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防坍塌施工手册102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9637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9.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防坍塌施工手册102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隧道防坍塌施工手册102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隧道防坍塌施工手册102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隧道防坍塌施工手册102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隧道防坍塌施工手册102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防坍塌施工手册102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隧道防坍塌施工手册102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防坍塌施工手册102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隧道防坍塌施工手册102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1监控量测管理28

3.2坚持安全检查日检制,能及时发现、排除隧道坍塌的安全隐患29

3.3加强过程控制,以确保安全质量可控29

四、其他管理措施30

第三章隧道坍塌处理措施31

第一节处理坍塌方的一般措施31

一、增加临时支撑31

二、注浆加固(止水)32

2.1注浆加固32

2.2注浆止水或引流33

三、加强支护参数33

第二节处理坍塌方的特殊措施33

一、坍坑回灌填充34

二、大管棚注浆超前支护34

三、增加生命通道34

3.1钻孔34

3.2顶管35

第四章应急救援及逃生36

第一节隧道坍塌的应急预案要求36

一、应急预案编制的原则36

二、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36

2.1编制准备36

2.2编制程序36

三、预案编制的要求37

3.1基本要求37

3.2其他要求38

四、预案编制的主要内容38

第二节隧道坍塌的应急物资储备及管理要求40

一、隧道应急物资储备的原则40

二、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设备、物资、工具基本配置40

2.1救援设备及工具基本配置表40

2.2救援物资基本配置表41

三、隧道坍塌事故救援物资、设备等选配表42

3.1救援设备、物资及工具选配表42

四、隧道洞口应急物品配备表42

五、应急物资的管理要求43

5.1应急物资仓库设立43

5.2坚持“分工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专业管理、保障急需、专物专用”。

43

5.3应急物资的管理43

第三节隧道坍塌的应急救援要求45

一、应急救援目的45

二、隧道坍塌应急程序45

三、隧道坍塌应急方法47

3.1小导坑救援法47

3.2顶管救援法49

3.3竖井救援法51

3.4明挖救援法52

第四节隧道坍塌的应急逃生要求及方法53

一、应急逃生的基本要求53

二、应急逃生通道的设置54

第五章隧道防坍塌相关安全规定56

第一节基本规定56

1.6喷射混凝土63

1.7二衬防坍塌安全规定64

1.8监控量测防坍塌安全规定64

1.9施工排水防坍塌安全规定65

第二节卡控红线73

第三节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83

 

前言

隧道施工最大的安全风险是坍塌,一旦发生,要么造成隧道关门、要么出现群死群伤,直接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严重。

按照股份公司精细化管理要求,依据国家、行业相关隧道施工规范,结合股份公司《隧道施工防坍卡控红线》,以及近期国家四部委下发的《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指挥部组织编制了这本《工程隧道防坍塌施工手册》。

本手册从隧道坍塌征兆及主要原因分析、隧道防坍塌技术及管理措施、隧道坍塌处理措施、应急救援及逃生、隧道防坍塌相关安全规定等5个方面入手,对隧道施工坍塌进行全面的分析,明确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及简明扼要的提出了现场管理及施工操作要求,为指挥部各级管理人员、现场操作人员提供了简明实用、可备查、可操作的程序化管理、操作指南。

由于施工现场情况错综复杂,设计图纸未完全到位等原因,这次编写的隧道防坍塌施工手册为试行版。

我们将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改进,并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及指挥部相关规定对本手册予以及时更新,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工程施工管理需要。

