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学基础课后小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0144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常人体学基础课后小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课后小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课后小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课后小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正常人体学基础课后小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常人体学基础课后小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正常人体学基础课后小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常人体学基础课后小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常人体学基础课后小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4

实验六肌

15

第六章呼吸系统第一、二、三节

16

第六章呼吸系统第四、五、六节

17

实验八呼吸系统的微细结构特点

实验九正常人体呼吸音的听诊

18

第七章消化系统第一节

19

第七章消化系统第二节

20

第七章消化系统第三、四、五节

21

实验七呼吸道、肺、胸膜与纵隔

实验十呼吸系统临床应用的主要标志

实验十一消化管、消化腺

22

实验十二消化系统的微细结构

23

第八章脉管系统第一节

(一)

24

第八章脉管系统第一节(二、三、四)

25

第八章脉管系统第二节(一、二、三)

26

第八章脉管系统第二节(四、五、六、七)

27

实验十四正常人体心音听诊

实验十五人体心电图的描记

实验十七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

实验十九运动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

28

第八章脉管系统第三、四节

29

实验十三心

实验十六全身血管

实验十八各主要淋巴器官

30

第九章泌尿系统第一节

31

第九章泌尿系统第二、三节

32

第十章生殖系统第一节

33

第十章生殖系统第二节

34

实验二十泌尿系统

实验二十一男、女性生殖器官

35

实验泌尿、生殖系统组织学

36

第十一章感觉器第一节

37

第十一章感觉器第二、三节

38

实验二十二视器和前庭蜗器的观察

实验二十三视力、色觉和声波的传导

39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第一节(一、二)

40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第一节(二、三)

41

实验二十四中枢神经系统

42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第二节

43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第三节

44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第四、五节

45

实验二十五周围神经

46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第一、二、三节

47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第四、五、六节

48

实验内分泌系统

49

机动

50

51

52

期末复习指导

53

54

一、课堂安排:

人体学绪论部分讲述两节课。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人体学的定义,分科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了解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3.掌握人体学的常用的方位、术语

4.详述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及相关概念(兴奋性、刺激、反应、兴奋、抑制、阈值)。

5.熟悉内环境的概念

6.熟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过程、特点

三、课后作业:

1、正常人体学包括哪几门学科?

2、说出人体的基本组成,人体的分部。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4、解释人体学、内脏、新陈代谢、兴奋性、阈值

5、什么是解剖学姿势?

与立正姿势的区别是什么?

6、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

各有何特点?

7、说出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

四、课后小结:

第一堂课,主要是给学生介绍这门课的特点及课堂教法,这门课的安排,使学生对此有初步的了解,根据课堂观察,重点重复学生反应有点犹豫的地方,比如:

兴奋性,阈值,及兴奋性和阈值的关系,通过图示――及板图,重复讲述,效果很好。

第二章细胞

第一次课第一节细胞的结构第三节细胞增殖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膜、各种细胞器及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理解细胞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细胞周期中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二、课前提问:

提问整个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将第一章串讲一次,语速放慢,便于给学生思维的机会,也便于发现问题。

巩固了上一次所学内容,尤其是解剖学姿势、方位和术语很重要,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功。

绪论的知识基本没有问题,学生理解掌握较好。

三、作业如下:

1、图示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细胞质内的细胞器有哪些?

2、说出细胞增殖概念。

细胞的结构容易掌握,主要是记忆的东西,图示讲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第二次课第二节细胞膜的功能

一、课堂提问: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器,顺利过关,不多赘述。

1.熟悉细胞的物质转运功能

2.了解细胞的受体功能

3.熟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课后小结:

物质转运用时不少,比较抽象的内容,图示讲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细胞的生物电对检验专业来说,不是重点内容,还是详细讲述,重点掌握的内容点出来,分层次要求,肌肉收缩略讲,挂图不系统,自己版图,效果更好。

四、本次课作业如下:

1、细胞的功能有哪些?

