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文法类毕业论文范本文档格式.docx
《经管文法类毕业论文范本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管文法类毕业论文范本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设备
8.8
8.4
7.6
6.7
7.1
7.3
7.5
6.4
医疗保健
2.7
2.9
3.1
3.7
4.3
4.7
5.3
6.5
交通通讯
3.8
4.8
5.1
6
8.5
9.3
10.4
教育娱乐
9.2
9.5
11.3
12.2
13
13.5
13.8
15
居住
6.6
7.7
11.5
杂项
4.5
4.4
3.2
3.3
3.4
3.5
合计
100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又称为恩格尔系数。
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发现随着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因此,恩格尔系数被用作判断居民消费水平的一项指标。
国际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提出划分不同贫富程度的标准:
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
根据有关资料计算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如上面表1所示。
通过表1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恩格尔系数来看,我国城镇居民从2004年的50.2%逐年下降到2013年的37.7%,年平均下降1.39个百分点,表明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日趋下降。
这一方面得益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居民生活消费需求逐渐从低水平的温饱向高层次的小康、富裕型转变。
2.从消费的用途结构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住房、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加速演进,主要体现为受改革影响较大的各项消费(住房、医疗、交通通讯和教育等)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2013年同2004年相比,用于住房方面的支出比重上升了3.8个百分点,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上升了4.4个百分点,用于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上升了5.8个百分点,用于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上升了6.6个百分点,同时衣着支出比重下降了4.4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及服务业略有下降。
这些变化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新趋向,并显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
3.从各种消费所占比重由高到低的顺序看,2004—2013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由食品、衣着、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消费顺序转变为食品、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居住、交通通讯、衣着、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杂项商品及服务。
这种消费顺序的变化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完善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显示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反映了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根据2004-2013年数据对各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到总需求函数为:
Q=246.531+0.751y
(1)
(3.615)(60.023)括号内为t值
R2=0.998
再根据各年城镇居民人均各项消费性支出资料,分别与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别得到食品、衣着、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及医疗保健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个线性方程,各参数估计和t检验值如表2.
表2各参数估计值和t检验值表
文娱教育
a0i
738.2
236.46
103.69
-191.99
-267.13
-255.63
-179.2
62.05
t
4.66
4.89
4.73
-5.30
-4.83
-4.86
-3.5
3.91
ai
0.207
0.046
0.0393
0.0769
0.108
0.145
0.111
0.017
5.24
9.77
11.56
10.63
14.98
11.83
*注:
a0i为常数项,ai为边际消费倾向
由前面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总的边际消费倾向MPC=0.751,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新增可支配收入的75.1%将用于消费性支出,从表2可以看出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各类具体消费支出所占的份额,按边际消费倾向由高到低依次为食品、文娱教育、居住、交通通讯、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杂项商品及服务;
城镇居民食品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在新增可支配收入中将有20.7%用于食品支出,这是由于虽然我国城镇居民已进入小康阶段,但“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决定了食品支出仍是主要支出;
文娱教育的边际消费倾向高达14.5%,说明近年来城镇居民特别重视精神消费和子女教育的培养;
居住和交通通讯的边际消费倾向超过了10%,说明我国城镇居民在取消福利分房政策之后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改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房,另外,人们外出增多,对信息需求越来越丰富,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现代化;
医疗保健的边际消费倾向达到了7.69%,这是由于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居民越来越注重健康和保健,使得广大城镇居民增加了这方面的消费支出;
而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杂项商品及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说明它们已不是居民消费的热点。
(三)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收入变化1%所引起的需求变化的百分数,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说明对这一类商品消费支出增长幅度快于收入增长幅度,需求收入弹性高的商品,其消费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会上升;
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说明对这一类商品消费支出增长幅度低于收入增长幅度,需求收入弹性低的商品,占总消费的比重也会下降。
用ηi表示需求收入弹性,其计算公式为:
ηi=dQi/dy•y/Qi=aiy/Qi=aiy/PiXi
(2)
表32013年各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表
