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9832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9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

《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E。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一、形象

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一)、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二)、景象:

景观场景一般有:

景象描写,场景描写,色彩描写等等。

(三)、某些事物:

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

蝉、鹰、雁、松、梅、竹、马等。

二、语言

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

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关注词性改变

例1、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

例2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明确:

第一句“下马饮君酒”的“饮”字应理解成使动,君准备行走,邀请君下马喝酒,然后才发生了那番对话。

例3、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均是使动用法。

而上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意思是高大的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二)、关注语序倒装

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出现了好多的倒装语序句,

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该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应该是“二十四桥仍在,无声冷月,波心荡”。

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该为“浣女归使竹喧,渔舟下使莲动”。

……

(三)、关注四类语言

从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

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

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

2、情感语言:

“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做客”

3、象征语言: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

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4、特定称谓语言:

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

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这方面需要平时加强课外阅读,提高文化修养。

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四)、特殊语言形式及表达效果

1典故把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

例: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效果:

⑴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

2谐音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友情

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

3叠字重叠使用词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4纯用名词组合(列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三、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有: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分类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②思亲念友。

③边关思乡。

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四、技巧

1、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比喻:

更形象具体与生动。

比拟:

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

强调和突出该事物;

对偶;

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等

双关:

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

互文:

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

用典;

使诗歌内涵丰富;

内容更加凝练

化用前人诗句:

对比;

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反问:

表强调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情景交融)。

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

赋、比、兴;

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巩固训练

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

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附答案:

1、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

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

“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

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5、用“奇服”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

6、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7、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高与低、声与色、动与静的搭配,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8、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9、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

10、把对金陵城的昔胜今衰的感慨寄托在“曾经照古人”的“旧时月”之上,用月来见证古今的变迁,人世的沧桑。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初步了解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为后面的分类学习打下了基础,课下的时候应分考点进行预习,并多做练习,多归纳总结,相信经过近两周的学习,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四、作业布置:

世纪金榜配套《规范标准训练套题之专题强化测试八》前5题

附:

板书设计

古诗词鉴赏

第二——三课时

鉴赏诗歌的形象

理论讲解+典型例题

感受古诗中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中各种形象及其各考点解题技巧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高考诗歌已有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将从第一个考点——形象入手,开始我们的诗歌鉴赏之旅。

(板书)

二、考点分析:

诗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

(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

前者如曹植《白马篇》中“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

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

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也是在刻画功高盖世的诸葛亮;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通过环境的荒僻塑造了李凝的隐者形象。

后者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旅夜抒怀》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

例析: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2006年包头市统考题)

答案:

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诗中形象),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老渔翁孤寂无援而又卓然独立的形象(形象特征),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精神,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面貌(形象意义)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北京海淀区2006模拟试题)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被贬黄州。

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解析]人物形象的解答主要在能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点,答题时需结合人物在诗中的行为、事迹等。

如“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李白《从军行》)塑造了一个在激战中突围杀敌的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例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05年全国卷】——“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

“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

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例2答: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鉴赏人物形象注意以下几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

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

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

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

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例析】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

“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

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

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

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

“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

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

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例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

抓人物语言:

“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

“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二)物象

物象即事物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大类叫“咏物诗”即是托“物”言志。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对咏物诗的鉴赏,不要停留在其外形特点上,要挖掘事物内在的神韵、品格、精神,找到与“志”的契合点。

如于谦《石灰吟》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与诗人“不畏挫折磨难”;

“粉身碎骨”与不惜牺牲;

“清白”与诗人的节操皆有对应关系。

例3: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02全国】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是“折柳”全诗的关键。

例4: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04广东)

————颔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也有寓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想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

颈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寂)意境。

鉴赏物象注意以下三点:

1.抓物象的特点。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悬:

端端正正地高挂。

【析】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

“次”:

驻扎,停泊。

“客”为诗人。

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

“客路”:

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刺头:

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

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3.抓物象的特殊内涵。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

李煜《虞美人》)—

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

《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⑧松——坚贞高洁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⑨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