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家个案研究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3424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书家个案研究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代书家个案研究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代书家个案研究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代书家个案研究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代书家个案研究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书家个案研究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古代书家个案研究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书家个案研究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书家个案研究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按今之书体有五,所谓八体是大篆、小篆、楷书、隶书、行书、草书、飞白书、章草。

这就难怪后人要以书法家目之了。

张怀瓘将欧阳询的飞白、楷、行、草列入妙品,将其大小篆及章草列入能品。

云:

“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电激,掀举若神。

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

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

然惊奇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自羊、薄(绍之)以后,略于勍敌,惟永公特以训兵精练,议欲旗鼓相当。

欧以猛锐长驱,永乃闭壁固守。

欧阳询传世墨迹及碑刻,飞白书与章草无传,篆书仅见小篆,且只出现于碑额书,并非高明。

而楷书与行书则刚劲清雄,洵为杰作。

而草书仅有传世刻帖《千字文》,几经传刻,精神已失。

隶书传世者有《宗圣观碑》、《房彦谦碑》、《昭陵六马赞》,格调高于唐隶名家蔡有邻、韩择木,朱关田先生谓之古雅幽深,但功力并不甚好。

欧阳询学书,最早受江总影响。

江总被《述书赋》论为陈时二十二为著名书家之一,谓其“陂陁总持,独步方外,甘率性而众异,非接武于兴会,若时违隐沦,卒不冠带。

”所以,欧阳询受其养父影响是情理之中的。

“陂陁总持”谓字形欹斜而又能严谨无失,与欧体字风格极为接近。

宋释适之《金壶记》谓“欧阳询因见《右军教献之指归图》一本”,购回临写云云。

按《右军教献之指归图》为张彦远定为赝品的《王羲之教子敬笔论》,故欧阳询所学当为伪迹,风格近于王献之。

《述书赋》云:

“若乃出自三公”,三公为北齐三公郎中刘珉,书迹无传。

窦皋距欧阳询不远,所言当无大误。

故欧阳询真书、草书当学过刘珉。

再者,李昉《太平广记》曾记述欧阳询下马观索靖书碑,宿碑下三日而去的记载,说明了欧阳询章草的来历。

综上所述,欧阳询学书经历大致为梁陈书风――王献之书风――刘珉书风――索靖笔法――六朝碑版――隋代书风,终成欧家样式。

三、与虞世南书法比较

欧阳询与虞世南大致生活在一个时代,且曾同朝为官,书风也有相似之处,故有相互比较的必要。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今浙江),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出生于东南名门旧族,小欧阳询一岁。

父虞荔,官至太子中庶子。

虞世南4岁,父卒,过继给叔父虞寄。

虞世南幼而失怙,与欧阳询相似,但虞世南家族颇为陈文帝宠幸,与叛将之子欧阳询不同,虞世南境域要好得多。

陈文帝关爱虞世南有加,23岁,入建安王府任法曹参军。

开皇九年,陈亡,虞世南入京,征为晋王杨广的王府学士。

后迁为东宫学士。

杨广继位,升秘书郎,管图书兼文学侍臣。

大业中叶迁六品起注舍人。

编纂《北堂书抄》160卷。

隋亡,虞世南也被窦建德东夏王朝所用,任二侍中。

后又降唐,作了李世民的幕僚,后转六品记室。

史称虞世南善属文,长于作诗。

李世民册为太子,虞世南出任中舍人。

后任著作郎,编纂《群书治要》五十卷,起到了“以古为鉴”的作用。

后任秘书监、秘书少监等。

卒以弘文馆学士卒,时在638年,年81。

唐太宗评其“博学、德行、书翰、词藻、忠直、一人而已,兼是五善。

虞世南书法直接智永和尚,工于真行书,是王献之今体的继承人。

“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明籍甚。

”智永结体加长,为王献之体,已非羲之。

早年,欧阳询书名大于虞世南,虞世南撰文,欧阳询书之。

贞观年间,虞世南所书《孔子庙堂碑》获王羲之黄银印之赐,声名鹊起,与欧阳询并列。

唐太祖书法,实出虞世南。

书断有言“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而公允的说,欧阳询开创新风,影响更为深远。

虞世南谨受智永家法,规矩有余,创造未足。

气息平和为其长,亦为其断。

虞世南传世书法有《汝南公主墓志铭稿》,有临摹本传世;

