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word范文 11页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教师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word范文 11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word范文 11页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
”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
勤,是保障;
博,是宽度;
新,是锐度;
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
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
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该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
学习,学习,再学习;
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
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
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
教育需要思想。
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
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
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
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
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
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
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
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
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
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
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
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
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篇二: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123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心得体会
李玉桂
我认真学习和阅读了《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读完此书,感觉有很大收获。
我更加深刻体会到:
良好的师生感情是决定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工作以来,我曾多次担任班主任工作,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
“老师的一句话顶家长的十句。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也给我这样的体会,班主任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班主任的话对学生是最具号召力的。
在众多任课教师中,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是最崇拜的、最信赖的。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以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一、通过读书感到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
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学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特别是残疾孩子。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尤其是班主任的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
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
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不需要过多的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
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
如:
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
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通过读书让自己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
1
任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过学习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与这些优秀班主任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有时觉得做班主任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却体会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须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
用爱心去感化、去关心、去教育,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要幸福的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
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通过读书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通过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
对于学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励。
作为班主任,首先是亲近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来自:
在点网)心关怀,经常同学生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
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平、公正,对班级一类学生严格要求,对班级二类学生不歧视,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导。
总之,教育是一门科学,在工作中只有讲科学、讲创新、讲艺术,才能使学生在各方面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的读书、学习,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积极探索,善于总结,使自己的工作水平取得更大的进步。
读《学记》有感
王国武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其文言简意赅,喻词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教学的制度体系,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问题,其中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为最重要的内容,精辟的论述,为中国的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其研究内容对总结中国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教育的作用
《学记》对教育的作用作出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应以兴办教育为首要任务。
从第一节和第二节中可以看出,教育有两个作用:
一是感化和教化众民,养成良好的社会风俗。
二是为了建设国家统治人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学乎”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而学习也就是通过一步一步的,从小到大的影响,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从先赢得好的名声,鼓动民众,再到感化和教化民众。
有了良好的社会风俗这就为君子统治国家打下了基础。
“人不学,不知道”其中“道”在《大学》中有“治国”、“平天下”之意,“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以看出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统治天下不仅靠武力,而且更重要的事靠教育,用教育来感化和教化民众,重视教育有助于统一全体人民的思想,有助于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到社会的主导地位。
把教育作为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其片面性。
把教育作为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服务,而不是为了社会政治的发展服务。
教育应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为了社会政治服务,二是为了自身发展服务。
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发展自身比为国家的政治服务更重要。
教育培养出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培养个体的独特性,只有自己的和谐发展才能为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
中国古代把教育的作用定位于直接服务于统治阶级,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压抑了个人的创新精神,它更多关心的
2
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然而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对教育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是重要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价值。
而且在《学记》的最后两节中突出了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的根本,“察于此事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
此之谓务本。
”首尾呼应,前后一贯,令人深思。
二、学校教育系统
《学记》在肯定教育的作用的前提下,提出了关于建立学校教育制度的设想: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从地方到中央都有学校,在不同的地区都可以学习,当然从中央到地方,这些学校的级别是不同的,太学是国家具有博学的人士才可以去学习,而地方的家塾则是比较广泛化的和民众化的。
民众可以学习一些通俗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而想要取得更高的学识,成为集大成者,则必须经历几个阶段,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
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
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
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
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
合格的为小有成就(比六年有成就,比九年不足)。
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
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
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
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
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
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
在学校的管理方面,《学记》提出在太学开学的时候,官员及师生们都必须身穿礼服,置备肴馔,祭拜先圣先师,这是为了表示对文化知识的敬重;
学习之前,要先演练《小雅》中的《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这三首君臣宴乐、相互劳问的诗歌,表示学生进入太学读书,就是意味着做官的开始,暗示学生要爱惜自己的身份和形象;
上课之前,都要击鼓召集学生进入教室,
督促学生尽快打开书箱,拿出书本,开始学习,以便让学生静心恭顺地研读书本;
用槚木和荆条制成教鞭,置于课堂之上,用来警示学生,树立教师督促学生学习的威仪;
没有占卜和祭奠先祖,官员们就不能随意地进入学校重地来视察,用以表示政府官员尊重学校,以此来揄扬学生,使学生安下心志,从容读书;
对学生进行入学的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规则和纪律,这是很有意义的。
