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0994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行政管理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行政管理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行政管理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行政管理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名词解释.docx

《行政管理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名词解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管理名词解释.docx

行政管理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学:

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2、公共行政环境:

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一般行政环境:

是指公共行政的宏观环境,不仅指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国际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

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5、具体环境:

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

※6、组织文化:

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7、政府职能:

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8、市场失效:

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9、行政体制:

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10、中央政府体制:

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权力和政府职能的划分、政府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11、委员会制:

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12、行政区划体制:

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13:

广义的公共组织:

不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而且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工厂、企业、学校、医院、教会、军队、政党等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

14、狭义的公共组织:

是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

※15、集权制:

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16、分权制:

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17、完整制:

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授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8、分离制:

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9、首长制:

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

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

※20、层级制:

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21、机能制:

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22、公共组织结构:

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23、管理层次:

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24、管理幅度:

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25、非营利组织:

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26、学习型组织:

是指组织通过个体学习、团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结合工作不断学习、不断改变观念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27、任务型组织:

28、领导:

是指社会组织中承担主管职能的个人或集体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依据法律或组织规章制度,行使其职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

※29、行政领导者:

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30、聘任制:

是指根据工作需要,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选用外部人员在一定的任期内担任一定的行政领导职务的制度。

※31、委任制:

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32、考任制:

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33、选任制:

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制度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34、行政领导权力:

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35、行政领导责任:

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36、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是指行政领导者所具备先天的心理和智力,经过后天教育与实践所形成的行政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价值取向、心理特点、文化修养、智慧、能力和器等的综合条件。

※37、人事行政:

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38、人事行政机关:

是指根据人事管理职责,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专门承担人事行政业务的组织机构。

※39、人力资源:

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

※40、西方国家公务员:

在西方,国家公务员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41、公务员:

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42、国家公务员的任用:

是指用人单位根据用人条件和用人标准,按照法定的程序和原则,采用一定的方式,选拔和任用国家公务员的过程。

43、国家公务员的调配:

是指行政组织基于工作培养人才的需要或其他法定的原因,依据法定的管理程序和方法,改变国家公务员的隶属关系或工作岗位,以激发组织活力并达成人事相宜目的的人事管理活动。

44、国家公务员的培训:

就是通过有关的培训机构,由具有实际行政工作经验和行政科学理论知识的人员,教导政府公务人员掌握和提高行政工作所需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45、国家公务员的辞退: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和事实,由有关行政机关批准,解除国家公务员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制度。

46、国家公务员的退休:

是指当国家公务员因年老或其他原因(如因公至残等)而不适宜继续工作时,由政府机构发给该国家公务员一定的退休金,并使之退出政府公务职位的制度。

47、国家公务员的考核: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管理权限,根据国家公务员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确定的考核内容、原则、方法、形式和程序对所属国家公务员进行的考察与评价制度。

48、国家公务员的奖励: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规定的标准、条件和程序,对在公务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公职人员给予特质、精神嘉奖的人事管理活动。

49、国家公务员的福利:

是国家和单位为解决国家公务员生活方面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在工资之外给予经济上帮助和生活上照顾的制度。

50、国家公务员的回避:

在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回避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中,为了防止国家公务员出于某种亲情关系或个人利益,不能秉公执行公务,考虑到徇私枉法、以权谋私,而对其任职和执行公务等做出的事前限制性措施。

※51、行政决策:

是各种各样决策中的一种,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正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所做出的决定的行政行为。

52、确定型决策:

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能够确定,决策目标也非常明确,对决策实施的结果也确定。

53、行政决策体制:

是指由承担各项任务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组成的一个组织体系。

54、不确定型决策:

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都不清楚,决策目标也不够明确,对决策的结果也不能控制和预测。

※55、程序性决策:

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56、非程序性决策:

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57、个人决策:

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者一个人所作出的决策,叫做个人决策。

※58、集体决策:

是指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集体所做出的决策。

※59、经验决策:

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决策者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所进行的决策。

※60、科学决策:

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

※61、行政决策参与:

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62、行政执行:

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63、行政指挥:

是行政执行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是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按照既定的决策目标和实施计划,对其部属进行领导、指导和高度的管理活动。

※64、行政控制:

是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

65、行政沟通:

※66、正式沟通:

是一种通过正式的组织程序和组织所规定的正式渠道进行的沟通,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

※67、非正式沟通:

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

68、单向沟通:

是一种一方只发出信息,另一方只接收信息而不反馈信息的沟通,故亦称无反馈沟通。

※69、行政协调:

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70、行政评估:

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

※71、广义行政监督:

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的行为。

72、狭义行政监督:

是指行政系统上下级组织间或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系统自身履行职责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

73、社会监督:

是指非执政党和非国家机关对行政活动的监督。

74、侦查监督:

是指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刑事侦查实行的法律监督,即监督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刑事侦查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75、职务犯罪监督:

是指检察机关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所实施的监督。

※76、事前监督:

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77、事中监督:

是指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也叫跟踪监督。

78、事后监督:

是对行政行为结束以后所进行的监督活动,是对行政行为结果的监督。

79、一般行政监督:

是基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各级政府对其工作部分和工作人员的监督。

※80、法制监督:

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81、公众监督:

是指让公民参与到司法机关、检察机关、政府机关及其他事业机关的相关事务之中去,充分发挥公民的监督作用,实现“权利制约权力”以防治腐败。

※82、舆论监督:

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83、公共财政:

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84、国家预算制度:

是国家政权内部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划分财政权限,并且由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财政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