《破邪论序》,有刻帖传世,以赵州石氏本为佳。

第二讲褚遂良书法研究

一,生平

褚遂良字登善,开皇六年生于长安,显庆三年卒于爱州(越南清化),年六十三。

(596――658)其先祖为河南阳翟(禹县),从十二祖晋安东将军扬州都督褚丰刀石随晋元帝渡江迁居丹阳(安徽当涂)开始,成为江南望族。

后一支又迁居杭州钱塘,所以一般说褚遂良为杭州钱塘人。

唐人以郡望称,作“阳翟褚氏”。

褚遂良父褚亮(560――647)曾在晋王杨广府中作东宫学士,字希明,陈朝秘书监褚玠之子,《旧唐书》载:

“幼聪敏好学,善属文。

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

喜游名贤,尤善谈论。

年十八,谒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

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座,莫不推善。

”陈后主荒淫好文,常召集文士与八美人宴集赋诗,交宫女演唱。

在《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中,陈被隋所灭。

褚亮弱冠入仕,任太子春坊,尚书殿中侍郎。

陈亡,归晋王杨广。

大业七年611,任太常博士,与欧阳询共掌礼仪,参与编修《魏书》,官至黄门侍郎。

后因杨玄感谋逆牵连,贬至青海,褚遂良年十八,随父赴陇右。

后薛举起事,建立西秦,任褚亮为黄门侍郎,褚遂良任通事舍人,负责外交。

翌年被李世民击败,褚亮受到礼遇,加六品王府文学,褚遂良也留为王府近臣,任铠曹参军,管器械及公廨营缮之事。

不久入文学馆,太宗即位,褚亮任弘文馆学士。

贞观九年635,封爵阳翟县男,拜通直散骑侍郎,成为顾问级的开国元老。

贞观十六年642,进爵开国县侯,遂致仕。

647年卒,年八十八,赠太常卿,谥曰康。

以贞观功臣陪葬昭陵。

从以上情况不难得知,褚遂良的家庭背景如何。

褚遂良是褚亮的次子,在父亲的影响下,得到太宗的赏识与重用,又得魏徵、虞世南等眷顾,担任宏文馆馆主,参与编纂《群书治要》,给太宗提供政治统治之借鉴与得失。

《旧唐书》载太宗语:

“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如怜爱。

”褚遂良遂得太宗重用,先后任六品秘书郎、谏议大夫、太子宾客、黄门侍郎、检校大理卿,直至大权在握的中书令,甚至作了辅佐太子的顾命大臣。

史载褚遂良善谏,上书数十,多见采纳,主要在太宗时期。

其中太宗择立太子事较著。

太宗有子十四,太宗宠者为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即长子太子承乾,四子魏王泰,九子晋王治。

承乾好声色,狎小人,且患有脚疾,贞观十年,太宗有换嗣之意,欲立魏王泰。

给李泰的供给大于承乾。

褚遂良在贞观十三年提出异议,认为不立长子为“私恩害公,惑智乱国”。

并催促太宗制定确认嫡尊庶卑传统,维护太子承乾的地位。

但最终因太子图谋李泰。

事泄而败,于贞观十七年被废为庶人。

后太宗言梦,云李泰百年后杀子立晋王,欲立李泰,褚遂良复谏:

“前事不远,足以为鉴。

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太宗终于听从了褚遂良的建议,立晋王李治,这便是唐高宗。

太宗即位,倚重褚遂良,封爵河南县开国公,旋进晋公。

中间因抑卖中书省译语人地产受弹劾出贬同州,旋还朝,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执宰相职,兼太子宾客。

永徽四年,晋升右仆射,辅佐天子,总管百官。

高宗王皇后无子,遂生废皇后,立武则天事。

褚遂良数次谏诤,云:

“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

武氏经事先帝,众所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

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

愿留三思,臣今怃陛下,罪当死”遂置朝笏于阶上,脱冠解巾,伏阶叩头,曰:

“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

”头血迸溅,意犹未止。

太宗大怒,执送出朝。

武则天于帘内大骂:

“何不扑杀此獠!

