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教案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1071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城 教案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长城 教案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长城 教案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长城 教案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长城 教案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城 教案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长城 教案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城 教案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城 教案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师:

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俗语,“不到什么非好汉”,谁来说说,什么是哪个地方。

生:

长城。

对,是长城!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

板书:

长城

二、介绍长城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视频以及课件中的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

 

教师总结: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

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实行拉修建。

所以能够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互助读文,然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3、小组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崇山峻岭 

拍摄 

嘉峪关 

扶 

智慧 

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

5、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

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

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互相呼应:

本课指打仗时之间能够实行联系,互相支援。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

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

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

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

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

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

指用来了望的口子。

了望:

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

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

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三、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提示:

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经过今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八个省市自治区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

各画了哪些景物?

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

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

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4)从画面上能够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长和高大

(5)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

例:

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

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

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

(4)第二幅图上能够看到长城的什么?

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5)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

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

因为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语音,要求学生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写生字词,收集相关长城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让学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各节大概讲了什么。

说明:

即复习巩固生词,又让学生主动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学生回答:

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第一节讲长城的长;

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然后小组陈述,师生一起选出优秀准确的标题。

教师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小组合作定出小标题。

(1)一条“龙”

(2)高大坚固

(3)结晶

(4)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

总貌;

构造;

联想;

地位。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

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

用书中的语言回答。

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师:

什么是蜿蜒盘旋?

提名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长城的雄伟气势。

3、指导朗读

4、渗透写作方法。

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使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

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远看

6、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高大坚固。

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

建筑材料、垛子、方砖。

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3、师:

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

利用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讲述。

教师能够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

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4、师:

既然是作为防御的城墙,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还有什么特点么?

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在长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城台,城墙还很宽,便于奔跑。

5、深思下列建筑的位置和构造:

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方形城台。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边画边说。

6、明确观察点:

近看

7、教师小结:

作者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长城,层次清晰,使长城的远景近貌一一体现在我们眼前。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

读了这个段作者想到了什么?

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提名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朗读回答。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知道朗读。

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以及花费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

5、师:

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能,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结合看书上的图和课后思考练习之中的句子比较来理解:

我国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能,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修筑起这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让学生分组讨论、想象,最后小组陈述,教师归纳。

利用媒体资源课件中的图片,教师讲述在以前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建筑长城的艰辛,让学生体会长城的伟大。

中的

①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

②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

③这样艰巨的任务却用简单的工具完成历史罕见;

④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的毅力和智能绝无仅有。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为长城这个世界历史奇迹感到激动、自豪;

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能表达了赞美、敬佩之情;

对伟大祖国表现了热爱之情。

4、让学生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师总结:

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

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

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

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

你们说长城是不是一个奇迹呢?

三、讲述故事,训练语言。

在同学们的陶醉与神往之中,教师把话题一转:

大家知道长城历史悠久,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

怎样修缮和连贯?

有怎样的动人故事和传说?

现在请大家把收集到的长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让同学们在高昂的情绪中绘声绘色,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使课堂气氛再一次升华,让学生油不过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