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导师制之学困生的辅导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3068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成长导师制之学困生的辅导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生成长导师制之学困生的辅导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生成长导师制之学困生的辅导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生成长导师制之学困生的辅导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生成长导师制之学困生的辅导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成长导师制之学困生的辅导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

《学生成长导师制之学困生的辅导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成长导师制之学困生的辅导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成长导师制之学困生的辅导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

因此,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激励学生上进,激发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宽容、尊重和爱的环境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有关的研究情况

关于学困生辅导和教育问题的解决,早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人才教育思想。

“孔子教人,各国其材”,《学记》写到:

“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

”后者,孟子也认为能得到“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上》)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之一。

于此,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尽心上》)。

孟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第一次承认了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发展的不均衡性,也就是人的个别差异性。

今天,针对学困生辅导问题的理论支撑则首推“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人的智力类型的多元化,人的智力才呈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因而,我们的教育就必须因其智力、兴趣等的个别差异,施以不同的、适合其身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也就是我们千百年来所说的“因材施教”。

我国近年来提出的“我们要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以及“新课程标准”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策略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实施“因材施教”的具体行动。

现在有学者提出,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认为,这个“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就是发现、认识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材”,帮助确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教”。

所以,如果我们的老师能真正地“因材施教”,那就是最大的“以人为本”,最好的“尊重学生”了。

当前,关于学困生辅导和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突出为教学中的“学业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突出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了解学生。

但分层教学也存在着很多困惑,如“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所有教师的愿望,但学生多参与,多讨论,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的实践困惑;

在分层教学中还出现了关于分层教学到底是“是补差的教育还是扬长”的教育,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选择”,是“缩小了差距还是抑制了发展”之争;

出现了无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坚持“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现象;

最根本的则是,分层教学主要还是停留在学业成绩方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深层次去解决“质”的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就学困生辅导与教育问题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

(一)课题的界定

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我们将本课题界定为“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以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为平台、以探索学困生的有效辅导为目标的实践与研究”,并且将“学习动机不强,学习行为有偏差,学习接受能力弱,学习慢速、困难、后进,学业成绩和效果与班级学生的总体基准存在较大偏差,缺乏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这一类学困生作为辅导的重点。

(二)理论的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理想的教育是让每位学生进步,让每位学生成功,为了一切学生的成长。

每一个人的智力结构是有差异和个性的,我们的教育应该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优点和闪光点,发挥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潜能挖掘、给新年感张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激励作用,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培养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即智力强项或特长)。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

加纳在其

《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人类的智力是多员的,除了言语/语言智慧和逻辑/数学智慧二种基本智慧外,还有六种智慧:

空间智慧、肢体运动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自然观察智慧和内容智慧,这为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迈克尔·

乔丹和比尔·

盖茨的成功更是为我们成功证明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性。

我们需要“减少失败增加成功”,我们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3.布卢姆认为:

“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低下,而是学习过程中知识缺陷的积累和挫折造成。

如果能及时帮助他们填补知识缺陷,95%以上学生能达到学习目标”。

(三)内容及预期目标

1.探索基于学生成长导师制下的学困生辅导和教育的操作流程、有效模式与途径。

即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与学困生辅导相融合的最佳模式、有效途径,达到以亲情化、个性化的操作流程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发展之目标。

2.探索基于学生成长导师制下的学困生辅导和教育的主要内容。

即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践,力求摆脱单纯以学业成绩辅导为唯一辅导内容的浅层面操作,而是构建起从根本上、深层次去解决“质”的问题的系统化辅导内容范畴。

3.构建个性化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多元分层学业评价体系。

即设计出适合不同资质学生的评价体系,力求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进步的成功与快乐。

4.探究和形成有效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基本思路,包括导师的选拔,导师与导育对象的结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和培训等。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与提高。

通过辅导,使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明确和强化,学习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学习态度进一步端正,学习行为进一步规范,学习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整体提升;

通过辅导,能使教师转变观念,提升业务能力。

四、研究做法及辅导策略

(一)调查分析

自2004年根据区教育局的布置开展导师制工作以来,我校导师对问题学生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同时,为了做好导师制工作,我们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1.受导学生学业成绩调查分析

2005年4月,我们对2004年开展导师制工作以来所有24名同学的成绩进行的查阅,发现除2名学生成绩良好以外,其他22名同学文化成绩都处在班级的下游,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差生”。