”司空李勣进言曰:

“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遂改立昭仪为后。

不久,褚遂良以潜谋不轨之罪贬爱州,即越南清华,卒于任上,年六十三。

此后,子孙流配,两子彦甫、彦冲被杀。

二,书法

首先讨论褚遂良书法的取法。

张怀鹳《书断》言“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

虞监书法,恪守右军,圆融内蕴,与褚遂良瘦硬迥异。

而其父褚亮与欧阳询相善,观褚遂良早年书法,颇多隶意,与欧阳询多相似之处。

褚亮与欧阳询同在隋朝为官时,褚遂良年十六左右,正是志学之年,故其学当自欧阳询。

观其《伊阙佛龛碑》,碑近隋碑风格而亦有欧体风神,可为佐证。

另外,李嗣真《书后品》言唐太宗、李元昌(汉王)、褚遂良“皆受之于史陵”。

史陵为隋人,《书断》称其“亦有高古,伤于疏瘦”,恰与褚遂良风格相近。

然虞世南与褚遂良的关系,势必影响到褚的书风。

唐太宗于贞观元年627在宏文馆招集二十四名五品以上子弟,“敕虞世南欧阳询教授楷法”,次年在国子监设立书学,置书学博士教授书学。

褚遂良当时为负责图书缮写秘书郎,书风受到虞世南、欧阳询的影响应所难免。

所谓“祖述右军”,当在贞观十三年太宗搜集王羲之书法之后。

贞观十年,褚遂良被太宗召为侍书,世人所献大王书迹,均由褚遂良鉴定,“天下争赉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辨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

”并编辑了《右军书目》。

然此时褚遂良书风已基本确定,只是进一步完善而已,故右军书法,对他影响并不是根本上的。

其影响最重要的是得虚实之辨,而非一味瘦硬。

二,书法风格

前人评褚遂良书法云“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

”(书断)“婉美华丽”(朱长文墨池编)。

“褚登善以姿态胜,故举笔辄变”(蒋衡拙存堂题跋)。

足见其书风属于优美一路。

但褚遂良的疏瘦则并非枯瘦,王澍云“褚公书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当是识者之言。

综言之,褚遂良书法,就是其楷书,线条瘦劲,结字谨严,用笔富于节奏,华丽而不失刚劲,上承隋人书法,下开有唐一代书风,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有人云其书法平民化云云,实则是褚遂良书法有普及之功。

褚书之短,前人谓“丰艳雕刻”、“恨乏自然,功勤精悉”云云,可作参照。

三,代表书作

褚遂良传世书法多为碑刻,主要有《伊阙佛龛碑》(三龛记),贞观十五年641书。

书在龙门石崖之上,三十二行,满行五十一字。

是褚遂良早年书作,书写工整,隶书意味浓郁,有《礼器碑》的影子。

结字平正,横平竖直,笔画棱角分明而少起伏。

其略带波势,中瘦的横画,已为典型的褚书风格,已初具自己的风格面貌。

《孟法师碑》,书于贞观十六年642,碑原在长安,后佚。

有唐拓本传世,今在日本。

拓本共二十二页,七百七十六字(一说769)。

此碑与前碑相差一年而风格有别,除仍存隶意外,用笔多圆,风格近于欧、虞。

拓本有李宗翰、王世贞、王澍、王文治诸人题跋。

《雁塔圣教序碑》,原碑在西安大雁塔下南门东西龛内,永徽四年653刻。

此碑二石,一为唐太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21行,行42字;

