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1004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A.经济结构实现转型B.民间乡约具有强制力

C.政府扶持农村市场D.乡绅推动了商业发展

6.下图为清末杨家埠年画《两国合好》。

1895年4月17日,清朝李鸿章、李经方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日本马关(今下关)春帆楼,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此画中日方代表跪拜清廷官员。

这幅年画

A.不能用于历史研究B.体现了近代外交理念

C.具有丰富的想象力D.用传统观念解读战争

7.1920年,梁启超发表《欧游心影录》。

书中提醒国人重视自己的人生哲学、东方智慧,以此纠正、限制科学发展所产生的恶果,期求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调和与一致。

这一观点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D.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8.“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

……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在朱自清的描述中,“幻灭得太快了”的原因在于

A.国民大革命的失败B.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C.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D.重庆谈判未能达成协议

9.1962年,广东一些地方采取了包产到户制。

樟市公社实行了地段到户,包产、包工、包成本到户,超产实物全奖,减产全赔的责任制。

清远县洲心公社实行了固定地段,包工定产、对产负责、超产奖励的产量责任制。

这些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的薄弱

B.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C.市场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10.恩格斯指出,“后世的立法,没有一个像古罗马的立法那样残酷无情地、无可挽救地把债务者投在高利贷债权者的脚下,——这种立法是作为习惯法而自发地产生的,只有经济上的强制”。

这一论断基于罗马法

A.保护贵族私有制B.从习惯法过渡到成文法

C.维护平民的利益D.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11.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暴露的种种弊端,傅立叶强调,资本主义是一种“反社会的工业主义制度”,主张妇女解放;

欧文指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提出建立公社劳动联合体,消除城乡对立。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上述认识

A.旨在改造现实勾画未来理想社会B.与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相适应

C.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D.表明工人运动有了成熟理论作指导

12.下图为1890年美国约瑟夫•克普勒创作的漫画《参议院的老板们》。

该漫画

A.说明了阶级矛盾的激化B.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

C.凸显魔幻现实主义特色D.反映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13.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

其主要内容包括:

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

“十四点”计划使威尔逊名噪一时,这是因为该计划

A.奠定了国际联盟建立的基础B.确立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构想

C.较好地维护了欧洲各国利益D.迎合了人民要求和平的心理

14.下表为1932年和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有关情况。

由此可知,苏联

时间项目

加入集体农庄农户(%)

加入集体农庄土地(%)

1932年

62.4

80以上

1937年

93

99以上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C.造成了工农业比例失调D.摆脱了粮食供应困难

15.戴高乐政府在1959年3月宣布撤出受北约控制的法国地中海舰队的要求,6月拒绝在法国领土上存储美国核武器,7月又把美国驻法国的战略轰炸机赶了出去。

戴高乐政府的这些做法表明

A.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B.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C.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D.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

16.图1、图2、图2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唐、宋、清)的武状元分布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吴黎、马丽娜《中国历代武状元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武状元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17.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是一部流动的历史。

材料一1215年,约翰王在濒临泰晤士河岸的一块草坪上签署了大宪章。

十六世纪的最后一天,伊丽莎白女王签署了一份成立东印度公司的文书。

哈德逊港口公司、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商人与探险者们,都是在这条河上开始了他们各自的旅程。

当时全世界的海水好像都可以被看作是泰晤士河的延伸。

1645年,在泰晤士河莱德考特桥附近,查理一世的外甥鲁伯特王子打败了一支议会军队,双方都在争夺金斯顿作为胜利果实:

先是国王的军队被议会军赶跑了,后者又被从特恩汉姆戈林战役撤退的保皇党军队赶跑了,然后一支议会军返回并占领了这里,直到内战结束。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泰晤士河,伦敦市及其商业区将永远不会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劳埃德船舶社也永远不会成为世界海运保险业的中心,历史上也很可能不会出现东印度公司或哈德逊湾公司,甚至可能不会出现如今的英国。

——摘编自[英]彼得·

阿克罗伊德《泰晤士——大河大城》等

材料二

(1)结合材料一,说明泰晤士河是“一部流动的历史”。

(2)结合材料二,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泰晤士河一艘轮船上的人物对话场景。

(要求:

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

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

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退想斋日记

(日记的作者刘大鹏,山西太原人,生在清末。

和当时的知识分子一样,作者幼年读四书五经求取功名。

1884年中举,后又三次参加会试,未中。

一生没有做过官吏,基本上生活在晋中农村。

光绪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六日(1903年2月23日)

所到之处,人心莫不思乱,每闻人谈论,动辄曰:

世道如此,不若大乱之好也。

虽系愤激之言,究见人心离散矣。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六日(1903年12月24日)