第一章隧道坍塌征兆及主要原因分析

第一节隧道坍塌前的主要征兆

1.正常钻孔中出现不正常的卡钻,钻进速度变快、堵孔或钻孔内流出来的水较为浑浊,预示地质状况变坏,开挖后易出现坍塌。

2.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如突然出水,地下水突然增多,涌水量增大。

水质由清变浊往往是即将发生塌方的前兆。

3.开挖面上有可能不稳定岩体的出露,尤其是小断层或其他软弱结构面和围岩的节理裂隙构造的出露处,往往是围岩局部塌方的部位。

4.拱顶不断掉下小石块,甚至较大的石块相继掉落,预示着围岩即将发生塌方。

5.岩石裂隙周围出现岩粉或洞内无故发现有岩粉飞扬时,也说明可能即将发生塌方。

6.围岩发生裂缝,并逐步扩大,说明围岩松动在进一步加剧,支撑体系抗力不足,很可能发生塌方。

7.支护受力变形发出声响时,说明围岩受力增大,有塌方的可能。

8.喷射混凝土出现大量的明显裂纹,亦说明围岩压力很大,有可能出现失稳塌方。

9.钢支撑扭曲变形,边墙支撑中间鼓出或支撑连接点明显变形、错位,说明支撑强度不足,可能即将发生坍方。

10.拱顶下沉或水平收敛数据阶梯上升或根据监控量测数据绘制的回归曲线斜率不断变大(向上翘曲),预示围岩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未得到有效约束,在朝不利方向发展,可能出现坍方。

第二节隧道坍塌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地质和水文条件

1.1隧道通过褶皱构造、断层,节理发育一般都较为充分,岩层本身整体性差、破碎,难以形成“拱环”,造成“掉落”坍塌。

1.2虽不处于不良地质构造地带,但由于地质成因,围岩本身不稳定或已割成碎块,造成围岩强度低、结构松散,节理面有泥质物及岩屑充填,且支护的不及时而暴露时间过长,导致围岩风化加剧,强度进一步降低,形成大变形而坍塌。

1.3岩层产状不利,形成“铺盖”层,开挖后锚杆未及时施作,形成掉块、坍塌。

1.4对于Ⅱ、Ⅲ、Ⅳ级围岩由于岩土中水的变化,水沿岩体软弱面流动,带走裂隙中的填充物,破坏岩体原来的稳定存在形式,造成岩体应力发生变化引起刚体失稳而发生塌方事故;

对于Ⅴ、Ⅵ级围岩而言,渗流除造成围岩孔隙率增加外,水流的渗透变化还会造成围岩粘聚力大大降低和重新固结变形而塌方。

二、设计原因

2.1由于钻探间距或勘测单位对钻探松于管理等原因,对隧道所在区的地质情况勘查不精确,地质资料不详细,甚至与现场实际不符,对可能遭遇的断层、富水等情况估计不足甚至未能考虑。

2.2为减少工程投入,安全支护措施少,不能起到有效支护、稳定围岩的作用。

三、施工原因

3.1部分现场管理人员对“新奥法的基本原理不熟悉或一知半解,未真正认识到”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实质内涵和操作要求,因无知而胆大,造成本不该坍方而坍方。

3.2现场人员对工程地质不重视,或多或少存在侥幸心理,尤其是发现围岩弱于设计围岩等级时,为防止设计单位更改开挖工法造成工效降低,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故意不上报设计单位处理。

3.3现场人员对工程地质认识的能力不足,体现在不能察觉围岩细微变化,对围岩自稳能力过高估计,造成思想上的麻痹大意。

3.4不重视爆破参数及时调整,造成爆破对围岩的扰动过大、超欠挖严重,改变原设计的轮廓线,造成围岩应力集中和自稳能力变差。

3.5开挖后围岩暴露时间过长、风化程度加剧,造成应力重分布,使得原来不应塌方段,因岩体失稳而产生塌方。

3.6开挖方式不合规。

如:

在软弱围岩台阶法开挖时,施工台阶过长而造成封闭时间延长;

预留核心土未留置或留置不合规造成掌子面失稳;

左右侧导洞掘进错开距离过大,不满足要求造成应力叠加引发支护体系失稳;

3.7任意改变施工工法,如将设计的台阶法开挖改为全断面开挖,致使开挖过程中拱顶和脚墙以上1m范围内围岩拉应力显著增大,造成围岩受弯破坏坍方。

3.8隧道超前支护未按规定施作。

表现为超前导管施工存在角度、长度、数量、注浆压力、注浆量等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现象。

超前导管注浆目的是将掌子面前方松散岩体固化成为整体,避免出现失稳局部塌落引发整体塌落,但现场施工时会出现少注浆甚至不注浆现象,支撑强度降低后诱发坍塌。

3.9支护不及时、不合规。

支护不及时或支护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如:

规定支护间隔距离最多不超过两榀支护一次,但现场往往出现三、四榀支护一次甚至更大距离,使岩体裸露时间过长;

拱架间距超出设计要求,使支撑力降低;

为方便掌子面开挖,干脆不做临时仰拱(支撑);