一为高宗李治撰写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20行。

行文右行。

万文绍刻字。

这是褚遂良的代表作,字体瘦劲,兼用行书,华丽秀劲,亦兼隶法,人谓金生玉润;

结字亦严谨精密,而风神疏朗,古雅风流,堪称杰作。

《大字阴符经》,墨迹纸本,传为晚年之作。

96行,461字。

笔力劲峭,意韵古淡,沉着痛快为其特点。

然此迹多认为为唐宋人所书伪迹。

褚氏其它书作尚有《千字文》、《房玄龄碑》、《枯树赋》、《太宗哀册》、《倪宽赞》、《清娱墓志》等。

第三讲张旭与怀素

张旭

张旭与怀素是古代书法史上的三位草圣中的两个,另一个是汉代的张芝。

一、生卒年。

张旭字伯高,陆彦远之甥,唐吴人(江苏苏州)。

官右率府长史,故称张长史。

按,吴实当为吴郡,详考之,张旭当为吴郡昆山人,即今上海松江县西北昆山北人。

关于张旭的情况,《新唐书》有一段简略的记载: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昊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

旭,苏州吴人。

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

初,仕为常熟尉,有老人陈牒求判,宿昔又来,旭怒其烦,责之。

老人曰:

‘观公笔奇妙,欲以藏家尔。

’旭因问所藏,尽出其父书,旭视之,天下奇笔也,自是尽其法。

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

后人论书,欧虞褚陆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也。

传其法,惟崔邈,颜真卿云。

”而张旭之生卒年均无正规之材料。

按闻一多先生撰有《张旭年考》,该文认为,窦皋《述书赋》叙述并世书家似依年辈为次,张旭在贺知章前,贺生于显庆四年659年,假定张旭长贺一岁,当生于658年,以天宝六载卒计之,当享年九十。

但《闻一多全集》未录该年考,但其中有《唐诗大系》,犁头所记张旭生年为675年,即高宗上元二年,晚显庆四年十七年。

谁对呢?

朱关田先生从窦皋入手,将其中所列书家一一考证,得出的结论是,书家并非按年龄排队。

这样,贺知章未必小于张旭,显庆四年之说便被代之以上元二年。

故张旭生于675年。

《张旭年考》定张旭卒年为天宝六载747年。

闻一多所据为颜真卿《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所记颜真卿于天宝五载访张旭,及苏涣约写于大历二至三年的《赠零陵僧兼送谒徐广州诗》中“张颠没在二十年”所推出,然此文系后人伪托,不足凭。

郭沫若先生考订为卒年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即759年,675至759年,年八十五岁。

无论如何,张旭是一位长寿书家。

二、生平

张旭在开元年间与会稽贺知章、润州包融、扬州张若虚称“吴中四士”,是一位著名诗人,传世诗六首。

如“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

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

”清丽画面,淡淡忧愁,境界极佳。

(清溪泛舟)又“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家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前人谓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

又与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焦遂诗酒相会,称饮中八仙。

以此知,张旭是当时诗酒及书法名士。

据史料载,张旭仅作过常熟尉、太子左率府长史,与贺知章曾同为东宫属官。

而其放浪醉酒,当在退隐归乡之后。

张旭行迹,除作官外,尚传授书学,门徒有吴道子、颜真卿、李阳冰、徐浩、邬彤、韦玩、崔邈、翰滉等。

余事则殊难相知。

三、书法艺术

张旭书法,初学舅父陆彦远。

陆彦远从褚遂良处的印印泥法,不解,见锥画沙而悟笔法。

此法为张旭所得,并传之后学。

张旭作书,喜欢题壁:

“回眸面壁而无全粉,挥笔而气有余兴。

”(述书赋)所以传世墨迹极少。

《宣和书谱》载有二十四帖,皆无传。

现传世者有:

1.《古诗四帖》五色笺草书,40行,188字。

董其昌定为张旭书,但现代专家多以为伪托。

书法用笔连绵,方圆兼用。

2.肚痛帖刻帖,无款,传为张旭书。

草书6行,30字。

真迹不传,现有明刻,存西安碑林。

此书变化多端,劲健清奇,颓然天放,意态自足,颇具疯颠之味。

对怀素影响甚大。

3.断千字文真迹亦不传,西安碑林留二百余字残石,字大二三寸,肥笔古怪,极难效仿。

3.般若波罗蜜经又称张旭草书心经,单刻本,小草无款,今存西安碑林。

4.;

郎官石记序即;

郎官厅壁记,陈九言传,张旭正书。

原在西安,今佚,仅存孤本传世。

点画精到,气息优雅,深得二王之法。

张旭书法,可概括为如下几个特点:

1、率意。

下笔自然,无做作之习,做到了直抒胸臆,不加雕饰。

充分展现了张旭的天才创造力,达到了力与美的精美结合。

2、险劲。

险者奇也,劲者力也。

能造险者,才调也;

能劲健者,功力也。

草书忌平正刻板,否则则索然乏味。

3、神逸。

苏轼评云:

“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

”神逸谓神妙出世,传神写意。

四,书法理论

世传《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虽为伪作,而所谈张旭对笔法的见解也并非完全向壁虚造,值得研究。

此为书论,姑且不论。

怀素

一,生平

怀素(725――785;

一说737――?

),俗姓钱,字藏真,自幼出家,唐代长沙人。

一说为玄奘门人,误。

玄奘的确有法号怀素的弟子,俗姓范,与书法家怀素不是一人,玄奘早在664年便卒,相距一百多年,与书家怀素毫无关系。

怀素的生平,正史无载。

一般采用他的生平资料多取自他的《怀素自叙帖》,也有采用《全唐文》卷433中陆羽所撰《僧怀素传》的,宋代《宣和书谱》也有相关记载。

《宣和书谱》云:

“俗姓钱,长沙人,徙家京兆,玄奘三藏之门人也。

初励律法,晚精意于翰墨,追仿不辍,秃笔成冢。

一夕观夏云随风,顿悟笔意,自谓得草书三昧,斯亦见其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也。

当时名流如李白、待叔伦、窦皋、钱起之徒,举皆有诗美之。

壮其势以为‘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人不以为过论。

又评者谓:

‘张长史为颠,怀素为狂,以狂继颠,孰为不可?

’及其晚年益进,则复评其与张芝逐鹿,兹亦有加无已,故其誉之者有若是耶?

考其平日得酒发兴,要欲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是可尚者。

”后人评怀素书多从此出,而“玄奘三藏之门人”之误说亦从此出。

《怀素自叙》云:

“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

”中录颜真卿为诸名公为怀素草书赠歌诗所作序文,序曰:

“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

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

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行以游处,兼好事者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

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于伯英,尤善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摹楷精法详,特为真正。

真卿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力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

追思一言,何可复得。

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急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亟揖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

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

”据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引《一统志》云:

“怀素,零陵人,睹二王真迹及二张草书而学之,书漆盘三面尽穴。

赠之歌者三十七人,皆当世名流,颜真卿作序。

”今传世者有《全唐诗》中;

李白、王邕、窦冀、鲁收、朱逵、许瑶、戴叔伦、任华、苏涣、钱起等人的诗作,及《自序》中提到的卢象、张谓的诗句,敦煌也发现过《怀素师草书歌》。

怀素生卒年,迄今无有定论。

而生活于中唐时期是没有问题的。

而其籍贯为长沙或零陵亦有争论。

而《自序》被定为伪作,故持零陵说者居多。

综合诸说,怀素一生的大致经历如此:

早年生活于家乡零陵(737――768或长沙),中年生活于长安(769――798);

晚年复返故里时期(799――)。

怀素幼年家贫不能生活,父母将其送入寺院。

这一段经历约持续了三十多年。

期间以书闻名,结交了李白、戴叔伦、韦陟、张谓等人。

最早在天宝十二年(753),尚书韦陟被贬,见到怀素草书,谓“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如以737年生,此时怀素年方十六。