(屏障,物质转运,受体,生物电,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2、说出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的主要区别。

3、说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第三章基本组织

第一次课第一节上皮组织第二节结缔组织

一、课堂组织:

提问绪论中的相关内容,引出基本组织概念,导入新课。

1.掌握上皮组织的分类、细胞特点、及功能

2.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及纤维种类

3.了解透明软骨的分类

4.熟悉骨组织的结构及骨板

本次课结合挂图讲解,形象、直观,学生易理解,效果较好。

四、课后作业:

1、说出被覆上皮的种类及其主要分布。

2、归纳结缔组织的分类即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种类。

第二次课: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细胞上皮组织

首先讲述显微镜的使用,虽然中学时学生已经接触过显微镜,但是,毕竟不是人均一台,且,本学期,组织学实验较多,所以,对于显微镜的使用讲解及注意事项不怕反复强调。

二、实验过程:

第一节课,熟悉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第二节课,看图,并初步学会绘图。

三、实验报告:

绘图胆囊上皮(单层柱状上皮)

第三次课第三节肌组织第四节神经组织

上次所留作业,不存在问题。

1.熟悉骨骼肌的一般结构

2.详述三种肌组织的结构特点,简述肌丝滑行原理

3.了解兴奋-收缩耦联

4.了解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5.熟悉神经元的结构、神经末梢

组织学浅显易懂,借助于挂图讲述,便于理解,边讲述,边提问。

让学生黑板填空,写出三种肌组织的分布、是否随意肌、细胞形态、细胞核的形态数量、细胞核的位置、有无横纹等,列出条目,学生看书找答案,然后写在黑板上的空里,学生参与,效果很好。

1、详述三种肌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有无横纹(可列表或图示)

2、解释兴奋-收缩耦联,说出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及耦联因子。

3、列出神经元的分类(两种分法)及神经末梢的分类。

第四次课第五节血液

上次课后作业,基本掌握,不错。

1.了解血液的组成特性

2.掌握各种血细胞的形态、正常值

3.了解红细胞的生成

4.熟悉血液凝固的概念

5.了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6.掌握血型及血型鉴定

这次课,学生参与比较多,因为血液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中学已经学过一部分,所以,课堂上比较轻松。

鉴于血型及血型鉴定是检验专业的主课,所以,这部分,反复讲,重点讲,不断提问,直到学生表情明朗为止。

四、课后作业如下:

1、说出各种血细胞的功能、正常值。

2、通过红细胞的生成、调节、破坏,总结贫血的种类和原因。

3、解释:

贫血、血沉

4、解释血液凝固的概念,说出血液凝固的过程

5、解释血型的概念,说出ABO血型的抗原和抗体各有哪几种?

存在部位?

6、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

是如何分型的?

7、输血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第五次课实验二基本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血液

一、实验内容:

肌组织、神经组织、血液

二、课堂小结:

由于是第二次用显微镜,观察起来比上一次迅速多了,找标本也轻松了许多,只有极个别同学找不到骨骼肌的细胞核,大部分同学做的很好。

绘图:

各种血细胞

第六次课实验三ABO血型的鉴定实验四体温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学会玻片法鉴定血型、学会测量体温

二、课前提问复习:

对于血型鉴定实验来说,课前提问显得尤其重要,提问问题包括:

1、什么是血型?

2、ABO血型的抗原和抗体有哪几种?

3、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

是如何分型的

4、鉴定血型的原理是什么?

