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标准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9977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标准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标准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标准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标准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标准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标准版Word格式.docx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标准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标准版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标准版Word格式.docx

4-1

5

土质分析报告

5-1

6

图例

6-1

7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7-1

8

工程地质剖面图

8-1~8-121

121

9

钻孔柱状图

9-1~9-144

144

10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10-1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

11-1

附件部分

1、场地波速测试报告

1前言

1.1任务来由

受建设单位XXXXX有限公司委托,由XXXXX(以下简称为设计单位)设计。

受甲方委托,我公司于XXXX年XX月XX日~XXXX年XX月XX日对拟建XXXXXXXXXXXXXXXXXX场地进行了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1.2工程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XXX,总用地面积75709m2,总建筑面积182782.63m2,本次勘察的拟建建筑物具体概况详见表1.2:

建(构)筑物基本概况表表1.2

顺序号

建筑物名称

层数

高度

(m)

建筑物重要性等级

结构类型

拟采用基础形式

地下室

情况

7栋

住宅楼

1+17

60.3

二级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桩基

一层

商业

4.0

钢筋混凝土框架

独立基础/桩基

洋房

3~4

12.6~15.9

会所

12.0

-1

3.0~5.0

/

拟建建(构)筑物室外地面和地下室底板设计标高为北高南低,建筑物室外地面设计标高约为106.0~109.8m,场地周边设计道路标高约为105.7~109.8m。

根据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1.1~3.1.4条,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

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场地);

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

因此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综合判定为乙级。

1.3勘察技术要求

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及国家、行业和的地方有关规程、规范,本工程勘察技术要求为:

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2)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别、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并对场地的稳定性、可性行、适宜性、均匀性和承载力作出评价;

3)查明地层分布规律、均匀性及其工程特性,提供各地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模量及其它岩土设计参数;

4)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建议;

5)查明地下水类型、水位埋深、补给来源及变幅,并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6)划分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对建筑抗震地段进行划分;

7)对基础类型提出建议。

如采用桩基,提出合理的桩型、桩长、桩径及桩端持力层,提供桩基设计参数,评价成桩的可能性,认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影响;

8)进行基坑工程评价,对支护方案、施工降水等提出建议。

1.4勘察依据、技术标准及法律法规

1.4.1勘察依据、技术标准

1)设计单位提出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及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2)与甲方签定的工程勘察合同书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7)《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9)《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1999)

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12)《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13)《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14)《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5号)

1.4.2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3)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2011)

3)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4)本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5)本公司《安全生产操作规程》(CKB901-2007)等相关法规、规范

1.5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量

本次勘察采用以钻探为主,辅以现场原位测试,并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勘察技术要求及相关规程规范与技术标准的规定,本次勘察共完成的工作量见下表1.5:

工作量统计表表1.5

项  目

工作量

勘察方法

钻 探

4634.76m/288孔

采用XY-1A型钻机,浅部土层采用冲击钻进,套管护壁,深部土层及岩层采用回转钻进,泥浆护壁

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

82次/76孔

采用63.5kg的穿心锤,76cm的自由落距,记录连续贯入30cm的锤击数

重型圆锥动力

触探试验

2.4m/8孔

采用63.5kg的穿心锤,76cm的自由落距,记录连续贯入10cm的锤击数

剪切波速测试

152m/7孔

单孔检层法

采取试样

采取原状土试样

38件

采用静压法普通取土器

采取扰动土

4件

采用取砂器等在钻孔内采取

采取单轴抗压

岩石试样

69组

从岩石芯样中采取

采取土分析试样

在大样中采取

采取地下水(地表水)试样

采用活塞式取水器

室内试验

室内土工试验

通过烘干法、比重瓶法、环刀法等直接测得及计算而得

室内土腐蚀性检测

采用电测法、烘干法等

室内水质分析试验

采用电位法、摩尔法、酸滴定法、质量法等

室内岩石试验

单轴抗压强度

测量定点

288个

采用全站仪定位

1.6勘察工作说明

1)本次勘察勘探点的数量、位置是由设计单位提供平面图纸按规范布置。

勘探点深度是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和现行规范确定的,高层建筑孔深进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不少于5.0m,会所、洋房商业和地下室勘探孔孔深为进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采取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不少于总孔数的1/2,取样孔的数量不少于总孔数的1/3,且每一主要土层取样及原位测试不小于6组。