初期支护背后空洞,初支未密贴岩面,支护与岩体未形成共同受力,使围岩始终处于不利的两向受力状态;

个别偷工减料至拱架纵向连接筋、螺栓数量、纵向锚杆、锁脚锚管等不按设计标准施作,未满足设计要求,造成初期支护阶段的隧道坍塌。

此环节质量安全不达标为坍塌事故主要诱因之一。

3.10仰拱步距过大和一次开挖长度不合规造成的坍方。

现场往往因不利于施工组织等拉大仰拱步距;

已塌案例证明挖仰拱引发塌方概率最高,所以,仰拱开挖按不同围岩等级明确划分了一次开挖的最大长度。

但作业现场为减少开挖和浇筑工序反复,一次开挖长度超标、浇筑混凝土间隔过长现象屡见不鲜。

3.11拆除初支或临时支撑过程不合规。

隧道开挖后,为保证围岩稳定,采用初期支护措施,一般采取格栅钢架支撑、钢筋网片链接、锚杆锚固等喷射混凝土补强措施,但初支后个别断面会因围岩应力过大,发生二衬前初支钢架部分段落侵限进入二衬断面现象;

大断面不良地质隧道开挖时为保证施工安全经常采用化大断面为小断面的开挖方式,如双侧壁导坑法、CRD、临时仰拱台阶法等方法,在施做二衬过程中,需有步骤拆除原有临时支撑实现受力体系转换。

拆除初支一次长度过长、未按设计要求跳拆或先支(加固补强)后拆等措施使动态不稳定、微平衡的应力急剧、突然释放;

拆除初支结构作业工序还包括二衬施工混凝土浇筑前拆除避车洞、设备硐室位置初支钢架造成段落性初支结构偏侧失稳,上述环节作业时间拉长,造成围岩变形并瞬间坍塌。

3.12不重视喷射混凝土施工质量,主要表现为喷射混凝土早期强度不足、喷射厚度不满足设计要求,造成初支刚度和强度减弱,不能有效约束围岩变形,致使因围岩变形过大造成坍塌。

3.13监控量测不到位,施工中往往因监控量测不到位,布点、量测等不准确或不符合要求,对施工起不到指导性作用,使本应预警的坍方未及时预报,造成坍方事故。

第二章隧道防坍塌技术及管理措施

第一节隧道防坍塌的技术措施

一、洞口工程

1.1隧道洞口应严格执行“早进晚出”原则,加强洞口段超前支护和边仰坡防护设计,埋深较浅的隧道洞口应延长明洞或采用半明半暗法进洞。

1.2隧道洞口施工应减少边仰坡开挖高度,并采取微震动控制爆破。

洞口边仰坡应自上而下逐级开挖支护,及时完成洞口边仰坡加固、防护及防排水工程,边仰坡上可能滑塌的表土、危石应全部清除。

洞外排水系统应避开不良、不稳定地质体。

1.3隧道洞口应按设计完成超前支护后,方可开始正洞的施工。

洞口段应及时形成封闭结构,严禁采用长台阶施工。

1.4明洞位于破碎、松软地层时,宜先施作套(护)拱,必要时还应在外侧施作挡墙,然后暗挖明洞土石方,并及时支护边墙,成形后再按暗挖隧道施作明洞衬砌。

1.5Ⅲ级围岩开挖120米必须完成洞口工程,Ⅳ级及以上围岩开挖90米必须完成洞口工程。

1.6隧道洞口段处于偏压时,开挖前应按设计要求先完成洞门结构及回填土施工。

1.7浅埋段不应采用全断面法开挖,开挖后应尽快进行初期支护,应增加对地表沉降、拱顶下沉的量测与反馈。

二、超前预报

2.1项目部应配置不少于1名地质工程师。

2.2隧道施工前,应对施工范围内的各种水管(自来水管、雨污水管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对施工有影响的水管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施工中因水管漏水导致坍塌事故。

2.3当遇到实际开挖揭示的地质与设计提供的地质存在较大差异时,必须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2.4地质素描、超前钻探是地铁软弱围岩超前预报的主要手段。

2.5对Ⅲ、Ⅳ级围岩隧道,必须进行地质素描,应特别重视判断围岩块体结构、非稳定体的状态,防止突发性崩塌事故;