类别
弹性值
1.378
1.374
1.329
1.238
0.779
0.701
0.689
0.60
从表3可看出,上述八项的弹性均为正值,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量会随之增加。
由此看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仍然会刺激各类商品及服务的消费。
同时可以看出,弹性大于1的有居住、医疗保健、文娱教育、交通通讯四项支出,说明城镇居民对这四类商品需求量的增长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用于此类商品及服务的支出将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住房的消费支出的比重将明显上升,现在城镇居民普遍地买房改善居住环境,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说明住房制度的改革已初见成效,住房中福利成分将逐渐减少;
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呈现加快趋势,医疗保健市场日趋红火,这是由于公费医疗体制改革以及人们对生活高质量要求决定的;
交通通讯的消费支出也呈上升趋势,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家庭轿车、电脑、宽带网、手机逐渐成为消费热点;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在基本生活资料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神消费,增加对个人发展和享受资料的智力投资。
此外,弹性小于1的有食品、衣着、家庭设备、杂项四项,说明城镇居民对这四种商品需求量的增长率低于收入的增长率,它们已不是居民消费的热点。
(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呈现的几大变化趋势
1.消费结构变动呈加快之势,进入升级换代的结构剧变期。
2.城镇住宅消费潜在需求巨大,体制政策对房价与收入比的调节是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的关键。
3.城镇居民交通消费成为热点,家庭轿车和大城市轨道交通成为发展重点。
4.信息化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增大,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需求高速增长。
二、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横向比较
(一)国内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
各地区的消费需求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直接导致各地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异。
下面通过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测算出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的合理与否。
1.进行因子分析的目的和可行性
因子分析的目的,是从原有众多的变量中综合出少量具有代表意义的因子变量,以再现原始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但是这必定有一个潜在的前提条件,即原有变量之间应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相关系数如表5所示。
表5CorrelationMatrix(相关系数阵)
项目
教育文娱
1.000
.201
.835
.603
.879
.805
.810
.856
.180
.272
.391
.119
.088
.488
.693
.770
.906
.842
.73
.578
.808
.683
.594
.741
.722
.941
.820
.692
.752
.856
.731
从表5可以看出,全国城镇居民各类消费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较大,其中大部分都在0.8以上,这说明8个原始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满足了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
2.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资料(摘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利用因子分析,其中的因子载矩阵采用主成分法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
表6TotalVarianceExplained
Component
InitialEigenvalues
ExtractionSumsofSquaredLoadings
Total
%ofVariance
Cumulative%
1
5.694
71.170
2
3
1.109
13.863
85.033
.584
7.303
92.336
4
.216
2.701
95.037
5
.200
2.496
97.533
0.09969
1.246
98.779
7
0.06152
.769
99.548
8
0.0361
.452
100.000
从表6可以看出,前三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2.336%,即采用前三个因子能解释原始数据中92.336%的结构信息。
以这三个因子采用方差最大化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如表9所示结果:
表7RotatedComponentMatrix
component
.385
4.932E-02
.142
6.361E-02
.974
.691
.634
6.466E-03
.256
.909
.219
.289
.283
.586
.767
-2.321E-02
.706
.591
-7.765E-02
.849
.384
从表7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F1主要反映了全国城镇居民的食品、家庭设备、交通通讯、居住、杂项五方面的消费情况;
第二个主因子F2主要反映了全国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教育文娱等方面的消费情况;
第三个主因子F3主要反映了全国城镇居民的衣着方面的消费情况。
其中,第一个主因子解释了原始数据全部信息结构的71.170%,第二个主因子解释了原始数据全部信息的13.863%,第三个主因子解释了原始数据全部信息的7.303%。
下面采用回归法得出三个因子的得分,为了计算综合得分来衡量全国城镇居民的综合消费水平,需要以一定的权重对三个因子得分进行加权。
以F1、F2、F3对累计贡献率的贡献为依据,从而计算出三者的权重分别为0.770772,0.150136,0.079092,从而得到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的总得分:
F=0.771*F1+0.150*F2+0.0790*F3如表10所示:
表8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排序表
地区
因子得分
上海
2.11
云南
-0.04
黑龙江
-0.46
广东
2.08
湖北
-0.10
山西
-0.47
北京
1.37
河南
-0.25
宁夏
-0.48
浙江
1.33
四川
广西
-0.56
福建
0.81
河北
-0.29
内蒙古
-0.60
海南
0.59
贵州
-0.36
青海
-0.64
天津
0.32
安徽
-0.37
西藏
-0.73
重庆
0.17
陕西
-0.39
甘肃
-0.74
江苏
江西
新疆
-0.78
山东
0.12
辽宁
-0.40
湖南
-0.03
吉林
-0.45
从排序可以看出,排序结果与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它们的消费水平比较高,非物质消费在总的消费中占的比重也越大;
反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它们的消费水平比较低,物质性消费占有较大的比重。
