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说课稿Word格式.docx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说课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说课稿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给文章分段;
(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
廉颇 蔺相如 胆怯 抵御 上卿
(2)组词:
秦 璧 击 协 渑泰 璧 缶 胁 淹
(3)解词:
完璧归赵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
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上节课中我们了解了《将相和》一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课文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
(生: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我们还大致了解了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将、相”分别指谁?
(相机板书:
廉颇蔺相如)“和”是什么意思?
从“和”字,你推想到了什么?
(生:
曾经不和)
3、学生质疑:
将相为什么不和?
又为什么和好呢?
二、带着问题品读课文。
找出文中哪里写了不和?
课件出示: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
(1)读读这段文字,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嫉妒不服气)
(2)从廉颇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居功自傲内心不满)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爬)
(3)你能把廉颇那种不服气、一肚子的不满读出来吗?
试一试。
三、研读课文感悟形象
1、廉颇恼羞成怒说的一席话中,有没有合理的成分?
“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这句话合理。
)
2、能在课文中找到体现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的依据吗?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3、从中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
英勇善战)
4、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得只靠一张嘴爬上去的,没什么能耐?
课件出示:
讨论与交流:
学习任务:
一边读一边感悟,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它是有能耐的?
5、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四、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一)解析“完璧归赵”
1、课件出示句子: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1)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
(秦王欲骗璧,赵王无计可施)
(2)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当时赵王急成什么样?
(心急如焚束手无策……)
2、课件出示句子: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1)这块璧真的有毛病吗?
为什么这样说?
(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机智勇敢)
3、课件出示句子:
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1)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根据上下文,理解“理直气壮”的意思?
(3)你能读出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语气来吗?
(4)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不畏强暴)
(5)谁读读这句话,要读出不畏强暴、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4、课件出示句子: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不讲信用的!
(1)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
此时可以用那个词语来形容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2)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小结:
同学们,蔺相如的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了和氏璧,机智勇敢的和秦王作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士大夫。
(二)解析“渑池会见”
过渡语:
蔺相如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廉颇大将军还是心服口服的,他不服的是,蔺相如在渑池封为上卿,这主要是廉颇不在现场,不了解情况.谁能给他讲讲当时蔺相如到底做了什么?
学生简要复述故事。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
“请您为赵王击缶。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他为什么要秦王击缶?
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我就跟您拼了。
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不畏强暴)
(2)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用怎样的语气“逼”秦王击缶?
谁来读一读?
(三)解析“负荆请罪”,自学表演。
又是什么原因使将相和好了呢?
(1)即兴表演“负荆请罪”。
(2)通过学习,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蔺相如和廉颇的美好品质,他们这样做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爱国)
五、理清课文条理。
这篇课文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的,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六、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后来秦国还是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相)廉颇(将)
机智勇敢和英勇善战
不畏强暴不和居功自傲
顾全大局和(爱国)知错就改
第三课时(总结、布置作业)
《将相和》说课稿
驼巷小学魏晨曦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总之,故事虽短,但教之意义深远。
深究此文,语言训练有味,文化建构有道。
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史记》不读,镜之何有?
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这一理论,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节;
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探索,帮助学生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跳板,了解中国的“和”文化。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且体会到“和”的意义。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即“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和“走出《将相和》”。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概念
为了在教学伊始就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我先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后相机板书课题“将相和”。
接下来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为了让他们做到读与思相结合,我布置了阅读过程中的要求:
①、疏通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②、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在充分朗读之后,通过词语填空的方式对学生生字词的学习进行检查,着重检查指导学生对生字音形的准确把握,如“诺”应读“nuò
”,不读“ruò
”;
“璧”字写的时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字的结构,要力求写匀称。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始终觉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应该且必须是从识字写字开始的!
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所以可以这样说:
识字写字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起点!
紧接着,通过交流小标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
二、走进《将相和》,三品蔺相如
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课件出示廉颇的话,学生先说说自己读了廉颇的话后,对廉颇的第一印象。
然后质疑:
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光靠一张嘴吗?
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我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具体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勇敢、机智和爱国”,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关键的语句,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人格特点。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可以抓住“看”体会蔺相如能察言观色,准确地揣摩人的心理,他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了过来;
接着紧扣“理直气壮”,让学生去读、去演,读演结合,感受蔺相如的智中有勇;
接着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蔺相如相继采用“缓兵之计”明着是要秦王举行授城仪式,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意拖延时间送璧回国,从而深切地体会蔺相如勇中有谋。
3、三品蔺相如的“爱国”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为了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所以第9自然段我采用了师生讨论的教学方式,抛出问题:
“蔺相如明知秦王不会授城,为什么不和手下人一起化装回赵国?
你觉得他这样做好不好?
”这一问,与学生的思维来了一个链接,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尊重学生答案的同时,联系课文第17自然段中蔺相如与手下人的对话,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的不怕牺牲、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屡为赵国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应该受到文武大臣的景仰,不料却引起了廉颇的不满。
课件再次出现廉颇的话,激化矛盾。
品读将相和好。
主要抓住蔺相如的话来体会他的顾大局、识大体;
抓住廉颇的负荆请罪,再谈廉颇的人物形象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首先,回味故事,理清故事间的关系。
出示一道选择题,思考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完璧归赵是渑池会见的(),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的()
A.起因结果B.结果起因
学生思考后填空,并且讲出理由,这样设计是帮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理清三个故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答案后板书:
和——不和——和。
然后,小结全文,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同心协力,和睦共处”。
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和”字的变化,结合视频介绍中国的“和”文化。
走出《将相和》,作为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向我们的孩子推荐阅读史学巨著《史记》,这部花了司马迁毕生精力写就的史书究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
我想:
必定是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
这样的书,这样的阅读,我们无法拒绝!
况且《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再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和→不和→和”,简简单单一条线,一目了然!
它既向学生晰地呈现出了《将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又很好地向我们说明了“和”的重要性!
我喜欢这样的板书设计,因为浓缩就是精华!
更为巧妙的是整节课至此可以高度浓缩为一个“和”字。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为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努力做《语文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严格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立体式的目标体系,达到在“立言”的基础上“立人”的目的。
2、努力将语文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
艺术是讲究层次的,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和”字,设计了“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走出《将相和》”这一递进式的教学过程。
这样做,是为了逐层递进,拉近学生与秦、赵两国,与蔺相如、廉颇之间的距离,通过文本的细读,使学生深入理解矛盾冲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最后升华到一定的认知高度,从而走出文本,走进生活,了解到“和”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根源。
今天的中国仍然秉承着“和为贵”的思想,“和”引领着中国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强盛。
3、努力做到“以读为主”,我觉得“读”永远是最好的语文实践。
读字,读词,读句……读文化!
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
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我今天的说课:
将相和,和衷共济,文武双全,一片爱国魂
师生携,携手并进,教学相长,两颗进取心
谢谢大家!
附: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