肃宗乾元二年760,李白游九嶷途径零陵,与怀素相遇,后作诗“少年僧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此间又结识了卢象、张谓、戴叔伦等,还南赴广州拜访徐浩(广州刺史)。

第二阶段,怀素开始了“西游上国”的行程。

贯休诗云:

“师不谈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朽”,怀素与贯休一样都是艺僧,而非的道的佛教徒。

此后,他拜金吾兵曹钱塘邬彤为师习书,得张旭笔法。

期间曾回故里,于代宗大历十二年771在洛阳遇颜真卿(见藏真帖)。

这一阶段的《食鱼帖》说明怀素曾患病,又食鱼食肉。

从其《客舍帖》“客舍非常之忧也”知其并没有举家迁居京兆。

第三节阶段。

怀素何年返归故里即归后生活已不可考。

以799年记当是是年书《小草千字文》,即德宗贞元十五年。

二、书法艺术

怀素以草书名世,其学书过程大致经历了学习钟、王时期,取法张旭时期,复归平淡时期。

这个阶段的作品《论书帖》,侧锋妍丽,与王书极类。

取法张旭实则为向邬彤及颜真卿学习。

即大历十二年在洛阳见颜真卿以后,此后怀素以篆书笔法作草,瘦劲圆转。

晚年书作,怀素已无往日狂躁之气,而归于质朴平淡。

以《小草千字文》为代表,应具备了自家面貌。

其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

1、豪放不羁,心手两忘。

其作书,技巧娴熟,做到了无意之意,行笔自由,不逾法度。

2、神速骇人,气势飞动。

颜真卿谓其草书“迅急骇人”,李白则云“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草书歌行),皆此之谓也。

3、点画瘦硬,篆意盎然。

杜甫主张书贵瘦硬,黄庭坚认为“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这是时代风尚,也是怀素自己的艺术追求。

三、代表书作

1、自叙帖。

草书,款署大历十二年777,纸本墨迹。

高28·

3厘米,横75·

5厘米。

凡126行,首两行早损,传为宋代苏舜钦补书。

后有李建中、苏辙、文征明诸家跋。

启功先生以为为后人伪造,亦有宋人摹写之说,然一般仍以怀素书迹目之。

人评其风格为“奔蛇走虺,骤雨旋风”。

称真迹者有数本,以故宫所藏为完整,现在台湾。

2、苦笋帖。

绢本墨迹,高1·

1尺,宽0·

53尺,二行十四字。

书风现藏故宫。

书风逼似二王。

3、论书帖。

草书,纸本墨迹,高38·

5厘米,宽40·

5厘米,文9行,85字。

纯用二王法,赵松雪跋云:

“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

”人以为唐宋人伪作。

4、食鱼帖。

草书纸本,高29厘米,宽51·

5厘米,凡8行,56字。

放逸而不狂怪,极具肌肤之丽。

现藏青岛博物馆。

考证为伪,另有一帖伪本。

5、小草千字文。

绢本墨迹,凡84行,款署贞元十五年799。

是其暮年杰作。

《停云馆帖》载文嘉跋曰:

“此卷笔法谨密,字字用意,脱去狂怪怒张之习,而专趋于平淡古雅。

其他尚有:

圣母帖、大草千字文、藏真帖等。

第四讲颜真卿

颜真卿被称作亚圣,在书法史上的位置仅次于书圣王羲之。

加上其崇高的人品与刚烈的性格,成为艺术与人格均受到后人崇仰的人物。

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出生于京兆万年县敦化坊,即今西安市。

其父为颜惟贞,母殷氏,共姊妹七个,真卿排名第六。

颜真卿4岁丧父,先后投考舅父殷践猷、外祖父殷子敬。

其祖籍为山东琅琊临沂孝悌里(今山东费县方城镇诸满村)。

十三祖颜含随司马睿南迁建邺,至五世祖颜之推随周武帝入雍州万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