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2281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基因突变引起分子病。

如血友病。

染色体病:

染色体引起~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dehydration):

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hypernatremia),特点:

失水>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内外液量均减少。

原因:

水摄入减少;

水丢失过多。

影响:

口渴;

有脱水症;

细胞内液向外液转移;

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dehydration):

也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hypnatremia),特点:

失钠>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肾内或肾外丢失大量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理措施不当所致,如只补水不补盐。

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

经肾失钠-尿钠增多,肾外失钠-尿钠减少。

等渗性脱水(isotonicdehydration):

特点:

失钠=失水,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等渗性液体的大量丢失所造成的血容量减少,均可致等渗性脱水。

不处理-高渗性脱水(不感蒸发+呼吸等丢失水分);

补给过多低渗溶液-低渗性脱水。

水中毒(waterintoxication):

又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hyponatremia),特点:

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

主要是多过的低渗性体液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引起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

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液稀释;

细胞内水肿;

CNS症状;

尿量早期增加,尿比重(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取决于尿中溶解物质的浓度,与固体总量成正比,常用来衡量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下降;

体重增加。

低钾血症(hypokalemia):

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但体内钾总量不一定少,但多数情况,低钾血症伴有缺钾。

钾摄取不足;

钾丢失过多;

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

毒物中毒;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神经肌肉松弛-超极化阻滞状态腱反射减弱,呼吸肌麻痹,消化道运动降低;

体外性低血压。

心肌-3高1低:

收缩性减弱,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增高。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

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极少伴有细胞内钾含量的增高,未必总是伴有体内钾过多。

钾摄入过多;

钾排出减少;

细胞内钾转运到细胞外;

假性高钾血症。

神经肌肉-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去极化阻滞状态,肌肉软弱无力至迟缓性麻痹;

心肌-3低1高:

兴奋性增高(严重时降低),收缩性、自律性、传导性降低。

反常性酸性尿(paradoxicalacidicurine):

低钾血症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减少,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的现象。

反常性碱性尿(paradoxicalalkalineurine):

高血钾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增多,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的现象。

水肿(edema):

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原因: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

脱水热:

高渗性脱水严重患者,尤其小儿,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收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即~

心性水肿:

通常指右心衰竭引起的全身性水肿。

低镁血症(hypomagnesemia):

血浆镁浓度低于0.75mmol/L称为~

高镁血症(hypermagenesemia):

血浆镁浓度高于1.25mmol/L称为~

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disturbance):

引起酸碱负荷过度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度稳定性破坏,称为~

挥发酸(volatileacid):

即碳酸。

糖脂肪蛋白质在分解代谢中,氧化的最终产物是CO2,CO2与水结合生成碳酸,也是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

可释H+,也可形成气体CO2,从肺排出体外,故称之为~

固定酸(fixedacid):

这类酸性物质不能变成气体从肺呼出,只能通过肾由尿排出,又称非挥发酸(unvolatileacid)。

固定酸主要来自蛋白质分解代谢。

包括:

硫酸、磷酸、尿酸、甘油酸、丙酮酸、乳酸、三羧酸、酮体等。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acidosis):

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原发性HCO3-减少、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alkalosis):

是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pH呈升高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acidosis):

是指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升高、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alkalosis):

是指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增多、pH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同一患者体内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单纯型酸碱紊乱。

SB(standardbicarbonate):

标准碳酸氢盐。

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PaCO2为40mmHg(5.32kPa),温度38℃,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测得的血浆中的HCO3-的量。

标准22-27mmol/L,平均24mmol/L。

AB(actualbicarbonate):

实际碳酸氢盐。

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在实际PaCO2、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

若AB<SB,CO2排出过多,呼吸性碱中毒;

AB>SB,CO2潴留,可见于呼吸性酸中毒;

若AB、SB同增/减,反应代谢因素。

BB(bufferbase):

缓冲碱。

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

通常以氧饱和的全血在标准状态下测定,正常45-52mmol/L,正常48mmol/L。

代谢性酸中毒时BB减少,代谢性碱中毒时BB升高。

BE(baseexcess):