勘探深度、取样及原位测试均符合规范要求。

2)钻孔放样是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平面总图及起始坐标点,采用中海达GPS测量而得,钻孔坐标采用1954北京直角坐标系,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

3)由于现场条件限制,征得甲方同意后,勘探过程中对部分受影响的钻孔位置做了一定的偏移,偏移幅度均<2m。

4)本次勘探过程中,勘探点在完成勘探后,均采用粘土球对钻孔进行回填,地面均恢复原貌。

5)本报告书中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均以现场实测值表示在“工程地质剖面图”及“钻孔柱状图”上。

在用标贯估算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时,采用的是标贯修正值。

6)本次勘察满足本公司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未发生环境污染和健康安全事故。

2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2.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拟建XXXXXXXXXXXXXXXXXX场地位于XXXXXXXXXX。

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属低山丘陵地貌,原为山体及冲沟、局部为居民住宅,后经拆迁,表面堆有建筑垃圾。

地表起伏较大。

勘察期间,测得各钻孔孔口标高介于101.805~114.041m。

2.2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资料揭露,在钻探所达深度范围内,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可划分为人工填积(Q4ml)层、第四系全新统坡积(Q4dl)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4al)层和白垩系基岩(K)。

现将场地内分布的地层简述如下:

2.2.1人工填积(Q4ml)层

1)杂填土(地层代号①1):

杂色,稍湿~饱和,松散,主要由砖块、混凝土块、粘性土、强风化及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碎屑、岩块、砂粒、碎石等组成,新近回填,欠固结,局部钻孔底部含淤泥,密实度不均匀,呈湿、松散状态,局部为稍密状态,未完成自重固结。

2)素填土(地层代号①2):

紫红色,浅黄色,稍湿~饱和,松散,主要由粘性土、强风化及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碎屑、岩块、砂粒、碎石等组成,新近回填,局部钻孔底部含淤泥,未完成自重固结。

2.2.2第四系全新统坡积(Q4dl)层

粉质粘土(地层代号②):

红黄色、浅黄色为主,可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含少量砾石,底部夹有粉土、粉砂。

2.2.3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4al)层

1)粉土(地层代号③):

浅黄色、褐黄色为主,湿,稍密,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低,底部夹有粉、粉砂。

2)粉砂(地层代号④):

浅黄色为主,湿~饱和,松散,分选性一般,成份以石英为主,含粘粒。

3)圆砾(地层代号⑤):

浅黄色、杂色,饱和,松散,成份以石英、砂岩为主,级配较好,分选性较差,粒径约0.2厘米~1.2厘米,形态呈亚圆形为主,充填物为粘粒、砂粒,含少量圆砾。

2.2.4白垩系基岩(K)

1)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地层代号⑥1):

紫红色,岩芯呈半岩半土状、碎块状,夹扁柱状,裂隙极发育,裂隙面被铁锰质矿物充填,手掰易断,遇水易软化、崩解,岩体较破碎,采取低。

岩体极破碎,岩体质量等级为Ⅴ级。

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无洞穴、临空面、软弱夹层。

2)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地层代号⑥2):

紫红色,泥质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岩芯以短柱状、长柱状为主、少量扁柱状,裂隙稍发育,裂隙面被铁锰质矿物充填,局部为砾岩,岩体较完整,岩体质量等级为Ⅳ级。

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无洞穴、临空面。

3)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夹层(地层代号⑥3):

紫红色,岩芯呈半岩半土状、碎块状、夹扁柱状,裂隙极发育,裂隙面被铁锰质矿物充填,手掰易断,遇水易软化、崩解,采取低。

岩体极破碎,岩体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分布于1栋及3栋(ZK71、ZK90、ZK94、ZK97、ZK98、ZK100、ZK101、ZK103)中。