根据综合因子得分,可以将全国各地区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因子得分大于1的,包括上海、广东、北京、浙江四个地区,这些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比较高,它们的可支配收入也都名列前茅,这四个地区在前两个主因子上的得分比较高,说明它们在非物质消费方面,特别是交通通讯、居住方面发展得很快,而衣着类所占的比重相对比较低,这正是消费结构合理化的趋势,因此,它们的消费结构正在逐步趋于合理化,这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类是因子得分在0—1之间的,包括福建、海南、天津、重庆、江苏、山东六个地区,因子得分大于0,说明他们的平均消费水平也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
这六个地区它们在第一主因子的得分要比第一类地区稍低,但都大于0,说明他们也很注重发展非物质消费,只是力度不够,这是今后这类地区发展的重点。
第三类是因子得分在-0.5—0之间的,包括湖南、云南、湖北、河南、四川、河北、贵州、安徽、陕西、江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宁夏15个地区,这些地区因子得分小于0,说明这些地区的总体消费水平是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这些地区在第一主因子的得分都小于0,在第二主因子的得分也比较低,这说明这些地区也应该加大非物质消费的发展,特别是文娱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发展。
第四类是因子得分小于-0.5的,包括广西、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新疆6个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在第一、二主因子的得分小于0,而在第三个主因子的得分相对比较高,它们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并且可支配收入排在全国后几位,它们收入中的大部分都用于食品支出,而用在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比较少,所以要想优化消费结构,西部广大地区是难点,切实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根本途径。
(二)与美国的消费结构的比较及借鉴
1.美国消费结构的对比
由于居民的消费需求存在类似性,作为满足需求的各种消费资料或劳务也必然存在共性。
因此,对比考察典型国家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借鉴和参考典型国家的经验,对实现我国家庭消费结构合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美国为例,来研究一下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差别。
表9美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表单位:
1942
1955
1960
1965
1970
1980
1994
1999
34.7
28.3
22.1
19.8
19.0
16.5
15.6
14.8
9.0
8.2
6.8
5.2
5.4
17.0
19.2
18.5
20.6
22.6
16.9
14.4
11.8
8.0
7.4
6.2
7.0
5.7
12.1
5.5
15.4
15.0
15.3
21.2
12.8
5.0
8.6
17.8
6.3
13.3
15.8
15.9
从上表可以看出:
(1)在食品支出方面有两个特点:
一是食品支出比重在各类消费支出中降幅最大,从1942年到1999年降低了25.4个百分点;
二是食品指出比重比较低,美国已低于10%,而我国最好水平还在30%以上,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人均收入的高低,其次还有居民消费观念的因素。
(2)衣着消费:
美国和中国衣着消费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只是比较缓慢,这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衣着的需求已呈饱和状态,不像汽车、住房那样是收入和地位的象征,不同阶段的居民消费差别较大。
但由于衣着是生活必需品,仍会保持一定的消费水平。
(3)居住消费:
住房是一种重要、昂贵且十分耐用的消费品,它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最能反映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
美国和中国的住房消费比重都是逐年上升,但是中国还是落后美国很大一截。
国际经验表明,恩格尔系数与住宅消费比重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一般来说,当恩格尔系数从60%下降到50%时,住宅消费支出比重则由7%—8%上升到11%—12%;
当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到40%时,住宅消费比重则上升至15%—20%,因此,逐步降低恩格尔系数,是刺激住房消费的一大途径。
(4)交通通讯消费:
交通通讯消费支出比重呈上升趋势,1999年美国为12.8%,而同期我国仅为7.3%,诚然,这与我国GDP水平偏低不无关系。
造成我国交通通讯消费比重偏低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交通通讯设施长期由政府及国企垄断,政府财力有限和国企的低效造成供给短缺;
二是交通通讯受限制消费政策的压抑较大,主要是我国长期对私人购车实行抑制性政策和实行通讯方面的高价抑制消费政策;
三是私人交通消费缺乏信贷方面的支持。
(5)其他消费包括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
美国的医疗保健逐年上升,1999年已超过了16%,中国在1999年仅达到5.3%,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需要提高,而文娱教育在同期也落后美国4.3个百分点,因此也应该大力提倡。
总之,美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收入高,消费结构层次也高且相对稳定,低收入国家受收入所限,维持生活必需的消费占很大比重,居民消费需求不可能得到全面满足,所以消费结构差别大。
而高收入国家中,维持生活必需消费所占比重小,住、行等收入弹性较大的物质消费支出比重大,医疗保健、娱乐文化教育等较高层次的消费支出比重较大,人们消费习惯相对稳定,所以家庭消费结构基本稳定。
这说明发达国家不仅生存资料需求己经得到很好满足,且发展和享受资料需要也已得到较好满足。
2.国外家庭消费结构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略)
三、优化消费结构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
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比,还是相差很大,因此表现在消费结构上,就是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由于收入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前提,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引起消费结构的优化,消费结构的优化又会反过来促使消费总水平的提高。
收入增长缓慢,会制约消费增长,而实现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并对失业问题,经济效益等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努力消除或减弱各种制约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第一、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增加就业;
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二)优化消费结构,应促进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居住方面的消费(略)
(三)优化消费结构,应缩小收入差距(略)
(四)大力发展文教、旅游及休闲服务业,提高非物质消费的比重(略)
(五)加大对不发达地区扶持力度,普遍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略)
参考文献
[1]赵美瑜.供应链战略管理及其评价研究[D].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25-153.
[3]陈荣.物流供应链管理[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26-135.
[4]陈锦洪,陈畴镛.基于AHP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