对岩溶及富水破碎断层隧道,应采用以水平钻探为主的预报方法。

2.6一般情况下,对于正洞,长距离宏观地质超前钻探,一般钻2~4个钻孔,钻孔深度一般应控制在 

30m以内。

短距离地质预测预报,一般钻4~6个钻孔,钻孔深度一般控制在5m。

三、超前支护

3.1超前小导管

超前小导管是在对施工安全要求较高的条件下使用。

在破碎围岩、堆积体、砂土质地层、断层破碎带中普遍采用。

小导管一般采用φ32mm~φ60mm的钢管,纵向长度2.5~6m根据工程需要设置。

超前小导管打设的长度、角度、间距布置、根数及注浆必须按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且小导管应与钢架构成联合支护。

洞内超前小导管施工照片

3.2超前大管棚

超前大管棚适宜于浅埋洞口、堆积体、砂土质地层、断层破碎带地层,以及下穿公路、铁路、地面建筑物时采用。

大管棚一般采用φ70mm~φ159mm的钢管,纵向长度10~100m根据工程需要设置。

洞内大管棚照片

超前管棚打设的长度、角度、间距布置、根数及注浆必须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施作,管棚注浆前,宜将开挖工作面用喷射混凝土封闭,管棚注浆应将钢管及其周围的空隙充填密实。

设管棚工作间:

一般施作管棚时都要设置管棚工作间,管棚工作间按钻机特点设计,比隧道断面加宽50~70cm,工作间长度7~10m,如果只进行一个循环管棚施作,管棚工作间比较简单。

但如果循环多时,施作多个管棚工作间就存在着三个问题:

一是为施作工作间,隧道断面加大后,开挖难度加大,开挖安全风险增加;

二是若循环注浆后未能按设计开挖到位,工作间尺寸将满足不了要求,将无法进行正常管棚作业;

三是由于管棚工作间采取扩挖断面方法,既增加了开挖费用,又增加了回填混凝土的费用,浪费大。

洞内大管棚工作间示意图

无工作间管棚施作技术:

在标准断面采用顶进器将管棚顶到开挖断面外。

该技术不需要扩大断面,不切割大量的管棚,降低了施工风险,提高了工效,节约了投资,应大力推广。

无管棚工作间施工示意图

四、开挖方法

根据不同围岩等级、不同开挖断面确定并采取不同的开挖方法(工法)是运用新奥法、防止隧道坍塌的根本措施。

4.1全断面法

全断面法适用于Ⅰ~Ⅲ级(强)岩质较完整的硬岩中。

根据围岩稳定程度可不设锚杆或设短锚杆。

先出碴,然后再施作初期支护,但一般应先施作拱部初期支护,以防止应力集中而造成围岩松动剥落。

技术要求:

采用全断面法开挖隧道时,应控制一次同时起爆的炸药量,减少爆破振动对围岩的影响。

全断面施工照片

4.2台阶法

该工法一般适合于Ⅳ级围岩,要求台阶长度不大于1倍洞径,仰拱距掌子面距离不大于2倍洞径。

台阶法开挖示意见下图。

台阶法开挖示意图

技术要求如下:

1)开挖施工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预注浆、勤量测、早封闭”的基本原则。

2)每循环开挖进尺分别控制为1.5m。

3)上台阶使用钢架时,可采用扩大拱脚和施作锁脚锚杆等措施,防止拱部下沉变形;

4)下半断面的开挖(又称落底)应在上半断面初期支护基本稳定后进行,或采用其它有效措施确保初期支护体系的稳定性;

采用单侧落底或双侧交错落底,避免上部初期支护两侧同时悬空,视围岩状况严格控制落底长度,一般采用1~2榀钢架。

5)下部边墙开挖后必须左右错进,并立即喷射混凝土,并按规定施作初期支护。

6)量测工作必须及时,以观察拱顶、拱脚和边墙中部位移值,当发现速率增大,应立即进行底(仰)拱封闭,或缩短进尺,加强支护,分割掌子面等。

4.3分部开挖法

4.3.1环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

环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开挖示意图

目前,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多采用环形导坑法(三台阶七步流水法),出现的问题也最多,对该工法技术要求如下:

1)上台阶每循环开挖进尺Ⅴ、Ⅵ级围岩不大于1榀钢架,Ⅳ级不大于2榀。

2)边墙开挖进尺不大于2榀。

3)仰拱开挖前必须完成钢架锁脚锚杆(管),每循环开挖进尺不大于3m。

4)初期支护封闭成环位置距掌子面距离原则上不宜不大于2倍洞径。

5)根据地质、量测情况,设置临时仰拱或横撑。

6)当围岩地质条件差,自稳时间较短时,开挖前应在拱部设计开挖轮廓线以外,进行超前支护。

三台阶法开挖示意图

4.3.2CD法(中隔壁法)、CRD法(交叉中隔壁法)

CD法(中隔壁法)、CRD法适合于浅埋地段或穿越建(构)筑物时采用,以减少沉降,防止坍方。

两者主要区别在于CRD法设置临时仰拱,而CD法不需置临时仰拱。

CD法是将隧道分为左右两部分进行开挖,先在一侧采用台阶法分层开挖及支护,再开挖隧道另一侧。

每台阶纵向长度3~5m。

初期支护仰拱紧跟下台阶,封闭成环。

CD法(中隔壁法)开挖示意图

CRD法在特殊条件下采用。

该工法是将大断面隧道上、下、左、右分块开挖,并施作初期支护和临时横撑(临时仰拱),每台阶纵向长度3~5m,步步封闭成环。

CRD法开挖示意图

1)开挖时沿一侧自上而下分为二或三部进行,每开挖一步均应及时施作锚喷支护、安设钢架、施作中隔壁,中隔壁墙依次分步联结而成,之后再开挖中隔墙的另一侧,其分步次数及支护形式与先开挖的一侧相同;

2)各部开挖时,周边轮廓应尽量圆顺,减小应力集中;

3)后一侧开挖应全断面及时封闭;

4)中隔壁在灌注二次衬砌时,应逐段拆除。

4.3.3双侧壁导坑法

双侧壁导坑法适用于浅埋或大断面隧道,将隧道上、中、下、左、中、右分块开挖,并施作初期支护和临时横撑(临时仰拱),每台阶纵向长度3~5m,步步封闭成环。

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示意图

1)侧壁导坑形状应近于椭圆形断面,导坑断面宜为整个断面的1/3。

2)导坑、正洞应台阶法开挖,台阶长度宜取3~5m。

3)侧壁导坑领先长度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宜为30~50m;

4)导坑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并尽早封闭成环。

五、初期支护

5.1初期支护方式

初期支护方式:

锚网喷;

锚网喷+钢拱架,钢架形式有格栅钢架、工字钢、H型钢。

特殊地质条件下使用喷钢纤维混凝土。

5.2初期支护受力特征

初期支护受力特征:

隧道开挖后短时间或变形量小时,初期支护与地层共同承受形变压力。

支护不及时或支护后变形量过大,岩体松动后荷载加大,由初期支护完全被动地承受松动压力。

因此,必须保证初期支护的强度和刚度,及时支护,控制变形。

初期支护仰拱(临时仰拱)及时闭合极其重要,闭合成环后,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从而有效地控制变形、避免坍方。

5.3技术要求

5.3.1喷射混凝土

1)初喷混凝土应在开挖后及时进行,厚度不少于4cm,喷射时应先填平岩面较大凹洼处,初喷面应大致圆顺。

2)喷射混凝土应在钢筋网及钢架安装后及时进行,未设钢筋网及钢架时应及时复喷至设计厚度;

喷射作业应变换喷嘴喷射角度和与受喷面的距离,将钢架、钢筋网背后喷密实,必要时应在钢架和初期支护后注浆充填。

3)喷射混凝土应与岩面、钢架、钢筋网密贴,不得留有空洞和间隙,初期支护与围岩应成为整体的支护体系。

4)一层喷射应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后进行;

在喷边墙下部及仰拱前,需将上部断面喷射回弹物清理干净,防止将回弹物卷入下部喷层中降低支护能力;

