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运河交通的优势B.煤炭市场需求增大
C.工业革命的发展D.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6.污染成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的城市特征。
这一时期城市的污染源可能来自
①工厂②马车③火车④汽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7.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
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
这些变化表明
年份(年)
1684
1689
1701
售价(荷盾)
80
7.75
2.32
A.商业革命不断发展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价格革命来势汹汹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8.鸦片战争后,中国茶、丝、棉花和大豆等商品的出口量有了较大增长。
洋货进口也不断增加,深入农村的主要是洋纱、洋铁、洋油和洋针等少数品种,所排挤的是土铁、土钢、制蜡、榨油等传统手工业的商品。
这反映出
A.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B.自然经济对列强侵略的抵制作用趋于消失
C.民众生活方式发生巨变D.外来经济侵略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9.近代所开80多个商埠,先后形成了上海和长江口地区、广州和广东地区、武汉和两湖地区等6个近代文明较发达区域。
这些区域显示出
A.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B.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
C.各地经济不平衡加剧D.商埠的文明辐射效应
10.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进口关税税则》,将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比1930年的最高税则提高50%以上。
这说明国民政府
A.为实现关税自主做准备B.注重保护国内民族工业
C.旨在改变政府财政困难D.积极抵制日本侵略战争
11.1866年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作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实际是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的打铁作坊;
至1890年,该机器厂已拥有车床10多台,可容纳200名工人。
这家工厂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鼓励和支持B.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
C.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D.国外消费市场的扩大
12.有学者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虽然失败了,但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中国也算及格了,只不过从成绩上分析不如日本这个优等生成绩好而已。
”这表明该学者认为
A.洋务运动未必是一场失败的运动B.洋务运动“求富”的目标基本实现
C.洋务运动因甲午战败而被迫终止D.当时中国民族自卑心理得以改变
13.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说明我国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14.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根据这些规定,企业拥有了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定价权、资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劳动人事权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自主权。
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确立市场定价,建立合理价格体系B.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C.改革计划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D.实行政企分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15.邓小平南巡时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矛盾,也不是社会性质的本质区别
B.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市场经济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D.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我们也可以建设健康的社会主义经济。
16.1988年7月,中国物价上升19.3%,有人一下子买200公斤食盐,500盒火柴,许多商店被抢购一空,有发生挤兑的银行因不能及时支付,柜台被愤怒的群众推倒。
这些现象说明
A.政府应该掌握商品的定价权B.经济体制改革的阵痛与艰难
C.人们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波动D.物资缺乏导致了市场的恐慌
17.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阶段:
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些变化反映的木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D.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
18.二十世纪30年代郁慕侠《上海鳞爪》记述:
“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可惜头发不金黄,鼻子不高大,眼睛不深陷,和真正道地的外国摩登女子相形之下,还差一些,也是她们的遗憾。
”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上海
A.女性生活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B.开始出现西化现象和崇洋心理
C.西方的生活方式都到普遍认同D.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19.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
“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
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
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
”这一记载反映了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B.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C.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
20.“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一段当代歌词。
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着婚服在西式教堂中行婚礼B.年轻人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网吧
C.工人上班有的骑自行车,有的坐地铁D.徐小姐看上海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21.旗袍由满洲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A.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B.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22.1890年,上海《字林西报》报道:
有西人制成新式气球一具,能载八千五百磅之重,升放空中,每点钟行二十五米,各国苟制造此球为行营之用,水陆之兵可以废。
对该报道解读合理的是
A.当时的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报纸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C.报纸已成为政治宣传工具D.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23.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禁止体罚、保护民权、严禁鸦片、禁止赌博、管制娼妓、改革历法、改变称呼、限期剪辫、劝禁缠足、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
其目的主要是
A.维护革命成果B.扫除封建专制C.改革风俗习惯D.去除封建陋习
24.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B.新式交通工具并未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D.人们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25.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以下相关表述,比较合理的是
A.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曾一度超过美国
B.二者都采用了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促进经济发展
C.苏联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美国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而美国人民因经济危机导致生活水平极大下降
26.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79—1990年在任)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其改革背景的是
A.经济“滞胀”B.福利国家的弊端C.凯恩斯主义失灵D.新经济的出现
27.1929—1933年在胡佛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大量公路,开工兴建了胡佛水坝(下图);
设立周转基金用于资助农场主组建销售合作组织,确定最低销售价格;
成立国家信贷公司、紧急就业委员会,以应对当时的问题。
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A.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D.实施了成效显著的措施
28.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
他说“要取得成功还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是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
”为此他采取了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C.规定最高工作时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29.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
“(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D.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30.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提出了“贡税”论,实行义务交售制,让农民在出售农产品时少得一些钱,而购买工业品时又多付一些钱。
该理论
A.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B.体现出斯大林的发展战略
C.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3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苏俄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摸索到的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
材料中“新思路”主要是
A.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大力推行企业国有化D.对外来资本的吸收和利用
32.1921年4月,列宁说:
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
由此可知,列宁
A.主张实行农业集体化B.提倡社会主义工业化
C.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D.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
33.列宁曾说过,这是“踏上了真正社会主义的收购粮食的道路,使粮食不再是商品,不再是投机的对象”。
这表明当时