强调:

用已知的抗体测定未知的抗原。

写出抗原――抗体反应的反应式。

解释体温的概念、正常值,提问式的学习测量体温的部位及注意事项。

写出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四章运动系统

第一次课第一节骨和骨连接

(一)

一、教学要求:

1、熟悉骨的构造。

2、熟悉运动系统的组成,关节的构造及运动。

3、熟悉脊柱、胸廓的组成。

4、熟悉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下颌骨的形态结构。

5、掌握可摸到的骨性标志。

二、课堂组织及小结:

运动系统这部分比较直观,这次课是骨骼部分,讲课方法是:

先让学生说出所能说出的骨的名称,对不正确的名称加以纠正。

然后再系统一下,完成这一步以后,再看挂图或者标本,对主要的骨的骨点结构加以巩固,收效很好。

三、课后作业如下:

1、简述运动系统的构成、作用。

2、说出关节的构造、运动形式。

3、说出主要躯干骨的名称、部位。

4、说出胸廓的构成骨及作用。

解释胸骨角

5、椎骨共多少块?

颈、胸、腰、骶、尾骨各多少块?

6、说出脑颅及主要面颅的名称及位置。

第二次课第一节骨和骨连接

(二)

1、掌握上肢各骨的位置、形态及主要结构。

2、熟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

3、掌握上肢骨的骨性标志。

4、掌握下肢各骨的位置、形态及主要结构。

5、熟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

6、掌握骨盆的组成和下肢骨的骨性标志。

因为这部分比较直观,讲课方法是:

1、描述四肢骨的名称及位置。

2、详述四肢骨的主要骨连接的名称、运动形式(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

3、全身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第三次课实验四骨与骨连接

一、实验安排:

总结运动系统骨的构成及各部骨的名称,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各部分骨的形态及结构,要求能找出身体的主要骨,并能组成人体骨骼。

二、实验总结:

各组比赛性质,看哪一组找所说名称骨的速度最快:

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感觉掌握的相当理想。

三、作业:

书写实验报告:

总结全身骨,默写各部分骨的名称及骨点。

第四次课第二节骨骼肌

1、了解肌的形态和构造。

2、熟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阔肌、胸大肌的位置和作用。

3、熟悉膈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4、熟悉腹肌的位置、层次和作用。

5、熟悉四肢各肌的位置及作用。

6、掌握全身肌的肌性标志。

主要是提问骨骼部分,检查同学们掌握的程度,提问问题就是上一次课的课后作业,检查结果令人满意。

骨骼肌部分学生接受起来感觉比较轻松,因为,这部分中学接触过,这里再结合挂图,便于理解,课堂效果不错。

1、说出主要躯干肌的名称位置。

2、说出主要头肌的名称、位置。

3、说出主要四肢肌的名称位置及临床肌肉注射的常用肌。

4、解释股三角、腹股沟管

第五次课实验六肌

这次一改原来的常规安排:

先分组观察全身主要肌及骨连接,然后再总结提问,正好顺应学生刚到实验室,急切想看肌肉标本的迫切愿望,效果很是理想。

二、作业:

书写实验报告,总结全身主要肌及骨连接。

第五章呼吸系统

第一次课第一节呼吸道第二节肺第三节胸膜与纵隔

1、掌握呼吸系统组成。

2、熟悉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其开口部位。

3、熟悉喉的位置,喉腔的形态、分部。

4、掌握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及临床意义。

5、掌握肺的位置、形态和微细结构。

6、熟悉胸膜与胸膜腔的概念。

7、了解纵隔的概念。

二、课堂安排:

本章节理论上分两次讲,这次课的内容是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及肺。

提问式进行课堂教学,挂图和版图结合结合临床实例讲述,,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根据课堂提问及观察来看,这次课,学生接受比较好,稍微有点难度的是,肺下界的体表投影,反复做动作给学生看,以便理解,收效较好。

1、呼吸系统的组成,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2、解释呼吸的概念,说出呼吸的三个环节。

3、说出咽的分部,鼻咽癌的好发部位是哪里?

4、气管分叉处的位置?

气管切开的常用部位?

支气管异物为何容易坠入右侧?

5、详述肺的位置、形态、及肺下界的体表投影。

6、说出壁胸膜分哪几部?

胸膜腔负压有何生理意义?

