题
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未来和希望,是明天学校教育的中坚与骨干。
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青年教师,都憧憬着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都愿自己具有新时代风范的人民教师。
(一)首先要做一名学习型教师自古以来,身为一名合格教师,其首要一条就是具有深厚而广博的学识。
我们都知道,一个理想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那就是:
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
所谓"
精"
就是要"
知得深"
,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所谓博就是要"
知得广"
,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
我认为,作为今天的教师,这一点尤为重要。
特别是我们青年教师,面对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们更应该下工夫,和时代一起前进。
有句流传已久的话:
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的知识,自己得有一桶水的知识呀!
记得校长曾在学校近几年的规划中提出:
要我们做学习型的教师。
这是个与时俱进的规划。
细细想来我深深体会到要做终身学习的教师是教师自身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
是我们一切教育理想的基础;
是培养造就新一代有素质、有文化、有能力,道德情操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要。
从学习型的教师到学习型的班级、学校,再到学习型的家庭以至学习型的社会……如果继续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做学习型的教师的意义就会更加深远。
做学习型的教师,我觉得向书本学习至关重要。
向书本学习就是多读书,做好读书笔记,记录学习心得感悟,用以指导实践。
读书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博古通今,积聚文化底蕴。
其实还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引人入胜、令人赏心悦目的同时更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人生的品位增强人的文化气质,积极的影响到你的学生,你的家人,使人生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这将是我们做教师的要用毕生的学习去追求的。
做学习型的教师我们还要向身边的人学习,博采众长。
向身边的同行学习。
大教育家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是呀!
不必说三人其实每个人都有它自身的才智,互相交往和对话时就会发现人与人是相互促进的,并在此过程中要善于自省自我教育。
比如在与同年组的同志共同的备课过程中他们的智慧促进了我自身灵感的产生。
在与其他老师打交道的近几年来,我发现在他们的身边都藏着那么多令我钦佩和学习的地方。
***老师广阔的教学思路;
**老师的诙谐幽默;
***老师的管理方法;
***老师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都积极的影响着我。
***老师极其乐于助人的高贵品格令我感动,并自觉向她学习。
(二)还要做一名师德师风的标兵首先,对待教育事业必须忠诚。
一名教师在其教育生涯中,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旦从学生成为教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将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深地植于脑海中,并付诸于行动,变为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和对教育的兢兢业业,唯有如此,才能产生对工作精益求精,毫不懈怠的原动力。
在教学上,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尽量想办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其次,对待教师集体一定要团结一致,老师之间,彼此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理解。
听从领导的安排,那里需要就那里上。
还有就是现代人的经济观强,我们教师要严保自己的清廉,不能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虽然现在教师的待遇不是很高,但是我们要看到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一年比一年大,要看到教育的春天会来到的。
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要提高意识不能被社会的不良风气给带坏了。
我们年轻教师教学缺乏经验,更加应该虚心好学,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主动为他人着想,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和同事们一起进步。
在工作中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坚决不能做。
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学生。
这就是我们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