上述各岩土层分布及厚度变化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图号:

8-1~8-14)。

各层层厚、层顶埋深、层顶标高等详见下表2.2

表2.2

时代

成因

地层

代号

岩土名称

状态

密度

层厚(m)

层顶埋深

层顶标高

min

max

μ

Q4ml

①1

杂填土

松散

0.50

12.80

3.05

0.00~8.10

100.89~110.52

①2

素填土

11.40

5.08

0.00~4.90

100.26~113.96

Q4dl

粉质

粘土

可塑

6.30

2.32

0.00~13.10

96.39~105.05

Q4al

粉土

稍密

0.90

4.10

2.47

4.40~10.30

96.28~100.15

粉砂

3.70

1.22

5.70~13.60

95.18~99.22

圆砾

0.62

7.70~10.30

94.67~96.22

K

⑥1

泥质

粉砂岩

强风化

6.60

1.91

0.00~15.6

93.47~113.76

⑥2

中风化

25.77

8.66

0.00~23.00

87.05~114.04

⑥3

泥质粉砂岩夹层

2.50

1.13

12.20~20.50

87.05~94.05

2.3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3.1场地内各岩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值详见“土工试验成果报告”(图号:

2-1~2-3)、“岩石试验成果报告”(图号:

3-1)。

经过分层数理统计,各岩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值详见表2.3.1。

2.3.2岩石饱和、天然抗压强度指标统计值详见表2.3.2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统计表表2.3.2

风化

程度

项目

统计

个数

n

基本值

标准偏差

σ

变异

系数

δ

统计修

正系数

ψ

标准值

(MPa)

泥质粉砂岩

饱和

69

7.15

14.66

10.92

1.579

0.145

0.970

10.59

天然

9.65

19.79

14.75

2.142

14.31

2.3.3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统计值详见表2.3.3。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统计表表2.3.3

岩土

名称

基本值

标准

偏差

(击)

2.9

3.8

3.1

0.379

0.123

0.898

2.8

粉质粘土

3.3

8.7

5.9

1.519

0.256

0.859

5.1

15

6.5

4.7

1.093

0.231

0.894

4.2

9.1

5.0

1.909

0.381

0.761

34

47.8

63.9

53.5

3.605

0.067

0.980

52.4

泥质粉砂岩夹层

44

50.0

48.0

2.027

0.042

0.965

46.4

2.3.4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N63.5统计详见表2.3.4。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N63.5统计表表2.3.4

与成因

标准差

统计修正系数

标准值N63.5k(击)

Max

Min

18

2.5

0.497

0.201

0.916

2.3

圆砾

松散

1.9

3.5

2.6

0.609

0.234

0.807

2.1

2.3.5岩土参数的可靠性与适用性评价

本次勘察原状土试样采用专门取土器采取,质量符合要求,取样操作、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均严格按相关规范规程要求。

各岩土层试验手段选择得当,操作方法符合规范要求。

本次勘察测试成果均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4.2节要求进行统计、分析。

因此,岩土参数是可靠的、适用的。

2.3.6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根据各岩土层的岩土性质指标,结合地区经验,提供如下岩土参数值,其中地基承载力取特征值,抗剪强度指标取标准值,其余指标取平均值,详见下表2.3.6。

表2.3.6

天然重度γ

kN/m3

直剪快剪

渗透系数

K(cm/s)

压缩模量

Es(MPa)

地基土承载力

特征值fak(kPa)

内摩擦角

φ(°

粘聚力

c(KPa)

18.5

8.0

5.0×

10-4

70

18.6

10.0

9.5

2.0×

3.0

60

18.4

16.7

29.7

7.49×

10-5

7.04

130

16.9

18.1

22.3

8.75×

5.15

120

25.5

5.5

1.2×

10-3

(5)

110

20.0

35.0

3.0×

(11.0)

180

18.0

36.6

(45.0)

300

不可

压缩

1500

备注

括号内的数值为变形模量

2.4特殊性岩土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勘察范围内的特殊性岩土主要为人工填土、坡积土、冲积土及风化岩。