三、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
《学记》认为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通过教学才知道教学的困难。
知道不足,才勉励自己不断求得进步,才能督促自己不断地去学习。
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
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
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这就深刻的阐述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学相长不仅在于教与学的两方面的关系,而且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的促进关系,教师和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互动。
教学相长的提出,对于认识教育过程的本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改善师生。
2.启发式教学原则。
其一,“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即教师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
其二,教师“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即是说,教师的讲述应简练、扼要、精辟,并运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其三,“必也其听语乎”。
要求教师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向学生提的问题要由易到难。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回答学生的问题也要就其疑难所在解其惑。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如果学生还不懂,就舍弃,留待以后再讲。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其四,“道而弗牵”,“道”即导,有引导,教导
3
之意。
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带领,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教学的内容,给学生指引出一条正确的思维线索,促进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寻找探索知识的方向。
其告诫教师不要给学生以牵制,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其五,“强而弗抑”,“强”即鼓励,督促之意。
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以鼓励与督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告诫教师不要强制使学生顺从,不要压制学生的积极性。
其六,“开而弗达”,“开”为提出问题之意,“达”有分析与解决问题之意。
要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力求学生自己将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样使学生更开动脑筋去想问题。
不要为学生准备好答案,在学生没有进行思考之前就给予讲解。
3.预防性原则。
“禁于未发之谓预;
”要求教师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而预先加以防止,避免事后去纠正。
预还包括“防微杜渐”的意思,这就要求教师的敏感,机智,与事物出现不良情况之前,即加以限制,不使之扩大与发展。
《学记》还重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认为这些特征的存在和表现是有差异的,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差异,才可以适当的加以引导,并发扬其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是贪多务得;
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孤陋寡闻;
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
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
产生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
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才能,然后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
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
4.及时性原则。
《学记》认为,“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教育。
“当其可”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施教的时间要符合学生发展的程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
施教的形
式要随着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状态。
即是说,教育最好在学生自觉要求的基础上进行。
如果学生对于求知并无自觉的要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热情再而衰,三而竭之时,自难望其有成。
那时,教师的劳动即使付出再多,也是徒劳无功的。
因此,必须“当其可”,这就是“时”的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认为: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要避免不孙,就不要杂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智力水平,按照教学内容的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
首先,量力教学。
对于年幼的和迟钝的学生,教学内容不可太艰深;
对于年长的和聪敏的学生,教学内容不可太简单太容易,应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教学。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其次,“正业居学”“藏息相辅”。
在规定的时间内上课授业,在休息的时间也要有课外作业。
课外是课内的准备,也是课内的延伸。
学生在学习时要努力读书,在休息时要尽兴游玩,以达到“安学”“乐学”的目的。
同时还有将课内课外的练习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使教学连续不断地进行,也才能使学生“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真正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6.相互性原则。
《学记》认为,“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提出了“摩”的原则。
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的认识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的过程。
仅有老师而无学生,
或仅有学生而无老师,都谈不上教学。
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向老师观摩学习的过程。
四、教师的作用
《学记》对教师的评价为:
“三王四代为其师”,历代统治者对教师的评价都很高。
因为教师是教人学习为政的,必须懂得治国安民的道理,培养具有治国平天下的统治者。
在《学记》中明确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其目的在于把教师当做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代言人。
《学记》一方面要求统治者对教师应予以及其崇高的地位和尊敬,另一方面,对教师也提出了特别严格的要求。
要求教师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五.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进步,教学的过程一半在教师,一半在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优点还要重视学生的缺点,知道学生的缺点后去积极地改进。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去学习,才能获得成功。
《学记》突出的优点在于对先秦的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做了很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它简明扼要的阐明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它着重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并从教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与教学的原则、方法,还论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鉴赏意义。
4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刘淑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
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
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
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
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
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
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
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
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
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英语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
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感受之二:
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
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
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
“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
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
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
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
5
学生一起成长;
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
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感受之三:
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
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
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
“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学习没有?
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
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
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
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
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
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
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
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
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
”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
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
”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
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
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
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
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
“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