与此同时,我们又对其中的9名初三学生初中三年来的成绩通过查阅学生档案进行的分析,发现其中的4名同学初一的文化成绩在班级处于中等,但英语成绩偏差,到了初二,英语成绩都只剩下三四十分,其他学科成绩也下滑,到了初三,几乎所有文化课成绩都亮“红灯”。

结论:

受导学生学业成绩普遍较差,而偏科是受导学生成绩下滑的重要原因。

2.受导学生家庭背景调查分析

2005年4月,我们又对这24名同学的家庭背景举行了调查,发现其中9名同学属于单亲家庭或残疾家庭(父母离异4名、父或母已故3名,父或母残疾2人),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的有3人、中等的8人、贫困13人)。

受导学生大多家庭有问题,家庭因素是造成受导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并由此造成学业成绩下滑的重要因素。

3.受导学生行为习惯调查分析

2005年4月23日,我们组织召开了导师座谈会,了解受导学生的行为习惯的转变。

通过学校导师的交流介绍,我们发现了不少学生通过导师的帮、教、带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有一个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即24名受导学生中,其中有16名同学在受导前或现在仍存在行为偏差,主要表现为懒、馋、玩、散、贪等恶习(懒,懒得上学放学书包都不背;

馋,馋得整天吃零食;

玩,到学校就是玩;

散,毫无组织纪律性;

贪,贪婪成性、贪得无厌。

受导学生大多行为习惯不良,而学业失败导致学生行为习惯出现偏差的重要因素。

4.受导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分析

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以实现学习目标的内部驱动力。

为了了解受导学生的学习动机,2004年10月底我们对即将结对受导的2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就其中的五小题的调查结果列表如下:

调查题

选“是”人数及比例

选“否”人数及比例

1

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极少主动地学习。

20

83%

4

17%

2

当你读书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提起精神。

22

92

8%

3

你一读书就觉得疲劳与厌烦,直想睡觉。

21

87.5%

12.5%

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外,你不想再多看书。

17

71%

7

29%

5

如有不懂的问题,你根本不想设法弄懂它。

结论:

大部分受导学生学习动机不纯、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态度不正。

综合上面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学业成绩差是受导学生的共同特点,而导致学业成绩差的因素除了先天智力因素外,另外跟家庭背景、行为习惯、学习动机密切相关。

做好导师制工作,就我校实际情况来看,应以学困生的辅导为重点。

为了系统的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认为有必要开展课题研究。

(二)辅导策略

以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为有效平台,以学困生的辅导为重点,依据“边实验、边小结、边推广、边校正”的研究原则,采用“集中研讨与分散研究”、“集体回顾与个人小结”、“专家指导与导师取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紧密围绕“怎样有效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和怎样有效做好学困生辅导”两大核心问题进行实践与研究。

我们根据以上策略确定了本课题开展的具体步骤:

本课题由校长室直接领导,教科室统筹规划,德育处分管负责,各学生成长导师具体操作实施。

1.课题的申报立项阶段:

(2005.10——2005.11)

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理论知识和资料;

确立研究主题和研究任务,开展课题可行性论证、制定方案;

组建课题研究人员,落实分工职责。

2.课题的组织实施阶段:

(2005.11——2006.6)

(1)发放师生调查问卷,收集有关课题资料、数据,确定受导学困生名册。

(2)开展“我•导师制工作•学业辅导”为主题的系列研讨活动。

(3)召开“多元分层评价”研讨会,探索构建多元分层学业评价体系。

(4)进行优秀导师和进步最快学生评比活动,建立健全学生成长导师制各项规章制度。

(5)成立“学业辅导”学生成长导师制合作共同体。

3.课题实施途中的校正:

(2005.6——2006.8)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重温课题研究方案,对研究过程进行阶段性交流总结、汇总有关数据材料。

(2)调研检测课题阶段性实验情况。

(3)专家指导:

邀请专家(南浔区教研中心王正明主任、本课题顾问)校正和指导下阶段课题实验工作。

4.课题结题鉴定阶段:

(2006.9——2006.11)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课题研究整个过程情况,做好再实验、再总结工作。

(2)整理课题实施中的所有材料,分析、归纳、提炼工作。

子课题汇总统筹成总课题研究报告,全面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3)聘请专家指导课题实验总结工作,做好课题的检查、评估、验收工作。

五、研究的成果

按照《学生成长导师制之学困生辅导与对策》课题研究方案,重兆中学专门成立了以费佩明校长为组长的学生成长导师制课题小组,对如何通过导师制工作来加强新课程下学困生的辅导进行了探索,现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果,分做法与效果分别加以叙述:

(一)做法

1.导师模式

(1)初步形成学困生的界定与辅导导师的选拔结对机制

①学困生的界定与分类

我们调查发现不同的学生因先天因素不同,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同,使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从而造成了个性的发展存在差异,突出表现为在学业上存在着差异。

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甚至获取“思想不进取、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的根本基因在于学业困难”的基本论断。

基于这样的发现,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将学困生大致分为4类:

 

①语言、数学-逻辑不对等型 

(偏科型) 

②学习动机不强型 

③学习行为偏差型 

④学习心理障碍型。

②辅导导师的选拔与确定

我们在选拔学业差异学生的辅导导师时采取由学校根据导师制工作对导师的要求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实际工作能力,采取了教师自愿报名、学校考核的方式来确定进行。

考核的基本指标主要有三项:

一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操;

二是否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水平,具有知识、专业和思维的复合性;

三是否特别注重终身学习,不断能够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方法。

③受导学生与辅导导师的结对

根据导育对象的心智特点,遵循“学生报名,自愿选择导师”和“导师超市,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采取了“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结对模式,以突出重点学生,提高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创新导师工作模式

①建立“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导师辅导机制

所谓“一对一”就是一个导师与一位学生结对,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某一门学科学业成绩不理想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对一”则主要是针对有好几门学科学业成绩都不理想的学生,期望通过发挥导师力量群效应,达到“用导师团集体的力量去改变学业最困难的学生”。

而“一对多”的导育工作模式,指的是我们的某些导师,专门设立了电子信箱,家有电脑的学生,若有学业、心理、生活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导师,导师会给予及时的网络解答。

②建立“学业辅导”学生成长导师制合作共同体

在导师制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受导学生确实有进步,尤其是跟结对导师的关系日益融洽,导师上课,非常专注,导师所教学科的成绩也有明显进步,但是其他学科的成绩却没有同步前进,这表明对学业差异学生的辅导,单靠一名教师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有的导师不管跟那名学生结对,一段时间后,该学生就会脱胎换骨;

而有的导师却因缺乏经验,方法方式不对,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为此,我们在2006年3月10日成立了“学业辅导”学生成长导师制合作共同体。

所谓共同体就是导师之间加强合作,相互取长补短,交流导师经验,对部分学生采取“多对一”的导育工作模式。

共同体成立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创建了一系列制度,如月初例会制、月月主题制、集体会诊制、主办轮值制等。

月初例会制指每月初合作导师总结上月导育工作情况,交流信息,并确定本月的工作目标(月月主题制);

集体会诊制指共同探讨、会诊本合作共同体在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典型问题、难点问题,商议出比较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主办轮值制指合作共同体每月确定一名主导导师,由他负责本月的“周五交流日”工作。

实践证明,实施导师制合作共同体以来,以前的导师瓶颈彻底被打破,受导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导师水平也显著提高。

③建立“周五交流日”制度。

“周五交流日”制度是“学业辅导”学生成长导师制合作共同体的产物,我校成立于2006年3月27日。

所谓“周五交流日”制度指每周五中午午休期间(30分钟),受导学生必须及时到导师办公室报到,与导师进行交流,总结本周情况,商讨下周目标等。

2.辅导策略

(1)辅导原则

①异步式、个别化教学

受导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求的层次性,要求我们导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受导学生,采取形式各异的个别化教学方法,例如设计一些梯度式的教学设问与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答不同深度的问题,做到让课堂教学既有思维的容量,也有思维的深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分层测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要淡化考试制度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由于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基础和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在新课程下依然沿用“一刀切”的考试方式显然是不妥的。

本着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原则,我校尝试了分层测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分层测试,即每门学科由易到难设计了A卷、B卷、C卷三套试题(刚实验时分A、B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试卷。

A卷:

该卷主要按照知识点的“识记、了解、简单应用”的教学目标要求命题。

考试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题型参照作业本(课本上和配套作业本上)类型。

“识记、了解”内容占90%,简单应用占10%。

此卷适合基础差的学生选用,通过测验来引导他们重视书本知识和平时作业,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B卷:

该卷主要按知识点的“识记、了解、应用和分析”的教学目标要求命题。

“识记、了解”内容占80%,知识的灵活运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占20%。

此卷适合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

这些学生以往测验,及格没有问题,但得不到优异的成绩,久而久之,他们便不思进取,学习缺乏动力。

通过此卷测验可激发他们学习上的进取心。

C卷:

该卷主要按知识点的“识记、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教学目标要求命题。

“识记、了解”占50%,“分析、综合、评价”内容占50%,此外在试卷中适当增加一些竞赛题。

此卷适合成绩优秀的学生。

这些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习惯比较好,学有余力。

通过此卷测验可激发他们在学习上更加精益求精,多接触课外知识,重视书本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中,我们实行动态管理,即允许学生根据本次测验的实际情况,重新选择下次测验的试卷。

如果某生对某次测验成绩不满意,允许其申请重测,直到其满意为止(重考),这既避免“一棍子打死”、又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消除他们的考试恐惧心理;

我们还允许部分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可申请免考,这是针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优惠待遇,它的推行既是师生民主平等的体现,又能让这些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其他相对较弱的学科,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几年实践证明,实行分层测试虽然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但它淡化了测试的甄别功能,模糊了学生间的分数对比,这有利于发挥学业测评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的贯彻,有利于增强和提高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因此,教师多付出一点也是值得的。

(2)辅导内容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及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定了以下5个方面的辅导内容:

① 

学困生学习偏差行为的矫正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②学困生优点与潜能的发掘;

③学困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干预;

④学困生学业的发展性辅导;

⑤学困生学习技能与方法的指导,如听课方法、记忆技巧等。

(3)辅导流程

导师团队集体会诊——师生共同制订辅导计划——辅导计划的调整与矫正——受导学生的学业测评与激励性评价——师生阶段性小结与下阶段辅导计划的制订。

(4)辅导方法

针对受导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差异,我校导师充分利用课内与课外、日常

教学与假日活动基地两大阵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化地多渠道多方面综合性对受导学生进行了帮助和辅导,并且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方法:

①欣赏教育法

欣赏教育法就是导师尽可能发现、挖掘和扩大受导学生的“闪光点”,一旦发现就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受导学生获得多重成功体验与感受,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提升其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进而达到强化其内在学习动机的目的。

学生“汪洋”在初三开始时候是大家公认的一名“差生”,自接受胡建强老师(现调至南浔区教育局办公室)的辅导后,学业成绩不断提高,最后顺利地考取了高中。

胡老师感言:

震撼人心的情感体验使我对学生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

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

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

少了一份失落,多了一份希望。

是啊,我们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都很美,他们缺少的是我们的发现。

作为导师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即使有不如意的表现,我们也不应该表现出无望和愤怒!

(详见附件胡建强《做一条幸福的鱼》P89页)

②同伴引导法

按照人际关系心理学原理,同伴引导产生的良性影响力能使学生产生归属感,获得“被爱与尊重”的需要。

因此,我校建立了学优生辅导学困生的“小导师”工作机制,即在接受教师导师的学习指导的同时,还专门建立了学生辅导学生的网络,采取学生与学生结对、“兵教兵”的办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随时随地对受导学生给予学习上的指导与帮助、不良行为的监督与矫正,并将辅导进程与效果反馈于教师导师,让受导学生得到更多的亲情化的学习辅导机会。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我校赵峰老师在从事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感悟到合作不应局限于课堂。

她于2004年开始就在班级创立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共同体一般按照家庭地址来划分的,即一个共同体的学生都在同一村里,这样保证了他们在校在家都能互帮互助。

合作期间,赵老师还利用节假日去家访,督促检查他们的合作学习。

期末评出最佳合作共同体,以竞争促合作。

通过合作学习,同伴引导,赵老师成功地转化了多名学困生。

该做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并已在学校推广。

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同伴引导能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集众人的智慧,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能使学生学会尊重、关心他人,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③走班教学法

开创“走班制”教学法即利用课外辅导课和假日活动中心这两大有效阵地,让受导的学生走进与之接对的辅导导师所任教的班级,为受导学生创设更多的与导育教师交流对话辅导的平台,让受导学生更多地得到导师对其学习上的关心与关怀。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同时每个孩子也有他的特长,学困生也不例外,如有爱好体育的、有喜欢画画的、有喜欢唱歌的,等等。

因此,在2006学年的选拔结对过程中,我们在遵循“学生报名,自愿选择导师”和“导师超市,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又有意识地进行了“特长配对”,例喜欢篮球的学困生跟体育老师或喜欢打篮球的老师结对、喜欢画画的跟美术老师结对等等。

半年来,成效初显,如:

初二学生“张翔”,文化基础很差,但非常喜绘画,就连平时上其他课都在绘画,因此按老师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