喷射作业紧跟开挖作业面时,下一循环爆破应在喷混凝土终凝3h后进行。

5.3.2锚杆

1)双线Ⅳ、Ⅴ级围岩隧道采用台阶法施工时,必须设置锁脚锚杆(管)等控制拱(墙)脚位移的措施,必须保证锁脚的施工质量和与围岩情况相匹配。

2)长粘结型锚杆孔内灌注砂浆应饱满密实。

5.3.3钢筋网

1)钢筋网应在初喷混凝土后铺挂,使其与喷射混凝土形成一体。

2)用双层钢筋网时,第二层钢筋网应在第一层钢筋网被混凝土覆盖后铺设,其覆盖厚度不应小于3cm。

3)筋网搭接长度应为1~2个网格,应与锚杆或其他固定装置连接牢固。

4)筋网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3cm。

5.3.4钢架

1)初期支护钢架应工厂化制造,出厂前必须进行检验,格栅钢架应采用八字结、胎膜焊接,型钢钢架宜采用冷弯成型;

钢架应按设计分节,并进行试拼和编号,应尽量减少接头个数,加工中的焊接不得有假焊,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焊瘤等缺陷。

2)钢架应在初喷混凝土后及时架设,安装前应清除虚渣及杂物。

3)装时各节钢架连接板间应以螺栓连接牢固、密贴,沿钢架外缘每隔2m应用钢楔或混凝土预制块与初喷混凝土楔紧。

4)钢架应与锁脚锚杆(管)焊接牢固,钢架之间应设纵向连接。

必须保证钢拱架纵向连接的施工质量,防止结构失稳。

5)钢架背后的间隙应用喷射混凝土充填密实,应先喷钢架与壁面之间、再喷钢架之间;

除可缩性钢架的可缩节点部位外,钢架应全部被喷射混凝土覆盖。

6)采用分部开挖时,钢架拱脚应施作锁脚锚杆,下半部开挖后钢架应及时落底。

7)仰拱底设有钢架时,应一次全幅安装并喷混凝土覆盖,及早闭合成环。

5.3.5临时仰拱

1)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双线V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时应设置横向临时支撑或临时仰拱,临时支撑采用型钢,纵向第2榀设1处。

2)临时仰拱可采用型钢或格栅钢架喷混凝土等形式。

3)需要提供水平支撑力时,临时仰拱应设置成水平直线型,特殊情况下临时仰拱作为隧道内运输通道支撑时,要设置为下拱形,并设置纵向连接。

4)临时仰拱应及早和拱部、墙部初期支护闭合成环,各分部间钢架应连接牢固。

5.3.6仰拱初期支护

1)初支仰拱每循环进尺不得大于3m。

2)非爆破开挖和爆破开挖初支仰拱应分别于8小时和12小时内完成开挖、架设拱架、喷射混凝土作业,确保初支仰拱快挖、快支、快速封闭。

3)及时抽排水,杜绝浸泡隧底现象。

4)初期支护遵循“及时支护,快速封闭成环”的原则,Ⅳ~Ⅵ级围岩开挖距初期支护封闭成环不超过35m。

六、二次衬砌

6.1二次衬砌一般在围岩变形基本稳定后施作,基本稳定的条件是:

隧道周边变形率明显趋于收敛;

拱脚水平收敛小于0.2mm/d,拱顶下沉收敛速度小于0.15mm/d;

施作二次衬砌前的累计位移值,已达极限相对位移值的80%以上;

初期支护表面裂隙不再发展。

一般地段衬砌距开挖面不超过120m,特殊条件下(如松散堆积体、浅埋地段)的二衬应在初期支护完成后及时施作。

6.2二次衬砌距离掌子面的要求

1)Ⅰ、Ⅱ级围岩地段二衬距离掌子面不宜大于200m。

2)Ⅲ级围岩地段二衬距离掌子面不宜大于120m。

3)Ⅳ级围岩不得大于90m,Ⅴ、Ⅵ级围岩不得大于70m。

6.3仰拱距离掌子面的要求

1)Ⅰ、Ⅱ、Ⅲ级围岩地段仰拱距离掌子面不宜大于90m。

2)Ⅳ、Ⅴ、Ⅵ级围岩地段仰拱封闭成环距离掌子面不宜大于35m。

3)Ⅳ级围岩仰拱距离掌子面不宜大于50m。

4)Ⅴ级围岩仰拱距离掌子面不宜大于40m。

6.4二次衬砌施作中必须保证设计的厚度、强度和刚度。

七、监控量测

7.1一般围岩条件下深埋隧道的变形实态

一般围岩条件下隧道的变形,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掌子面前方的先行变形(位移);

2)掌子面变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