碱剩余。

在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pH7.40时所需的酸或碱的量。

范围-3.0~+3.0mmol/L.用酸滴定:

说明被测血碱过多,BE用正值标示;

反之,用碱滴定,BE用负值标示。

代谢性酸中毒时BE负值增加;

代谢性碱中毒时,BE正值增加。

AG(aniongap,AG):

阴离子间隙。

指血浆中的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波动范围

12±

2mmol/L。

AG=UA-UC。

若AG>16mmol/L,可判断有代谢性酸中毒。

缺氧(hypoxia):

因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血氧分压(PO2):

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产生的张力。

正常人A血氧分压(arterialpartialpressureofoxygen,PaO2)约为100mmHg,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功能;

V血氧分压(venouspartialpressureofoxygen,PvO2)约为40mmHg,主要取决于组织摄氧和用氧的能力。

血氧容量(oxygenbindingcapacityinblood,CO2max):

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最大携氧量。

取决于Hb的质(与氧结合能力)与量(每100ml血液所含Hb的数量)。

血氧容量反应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强弱。

正常值20ml/dl.

血氧含量(oxygencontentinblood):

100ml血液的实际携氧量。

包括结合于Hb中的氧和溶解于血浆中的氧量。

主要是Hb结合的氧量,取决于血氧分压和血氧容量。

CaO2约为19ml/dl,CvO2约为14ml/dl。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反应组织的摄氧能力。

血氧饱和度(oxygensaturationofHb,SO2):

即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是Hb与氧结合的百分数。

主要取决于PaO2.

发绀(cyanosis):

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称为~

低张性缺氧(hypotonichypoxial):

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称为~即乏氧性缺氧(hypoxichypoxia),又称低张性低氧血症(hypotonichypoxemia)。

外环境PO2过低;

外呼吸功能障碍;

静脉血流入动脉血。

CO2max不变,其余血氧指标下降。

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hypoxia):

因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低动力性缺氧(hypokinetichypoxia)。

全身/局部性循环障碍。

CvO2下降,其余不变。

血液性缺氧(hemichypoxia):

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出所引起的缺氧称为~。

由于外呼吸功能正常,PaO2及血氧饱和度正常,又称等张性缺氧(isotonichypoxia)。

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hypoxia):

在组织供氧正常的情况下,因细胞不能有效地利用氧而导致的缺氧称为~,又称氧

利用障碍性缺氧(dysoxidativehypoxia)。

组织中毒;

维生素缺乏;

线粒体损伤。

CvO2升高,其余

不变。

肠源性紫绀(enterogenouscyanosis):

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故亚硝酸盐中毒患者的皮肤、黏膜呈咖啡色。

若因进食导致大量血红蛋白氧化而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称为~

发热(fever):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setpoint,SP)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时,称之为~

过热(hyperthermia):

由于体温调节障碍(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皮肤鱼鳞病、中暑)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甲亢)等,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非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

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

能激活活体内产生致热源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的物质。

包括外致热原(exogenous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

内生性致热源(endogenouspyrogen,EP):

产EP物质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致热性细胞因子。

称为~

急性期反应(acutephaseresponse):

机体在细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时出现的一系列形式的反应。

细胞凋亡(apoptosis):

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程序,是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的形式之一。

应激(stress):

又称应激反应(stressresponse),机体收到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

异性适应反应。

应激原(stressor):

强度足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任何刺激都可成为~分为内、外、心理/社会因素。

热休克蛋白(HSP):

又称应急蛋白(stressprotein,SP)。

生物机体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所表现的以基因变化为特征的防御适应反应称为热休克反应(heatshockresponse,HSR)。

此时新合成或合成增多的一组蛋白质。

全身适应综合征(GAS):

剧烈运动、毒物、寒冷、高温及严重创伤等多种有害因素可引起实验动物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变化,并导致机体多方面的紊乱与损害,称为~3期:

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应激相关疾病:

以应激作为条件或诱因,在应激状态下加重或加速发生发展的疾病称为~

应激性疾病(stressdisease):

由应激所直接引起的疾病称为~

应激性溃疡:

在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休克、败血症、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下出现的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急性损伤。

主要表现为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糜烂、溃疡、出血。

与黏膜缺血、糖皮质激素等有关。

劣性应激(psychosomaticdiseases):

又称病理性应激,是指应激原强烈且作用时间持久的应激(如休克、大面积烧伤等),除仍具有某些防御代偿意义外,可引起机体自稳态的严重失调,甚至导致应激性疾病。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

在缺血基础上回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称为~

钙反常(calciumparadox):

以无钙溶液灌流离体大鼠心脏2min后再以含钙溶液灌注时,心肌电信号异常,心脏功能、代谢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称为~

氧反常(oxygenparadox):

预先用低氧溶液灌注组织器官或在缺氧条件下培养细胞一定时间后,再恢复正常氧供应,组织及细胞的损伤不仅未能恢复,反而更趋严重。

pH反常(pHparadox):

缺血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是细胞功能及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但再灌注时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反而加重细胞损伤,称为~

自由基(freeradical):

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化学性质极为活泼,易于失去电子(氧化)或夺取电子(还原),特别是其氧化作用强,故具有强烈的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

分为氧自由基、脂性自由基、其他等~

氧自由基(oxygenfreeradical,OFR):

由氧诱发的自由基称为~如超氧阴离子(O,单电子还原)和羟自由基(OH·

,三电子还原)等。

呼吸爆发(respiratoryburst):

又称氧爆发(oxygenburst),再灌注期间组织重新获得O2,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耗氧量显著增加,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即~而进一步造成组织细胞损伤。

钙超载(calciumoverload):

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无复流现象(no-reflowphenomenon):

结扎犬的冠状动脉造成局部心肌缺血后,再打开结扎的动脉,使血流重新开放,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流灌注,称为~病生基础:

中性粒细胞激活及其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

心肌顿抑(myocardialstunning):

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液灌注后一段时间内出现可逆性收缩功能降低的现象,称为~

黏附分子(adhesionmolecule):

由细胞合成,可促进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黏附的一大类分子的总称,在维持细胞结构完整和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如整合素、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等。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eperfusionarrhythmia):

缺血心肌再灌注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称为~发生率极高,以室性心律失常居多。

休克(shock):

休憩室多病因、多发病环节、有多重体液因子参与,以机体循环系统,尤其是微循环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复杂的全身调节紊乱性病理过程。

休克肺(shocklung):

严重休克引起的急性呼吸晒节。

临床治疗休克强调结合补液应用舒血管药改善微循环,但易因扩容不当,诱发或加重急性呼吸衰竭,导致~病理变化可见肺充血、肺水肿、肺不张、肺泡透明膜形成等。

休克肾(shockkidney):

临床治疗休克若长时间大剂量应用缩血管药,病情可能恶化,甚至死亡,多死于急性肾衰竭。

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E):

在严重创伤、感染和休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须靠临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那些原有某器官衰竭的慢性病患者以后继发引起另一器官衰竭,如肺性脑病等,不属于MODS。

心肌抑制因子(MDF):

主要由缺血的胰腺产生,引起使心肌收缩性减弱、肠系膜上动脉等内脏阻力血管收缩,进一步减少胰腺血流量,但又促进MDF形成。

/系休克时胰腺严重缺血,外分泌腺细胞溶酶体膜破裂,释出的组织蛋白酶分解组织蛋白而生成的小分子多肽,具有抑制心肌收缩性、抑制单核吞噬系统功能和收缩腹腔内脏小血管的作用。

DIC(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惯犯的微血栓,大量微血栓的形成小号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

FDP:

在纤溶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被水解后生成一些小分子多肽。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hemolyticanemia):

DIC病人伴有的特殊类型贫血。

外周血涂片可见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裂体细胞)。

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

统称红细胞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

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脏的舒缩功能发生障碍,使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即泵血功能降低,以致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求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指心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

心功能不全(cardiacinsufficiency):

包括心脏泵血功能受损但处于完全代偿阶段直失代偿的全过程。

心肌衰竭(myocardialfailure):