现在正太铁路之工已开,迨至工已告竣,铁路成而轮车通,矿务大兴,取煤取铁,其势纷如,三晋人民非但不能安枕而卧,且必受夷人之凌辱,即欲逃避而莫能矣。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904年1月8日)

当此之时,四民失业者多,士为四民之首,现在穷困者十之七、八,故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三日(1905年9月11日)

现在出洋留学者纷纷,毕业而归即授职为官,其学孔孟之道并一切词章家,俱指为顽固党,屏之黜之,近又停止乡、会、小考等试,世道亦可见矣。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二十日(1907年3月4日)

人心不正,莫甚于斯时。

至学堂之学生,尤不正之至者矣。

学生所学,一以西人之学为宗旨,无父无君,皆习为固然,故入革命党者十之八九,时局不甚可畏哉!

——摘自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变迁有哪些史料价值。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78年7月初,中美建交谈判正式开始。

在近半年的时间里,两国共进行了十余次正式会谈。

谈判前,通过总结谈判前的两国认知分歧与一定程度的预备性接触,中美双方逐渐确立了秘密谈判方式和各自的谈判策略,并共同做出了“准备三条互相配合的沟通渠道以避免正常化的大门因不可预见的情况而关闭”的决策。

经过前六次谈判,双方在以探索正常化后的美台关系试探对方“建交底线”的默契与美方决定向中方“摊牌”并提交公报草案等行动促使两国对各自的建交立场逐渐明晰,中方也做出了加速谈判的决定。

两国最终决定“先行建交”。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同时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正式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薛鹏程《卡特政府对华关系正常化的决策过程及其影响》等

对中美两国“先行建交”的做法作出合理解释。

参考答案

1.C

解:

“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大意是:

人口超过了国家占有的土地,那么国家取得的功绩就少而且兵力不足;

土地面积超过人口数量,那么国家的山林,湖泽、财力、物力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该论述强调人口与土地数量比要相适应,故选C;

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

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强调人口与土地数量比要相适应,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评:

2.D

汉初之所以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是为了通过分封子弟巩固统治;

汉武帝时郡国的皇室宗庙逐渐被废止是为了解决地方封国对于中央的威胁,由此可知这一变化是郡国宗庙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反映,故选D;

材料中的变化是因为现实政治的变化,ABC均无法体现这一主旨,排除。

3.C

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君主接受了汉族帝王的尊号,唐太宗接受了少数民族君主的尊号,这说明民族间对彼此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凸显了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C;

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

材料只反映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君主接受彼此的尊号,没有涉及到民族政策,故排除B;

材料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4.B

材料反映了《天工开物》一书编排时,将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工农业生产放在前面,奢侈品生产放在后面,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注重实用性的特点,宋应星这样编排意在强调器物的功用性,故B符合题意;

材料与工艺制作无关,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宋应星反对奢侈浪费,故排除C;

材料没有反映宋应星对商业的态度,故排除D。

5.D

材料反映了1864年王炳南邀请当地乡绅共同商议“起麻市”的事务,订立乡约章程,维护了当地市场秩序,推动了商业发展,故选D;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实现转型,且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

材料反映了乡约具有一定约束力,但不是强制力,故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因素,故排除C。

6.D

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时,日方代表对李鸿章等人百般刁难,并未跪拜清廷官员,说明年画创作者带有强烈主观色彩,依旧坚持用“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解读战争,故选D;

这幅年画反映了当时国人的思想状况,可以用来研究历史,但需结合其他史料共同考证,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近代外交理念,故排除B;

这幅年画反映了作者一定的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但并不丰富,故排除C。

7.C

根据“1920年”“纠正、限制科学发展所产生的恶果”可知,梁启超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对欧洲文明产生质疑,故选C;

材料信息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关,排除A;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而梁启超提醒国人纠正、限制科学发展所产生的恶果,B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与材料观点没有因果关系,排除。

8.C

结合材料中“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

”“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朱自清”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渴望和平安定,建立民主国家,但是这一希望迅速被蒋介石发动内战所破灭,故C符合题意;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但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

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之前,中国并没有“胜利到来”,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

重庆谈判未达成协议并不是“幻灭”的原因,内战爆发才是原因,故排除D。

9.B

20世纪60年代广东一些地方采取的包产到户制,为70年代末我国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了基础,故选B;

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自下而上推进”的,排除D。

10.A

根据“没有一个像古罗马的立法那样残酷无情地、无可挽救地把债务者投在高利贷债权者的脚下”可知,罗马法极力保护贵族私有财产权利,故选A;

材料没有涉及成文法的信息,排除B;