具体分述如下:

2.4.1人工填土

本次勘察范围内人工填土①1杂填土和①2素填土,该土层分布不连续,密实度不均匀,呈松散状态,未完成自重固结,稳定性较差,工程性能差。

2.5地震效应

2.5.1地震基本设防烈度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XXXX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特征周期值为0.35s。

2.5.3建筑场地类别划分

波ZK37#孔、波ZK45#孔、波ZK53#、波ZK62#、波ZK76#、波ZK83#、波ZK99#孔20m内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分别为138.8594m/s、124.2819m/s、130.65m/s、137.3152m/s、143.4891m/s、132.4463m/s、138.8943m/s结果详见“场地波速测试报告”(附件3)。

场地覆盖层厚度介于1.00~14.60m,根据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结合场地土名称和性状划分场地土类别为软弱土,可判定:

该建筑场地类别为Ⅰ1~Ⅱ类。

2.5.4饱和砂土液化判定

1)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XXXX”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特征周期值为0.35s,故设计时可不考虑该地基土层的液化问题。

2.5.5建筑抗震地段划分

场地分布有较厚的松散软弱地层(①1~①2层),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第4.1.1条及条文说明,拟建场地对建筑抗震属不利地段。

2.5.6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33-2008)本工程抗震设防按标准分类设防。

2.6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

场地及其附近无活动性断裂,建筑场地内地层在控制深度范围内无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场地建筑范围内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场地无人为采空区、地面沉降、岩溶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有山间溪流存在,水流方向西北至东南方向流逝,与东侧小溪相连,勘察期间属枯水季节,水流一般,施工期间做好排泄等措施,因此,场地是较稳定和较安全的,较适宜进行本工程建设。

3地下水及地表水

3.1地下(地表)水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及含水性

场地地下水赋存、运移于第四系各地层的孔隙及基岩各风化带的裂隙中。

根据其埋藏条件及含水层的性质,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地表水、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及基岩裂隙水。

地表水主要赋存为山间溪流,水流方向西北至东南方向流逝,与东侧小溪相连;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填土①1、①2层,潜水主要赋存于②、③层,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山间溪流侧向补给,水量较丰富,水位随季节性变化较大;

由于②、③层的覆盖作用,赋存于④、⑤层中的地下水具承压性,属承压水,该层为场地主要含水层,含水量较丰沛。

承压水主要受地下水侧向迳流补给,水头高度受补给区与排泄区地下水位影响。

赋存于基岩各风化带中的地下水属基岩裂隙水,其水量大小和迳流受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连通性和构造的控制,其地下水压力场和渗流状态具明显的各向异性,一般无统一的地下水头,该层地下水主要受上层地下水下渗及地下水侧向迳流补给,未形成稳定连续的水位面。

场地地下水主要通过蒸发及地下侧向迳流等方式排泄。

3.2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

勘察期间为枯水季节,测得钻孔内初见水位埋深为0.90m~11.70m;

测得钻孔内稳定水位埋深为1.00m~12.00m,标高在98.00~103.73m之间,稳定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3m左右。

3.3地层渗透性

根据本次土工试验结果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附录F,杂填土①1渗透系数5.0×

10-4cm/s,素填土①2渗透系数2.0×

10-4cm/s为强透水性地层;

粉质粘土②层平均渗透系数7.49×

10-5cm/s、粉土③为平均渗透系数8.75×

10-5cm/s弱透水性地层;

粉砂④层渗透系数1.2×

10-3cm/s、圆砾⑤层渗透系数3.0×

10-1cm/s,为强透水性地层,基岩层根据裂隙发育情况判断为弱透水性地层。

3.4地下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3.4.1地下水的腐蚀性

本区属半湿润气候区,场地环境类别为Ⅱ类。

本次勘察在ZK42#、ZK97#、ZK171#钻孔中取潜水样三件,山间溪流中取地表水一件,详见“水质分析报告”(图表:

4-1),经水分析试验表明:

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