因心机本身的结构性或代谢性损害引起受累心肌舒缩性能降低,称为~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

心功能不全特别是慢性心功能不全时,由于纳、水潴留和血容量增加,患者出现心腔扩大,静脉淤血及组织水肿的表现,称为~

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hypertrophy):

心脏在长期过度的压力负荷作用下,收缩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心肌肌节呈并联性增生,心肌细胞增粗。

特征:

心室壁显著增厚,心腔容积正常甚或减小,使室壁厚度与心腔半径之比增大,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及主动脉瓣狭窄。

离心性肥大(eccentrichypertrophy):

心脏在长期过度的容量负荷作用下,舒张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心肌肌节呈串联性增生,心肌细胞增长,心腔容量增大;

容量增大使收缩期室壁应力增大,刺激肌节并联性增生,使室壁增厚。

心腔容积增大与势必轻度增厚并存,室壁厚度与心腔半径基本保持正常,常见于二尖瓣或主动脉关闭不全。

端坐呼吸(orthopnea):

患者在静息时已出现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故需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称为~

劳力性呼吸困难(dyspneaonexertion):

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为~是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paroxysmalnocturnaldyspnea):

左心衰患者夜间突然发作的呼吸困难,表现为患者夜间入睡后因突感气闷而被惊醒,坐起咳嗽和喘气后有所缓解。

是左心衰竭造成严重肺淤血的典型表现。

前向衰竭(forwardfailure):

心排出量减少在临床上表现为低排出量综合症,称~

后向衰竭(backwardfailure):

由于心肌收缩力降低,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过度激活通过血容量增加和容量血管收缩导致的前负荷增加,使心充盈压显著升高而造成静脉淤血,表现为静脉淤血综合症。

呼吸衰竭(respiratoryfailure):

又称呼吸功能不全。

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PaO2降低伴有或不伴有PaCO2增高的病理过程。

诊断呼吸衰竭的主要血气标准是PaO2低于60mmHg(8kPa),伴有或不伴有PaCO2高于50mmHg.

低氧血症型呼吸衰竭(hypoxemicfailure,Ⅰ型呼吸衰竭,):

主要发病机制是通气/血流比值失调,或弥散障碍。

又称换气障碍型呼衰。

血气特点PaO2<60mmHg,PaCO2≤50mmHg。

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hypercapnicrespiratoryfailure,Ⅱ型呼吸衰竭):

主要发病机制是肺泡通气不足,或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又称通气障碍型呼衰。

血气特点PaO2<60mmHg,PaCO2>50mmHg.

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hypoventilation):

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呼吸肌活动障碍;

胸廓顺应性降低;

肺顺应性降低;

胸腔积液和气胸。

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hypoventilation):

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

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有气道内径(最主要因素)、长度和形态、气流速度和形式。

气道阻塞分为:

中央性气道阻塞(吸气性呼吸困难-胸外阻塞,呼气性呼吸困难-胸内阻塞)和外周性气道阻塞。

功能性分流(functionalshunt):

又称静脉血掺杂(venousadmixture),指病变重的部分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甚至还可因炎性充血等使血流增多,使VA/Q显著降低,以致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这种情况类似动-静脉短路,故称~

解剖分流(anatomicshunt):

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的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

占正常心排出量的2%-3%。

真性分流(trueshunt):

解剖分流的血液未完全经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吸入纯氧可有效提高功能性分流的PaO2,而对真性分流的PaO2无明显作用!

死腔样通气(deadspace-likeventilation):

肺动脉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动脉炎、肺血管收缩等,都可使部分肺泡血流减少,VA/Q显著大于正常,患部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肺泡通气不能充分被利用,称为~

弥散障碍(diffusionimpairment):

由肺泡膜面积减少(肺实变、肺不张、肺叶切除等)或肺泡膜异常增厚(肺水肿、肺泡透明膜形成、肺纤维化、肺泡毛细血管扩张、吸血症所致)和弥散时间缩短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气体弥散速度取决于肺泡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肺泡膜的面积和厚度;

气体弥散量还取决于血液和肺泡接触的时间。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

是由急性肺损伤(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