罗马法的本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C;

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1.A

材料反映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提出各种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结合所学可知,他们的做法旨在改造现实社会,勾画未来理想社会,故A符合题意;

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主张对其进行改造,而不是与资本主义相适应,故排除B;

材料既反映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又有他们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所以C选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并非成熟的科学的理论,故排除D。

12.B

从漫画看出,参议院代表了美国大资本家的利益,漫画是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讽刺,属于批判现实主义风格,故选B;

A、D漫画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幻想为现实而不失其真实”,漫画无法体现,排除C。

13.D

“十四点”计划中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符合一战后人民要求和平的心理,因此,“十四点”计划使威尔逊名噪一时,故选D;

A、B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14.B

从表格数据看出,1932年到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和土地所占比例大幅上升,说明苏联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逐渐由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故选B;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

从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和土地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得不出苏联是否摆脱了粮食供应困难,排除D。

15.A

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联合,增强了欧洲的实力,开始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戴高乐政府的这些做法有力地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故选A;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内容,排除C;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排除D。

16.图1:

武状元密集区主要出现在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较密集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长江下游地区或江浙地区),其他地区相对稀疏。

这与清代政治中心在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1为清代。

图2:

武状元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

这与唐代定都长安,经济中心在黄河中下游的状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2为唐代。

图3:

武状元分布北方稀疏,南方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区。

这与宋代重文轻武武状元数量较少、南宋政治经济中心在南方的状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3为宋代。

本题主要通过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可根据图1的内容,即武状元密集区主要出现在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较密集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长江下游地区或江浙地区),其他地区相对稀疏。

据此判定图1为清代;

图2的内容,武状元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

据此判定图2为唐代;

17.

(1)从政治角度作答:

泰晤士河见证了英国政治发展的历程。

《大宪章》体现了限制王权的思想,并被确定为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与国王进行激烈斗争,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对英国的政治民主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经济角度作答:

泰晤士河见证了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

优越的地理条件,大型商业公司的建立,推动了英国的海外殖民,加强了与世界联系,伦敦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2)主题示例:

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等

主题:

主题明确,紧扣英国当时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

对话内容:

层次一:

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

层次二:

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

层次三:

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

(1)根据“约翰王在濒临泰晤士河岸的一块草坪上签署了大宪章”、“一支议会军返回并占领了这里,直到内战结束”可知从政治角度来说,泰晤士河见证了英国政治发展的历程。

根据“十六世纪的最后一天,伊丽莎白女王签署了一份成立东印度公司的文书”可知从经济角度来说,泰晤士河见证了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

(2)19世纪是英国对外殖民扩张、开展工业革命的时期,所以相关对华可围绕工业革命、殖民扩张、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等展开。

做到观点明确;

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即可。

18.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来源

材料选自清末一位农村知识分子的日记

作为社会变迁的亲历者,其日记是研究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手史料。

内容

人心思乱、人心离散、入革命党者十之八九,反映了人们对清政府的不满、社会动荡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初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日记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迁的情况。

作者的认知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思想的缩影。

四民失业、正太铁路、矿务大兴,反映了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商业发展、民众生活困苦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初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与清末工商业发展。

出洋留学、学堂、停止乡、会、小考,一切以西人之学为宗旨,反映了清末新政中的教育体制改革、废除科举制度、作者对改革的不满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初的清末教育改革和思想变革。

材料选自清末一位农村知识分子的日记,其日记可以成为研究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手史料。

材料信息“所到之处,人心莫不思乱……究见人心离散矣。

”“入革命党者十之八九”,可用于研究20世纪初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材料信息“矿务大兴”“四民失业者多”“正太铁路之工已开……且必受夷人之凌辱”,可用于研究20世纪初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与清末工商业发展。

材料信息“现在出洋留学者纷纷”“停止乡、会、小考等试”“以西人之学为宗旨”,可用于研究20世纪初的清末教育改革和思想变革。

最后,总结说明日记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迁的情况。

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19.从原因方面作答

美国角度:

美国在与苏联的竞争中处于守势地位,需要改善对华关系;

美国商品和资本需要中国市场;

中国角度:

中国需要吸收和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为改革开放准备条件;

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国家安全面临挑战,需要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从影响方面作答

中美两国建交,为两国带来战略上的利益,扩大了中美两国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中美两国“先行建交”的解释,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原因或影响方面作答。

原因方面:

从美国角度分析:

结合所学,可从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美国商品和资本需要中国市场等分析。

从中国角度分析:

可从吸收和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等角度分析。

从影响方面作答:

可从中美两国建交符合两国战略上的利益、促进中美两国的合作与交流等分析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