A.粮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保障B.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不应有市场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人民利益D.列宁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34.二战后欧洲国家主要选择了两条复兴的道路:
在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政府承诺明确的计划和无可置疑的党的坚定领导下的方向感;
在西欧,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依靠自由市场和政府控制的结合来转化遭到战争毁灭的社会。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工业化道路选择依据具体国情B.计划经济与自由主义政策之争
C.二战之后欧洲国家的正式分裂D.强化政府在经济复兴中的作用
35.1925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命前的水平。
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0%。
这说明当时苏联
A.迫切要求改变经济体制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終完成
C.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
36.由于美国股票市场和新兴电子计算机技术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一片兴旺,一些观察者重提20年代的繁荣和无制的投机活动,以及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溃。
这些观察者们反思的是( )
A.世界经济的制度化B.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C.世界经济的体系化D.世界经济的区域化
37.自1999年WTO西雅图会议失败到2003年坎昆第五次部长级会议无果而终,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屡遭挫折;
而区域贸易协定的签署则稳步增长,到2003年5月,全球共签署265个区域贸易协定,其中有240个以自贸区为目标。
由此可见
A.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进B.多极化导致贸易自由化机制失灵
C.世界各国经济趋同化加强D.建立自贸区是区域集团化的宗旨
38.1967年共同体宣布成立时,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表示:
我们决不能被吓倒。
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
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
材料反映了
A.英国反对欧洲联合B.欧洲一体化道路曲折
C.英国的实力在下降D.英国希望领导欧共体
39.2010年,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表现都大大好于美欧发达国家。
2012年,亚洲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三分之一,美国在亚洲的直接投资远远超过西欧,亚洲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这表明
A.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趋势明显B.形成了欧美亚三足鼎立的局面
C.美国大力实施“重返亚洲”战略D.“一超多强”格局日趋模糊
40.福特汽车,它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常设机构,然后进行组装和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对生产地的资源达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利用水平和就业率。
材料表明
A.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B.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C.全球化扩展到生产领域D.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贸易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
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
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
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摘编自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并说明不同之处的成因。
(8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亚当·
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
在这本著作中,亚当·
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的理论。
常常有人认为亚当·
斯密主张的是政府在国民经济中起的作用越小越好,一个自由的市场能够解决一切经济问题,并让所有的人都能获利。
“自由放任”的主张成了他的经济理论的标签,但这种说法过分简化了斯密的经济理论。
实际上,他认为,在许多情况下,政府采取某种形式的干预,对于整个社会的利益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在现代西方,斯密被认为是自由企业之父。
——摘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兰德尔·
L.波韦尔斯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认为资本经济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已不能达到充分就业实现均衡,危机和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凯恩斯站在改良主义立场,想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只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国家干预或调节,便可以解决失业与危机。
经过论证,他的理论被纳入了西方正统经济学的轨道,战后被广泛传播,影响着西方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当代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这两种经济理论在主要观点上的异同。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现上述不同的历史背景。
43.(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400万美元,1952年达18,2亿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
国家对科研的拨款占全美科研费用的三分之二。
……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60年代一般为15%,70年代已接近20%.……日本在1948——1949年两次制订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
法国从1947年“莫内计划”起,已编制过7个中期经济计划
——摘自王斯德、钱洪主编的《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
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
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调整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5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主要措施。
历史答案
1.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宋朝时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来看,说明宋朝时期城市吸引力在不断增强。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
2.D【解析】由题干看,明朝的盐商是需要先用粮食换取盐引,然后才可以根据政府的规定取盐和销售,这一切都在政府的管控之下,故选D;
ABC均不能准确表达对题意的理解,故排除。
3.A【解析】“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了,商人可以跻身上层社会了,所以这意味着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选A;
但是上述现象只是意味着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提高,并不意味着商人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故排除B;
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4.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方之所以能将航海事业发扬光大,最重要的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性决定的;
而中国的航海事业之所以昙花一现,则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故D项正确。
明朝时期中国综合国力仍然比较强大,A项表述不符合事实,排除。
航海技术不是影响航海事业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
“海禁”政策的实施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
5.C【解析】依据材料“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了一条长7哩的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可知,此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运河的开凿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的表现,故C项正确。
A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
B项不是题干主旨,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6.A【解析】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经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和火车均是第一工业革命发明,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选择A符合题意。
7.A【解析】材料信息是17世纪中国武夷茶在欧洲的售价急剧走低。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联系逐渐紧密,武夷茶输入欧洲越来越多的结果,这反映了商业革命的不断发展,故A项正确;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题是在三大改造时期,故B项错误;
价格革命的特点是物价上涨,故C项错误;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错误。
8.A【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中国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商品化程度提高;
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反映出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故答案为A项。
B、C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也不能反映,排除;
D项符合史实,但外来经济侵略推动中国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近代化,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排除。
9.D【解析】题干所列举的上海和长江口地区、广州和广东地区、武汉和两湖地区等区域都是以前面的商埠城市为中心的,所以体现了D;
题干没有比较各个文明发达区域的信息,故不能得出A;
题干信息并不是在强调半殖民地的属性,而是在说近代商埠所带来的影响,故排除B;
C不是题目的主旨,故排除。
10.B【解析】1930年和1933年,国民政府两次提高进口关税税率,而且提高的幅度还有所增加,这是当时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正在进行,目的是发展农工商业,而不是改变财政困难,所以这一举措是可以保护民族工业发展的,故选B而排除C;
1927年我国已经实现了关税自主,故A不符合史实;
1931年日本开始侵华后,国民政府并没有积极抵抗日本侵略,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D。
11.C【解析】由题干来看,发昌机器厂由原来刚开办时的“打铁作坊”到后来的“机器厂”,其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经营方式由封建作坊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其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故选C;
A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