第二次课第三节肺通气

第四节气体交换与运输

第五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课堂提问及复习:

呼吸系统的组成?

什么是上下呼吸道?

什么是呼吸?

呼吸包括哪三个环节?

鼻咽癌的好发部位是哪里?

气管分杈处的位置?

肺的位置?

及肺下界的体表投影。

个别同学对于呼吸的三个环节回答不完整,其余,很好。

1.了解肺通气的动力及阻力,熟悉肺容量及肺通气量

2.理解气体的交换动力,熟悉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3.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

这次课的主要内容是肺容量和通气量,气体的交换与运输,呼吸的调节,理论性比较强,学生接受起来稍微困难,所以,这次课讲述较慢,而且重点反复讲。

学生接受较好。

1、说出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

2、解释肺活量、时间肺活量

3、气体交换的动力是什么?

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有哪些?

4、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运输形式是什么?

5、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何处?

6、缺氧、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和氢离子浓度升高会对呼吸有何影响?

第三次课实验八呼吸系统的微细结构特点实验九正常人体呼吸音的听诊

先是提问总结呼吸系统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分组实验观察。

最后,实验总结。

二、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基本能在镜下观察到肺微细结构中的主要结构:

如肺小叶、肺泡等,进一步巩固了理论知识。

绘出肺的呼吸部镜下结构彩图(低倍)。

第六章消化系统

第一次课第一节消化管

1.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2.掌握胃的位置、形态、分部

3.掌握小肠的分部、功能

4.了解大肠的部位、功能

先挂上挂图,让学生说出消化系统的各部的主要名称,学生的概括能力有限,可以只说名称,不说所属,根据学生所说,发现不对之处,及时纠正,然后,再按照课本内容详述这部分内容,学生有针对性记忆,效果较好。

三、课后小结:

消化系统的第一次课,概述、消化管,这部分比较形象,讲述起来比较顺利,课堂效果也比较好。

1、消化系统的组成?

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2、解释消化吸收咽峡

3、食管的三处狭窄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4、说出胃的位置、形态、分部?

胃的运动形式?

5、胃底腺的细胞种类及其分泌的物质是什么?

6、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7、说出小肠的分部(十二指肠、空、回肠),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8、结肠的特征性结构是什么?

第二次课第二节消化腺

一、课前提问及复习: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吸收、咽峡?

食管的三处狭窄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说出胃的位置、形态、分部?

胃底腺的细胞种类及其分泌的物质是什么?

存在问题:

胃底腺的细胞种类及分泌的物质,有同学回答不齐全,所以,此处再作讲述。

1.掌握肝的位置和形态,熟悉肝的功能

2.了解胆囊的位置、形态,掌握胆汁的排泄途径

3.熟悉胰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三、本次小结:

这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

肝的位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胆囊底的体表投影,不容易接受和掌握的是各种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

生理学部分用较多的时间讲授,以便学生理解。

1、胰液和胆汁的排放部位?

2、小肠的主要运动形式?

与胃的运动形式相比有何不同?

3、肝的位置和形态

4、阑尾根部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5、胆汁的有效消化成分是什么?

主要消化哪种食物?

6、解释肝小叶、门管区

第三次课第三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第四节消化系统功能的调节第五节腹膜

一、课堂提问及复习:

小肠的分部?

胰液和胆汁的排放部位?

结肠的特征性结构是什么?

肝的位置和形态?

阑尾根部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十二指肠大乳头、肝门管区?

学生掌握的基本可以。

1.掌握消化吸收的过程

2.了解消化功能的调节

3.了解腹膜及腹膜腔、腹膜与脏器的关系及腹膜形成的结构

这次课的内容不多,但是主要是生理学部分,比较抽象,详细讲述,边讲边提问,牵住学生的思路,课堂效果可以。

1、为何说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2、三大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器官的调节作用如何?

第四次课实验七呼吸道、肺、胸膜与纵隔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掌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组成,呼吸道、消化道的位置、形态及连通关系,肺、肝、胰腺的位置、形态。

熟悉胸膜、腹膜的配布及胸膜腔的构成,了解纵隔的境界、分部。

二、实验安排及实验小结:

先提问消化、呼吸系统的解剖学部分,然后,提问实验室的某些模型,看同学们掌握的如何,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情况(实际上,结果是满意的,学生都能说准所指模型的名称和主要结构。

),然后,分组讲述、观察。

书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结构。

第五次课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实验

一、课堂组织:

这次试验课,发给学生三个切片,肝、胃底腺、小肠切片,要求:

学生镜下分辨出切片的组织结构,绘制两个图片――胃底腺和肝的微细结构图,标出胃底腺细胞种类、肝的基本结构单位-肝小叶、门管区。

大部分同学,镜下结构找的比较准确,绘图很好。

写实验报告(绘肝小叶、胃底腺图),课堂完成。

第七章脉管系统

第一次课第一节心

(一)

一、课堂安排:

循环系统内容比较多,这次课的内容是心脏,课堂教学用具――心脏模型,挂图,借助于挂图和比较大的心脏模型,可以很直观的进行心脏部分的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边提问边讲述。

1.掌握心的位置、形态、心腔的结构

2.了解心壁的微细结构、心的血管及心包

课堂效果很好,学生可以拿着模型叙述心各腔的结构。

1、心的位置、外形和体表投影。

2、心各腔的结构。

3、心的传导系统有哪些?

第二次课第一节心

(二)

让学生拿着模型说出心各腔的名称及出入的结构。

心的位置、外形和体表投影,心的传导系统有哪些?

提问同学有点紧张,效果不是十分令人满意,提问之后,根据情况又系统回顾了上一次课的内容。

1.掌握心动周期及心的泵血功能

2.熟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4.熟悉心肌的生理特性

5.了解心电图

这次课的内容是心率、心动周期、心输出量、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生物电简述,不做重点掌握。

没有挂图,主要靠版图,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便于理解。

1、解释心率、和心动周期。

2、描述心动周期的分期。

3、解释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

4、心室肌细胞生物电各期的离子基础。

5、心肌的生理特性有哪些?

6、解释自律性、窦性心率。

第三次课第二节血管

(一)

这次课的主要内容是动脉系统,除了挂图外,要求学生自己画图,表示动脉的各个分支,以加深印象,并黑板上师范版图。

对于可以触到的动脉搏动,都要求学生必须触到,临床上止血常用的动脉,更要求学生掌握其位置。

1.了解血管的分类及血管壁的微细结构

2.了解肺动脉、肺静脉

3.熟悉体循环的动脉分支及常用止血部位

动脉部分的掌握,除了腹主动脉外,其余都轻松愉快。

1、体循环动脉的走行及主要分支。

2、常用于止血的部位。

第四次课第二节血管

(二)

体循环动脉的走行及主要分支,常用于止血的部位。

二、课后小结:

动脉血压与血流、静脉系统的内容,掌握浅静脉的名称、部位、临床应用,门静脉的主要属支及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支,吻合支的临床意义。

结合临床讲述这部分。

1、说出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详述体循环的静脉及其主要属支。

3、门静脉系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4、阐明静脉血压和血流及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

第五次课实验:

1、心音的听诊和心电图的描记

2、学会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

一、实验要求:

会测量动脉血压,掌握其注意事项,能分辨出两个心音,心电图描记,会初步分析心电图(查出心动周期,计算心率,分析心律)。

二、课后作业:

写实验报告。

第六次课第三节淋巴系统

一、提问复习:

动脉血压正常值?

临床上常用来采血和输液的静脉?

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支?

有何临床意义?

微循环部分讲述主要靠版图,淋巴系统内容较多,但是,掌握部分不是很多,主要是淋巴干、淋巴导管,说出脾的位置、形态、功能,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